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五四”后新文学作家古诗词创作探因 |
谭旭东
卢力刚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2
|
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
陈夫龙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3
|
中国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研究述评与反思 |
陈夫龙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3
|
|
4
|
新文学作家侠性心态的基本特征 |
陈夫龙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5
|
论吴文化背景下的浙西新文学作家群 |
徐可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6
|
鲁迅20世纪30年代创作旧体诗原因探析——兼谈旧体诗之于新文学作家的功能 |
丁晓妮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7
|
传统文化与新文学作家——从鲁迅的一个文学史论断说起 |
郑战兵
马宏柏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92 |
0 |
|
8
|
引领新潮:浙江作家群领衔新文学流派的意义 |
王嘉良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9
|
民国教育体制下的鲁迅讲演及新文学传承 |
李宗刚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0
|
现代大学中文系的知识体系与新文学的生存空间——以6所国立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为中心实证考察 |
沈卫威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3
|
|
11
|
新文学现代主义的浪漫情愫 |
赵凌河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
|
|
12
|
中国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发展轨迹探寻 |
王剑丛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0 |
|
13
|
印象主义文学理论与新文学教育 |
郑园园
刘正伟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4
|
读《新文学的心理分折》 |
傅正乾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5
|
中国现当代作家年谱编撰的问题及反思 |
付祥喜
|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6
|
“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文化选择 |
曹增渝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7
|
試論“五四”新文学陣营的分裂 |
万平近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64 |
0 |
|
18
|
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 |
贺仲明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9
|
溯本求源 明体见用——管窥赵普光《书话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学术理路 |
施学云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20
|
简论弗洛伊德学说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 |
陈厚诚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