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理学的人生哲学体系与“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境界--解读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 被引量:2
1
作者 沈素珍 钱耕森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0-124,共5页
冯友兰先生从"照着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转向"接着讲""贞元六书",他以逻辑分析法诠释程朱理学,创新出"理"、"气"、"道体"、"大全"四个主要概念与"真... 冯友兰先生从"照着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转向"接着讲""贞元六书",他以逻辑分析法诠释程朱理学,创新出"理"、"气"、"道体"、"大全"四个主要概念与"真际"、"实际"两个世界,以及"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以自己独创的形而上学说明了宇宙与人生的问题,构建出"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依据冯先生一以贯之地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为哲学的功能与作用、目的与意义,以及把人生哲学作为"新理学"的起点、巅峰与归宿,本文特地把他的"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新诠为"新理学的人生哲学体系"。冯先生创立"新理学"哲学体系的激情源于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与对民族复兴的热望,其崇高的理想与精神境界则是"为万世开太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贞元六书 理学的人生哲学体系 “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的方法”与“不可言说”——冯友兰新理学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方法比较申论
2
作者 郑飞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48-150,共3页
如果说维特根斯坦和冯先生在运用逻辑分析法言说“可以言说者”方面保持一致的话,面对“不可言说者”的人生问题,两者则终归体现出“沉默”与“言说”的分野,这种分野又从一个侧面透射出中西哲学文化之间的深层差异——精神性的内省境... 如果说维特根斯坦和冯先生在运用逻辑分析法言说“可以言说者”方面保持一致的话,面对“不可言说者”的人生问题,两者则终归体现出“沉默”与“言说”的分野,这种分野又从一个侧面透射出中西哲学文化之间的深层差异——精神性的内省境界与外在性的科学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体系 维特根斯坦 正的方法 负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新世训》新估 被引量:1
3
作者 邓联合 《学海》 2002年第3期129-131,共3页
被冯友兰本人及众多学者忽视的《新世训》一书实质上在“贞元六书”构成的新理学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该书一方面是此后的《新原人》的诱发性著作 。
关键词 冯友兰 世训 本体形上学 人生哲学 评价 新理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 被引量:9
4
作者 邓联合 徐建科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2-117,共6页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理论是其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一理论却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迷失:由于主观觉解支撑起的境界实质上只是一种虚无的心灵体验,从而造成了主体内在精神境界与客观人生实践的脱节;由于冯氏对理、道体及宇宙...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理论是其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一理论却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迷失:由于主观觉解支撑起的境界实质上只是一种虚无的心灵体验,从而造成了主体内在精神境界与客观人生实践的脱节;由于冯氏对理、道体及宇宙等范畴中人性道德内涵的彻底抽空,又导致了其本体与境界的完全断裂。冯氏境界理论出现这两种迷失的症结,在于其新理学体系“空灵”化的形上旨趣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理论 冯友兰 人生哲学思想 新理学体系 核心内容 心灵体验 人生实践 精神境界 道德内涵 根本性 迷失 虚无 觉解 主观 范畴 道体 追求 旨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