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来华新教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小说——以《教务杂志》刊载的评论为中心 被引量:4
1
作者 孙轶旻 孙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2-158,160,共7页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样本,并籍此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态度带有很实际的传教的意义,他们比天主教传教士采取了更为灵活主动的策略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小说的这种态度正体现了他们为传播宗教而采取的文化适应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务杂志 新教传教士 道德 传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名中的话语运作与文化互渗——新教传教士对《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与解释 被引量:3
2
作者 姜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4,共8页
五部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本历时百余年,在《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上,亦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的变化。然而,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传教士都必然或隐或显地将基督教... 五部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本历时百余年,在《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上,亦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的变化。然而,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传教士都必然或隐或显地将基督教话语融入其相关的翻译与解释之中。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通过在西方语言中被命名的方式,儒家思想才得以进入西方文化的概念系统并持续不断地留下其意义的"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论语》 孔子 翻译 话语运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学乃今日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对女子教育的呼吁 被引量:2
3
作者 孙邦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8,共9页
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妇女解放为社会... 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妇女解放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把女子教育看成是妇女发展与解放的必由之路;并以西方近代妇女观对中国传统落后的妇女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兴办女学是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1907年,清廷终于向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开了一扇小门。不过,西教士呼吁中国兴女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兴学育才本身,也不是中国的富强,而是为了广兴基督教于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林乐知 花之安 《万国公报》 女子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评说 被引量:2
4
作者 孙邦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7-193,共7页
晚清时期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十分关注中国科举制度,并发表了不少介绍、评论科举制度的言论。本文围绕美国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弊端及其改革建议等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换一个视角,借西人的眼光,多方位认识科举制度的利弊。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科举制度 中西文化交流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新教传教士对太极说的批判与吸收 被引量:1
5
作者 姚兴富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2,共4页
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儒学立场是:认同古儒,反对近儒。但是,在宋儒太极说的问题上,晚清新教传教士的态度已不像耶稣会士那么强硬,而是多少表现出愿与宋儒靠近、对话和调和的倾向。很显然,这些尝试与探索突破了利玛窦的局囿,拓宽... 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儒学立场是:认同古儒,反对近儒。但是,在宋儒太极说的问题上,晚清新教传教士的态度已不像耶稣会士那么强硬,而是多少表现出愿与宋儒靠近、对话和调和的倾向。很显然,这些尝试与探索突破了利玛窦的局囿,拓宽了耶儒对话的空间和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太极 新教传教士 19世纪 吸收 批判 耶稣会士 明末清初 利玛窦 宋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交往的技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实地经历与路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骆世查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中西交往在晚清从京城转向地方,从排斥禁绝转向互动重启,从上层士人交际转向出版印刷传递。由是,文章聚焦19世纪以来中西交往过程中关乎技术路径乃至具体印刷技术的权衡与考量的过程,试图打开中西文明互动中的多重纽结,规避纯粹的政治... 中西交往在晚清从京城转向地方,从排斥禁绝转向互动重启,从上层士人交际转向出版印刷传递。由是,文章聚焦19世纪以来中西交往过程中关乎技术路径乃至具体印刷技术的权衡与考量的过程,试图打开中西文明互动中的多重纽结,规避纯粹的政治意涵研判,将中介方式视为影响全球沟通的关键。基于多种公开出版的传教士笔记、日记、书信、回忆录等资料,文章认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实地游历不仅为他们同英语世界沟通提供了全新素材,也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基于西式活字印刷术的书籍传教乃是中介中西的最佳方式,文章竭力透过多家英文报刊上的意见流通,勾勒这一展示与说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交往 技术路径 印刷技术 新教传教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与中国西式教育模式发轫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岩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19-124,共6页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艰难探索对华传教之路过程中,认知引荐西方教育模式能够改变中国"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与"停滞不前的文化",并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有利于基督教传播。他们逐步探索出改造中国教育的基本思路并...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艰难探索对华传教之路过程中,认知引荐西方教育模式能够改变中国"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与"停滞不前的文化",并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有利于基督教传播。他们逐步探索出改造中国教育的基本思路并进行具体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对后来的教会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在客观上推动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新教传教士 中国教育现状 西式教育模式 马礼逊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乡有夫子”——十九世纪新教传教士的《孟子》诠释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振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3期12-21,共10页
