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地区新构造应力场的地貌学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洪凯 张永兴 朱凡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56-61,共6页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地应力是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地貌学的角度,运用河流水系对三峡地区的新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45°...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地应力是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地貌学的角度,运用河流水系对三峡地区的新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45°、MaxⅠ5°和MaxⅡ85°是新构造应力场的两个优势剪切分布带,它们与由裂隙、地震及实测资料确定的应力场具有高度的可比性。进而用青藏高原的旋转隆升模式对区域新构造应力场的形成进行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新构造应力场 地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构造应力场论区域公路水毁发育的宏观模式——以凉山境内公路水毁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富春 赖勇 +3 位作者 翁其能 周建庭 马永泰 陈洪凯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47-50,共4页
应用新构造应力场分析的Scheidegger法 ,对凉山境内三个典型地区 (金河与河西区、平川地区、西昌东部区 )的新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析 .得出此三区域新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角分别为 2 94°、 92 5°、 336°.基于对三区... 应用新构造应力场分析的Scheidegger法 ,对凉山境内三个典型地区 (金河与河西区、平川地区、西昌东部区 )的新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析 .得出此三区域新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角分别为 2 94°、 92 5°、 336°.基于对三区公路展步的统计 ,与新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者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水毁 新构造应力场 耦合作用 宏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断裂中段新构造应力场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林清 余运祥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336-342,共7页
本文利用陆地卫星MSS,TM和航天飞机SIR—A遥感图像资料,对疏勒河断裂中段活动性构造进行了解译。通过对活动性断裂和活动性盆地力学特征的分析,确定了区内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根据断层地震的成因和... 本文利用陆地卫星MSS,TM和航天飞机SIR—A遥感图像资料,对疏勒河断裂中段活动性构造进行了解译。通过对活动性断裂和活动性盆地力学特征的分析,确定了区内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根据断层地震的成因和地质力学理论,对活动性断裂所处的应力状态和发震的力学条件作出了概略估计,指出了疏勒河断裂东、中、西各段的应力状态各异,不具备发震的力学条件,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对甘肃北山预选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 断裂 新构造应力场 活动性断裂 遥感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航道水毁与新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洪凯 白子培 李亚新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58-63,共6页
本文运用Scheidegger法通过对岷江中下游地区新构造应力场、岷江航道、滩险及整治建筑物分布的分析,发现航道水毁与区域新构造应力场有密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Dephel法提出了航道水毁潜力评价模型: P=147 sum from i=1 to 3 (k_(xi... 本文运用Scheidegger法通过对岷江中下游地区新构造应力场、岷江航道、滩险及整治建筑物分布的分析,发现航道水毁与区域新构造应力场有密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Dephel法提出了航道水毁潜力评价模型: P=147 sum from i=1 to 3 (k_(xi)+k_(yi)+k_(zi))-93经验证,表明该模型与实际水毁状况相符,岷江航道水毁总潜力值为85。从新构造应力场出发为内河航道的整治和维护提供了一条宏观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 新构造应力场 水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优势方向与机理 被引量:12
5
作者 段书苏 姚令侃 郭沉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8-434,共7页
利用芦山地震强震记录、水系图和1 754个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据,对芦山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优势方向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崩塌滑坡数的优势方向与研究区自然坡体的优势坡向;基于对抗性原理,确定了芦山震区新构造应力场方向;对... 利用芦山地震强震记录、水系图和1 754个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据,对芦山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优势方向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崩塌滑坡数的优势方向与研究区自然坡体的优势坡向;基于对抗性原理,确定了芦山震区新构造应力场方向;对崩塌滑坡确定性系数分区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坡体的优势方向是决定崩塌滑坡方向的首要因素,但应考虑不对称地形造成的坡向分异现象;新构造应力场是崩塌滑坡方向的全局性影响因素,地震台站的最大累计加速度方向是其代表区域内崩塌滑坡方向的影响因素.对于盲断层型地震,上述三因素对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方向的控制效应可能是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滑坡方向 芦山地震 确定性系数 新构造应力场 最大累积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