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隐性视觉形态 被引量:4
1
作者 盘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8,123,共7页
本文从镜头角度、视点、景别、运动、蒙太奇等方面具体讨论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对电影手法的运用,指出其"仿像"所创造的隐性视觉形态不仅改变了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世界的非视觉构想和把握方式,而且以与后现代主义的逻辑... 本文从镜头角度、视点、景别、运动、蒙太奇等方面具体讨论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对电影手法的运用,指出其"仿像"所创造的隐性视觉形态不仅改变了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世界的非视觉构想和把握方式,而且以与后现代主义的逻辑联系,适应和推动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现代化的进一步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隐性视觉形态 仿像 内视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的兴起与空间体验的“感觉化”——都市景观中的新感觉派小说 被引量:3
2
作者 谢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1-25,共5页
伴随现代都市的兴起,城市化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都市空间重组、都市生活方式以及都市生活体验的变化促使文学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都市空间经验的感觉新奇性和感官刺激性,生成了现代都市文学"感觉化"的表达方... 伴随现代都市的兴起,城市化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都市空间重组、都市生活方式以及都市生活体验的变化促使文学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都市空间经验的感觉新奇性和感官刺激性,生成了现代都市文学"感觉化"的表达方式。作为都市空间经验的表达,新感觉派小说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都市文学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景观 空间体验 新感觉派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社会中产阶层生活想像——新感觉派小说文本的欲望化叙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石勇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多种欲望符号的创造,满足了读者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欲望。作家虚构了中产阶层们以出入都市高档的消费娱乐场所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伴随着在以高档的时髦商品所构筑起来的性爱浪漫故事,虚构了都市男女以欲望为支点的性爱关系。整个文本... 多种欲望符号的创造,满足了读者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欲望。作家虚构了中产阶层们以出入都市高档的消费娱乐场所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伴随着在以高档的时髦商品所构筑起来的性爱浪漫故事,虚构了都市男女以欲望为支点的性爱关系。整个文本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关于中产阶层的生活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消费社会 欲望化 中产阶级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层面的不同言说——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2
4
作者 杨迎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9-95,共7页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女性形象 刘呐鸥 穆时英 叙述 施蛰存 言说 借用 描写 称谓
全文增补中
新感觉派小说:我写我
5
作者 韩志湘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5年第8期38-40,共3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该派别引进了新的都市价值文化观念,描写上海的街市之美,动态的流线型城市之美,夜都会之美,人工愉悦和机械对人的压榨,人的幻灭与反叛等,使得都市真正成为独立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该派别引进了新的都市价值文化观念,描写上海的街市之美,动态的流线型城市之美,夜都会之美,人工愉悦和机械对人的压榨,人的幻灭与反叛等,使得都市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当时给读者的感觉,恰如她的名字,是全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现当代文学史 文化观念 审美对象 流线型 都市 描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探索及其流变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惠彬 《中国文学研究》 1992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延续与发展。 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已具有了许多后来“新感觉派”小说重视主观感觉与印象的艺术特征。在影响初期心理分析小说的文学源流中,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是重要的一个... 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延续与发展。 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已具有了许多后来“新感觉派”小说重视主观感觉与印象的艺术特征。在影响初期心理分析小说的文学源流中,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是重要的一个,这些在郭沫若、陶晶孙等人的小说中可以发现。新感觉派小说承接了初期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探索,并有自己的发展。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探索有一个过程,刘呐鸥、穆时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日本感觉 中国感觉 心理分析小说 革命小说 穆时英 刘呐鸥 艺术探索 作品 感觉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感觉派小说研究述评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振亮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11-16,共6页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施蛰存 研究述评 穆时英 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三十年代 心理分析小说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感觉派小说的两种色情的颓废主题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今 《艺术广角》 1998年第6期4-11,共8页
