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新暗色柱节孢菌遗传转化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猛 王周雯 +7 位作者 丁一 徐敏 郭攀阳 刘成立 李佳雪 李涛 韦双双 汤华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4期412-418,共7页
火龙果是一种新兴的热带水果,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火龙果溃疡病,导致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为了研究新暗色柱节孢菌的遗传变异与基因功能,必须建立... 火龙果是一种新兴的热带水果,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火龙果溃疡病,导致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为了研究新暗色柱节孢菌的遗传变异与基因功能,必须建立有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但目前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构建含有gpdA启动子、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和潮霉素(Hygromycin)抗性基因为筛选标记的双元表达载体,对新暗色柱节孢菌的孢子进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成功获得了阳性转化子。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阳性转化子菌丝能够产生绿色荧光,野生型菌丝不能产生绿色荧光;PCR检测证明了转化子基因组中整合了潮霉素抗性基因。因此,本研究成功实现了根癌农杆菌介导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新暗色柱节孢菌中的稳定遗传表达,为研究新暗色柱节孢菌对火龙果溃疡病的致病机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溃疡病 暗色 潮霉素抗性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暗色柱节孢H1全基因组测序和注释
2
作者 赵晓珍 齐勇 +2 位作者 王红林 马玉华 郑乾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06-1414,共9页
【目的】测序并组装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H1的基因组序列,为了解其基因组构成、遗传变异、致病机理和制定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提取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N.dimidiatum H1的基因组DNA,利用... 【目的】测序并组装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H1的基因组序列,为了解其基因组构成、遗传变异、致病机理和制定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提取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N.dimidiatum H1的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NovaSeq和Nanopore PromethION测序平台进行基因组测序、组装和注释分析。【结果】通过测序和组装获得N.dimidiatum H1的基因组规模为43.78 Mb,Gap数量为0;组装获得14个contig,N50长度为3.92 Mb,平均长度为3.13 Mb,最长长度为5.63 Mb。使用真核和真菌直系同源基因集进行BUSCO评估,完整的单拷贝基因比例分别为98.60%和98.50%。N.dimidiatum H1的基因组含有12962个编码基因和205个非编码RNA。N.dimidiatum H1的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含量为1.62%,简单重复为主要类型。转座子含量为1.59%,以LTR类Gypsy亚族和LINE类为主要类型。共计12703个(98.00%)编码基因被注释,与同属于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的Macrophomina phaseolina MS6和Neofusicoccum parvum UCR-NP2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利用Nanopore和Illumina测序策略获得高质量N.dimidiatum H1的基因组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理和防控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 火龙果溃疡病 全基因组 编码基因 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和广西火龙果溃疡病菌新暗色柱节孢遗传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林珊宇 黄金玲 +1 位作者 陆秀红 覃丽萍 《热带作物学报》 2025年第9期2173-2180,共8页
广东和广西是我国火龙果主要产区,也是火龙果溃疡病的常发区,明确这些地区火龙果溃疡病菌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的遗传多样性对溃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主要来源于广西、广东的4个火龙果溃疡病菌地理群体... 广东和广西是我国火龙果主要产区,也是火龙果溃疡病的常发区,明确这些地区火龙果溃疡病菌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的遗传多样性对溃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主要来源于广西、广东的4个火龙果溃疡病菌地理群体为试验对象,利用ISSR分子标记扩增以获得其指纹图谱,并进一步分析溃疡病菌的遗传分化情况。供试的火龙果溃疡病菌经过8条ISSR引物扩增,得到203条条带,多态性位点为31.7%,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7619~1.0000之间。在UPGMA聚类树上遗传相似系数为0.90时可分为3个类群,但遗传类群与地理分布上并无紧密联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个地理群体重叠性较高,不存在相对独立的地理种群。本研究证明我国火龙果溃疡病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各地之间存在频繁的菌源交流,该结果可为新暗色柱节孢的种群遗传结构和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监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溃疡病 暗色 遗传多样性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槐枝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罗芷涵 刘朋飞 +3 位作者 于军 齐鹤 陈小光 楼兵干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近年来,枝枯病在我国南疆的发病率高达50%~70%。为明确国槐枝枯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南疆多地的发病国槐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国槐枝枯病的病原菌为新暗... 近年来,枝枯病在我国南疆的发病率高达50%~70%。