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时代“弱有所扶”:对象甄别与制度框架
被引量:22
- 1
-
-
作者
陈成文
陈建平
洪业应
-
机构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100,共9页
-
基金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监测与政策优化研究”(项目号:18VSJ016)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要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民生建设目标,必须科学甄别"弱有所扶"的对象,正确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框架。从社会结构意义上来看,可以从经济收入维度、社会地位维度、体质维度、精神维度、能力维度将弱势群体划分为经济型弱势群体、社会型弱势群体、生理型弱势群体、心理型弱势群体和文化型弱势群体五大类。从社会结构意义上对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对象进行甄别,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政策意义:不仅可以避免目前对弱势群体的对象识别偏差,为新时代"弱有所扶"制度框架的构建提供客观依据,而且可以正确把握弱势群体的主导性制度需求,为提升制度框架的契合度提供客观依据。正确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框架必须以满足弱势群体的主导性需求为目标取向。从这个意义上看,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框架应该由社会保险制度安排、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优抚安置制度安排和慈善事业制度安排五个方面构成。
-
关键词
弱势群体
新时代“弱有所扶”
对象甄别
制度框架
-
分类号
D632.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大病医疗救助与新时代“弱有所扶”
被引量:15
- 2
-
-
作者
陈成文
-
机构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6,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贫困退出考核评估的统计测度研究"
项目编号:17ZDA094
+6 种基金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精准扶贫资源配置的‘内卷化’困境
矫正机制设计及政策调整研究"
项目编号:20171BAA208024
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招标重点项目:"江西省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XKZXZD20171002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招标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监测与政策优化研究"
项目编号:18VSJ016
-
文摘
"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民生建设目标。大病医疗救助是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民生目标的助推器。当前我国大病医疗救助的实践困境在于契合度偏差:一是救助效能不高;二是部门衔接不足;三是统筹层次较低;四是责权划分不均。因此,只有积极扩展大病医疗救助的制度空间,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弱势群体的医疗支出风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就要求:一是要加强大病医疗救助对象的科学核定;二是要扩大大病医疗救助的疾病目录;三是要注重大病医疗救助的服务衔接;四是要优化大病医疗救助的资金配置。
-
关键词
大病医疗救助
新时代“弱有所扶”
契合度偏差
制度空间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社会救助供给模式与新时代“弱有所扶”
被引量:11
- 3
-
-
作者
陈成文
陈建平
-
机构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2,共6页
-
基金
江西省2018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C2018-B041)
-
文摘
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是"七有"民生建设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党对补齐民生"短板"的新认识。要补齐"弱有所扶"这一民生"短板",就必须加强针对社会弱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其中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然而,从供给模式来看,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个方面尚存在着严重的实践困境。政府方面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公平性问题,市场方面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效率性问题,而社会方面的实践困境则主要表现为灵活性问题。因此,必须改革传统型社会救助供给模式,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大主体协同合作的社会救助供给新模式。也就是说,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必须构建"协作型"供给模式,坚持政府责任、市场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统一。这就要求:一是要理清权责关系,强化政府供给主体责任;二是要注重发展式救助,推动市场机制补充供给;三是要培育社会组织,推动社会机制参与供给。
-
关键词
社会救助
供给模式
新时代“弱有所扶”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教育救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被引量:4
- 4
-
-
作者
陈成文
-
机构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新时代治理研究中心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0-127,共8页
-
文摘
"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民生建设目标,教育救助是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民生建设目标的推进器。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救助正面临着严重的"碎片化"困境。这种"碎片化"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制定的"非整合性";二是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三是管理体制的"非协调性"。因此,要走出"碎片化"的实践困境,就必须推进"整体性"治理。这就要求:一是尽快整合教育救助的政策体系;二是积极优化教育救助的资源配置;三是努力健全教育救助的管理机制;四是认真营造教育救助的社会氛围。
-
关键词
新时代“弱有所扶”
教育救助
“碎片化”困境
“整体性”治理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