中国的新感觉派就其所可能具有的接受视野和创作特征来看,更接近19世纪后期唯美颓废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保尔·穆杭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横光利一及日本唯美派的创作,而这两方面表现出的相当不同的颓废的主题和风格,都同时并... 中国的新感觉派就其所可能具有的接受视野和创作特征来看,更接近19世纪后期唯美颓废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保尔·穆杭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横光利一及日本唯美派的创作,而这两方面表现出的相当不同的颓废的主题和风格,都同时并存于中国新感觉派的创作中。文学上的颓废风格显在的内容特征是色情和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颓废 唯美主义 中国感觉 第一次世界大战 马克思主义 文艺复兴 王尔德 近代文学 刘呐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都市的神经上飞跑——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审美叛逆一瞥
9
作者 孔令云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5年第2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中国感觉 都市 审美 神经 30年代 20年代 小说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感觉派小说到新感觉派戏曲 台湾歌仔戏《石秀》创作谈
10
作者 李季纹 《上海戏剧》 2016年第1期22-23,共2页
“新感觉派”是日本战前的文学流派。1924年创刊的《文艺时代》,主张“感觉”即是存在,以主观感觉通向客观事物,连结生命与现实。正如创办人之一横光利一所述:“所谓新感觉派的表征,就是要拨去自然的表象,跃入事物本身主观而直感... “新感觉派”是日本战前的文学流派。1924年创刊的《文艺时代》,主张“感觉”即是存在,以主观感觉通向客观事物,连结生命与现实。正如创办人之一横光利一所述:“所谓新感觉派的表征,就是要拨去自然的表象,跃入事物本身主观而直感的触发物。”这批作家所追求的,是描写内部世界而非表面现实,要用一种“新的感觉”去感受生活与一切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石秀》 歌仔戏 戏曲 创作 台湾地区 感觉 客观事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与借鉴——新感觉派小说对意识流小说的接受
11
作者 龙和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3-134,共2页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新感觉派是个带有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团体。很长时间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简单化,粗暴化的趋势使得对这一流派的正确、全面认识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目前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研究...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新感觉派是个带有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团体。很长时间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简单化,粗暴化的趋势使得对这一流派的正确、全面认识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目前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研究及影响以及把它为小理小说。本文通过分析新感觉派小说文本中意识流技巧的运用认为: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影响下出现并借助于意识流小说的技巧取得成功的。但是,由于两者出现的时代背景的不同,这注定了它们所关注的重点的区别:意识流小说关注的重点是现代文明崩溃,传统价值沦落后如何重建新的文明与价值体系;新感觉派小说则关注病态都市里的人的生存和人的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意识流小说 影响 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鉴与改造——论新感觉派小说对意识流小说叙述模式的接受
12
作者 龙和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66-67,共2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是个带有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团体。目前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研究及影响,以及把它归为心理小说。本文通过分析新感觉派小说文本中意识流技巧的运用认为:新感觉派是在西...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是个带有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团体。目前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研究及影响,以及把它归为心理小说。本文通过分析新感觉派小说文本中意识流技巧的运用认为: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影响下出现,并借助于意识流小说的技巧取得成功的。基于中国文学特有的传统,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各自不同的文化积淀,不同的经历,使得他们在接受意识流小说影响的同时,也改造了意识流小说的叙述模式,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意识流小说 借鉴 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心理概念
13
作者 周仲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44-46,57,共4页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 西方现代文学 心理本质 创作方法 非理性思维 现实主义 心理分析小说 思维方式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感觉派小说里的传统情结
14
作者 孔喆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5年第8期44-44,共1页
从作品提供的作家的价值立场来看,新感觉派的作品大多是反都市反现代性主题的。而从写作上来看,新感觉派的小说并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作品: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虽然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的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但他们的小说大都采... 从作品提供的作家的价值立场来看,新感觉派的作品大多是反都市反现代性主题的。而从写作上来看,新感觉派的小说并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作品: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虽然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的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但他们的小说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叙事格局,在布局谋篇上仍按事物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展开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传统情结 西方现代主义 价值立场 弗洛伊德 内在逻辑 人物性格 事物发展 布局谋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