为明确国槐枝枯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南疆多地的发病国槐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国槐枝枯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PDA培养基(pH值5.0)、34℃条件最适宜该菌的菌丝生长;PDA培养基(pH值7.0~9.0)、34℃条件最适宜该菌的分生孢子的形成。较低的相对湿度更有利于该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生长。以牛肉膏为氮源、甘露糖为碳源最有利于该菌的菌丝生长,以蛋白胨为氮源最适宜该菌分生孢子的产生;而以木糖、山梨糖为碳源,硝态氮、尿素为氮源时,菌丝生长及产孢速率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槐枝枯病 病原鉴定 暗色(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溃疡病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会会 符碧海 +5 位作者 戴俊 徐倩 王萌 陶挺燕 谢昌平 朱朝华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2,17,共6页
为了有效防治火龙果溃疡病,通过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对火龙果溃疡病病菌进行鉴定及抑菌药剂室内筛选。结果表明,菌株P1与新暗色柱节孢相似性达100%,结合形态学分析确定该菌株... 为了有效防治火龙果溃疡病,通过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对火龙果溃疡病病菌进行鉴定及抑菌药剂室内筛选。结果表明,菌株P1与新暗色柱节孢相似性达100%,结合形态学分析确定该菌株就是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13种药剂中40%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烯唑醇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50 7、0.131 7、0.183 2和0.173 1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溃疡病 暗色 室内筛选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防城港市火龙果茎溃疡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3
6
作者 陆志翔 陆小平 +4 位作者 秦斌华 成美华 黄林丹 陈保善 廖咏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06-1612,共7页
【目的】明确在广西防城港市发生的火龙果茎溃疡病病原菌种类,为更好地识别并控制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西防城港市的火龙果园采集具有斑点、溃疡和腐烂症状的火龙果肉质茎,从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 【目的】明确在广西防城港市发生的火龙果茎溃疡病病原菌种类,为更好地识别并控制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西防城港市的火龙果园采集具有斑点、溃疡和腐烂症状的火龙果肉质茎,从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通过对其ITS、β-tubulin和EF-1α3个基因序列的BLAST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结论】广西防城港市火龙果茎溃疡病由新暗色柱节孢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茎溃疡病 暗色 防城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火龙果溃疡病有效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柏自琴 赵晓珍 +2 位作者 李兴忠 王彬 马玉华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103,共4页
火龙果溃疡病是贵州火龙果重要病害,为筛选防治火龙果溃疡病的有效药剂,测定了12种化学药剂和11种生物药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并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 火龙果溃疡病是贵州火龙果重要病害,为筛选防治火龙果溃疡病的有效药剂,测定了12种化学药剂和11种生物药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并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7种化学药剂,以及1%申嗉霉素悬浮剂等4种生物药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_(50)<15 mg/L。田间药效试验发现,化学药剂中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生物药剂中80%乙蒜素乳油5000倍液的防效最佳,分别为86.33%和70.63%。推荐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乙蒜素乳油、0.3%四霉素水剂用于防控火龙果溃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溃疡病 暗色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菌丝生长 EC_(50)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溃疡病菌病的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界秋 李杨秀 吴凡 《广西植保》 2016年第4期16-18,共3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病(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咪鲜胺、苯甲·丙环唑、克菌·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好,EC5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病(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咪鲜胺、苯甲·丙环唑、克菌·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好,EC50值分别为0.1557mg/L、0.3020mg/L、0.5205mg/L、0.8660mg/L、2.1786mg/L和2.7372mg/L。离体接种试验测定结果显示,甲基硫菌灵2.50μg/m L、吡唑醚菌酯1.00μg/m L、咪鲜胺0.25μg/m L、苯醚甲环唑0.25μg/m L、苯甲·丙环唑0.25μg/m L和克菌·戊唑醇0.25μg/m L的离体接种防治效果好,分别达到96.84%、95.06%、93.47%、91.00%、86.56%和83.10%。本研究结果为火龙果溃疡病田间药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溃疡病 暗色 杀菌剂 毒力测定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蓝国兵 何自福 +4 位作者 于琳 汤亚飞 李正刚 邓铭光 佘小漫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470-471,475,共3页