进入十九世纪,西方译介《孟子》的主体从耶稣会士转移到了新教传教士身上。他们的译介活动,既有跟耶稣会士一脉相承的地方,亦有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特点。本文以新教传教士柯大卫、理雅各、花之安等人为例,考察十九世纪《孟子》在... 进入十九世纪,西方译介《孟子》的主体从耶稣会士转移到了新教传教士身上。他们的译介活动,既有跟耶稣会士一脉相承的地方,亦有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特点。本文以新教传教士柯大卫、理雅各、花之安等人为例,考察十九世纪《孟子》在西方的译介与接受情况。本文将重点放在宗教思想史的考察方面,研究并"解码"西人的接受语境、问题意识,以及视域融合的具体表现,并尝试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新教传教士 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教传教士与西方经济知识在华传播(1800-1860)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5-172,共8页
在19世纪西方经济知识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新教传教士扮演了重要的传播者角色。他们通过各类文字出版活动,率先将西方经济知识中之经济现象及常识大量输入中国,以此增加清人对外认识并改善中西通商关系。在当时国人对西方国家经济情... 在19世纪西方经济知识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新教传教士扮演了重要的传播者角色。他们通过各类文字出版活动,率先将西方经济知识中之经济现象及常识大量输入中国,以此增加清人对外认识并改善中西通商关系。在当时国人对西方国家经济情况普遍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这些经济现象和知识的在华传播与普及经历了较复杂的过程,但却为后来清人理解与接受更系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奠定了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西方经济知识 在华传播 1800-186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教传教士与19世纪汉语圣经诠释的开端
10
作者 曹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7,共9页
西方新教传教士来华后,很快顺应19世纪科学时代背景下的基督教神学发展和中国汉语语境的要求,将圣经作为西学的基本的和有机的成分呈现给中国的读书人,融入西学东渐的潮流;同时,他们还与中国同工一道探索和更新,连续不断地将圣经翻译成... 西方新教传教士来华后,很快顺应19世纪科学时代背景下的基督教神学发展和中国汉语语境的要求,将圣经作为西学的基本的和有机的成分呈现给中国的读书人,融入西学东渐的潮流;同时,他们还与中国同工一道探索和更新,连续不断地将圣经翻译成深浅不同的文言甚至官话,以求达到最佳的可读性效果。在这些新教传教士所主导的最初的汉语圣经诠释活动中,来自旧约的素材原本属于希伯来文化,在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限定和想象之下,在时局面临挑战的情况下,被诠释出的效果显示了一种类似全球化时代的对话关系。这种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对话关系产生的作用和反作用,尤其反映在对于古代以色列历史和民族"他者"形象的再造和叙述中。这一"他者"的再造和叙述与19世纪末甚至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和自我意识遥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西学东渐 圣经翻译 旧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terature在晚清中国的“旅行”、“落户”与“入籍”——新教来华传教士与晚清中西跨文学交流的一种历史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怀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48,共8页
作为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基督教化中国的一个副产品,作为西方概念的literature被引入中文语境并生成了它的中文对应词"文学",亦由此而开启了中西之间基于这一概念的跨文学——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literature经历了在晚清中... 作为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基督教化中国的一个副产品,作为西方概念的literature被引入中文语境并生成了它的中文对应词"文学",亦由此而开启了中西之间基于这一概念的跨文学——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literature经历了在晚清中文语境中的旅行、落户和入籍三个不同时期或阶段,并分别呼应了新教来华传教士在华宣教的离岸时期、到岸时期和内地时期三个阶段。而对此过程的历史考察,不仅是在概念史意义上清理近代语境中的"文学"这一词语概念的生成发展史,而且也是对晚清以来由新教来华传教士与本土文士之间所展开的跨文学——文化交流史的一种追溯回顾与反思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新教传教士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所创中外文期刊之影响——以《印支搜闻》为中心 被引量:7
12
作者 谭树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46,共7页
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了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 ,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印支搜闻》即是新教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的最早的外文期刊。这些报刊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 ,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创办、出版机构的建立以及近代印刷技术的传... 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了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 ,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印支搜闻》即是新教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的最早的外文期刊。这些报刊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 ,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创办、出版机构的建立以及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均起到重要作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文期刊 基督教 新教传教士 《印支搜闻》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戊戌前后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中国教育变革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广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8-163,共6页
戊戌维新变法前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看到晚清政府准备推行教育改革,设计了系统的教育变革方案,并积极上书晚清政府。其设计主要包括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系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其内容在迎合中国士大夫传统思想的同时,体现出近代教育的要求... 戊戌维新变法前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看到晚清政府准备推行教育改革,设计了系统的教育变革方案,并积极上书晚清政府。其设计主要包括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系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其内容在迎合中国士大夫传统思想的同时,体现出近代教育的要求,其目的则在于获取中国新式教育的领导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维新变法运动 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系统 教学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来华传教士中文报刊之外在发展与内在演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牟彩霞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5-100,共6页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了数量可观的中文报刊。早期中文报刊无论是出版地点、出版时间还是印刷技术、发行量等都不甚理想。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增长,出版地点也从东南沿海...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了数量可观的中文报刊。早期中文报刊无论是出版地点、出版时间还是印刷技术、发行量等都不甚理想。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增长,出版地点也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发行量有极大提升。而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外在发展,其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不仅世俗综合性报刊增多,多数刊物的内容也从传播宗教为主转到传播西学为主,刊物所用语言则逐渐通俗化,主创编辑人员也日益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 中文报刊 外在发展 内在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都思《三字经》与新教早期在华及南洋地区的活动 被引量:5
