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吴雁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7年第4期73-80,共8页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是在阿拉伯翻译家翻译希腊哲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在“第一”、“灵魂”和“人”这些哲学基本问题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表现出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的一些共同特征:重视理性,研究理性和非理...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是在阿拉伯翻译家翻译希腊哲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在“第一”、“灵魂”和“人”这些哲学基本问题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表现出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的一些共同特征:重视理性,研究理性和非理性认知的关系及作用;通过灵魂的修养和完善及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及构建等表现哲学和宗教的调和。这些特征展示了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和神学(宗教)相结合,理性思维方式和非理性思维的内容统一。研究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可拓宽我们思考生存与和谐问题的视域,为自身哲学应对外来文化冲击提供一个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柏拉图主义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 伊斯兰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汪聂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71,共7页
奥古斯丁对灵魂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物质主义"到"精神性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离不开"柏拉图学派的书籍"(libri Platonicorum)的影响。在此之前,奥古斯丁认为天主和灵魂都是物质。主要在普罗提诺的... 奥古斯丁对灵魂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物质主义"到"精神性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离不开"柏拉图学派的书籍"(libri Platonicorum)的影响。在此之前,奥古斯丁认为天主和灵魂都是物质。主要在普罗提诺的影响下,奥古斯丁认识到灵魂是无形的、精神性的,灵魂赋有理性并且不朽。与普罗提诺不同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灵魂不具有神圣本性,同万物一样是被造物。对灵魂本质认识的转变,使其灵魂思想乃至其个人的信仰发生了重大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柏拉图主义 奥古斯丁 灵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艺术的呈现:阿尔弗雷德·巴尔的“白立方”展示模式及其新柏拉图主义思想 被引量:5
3
作者 徐润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6,共5页
1929年,纽约现代美术馆正式开馆,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塞尚、凡·高、高更等人的现代艺术作品。美术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逻辑由此从珍宝馆与艺术沙龙正式进入到现代主义时期。这种被称为"白立方&... 1929年,纽约现代美术馆正式开馆,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塞尚、凡·高、高更等人的现代艺术作品。美术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逻辑由此从珍宝馆与艺术沙龙正式进入到现代主义时期。这种被称为"白立方"的展示模式是将艺术作品以与参观者视线齐平的位置依次悬挂在白色无装饰墙体上的展示方法。这种被认为是客观中性、脱离外界影响的展览展示方式在二战后成为了西方美术博物馆的主流展示方式。直到1986年奥多尔蒂对"白立方"展开质疑,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这种展示方式所隐藏的精英主义和去历史化倾向。本文通过研究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对于巴尔的影响,来探讨"白立方"展示模式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隐藏的历史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弗雷德·巴尔 白立方 新柏拉图主义 展示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柏拉图到苏非:《我的名字叫红》析论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楠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133,共3页
柏拉图《理想国》等著述对西方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其中理念世界、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等宏论影响尤甚。新柏拉图主义发展了他的观点,并为基督教神学思维和路径提供了灵感,伊斯兰苏非主义同样也从中借鉴理论资源,在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柏拉图《理想国》等著述对西方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其中理念世界、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等宏论影响尤甚。新柏拉图主义发展了他的观点,并为基督教神学思维和路径提供了灵感,伊斯兰苏非主义同样也从中借鉴理论资源,在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中有所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新柏拉图主义 苏非主义 我的名字叫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一必然地抑或自由地流溢?——论《九章集》Ⅵ.8中流溢学说的内在悖论以及作为意志的自因概念
5
