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文学总体性特征探悉 被引量:1
1
作者 白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5,共6页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和高度并联系文学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来看待新时代文学的内在特质,人民性、主体性、民族化就格外显豁、特别重要,并且是总体特征中至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人民性的文艺道路与文艺方向,既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和高度并联系文学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来看待新时代文学的内在特质,人民性、主体性、民族化就格外显豁、特别重要,并且是总体特征中至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人民性的文艺道路与文艺方向,既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本质属性,也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与光明的前景。主体性的文化立场与精神姿态,使文学工作者葆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劲的精神内力。民族化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气派,则在文化建设与文学创作中体现了独有的“中国特色”与应有的“文化辨识度”。人民性、主体性与民族化的彼此依存、相得益彰,构成了走向未来的新时代文学的总体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文学 人民性 主体性 民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文学写作的新范式——论《远东来信》中的“双重异域”书写
2
作者 许蓓蓓 温潘亚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18,共8页
异域书写是张新科小说创作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在《远东来信》等小说中,张新科通过异域空间中“他者”形象和中国本土空间中“他者”形象的构建,依托“双重异域”书写中塑造的异域人物形象,彰显了与人类心灵和命运息息相通的创作观念,实... 异域书写是张新科小说创作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在《远东来信》等小说中,张新科通过异域空间中“他者”形象和中国本土空间中“他者”形象的构建,依托“双重异域”书写中塑造的异域人物形象,彰显了与人类心灵和命运息息相通的创作观念,实现了跨越空间阻隔的文化对话、跨越民族隔阂的人性交融。“双重异域”书写特征的形成,与张新科在世界视域下对全人类命运深沉关切的文化情怀脉脉相通。“双重异域”书写,既是作家历史观、文化观在文学创作上的投射,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域,深化了小说的思想深度,也对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价值,为新时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镜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文学《远东来信》异域 他者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土文学及其生态书写
3
作者 孙恒存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3,共7页
新时代乡土文学在全球化危机背景下产生,是对新乡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这体现在乡土中国与生态文学的紧密结合。一方面乡土中国在持续现代化的道路上获得新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学为中国式现代化乡土中国注入新精神。对比传统乡土文学,新... 新时代乡土文学在全球化危机背景下产生,是对新乡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这体现在乡土中国与生态文学的紧密结合。一方面乡土中国在持续现代化的道路上获得新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学为中国式现代化乡土中国注入新精神。对比传统乡土文学,新时代乡土文学以生态为核心扭结,在创作题材、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叙事模式等方面围绕生态问题参与乡土中国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实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旨归,通过反映、预示、批判的介入姿态为中华民族共有家园提供精神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乡土文学 生态 乡土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小说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中国风格
4
作者 杨建军 崔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9-229,共11页
新时代文学的乡土小说体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动向,但学界对其叙事风格的关注略有不足。通过梳理新时代乡土小说的发展流变,分析小说叙事的中国风格,研究发现:新时代乡土小说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中国风格表现为在“中国套盒”叙事... 新时代文学的乡土小说体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动向,但学界对其叙事风格的关注略有不足。通过梳理新时代乡土小说的发展流变,分析小说叙事的中国风格,研究发现:新时代乡土小说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中国风格表现为在“中国套盒”叙事结构中融入“跨层表达”“跨体书写”和“互涵交迭”;将农村外来者等人的限知视角与叙述者的全知视角结合,形成叙事视角内外流动;在风俗画和风景画的诗意描绘中,营造具有乡愁意味的叙事氛围。新时代乡土小说叙事的中国风格,可启发研究者从叙事时间、空间、伦理、观念和互文等方面思考如何写好中国农村新故事,推动新时代文学向“高峰”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文学 乡土小说 叙事风格 山乡巨变 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性?——兼论新时代文学“在历史中”的史述立场
5
作者 陈培浩 《当代作家评论》 2025年第5期24-31,共8页
一很多人常将文学史作为作品和文学事件的展架,并将“上架”视为一种标志,却忽略了“上架”的有效性决定于文学史本身的历史性深度。对于文学史编纂而言,首先要回答“文学史的任务是什么”。
关键词 历史性 史述立场 文学 新时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命名到命题:“新大众文艺”的历史逻辑与时代方位
6
作者 宋伟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7,F0003,237,共10页
“新大众文艺”的提出是对具有新时代精神气象、新时代审美风尚与新媒介艺术呈现等新质特征的文化艺术发展态势的敏锐把握、整体描述与凝聚概括。作为新时代蓬勃兴起的文艺运动或文艺主潮,“新大众文艺”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或命名,更... “新大众文艺”的提出是对具有新时代精神气象、新时代审美风尚与新媒介艺术呈现等新质特征的文化艺术发展态势的敏锐把握、整体描述与凝聚概括。作为新时代蓬勃兴起的文艺运动或文艺主潮,“新大众文艺”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或命名,更是一个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文艺理论重要命题。因而需要“从命名到命题”的理论探讨,进一步考察、辨析与把握“新大众文艺”的历史文化传承、时代精神旨趣及其当代意义价值,以在“命题化”的理论思考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艺 文艺人民性 时代历史方位 新时代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阐释的难度与新时代现实主义理论的建构路径——从欧阳黔森《莫道君行早》谈起 被引量:2
7
作者 郝晓寒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84-89,共6页
新时代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引起了广泛关注。新的创作实践对文学批评和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并形成了某些阐释难度。欧阳黔森的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展现了脱贫攻坚在武陵山区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贵州版”的《山乡巨变》。在其叙... 新时代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引起了广泛关注。新的创作实践对文学批评和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并形成了某些阐释难度。欧阳黔森的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展现了脱贫攻坚在武陵山区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贵州版”的《山乡巨变》。在其叙述的“留白”之处,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视角切入,探讨肖百合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是阐释该小说的有效方式。肖百合是乡土中国的文化想象者,也是乡土中国变革的实践者,是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对新时代现实主义作品的研究是批评界的一个迫切任务,这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和建构。在新时代语境中反思和突破,探析新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创新关于创作材料的理论话语,是建构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三个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黔森 《莫道君行早》 新时代文学 现实主义 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