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源-和静M_(S)6.6地震余震序列自动处理结果 被引量:1
1
作者 金花 冉慧敏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7-1052,共6页
使用地震实时智能处理(RISP)系统处理2012-06-30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并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定位结果较为一致,发震时刻差值主要集中在±2 s内,震中偏差范围主要集中在10 km内,震源深度差值主要集中在2... 使用地震实时智能处理(RISP)系统处理2012-06-30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并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定位结果较为一致,发震时刻差值主要集中在±2 s内,震中偏差范围主要集中在10 km内,震源深度差值主要集中在25 km内,且以20 km内居多,震级偏差范围为±M_(L)0.4,多数集中在±M_(L)0.2。RISP系统检测到的相同地震同震相的到时差主要集中在±0.25 s之间,对Pg震相的识别率高于Sg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SP -和静M_(S)6.6地震 自动编目 余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0
2
作者 冉慧敏 张志斌 赵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倾角5°,T轴方位角258°,倾角26°;矩震级Mw为6.3;矩心深度为21km。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WW,倾角以60°-90°为主,滑动角以±180°±30°为主;P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S向,T轴优势取向为近EW向。初步分析表明,主震节面Ⅰ为发震断层,是走向为NWW、近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此次6.6级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主压应力方向以及序列P轴优势方位与震源区周围构造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地震 CAP方法 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极震区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帅 陈建波 吴国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9-395,517,共7页
通过叙述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极震区内地震崩塌、滑坡、地裂缝和碎石流4种地震地质灾害规模、分布特征,结合震前极震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类型和特征,将震前与震后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虽然此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仅为... 通过叙述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极震区内地震崩塌、滑坡、地裂缝和碎石流4种地震地质灾害规模、分布特征,结合震前极震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类型和特征,将震前与震后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虽然此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仅为Ⅷ度,但发生的地震裂缝与地震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具有独特性,应与该地区的地貌、地层岩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震区 地震地质灾害 分布特征 -和静Ms6.6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适用于新疆地区的震动图系统的研究
4
作者 刘军 宋立军 +2 位作者 李伟 谭明 胡伟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结合新疆不同分区下的地震动(PGA,PGV)衰减关系,利用五代图成果及不同场地条件下的放大效应对地震动参数进行校正,根据PGA、PGV与烈度间的关系建立一套适用于新疆地区的震动图系统(ShakeMap_CNST),并以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6.... 结合新疆不同分区下的地震动(PGA,PGV)衰减关系,利用五代图成果及不同场地条件下的放大效应对地震动参数进行校正,根据PGA、PGV与烈度间的关系建立一套适用于新疆地区的震动图系统(ShakeMap_CNST),并以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为例对系统的功能和应用加以展示。结果表明,ShakeMap_CNST系统能较好的对震区地震动特征进行描述,较客观的反映灾区的强地面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ShakeMap_CNST 场地效应 -和静交界6.6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