作者 徐逸飞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本文讨论了《九章集》Ⅵ.8中自由与必然性的内在悖论及其解决。普罗提诺厘定了两种自由,属人的自由与太一的绝对自由,前者建立在人之理智活动的基础上,其内核隶属于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意愿学说,后者则由普罗提诺独立发展出来。这种绝... 本文讨论了《九章集》Ⅵ.8中自由与必然性的内在悖论及其解决。普罗提诺厘定了两种自由,属人的自由与太一的绝对自由,前者建立在人之理智活动的基础上,其内核隶属于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意愿学说,后者则由普罗提诺独立发展出来。这种绝对自由概念有三重基础:其一,太一的绝对不可被把握性,借此亚氏作为目的因的可理知的善被替换为不可理知的太一;其二,对基于存在的自因概念的批判,太一的活动性优先于它的存在,只有基于活动的自因才属之于太一;其三,这种第一性的活动即是自愿、自爱的意愿活动,这种活动的优先性原则激发出一种“前”理知性的、作为意志的自因概念。在这三重基础下,普罗提诺以超越且独一的自由概念终结了流溢论中必然与自由的内在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柏拉图主义 太一 自由 意志 自因 否定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定永恒的身体:从柏罗丁至“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斯”
6
作者 聂建松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4,168,共8页
在古典时代晚期,随着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和成熟,曾经深受古希腊哲学影响的人们对身体的看法产生了一场重要的转变。基督教的哲学家们开始使用保罗的“圣殿”形象代替柏拉图的“囚笼”来描述身体,而这一转变的最重要的关键人物之一就是“... 在古典时代晚期,随着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和成熟,曾经深受古希腊哲学影响的人们对身体的看法产生了一场重要的转变。基督教的哲学家们开始使用保罗的“圣殿”形象代替柏拉图的“囚笼”来描述身体,而这一转变的最重要的关键人物之一就是“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斯”。他一改之前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负面身体形象,转而开始寻求人类身体的永恒可能性。按照古典晚期哲学的三个方面划分,这一自柏罗丁至狄奥尼修斯所发生的“身体观”转变过程和意义有如下三方面:首先,对质料的评价从恶转为善,这标志着对身体实在性的承认;其次,从“灵魂注定脱离身体”转至“灵魂和身体不可分离”,这标志着对身体持续性的承认;最后,基督论的“神人二性”思想使得狄奥尼修斯突破了新柏拉图主义的藩篱,找到了人类身体的永恒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斯 柏罗丁 普罗克洛斯 新柏拉图主义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一带一路”文化战略拓展文艺复兴研究新路径——“2015文艺复兴高峰论坛”综述 被引量:2
7
作者 荀武 吴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4-146,共3页
2015年11月14-18日,"2015文艺复兴高峰论坛——文化视域下的‘一带一路’战略"年度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没高峰"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国家"一... 2015年11月14-18日,"2015文艺复兴高峰论坛——文化视域下的‘一带一路’战略"年度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没高峰"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文化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 文化阐释 文化视域 文艺工作 一体两翼 中外专家学者 当代中国文化 张惠明 新柏拉图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得体”理论——以乔瓦尼·保罗·洛玛佐为例
8
作者 王泽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4,I0002,共9页
“得体”原则肇始于古典时期的修辞学,经文艺复兴时期多位理论家与教会人士探讨,至手法主义时期理论代表乔瓦尼·保罗·洛玛佐的论著中予以系统论述。本文重点研究了洛玛佐的“得体”原则中“自然”“人为”“逼真”“美德”等... “得体”原则肇始于古典时期的修辞学,经文艺复兴时期多位理论家与教会人士探讨,至手法主义时期理论代表乔瓦尼·保罗·洛玛佐的论著中予以系统论述。本文重点研究了洛玛佐的“得体”原则中“自然”“人为”“逼真”“美德”等维度,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哲学背景,同时探讨了其对于艺术家主观“表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玛佐 得体 新柏拉图主义 手法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的受造物为什么会堕落?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伟驰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36,共6页
如果上帝是至善,上帝所造的整个世界是好的,那么为何有恶?恶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是奥古斯丁一直思考的问题。恶的来源与“虚无”有关。奥古斯丁吸收了新柏拉图主义的“恶是善的缺乏”的观点,认为上帝所造的一切受造物都是好的,没有本... 如果上帝是至善,上帝所造的整个世界是好的,那么为何有恶?恶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是奥古斯丁一直思考的问题。恶的来源与“虚无”有关。奥古斯丁吸收了新柏拉图主义的“恶是善的缺乏”的观点,认为上帝所造的一切受造物都是好的,没有本性即恶的实体,恶来自于意志的错误的运动。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即为何上帝所造的好的意志,会发生错误的运动呢?对此奥古斯丁提供了几种答案。一是因为受造物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有可能堕落。一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不能知道答案的,要知道其答案,就好像要“听见寂静”或“看见黑暗”一样。奥古斯丁的“虚无”说会进一步导致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受造物必定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那它们是不是必然会堕落呢?理性的受造物(天使和人)还要不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本文考察了奥古斯丁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索与解答,并分析了在奥古斯丁的神学哲学中,人的堕落所带来的后果及其与原罪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物 堕落 奥古斯丁 新柏拉图主义 上帝 虚无 原罪论 运动 意志 至善 本性 能知 必然 行为 哲学 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科学诞生的科学文化哲学基础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宏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1-445,共5页
