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泓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共13页
"新清史"论争起于1990年代中期,罗友枝对何炳棣《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批评及何炳棣的反驳,随后,西方学者分别就研究立场、运用史料及论争议题核心——"汉化"问题,开展论争。2000年以后,随着论争相关论著... "新清史"论争起于1990年代中期,罗友枝对何炳棣《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批评及何炳棣的反驳,随后,西方学者分别就研究立场、运用史料及论争议题核心——"汉化"问题,开展论争。2000年以后,随着论争相关论著的陆续的译介,两岸史学界也加入论争,论争剧烈而白热化,甚至有意气之争的现象。本文从论争的缘起、西方学界的论争及其后论争再兴于两岸,论述"新清史"论争的历史,厘清"新清史"论争之重点,点明论争之政治性质,呼吁参与"新清史"论争谨守学术规范,回归学术本质,避免非学术意气之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清史 何炳棣 罗友枝 欧立德 汉化 汪荣祖 满族中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统和道统的认同看清统治者历史文化认同的问题——对新清史论者的一个回应 被引量:5
2
作者 向燕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80,共9页
“新清史”论者的核心观点,就是否认清朝统治者存在对中华主体文化认同而“汉化”的事实,其论者从“满洲”中心观出发,认为清朝能够成功统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并非“汉化”或“中国化”,而是清朝统治者保持了国语骑射等“满洲”认同;认... “新清史”论者的核心观点,就是否认清朝统治者存在对中华主体文化认同而“汉化”的事实,其论者从“满洲”中心观出发,认为清朝能够成功统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并非“汉化”或“中国化”,而是清朝统治者保持了国语骑射等“满洲”认同;认为“清帝国”与“中国”并非同义词,而是一个超越了“中国”的帝国,中华民族不过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非客观事实。其实,对于所谓“汉化不是清朝统治成功的主要原因”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反向诘问:如果当初满族统治者不认同、不系统地汲取中华主体文化,不融入中华主体文化当中,单纯依赖于其自身的“国语骑射”,即所谓“满洲”文化,是否还可以如此持久地获得并完成对中华这片土地、这些已为共同文化浸润的人民的统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至于新清史论者所说的满洲人“利用与亚洲内陆非汉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用不同的方式统治一个包括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汉族等的多民族帝国”的论点,其实也并不是满洲人的发明,对不同地区、不同民(部)族采用不同的统治方式,而是自上古的西周就开始实行了的政治统治传统。而从满州人崛起的世界格局看,其可选择的文化,因历史和文化的渊源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只能是中华主体文化。满州人的文化选择,看起来是自由的,实际上则是必然的。揆之史实,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政统和道统,并以承继者自居,始终是清朝满族统治者认同中华历史文化的政治与文化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清史 政统 道统 历史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新清史”的概念、论点与视角--以《满洲之路》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沈培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40,共10页
本文以欧立德《满洲之路》为例,通过对中美民族历史特点的比较和对北美族群社会的考察,深入分析新清史中的主要概念、论点和视角。说明为什么"族裔"、"族群认同"、"涵化"等概念只能用于美国不同种族为基... 本文以欧立德《满洲之路》为例,通过对中美民族历史特点的比较和对北美族群社会的考察,深入分析新清史中的主要概念、论点和视角。说明为什么"族裔"、"族群认同"、"涵化"等概念只能用于美国不同种族为基础的族群关系,而不能用于中国同种族为基础的民族关系。满汉之间没有种族差异,"满洲认同"不具有以种族为核心的"族群认同"性质。新清史用"内亚"中心取代中原中心,目的是要证明清朝是"非中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清史 满洲之路 族裔 族群 族群认同 涵化 内亚 中国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御制诗看乾隆帝的文化认同——兼论清帝国的汉化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崔岩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88,共6页