15
作者 司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119,共8页
1823年在巴达维亚出版的《三字经》是新教传教士麦都思撰写的第一种布道手册。作者虽然在创作形式上套用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的文体结构,但并不是简单地将欲要传达的基督教教义构建在一种有韵有序的中文三字结构中,其创作过程... 1823年在巴达维亚出版的《三字经》是新教传教士麦都思撰写的第一种布道手册。作者虽然在创作形式上套用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的文体结构,但并不是简单地将欲要传达的基督教教义构建在一种有韵有序的中文三字结构中,其创作过程内含了一个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转化过程,是对当时既有的问答体布道手册的一个形式上的突破。同中国传统《三字经》带给华人蒙学教育的影响一样,基督教《三字经》仿照中国传统《三字经》的文体形式并因袭其文本的社会功用,成为一种适合在学校使用的宗教启蒙读物,并给新教在南洋地区所面临的文化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一面。麦都思的《三字经》不单在形式上有效缓和了中文口授与识字水平之间的对立,在内容主旨上也充分体现出新教传教士对异文化的一种观察视角,以及在与异文化对话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字经 新教传教士 麦都思 布道手册 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天主教和新教清末在华活动的区别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世龙 《社会科学研究》 1985年第4期56-59,共4页
天主教和新教是基督教的两大分支。清朝末年,在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过程中,天主教和新教都扮演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这是两者的共性。但是,对于两者的个性,即各自在华活动的不同特点,多年来还缺乏专文论述。本文拟就清末天主教在华活动... 天主教和新教是基督教的两大分支。清朝末年,在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过程中,天主教和新教都扮演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这是两者的共性。但是,对于两者的个性,即各自在华活动的不同特点,多年来还缺乏专文论述。本文拟就清末天主教在华活动的封建性和新教在华活动的资本主义属性问题,作一初步分析。比较天主教和新教清末在华活动的特点,可以追溯一下两者的历史渊源。在世界史上,新教的出现是欧州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止一次地指出,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新教是最适合的宗教形式;而罗马天主教原是同封建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教阶制的宗教”①。随着欧州城市市民阶级的成长,必须打破天主教的封建统治,于是发生了被恩格斯称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宗教改革运动。运动中产生的新教,特别是加尔文教,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化和民主化的特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在教义、礼仪、组织形式与制度上都同封建的天主教区别开来。其后,新教的发展更是同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国的发展相伴随。天主教虽然多有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但直到本世纪,仍保留着许多封建烙印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天主教 新教传教士 资本主义发展 天主教会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社会 清末 十九世纪 封建性 近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基督教传教活动的危机及其革新
17
作者 雷雨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76-79,共4页
近代基督教传教活动,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浪涛,冲垮了旧殖民主义体系。西方传教差会也随之面临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挑战,陷入危机之中,呈现出撤退、紧缩之势,被迫对已往的传教方... 近代基督教传教活动,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浪涛,冲垮了旧殖民主义体系。西方传教差会也随之面临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挑战,陷入危机之中,呈现出撤退、紧缩之势,被迫对已往的传教方针进行反省,对传教理论、结构、方式加以革新,以便适应战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现在,有些传教团体已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友好往来、文化交流、捍卫和平的纽带。本文试阐明这一历史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活动 西方基督教 新教传教士 传教 第三世界 基督教传教 差会 危机 殖民主义 亚非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美国对华传教活动探源
18
作者 何大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5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传教活动 传教运动 美国传教士 新教传教士 东印度公司 基督教 英国教会 美中贸易 美国对华贸易 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新教)对近代山东的侵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廉立之 王守中 《齐鲁学刊》 1980年第2期36-42,共7页
在近代史上,帝国主义惯于使用两种部队对中国进行侵略:一种是执行刽子手职能的武装的部队,另一种是执行牧师职能的和平的部队。前者虽然逐步征服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但是它却永远征服不了中国人民;相反,它却更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仇恨与反抗。
关键词 非基督教运动 外国传教士 狄考文 浸礼会 新教传教士 封建统治者 传教事业 教会办学 差会 北长老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位《四书》英译者柯大卫生平诸事考述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126,共6页
柯大卫(Collie David)是19世纪初期伦敦会派往马六甲的传教士,英华书院第三任校长。主持英华书院期间,著译了十几种中英作品,培养了一批熟悉中西文化的学生,在19世纪初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我们对他知之甚少,连出生年... 柯大卫(Collie David)是19世纪初期伦敦会派往马六甲的传教士,英华书院第三任校长。主持英华书院期间,著译了十几种中英作品,培养了一批熟悉中西文化的学生,在19世纪初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我们对他知之甚少,连出生年月都尚待考证。本文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伦敦会档案、苏格兰人民中心老教区档案等相关资料为依据,遵循史学研究的实证—文献学方法,就柯大卫生平、事功、后人评价等内容进行爬梳、考证,力图再现这位新教传教士的"庐山真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柯大卫 新教传教士 英华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