近代科学的诞生不能仅仅找寻"外部"社会原因,更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其"内部"探究近代科学观念形成的科学文化哲学基础。近代科学的诞生不是某一主导科学文化哲学思想的单一成果,而是各种不同科学文化哲学思想的杂交和... 近代科学的诞生不能仅仅找寻"外部"社会原因,更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其"内部"探究近代科学观念形成的科学文化哲学基础。近代科学的诞生不是某一主导科学文化哲学思想的单一成果,而是各种不同科学文化哲学思想的杂交和共生。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性追求、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启示以及机械主义的祛魅思想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科学文化哲学思想基础。科学文化哲学不同于一般思想史、哲学史的系统性,而是表达文化的多元追求和包容,这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也是我们理解科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化哲学 亚里士多德哲学 新柏拉图主义 机械主义 祛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古代文化从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转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林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3期26-29,共4页
论西方古代文化从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转化·赵林·基督教作为一种高级宗教虽然产生于公元之初,但是构成其核心和灵魂的彼岸意识与唯灵主义,却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就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土壤中孕育滋生。尽管基督教的圣教... 论西方古代文化从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转化·赵林·基督教作为一种高级宗教虽然产生于公元之初,但是构成其核心和灵魂的彼岸意识与唯灵主义,却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就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土壤中孕育滋生。尽管基督教的圣教历史、律法道德部分来自于犹太教,但是它的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神学 多神教 普罗提诺 古代文化 新柏拉图主义 希腊哲学 禁欲主义 奥林匹斯 形而上学 柏拉图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萨的尼古拉与阿尔贝蒂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贤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77,70,共3页
本文依照维特科夫尔在他的《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一书中所提供的线索,论述了库萨的尼古拉的哲学思想对于建筑师阿尔贝蒂的影响,并论及文艺复兴时代所盛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精神,以期为理解文艺复兴艺术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
关键词 尼古拉 阿尔见蒂 新柏拉图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耶路撒冷与雅典之间——信仰和理性的冲突与调和之路
13
作者 黄旭华 黄萌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112,共8页
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对待一种外来文化或者异质文化,如何调和自身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关系,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就是一个极为严肃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基督教从其产生之日起,就面对... 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对待一种外来文化或者异质文化,如何调和自身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关系,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就是一个极为严肃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基督教从其产生之日起,就面对如何处理与古典文化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基督教通过对古希腊哲学有针对的改造,形成了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经过伊斯兰学者改造和发展了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科学,重返西欧,对基督教学术界产生强烈刺激。理性和信仰之争最终导致宗教信仰的日趋没落和人类理性致命的自负。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理性本身也遭到质疑。人类依然匍匐在信仰和理性的冲突与调和的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新柏拉图主义 基督教 信仰 理性 中世纪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波提切利风格之思想来源 被引量:5
14
作者 梁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14,共2页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在世人的眼中是蓬勃向上的社会。在那个万物欣欣向荣的时代,波提切利以他敏感的气质抓住了文化在冲创中形成 的种种矛昏。在看似柔美的线条中,画家将自己对人性的诠释完整而深刻地呈现了出来。在文化综合主义抬...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在世人的眼中是蓬勃向上的社会。在那个万物欣欣向荣的时代,波提切利以他敏感的气质抓住了文化在冲创中形成 的种种矛昏。在看似柔美的线条中,画家将自己对人性的诠释完整而深刻地呈现了出来。在文化综合主义抬头的崭新时代,无论是新柏拉图主义,还 是人文主义,无论是贵族文化,还是宗教文化,都将它们细密的根系植入了波提切利忧郁、明净的绘画风格中。在文艺复兴的转折处,波提切利毅然 退出了现实主义舞台,回到了神秘的宗教世界,在孤独的冥想中找寻现实矛盾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提切利 风格 文艺复兴 佛罗伦萨 新柏拉图主义 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述奥古斯丁的文艺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群英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09-110,共2页