测定不同温度对火龙果褐腐病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0~35℃是火龙果褐腐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火龙果褐腐病菌产孢量最大,30~35℃是火龙果褐腐病菌孢子萌发最佳温度,25~30℃是火龙果褐腐病发... 测定不同温度对火龙果褐腐病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0~35℃是火龙果褐腐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火龙果褐腐病菌产孢量最大,30~35℃是火龙果褐腐病菌孢子萌发最佳温度,25~30℃是火龙果褐腐病发病最适温度。本研究结果为火龙果褐腐病发生预测预报及病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火龙果褐腐病 暗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溃疡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姚姿婷 贤小勇 +2 位作者 李瑞芳 韦小妹 朱桂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12,共6页
火龙果溃疡病是火龙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对我国火龙果产业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对火龙果溃疡病及其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本文介绍了火龙果溃疡病发病症状、病原学研究、流行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溃疡病... 火龙果溃疡病是火龙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对我国火龙果产业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对火龙果溃疡病及其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本文介绍了火龙果溃疡病发病症状、病原学研究、流行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溃疡病的发生机制研究、病害防治及抗性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溃疡病 暗色 发病及危害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晓珍 柏自琴 +3 位作者 王荔 李兴忠 郑伟 王彬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58-64,共7页
【目的】对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及病原菌的碳氮源代谢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 【目的】对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及病原菌的碳氮源代谢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Biolog表型芯片技术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7;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短时间的紫外光照射对病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火龙果溃疡病菌对PMl、PM2微孔板中190种碳源物质利用率为18.42%,对PM3微孔板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率为52.63%。【结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较耐高温,生长环境偏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溃疡病 病原菌鉴定 暗色 生物学特性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剑麻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防菌筛选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丽萍 陈涛 +7 位作者 方石桂 施国驹 陈禄 龙凌云 黄秋伟 黄惠芳 毛立彦 谢红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12-1922,共11页
【目的】分离、鉴定一种在广西剑麻叶片上产生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病害的病原菌,并针对该病原菌筛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5个剑麻种植农场采集具有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 【目的】分离、鉴定一种在广西剑麻叶片上产生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病害的病原菌,并针对该病原菌筛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5个剑麻种植农场采集具有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采用叶片针刺法接种,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测定;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载玻片孢子萌发法研究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株GZ-5、深绿木霉(T.atroviride)菌株ST-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1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菌株YZ14-3对剑麻黑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从病叶组织中分离出6种真菌,其中编号为JMHB1的菌株分离率最高,达9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MHB1为致病菌;依据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菌株JMHB1鉴定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对峙培养结果显示,生防菌菌株B11和YZ14-3可显著抑制菌株JMHB1的菌丝生长(P<0.05),抑菌圈半径分别为12.14和13.22 mm,且2株生防菌株的培养滤液均可导致菌株JMHB1的菌丝隘缩、断裂;生防菌菌株ST-1和GZ-5对菌株JMHB1的拮抗系数为Ⅲ级和Ⅳ级,但其培养滤液对菌株JMHB1的菌丝无抑制作用。菌株JMHB1的孢子可在菌株YZ14-3、B11、ST-1和GZ-5的培养滤液中的萌发,萌发率分别为31.67%,32.37%,68.63%和76.63%。【结论】引起广西剑麻叶片产生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病害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dimidiatum(Penz.)Crous&Slipper],这是我国首次报道新暗色柱节孢侵染剑麻引起黑斑病。病害名称暂定为剑麻Neoscytalidium黑斑病。剑麻生产上可选择和搭配使用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深绿木霉及其商品制剂防治剑麻Neoscytalidium黑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麻黑斑病 暗色 生物防治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