15
作者 杨庐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9期122-124,共3页
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其鼎盛时期。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创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都市生... 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其鼎盛时期。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创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都市生活内容的过程中,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并对小说的形式、手法、技巧作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的描写中去。新感觉派在挖掘与表现潜意识、隐意识、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心理、变态心理等方面,同样显示出重要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新感觉派小说 现代主义 小说 生活内容 主观感觉 变态心理 大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启蒙与自我的解放——“性博士”张竞生与五四的色欲小说 被引量:5
16
作者 彭小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6-53,共8页
我同意王晓明的看法:五四一代对“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有特殊的诉求,而且不必在五四“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去寻找西方式的个人主义”;但是我却认为有必要花点力气,去探讨当时所谓“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的真正内涵.这种诉求在五... 我同意王晓明的看法:五四一代对“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有特殊的诉求,而且不必在五四“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去寻找西方式的个人主义”;但是我却认为有必要花点力气,去探讨当时所谓“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的真正内涵.这种诉求在五四文化脉络中形成什么样的风气,在文学作品中又展现何种风貌呢?夏志清所谓的五四中国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学界和一般读者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五四一代固然以中国“大我”的解放为前提,对个人“小我”的解放如何诠释?文学作品又如何处理“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关系?举例来说,二、三十年代以“自我”为题材的“私小说”(I-Novel)风行一时,丁玲、郁达夫都以此闻名,故事主角都是耽于色欲、追求性解放的男女青年.当年张资平专写“肉欲”小说,主题都是男女主角追求自由的性关系,不是三角、四角恋爱,就是乱伦、婚外情,几乎部部作品都是畅销书;又如强调感官色欲描写的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以超现实主义和心理分析的手法创作,摆明了反“写实”、反“浪漫”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竞生 性启蒙 人生观 沈从文 乌托邦 郁达夫 张资平 文化 个人解放 新感觉派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商战小说的话语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一波 《艺术广角》 1996年第3期46-51,共6页
当前的文化语境中,那种具有世俗情调的市民话语似乎成为主流话语。市民的声音,再加上一些知识分子作为市民代言人(通过传媒而传出)的声音,融汇成即将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最具蛊惑力的话语。大量的通俗小说、流行歌曲、商品广告、肥皂... 当前的文化语境中,那种具有世俗情调的市民话语似乎成为主流话语。市民的声音,再加上一些知识分子作为市民代言人(通过传媒而传出)的声音,融汇成即将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最具蛊惑力的话语。大量的通俗小说、流行歌曲、商品广告、肥皂剧等等,竭力诱导、渗透和左右着市民的生活情趣、生活理想,与市民的接受水准、欣赏视野、情感与心理一拍即合。在由市民与一些知识分子共同操纵、参与的现代传媒所营造的公共话语空间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小说话语 新感觉派小说 商战 话语特征 市民社会 商人阶层 文化语境 叙述语言 话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施蛰存小说《石秀》的不同意见
18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93-93,共1页
彭斌柏在《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意义》(《文学评论》1993年2期)一文中指出:严家炎在《新感觉派小说选·前言》中说,“对于石秀这样一个古代的急公好义的起义英雄来说,究竟是《水浒》的写法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还是新感觉派作家的... 彭斌柏在《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意义》(《文学评论》1993年2期)一文中指出:严家炎在《新感觉派小说选·前言》中说,“对于石秀这样一个古代的急公好义的起义英雄来说,究竟是《水浒》的写法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还是新感觉派作家的写法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呢?尽管《水浒》是一部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秀 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文学评论 浪漫主义 水浒 接近于 真实 历史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红玫瑰”到“红旗”
19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7-77,共1页
从“红玫瑰”到“红旗”二十世纪的城市文化与中国现代性表述的问题是九十年代学术研究的开拓点之一,而对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化而言,它经历了从鸳鸯蝴蝶派到左翼革命的先锋文学的并置与过渡。其中新感觉派正处于这种过渡的核心,韩毓海... 从“红玫瑰”到“红旗”二十世纪的城市文化与中国现代性表述的问题是九十年代学术研究的开拓点之一,而对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化而言,它经历了从鸳鸯蝴蝶派到左翼革命的先锋文学的并置与过渡。其中新感觉派正处于这种过渡的核心,韩毓海在《几度风雨海上花》(《上海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玫瑰 新感觉派小说 心理时间 三十年代 城市文化 鸳鸯蝴蝶 文化的现代性 现实主义 二元对立模式 红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