圣·奥古斯丁的文艺思想尤其是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文学及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关于美及艺术等方面的观点,既超越前人,有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奥古斯丁的文艺思想,对理解中世纪文学美学及西方后来的文学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圣·奥古斯丁 艺术 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诚同志社哲学述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厚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29-36,共8页
精诚同志社(Ikhwn as-Saf)是和穆台凯里姆派、穆尔太齐赖派、苏菲派,亚里士多德派齐名的阿拉伯哲学重要流派。它是一个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并具有明显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倾向的哲学——宗教社团。该学派使科学和宗教有机地结合,把希腊哲学... 精诚同志社(Ikhwn as-Saf)是和穆台凯里姆派、穆尔太齐赖派、苏菲派,亚里士多德派齐名的阿拉伯哲学重要流派。它是一个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并具有明显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倾向的哲学——宗教社团。该学派使科学和宗教有机地结合,把希腊哲学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 公元10世纪中叶,在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巴士拉地区,出现了一个由志同道合、亲如兄弟的人们组织起来并从事秘密活动的哲学团体,他们自称为“精诚同志社”。它是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分支伊司玛仪派中分离出来的。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精诚同志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哲学 伊斯兰教什叶派 亚里士多德 新柏拉图主义 阿拉伯哲学 不列颠百科全书 毕达哥拉斯 阿拉伯帝国 穆尔太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视角下“情感认识论”的“现代性”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聂建松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57,共7页
古典晚期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爱欲”可视为“情感认识论”的雏形,之后又发展出了东西方两个不同的理论。经过奥古斯丁、笛卡尔和胡塞尔的发展,西方的分枝通过对“爱欲”意义的剥离步入了现代的现象学阶段,而其保有了“爱欲”因素的东方... 古典晚期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爱欲”可视为“情感认识论”的雏形,之后又发展出了东西方两个不同的理论。经过奥古斯丁、笛卡尔和胡塞尔的发展,西方的分枝通过对“爱欲”意义的剥离步入了现代的现象学阶段,而其保有了“爱欲”因素的东方分枝则因为历史原因未能进入现代视域之中。通过对“爱欲”的复原,对谢文郁先生提出的“情感认识论”进行现象学重构,可发现其至少有两方面的“现代性”意义:一是提示我们应当将人视为是身体的存在,而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存在;二是表明人是有限的,人对世界“全体”的理解只能依赖其自身所见的“侧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认识论 现代性 新柏拉图主义 爱欲现象学 让-吕克•马里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维克多的于格美学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58-60,共3页
圣维克多的于格美学考陆扬圣维克多的于格(HughofSt.Victor,1096—1141)称得上是欧洲十二世纪神秘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所谓神秘主义,是指新柏拉图主义以降期待通过沉思和感悟,在宗教的虔诚中直接与上帝合... 圣维克多的于格美学考陆扬圣维克多的于格(HughofSt.Victor,1096—1141)称得上是欧洲十二世纪神秘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所谓神秘主义,是指新柏拉图主义以降期待通过沉思和感悟,在宗教的虔诚中直接与上帝合而为一的基督教信仰传统,理性和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美学 圣伯尔纳 亚里士多德 象征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 泛美主义 视觉感知 奥古斯丁 相似性 经院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东科克尔村》解读
19
作者 邱晓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37-139,共3页
关键词 艾略特诗歌 科克 循环观 新柏拉图主义 老年人 第四乐章 《四个四重奏》 T·S·艾略特 上帝 加德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拉比的存在论
20
作者 李雅柯 《阿拉伯世界研究》 1998年第2期35-36,共2页
法拉比(870~950)是中世纪伟大的阿拉伯思想家,新柏拉图主义的奠基者,被尊为伊斯兰哲学的“第二教师”.作为伊斯兰哲学家,他运用逻辑推理就真主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构造了一个缜密的哲学体系——法拉比存在论.法拉比把世界... 法拉比(870~950)是中世纪伟大的阿拉伯思想家,新柏拉图主义的奠基者,被尊为伊斯兰哲学的“第二教师”.作为伊斯兰哲学家,他运用逻辑推理就真主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构造了一个缜密的哲学体系——法拉比存在论.法拉比把世界万物分为两种:必然存在和可能存在.必然存在指本体决定其必然存在,可能存在指的是就本体而言并非必然存在.必然存在的存在由本体决定,是没有原因的、完美的、不可改变的,假定本体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必然存在的存在不依赖他体,是万物存在的第一原因.根据法拉比的理论,这一必然存在的存在指的是造物主真主,他从以下几方面具体阐述了真主必然存在的特性:1.真主的存在是无原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拉比 理性 真主 第一原因 本体 存在论 伊斯兰哲学 新柏拉图主义 现实存在 世界的形成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