乾隆皇帝一生作四万多首汉文诗。乾隆帝之仰慕汉文化,对以儒家为主轴的中华文化之向往,在诗作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他对汉诗迷恋之深,对儒家仰慕之切,在显示其对汉文化之认同。乾隆帝无意为了族群认同而阻挡汉化,以儒家忠君爱国思想为主... 乾隆皇帝一生作四万多首汉文诗。乾隆帝之仰慕汉文化,对以儒家为主轴的中华文化之向往,在诗作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他对汉诗迷恋之深,对儒家仰慕之切,在显示其对汉文化之认同。乾隆帝无意为了族群认同而阻挡汉化,以儒家忠君爱国思想为主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并行不悖。就汉族而言,满族统治是反客为主;满族而言,汉文化却是反客为主。"新清史"夸大"满族特性"的作用,低估汉文化的影响力,结论多有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诗 汉化 清帝国性质 新清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机处、藩部驻防与18世纪清朝的国家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文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9-160,F0002,共13页
晚清以来,很多学者把理藩院体制视为清朝在藩部地区主要的治理方式,强调“因俗而治”的特点,这也成为新清史学者阐发殖民帝国理论的重要依据。但这一观点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清朝在18世纪中期彻底平定西北后,逐渐在天山南北和阿尔泰山地... 晚清以来,很多学者把理藩院体制视为清朝在藩部地区主要的治理方式,强调“因俗而治”的特点,这也成为新清史学者阐发殖民帝国理论的重要依据。但这一观点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清朝在18世纪中期彻底平定西北后,逐渐在天山南北和阿尔泰山地区建立起一套军机处统辖之下的将军、大臣驻防体系,是对过去理藩院体制之下“羁縻政策”的修正,是清朝统治者经过缜密思考的结果,是把藩部治理重心从理藩院向驻防体制转移、把藩部地区重新组织到“国家”之中的过程。它表明清朝力图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以中央集权制度为基础,将国家权力延伸到边疆地区的基层社会,进一步推进国家构建。作为中枢权力机构的军机处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种政治实践为晚清新疆建省、向近代主权国家过渡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新清史学者所谓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大相径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清朝 军机处 藩部驻防 国家构建 新清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乾隆诗看清帝国的汉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岩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9-153,共5页
乾隆诗数量宏富,内容广泛,展示深厚的汉文化功底及其对汉文化的向往,特别是其诗呈现其尊奉儒教之真切,毫不逊于任何一位大儒,足证其汉化之深。近年有西方汉学家提倡所谓"新清史",挑战汉化之说,强调满洲特性,实为本末倒置,且... 乾隆诗数量宏富,内容广泛,展示深厚的汉文化功底及其对汉文化的向往,特别是其诗呈现其尊奉儒教之真切,毫不逊于任何一位大儒,足证其汉化之深。近年有西方汉学家提倡所谓"新清史",挑战汉化之说,强调满洲特性,实为本末倒置,且无视汉化乃清帝国的最终结局。乾隆诗可以作为深入理解乾隆帝汉文化态度与清帝国汉化的重要素材与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诗 汉化 清帝国性质 新清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康、乾南巡看“满族汉化”问题之争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建 王卫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7-174,共8页
历史学界对于清史研究形成两种研究范式:新清史学派强调满族的民族特性即"满语骑射",清史研究传统观点则认为"汉化"政策是清朝之所以能够成功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关键。以康乾南巡为例,通过对南巡期间政务的具体分析... 历史学界对于清史研究形成两种研究范式:新清史学派强调满族的民族特性即"满语骑射",清史研究传统观点则认为"汉化"政策是清朝之所以能够成功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关键。以康乾南巡为例,通过对南巡期间政务的具体分析,冀能对清朝是否"汉化"的讨论有所助益。康、乾二帝虽然对维护满洲特性非常重视,但在政治上对帝王情怀进行传承与抒发,经济上对重农亲民思想一以贯之,文化上树立重视汉文化的明君形象,南巡过程实即是满族与汉族、宫廷与民间、北方与江南之间文化融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乾南巡 新清史 汉化 满汉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满汉民族认同与“互化”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治亭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26,共15页
近10年来,美国的"新清史"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完全错误的解读,搅乱了满学,让中国明清学界的学术陷入混乱。本文拟以其所谓满洲的"认同"及"汉化"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分清是非和黑白。
关键词 清代 满汉 认同 汉化 新清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