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家炎与施蛰存“新感觉派”争议考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7,共11页
作为新时期“新感觉派”研究的拓荒之作,严家炎《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一文影响深远,但也引发了关于施蛰存与“新感觉派”关系的争议。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馆藏1983、1986年严家炎与施蛰存的三封佚简为材料,重返1980年代的文学史现... 作为新时期“新感觉派”研究的拓荒之作,严家炎《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一文影响深远,但也引发了关于施蛰存与“新感觉派”关系的争议。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馆藏1983、1986年严家炎与施蛰存的三封佚简为材料,重返1980年代的文学史现场,讨论新时期严家炎对“新感觉派”的命名和论述与“现代派”讨论的关系,以及1980年代学者与作家遇合的特殊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家炎 施蛰存 新感觉派 时期 “现代”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探索及其流变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惠彬 《中国文学研究》 1992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延续与发展。 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已具有了许多后来“新感觉派”小说重视主观感觉与印象的艺术特征。在影响初期心理分析小说的文学源流中,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是重要的一个... 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延续与发展。 初期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已具有了许多后来“新感觉派”小说重视主观感觉与印象的艺术特征。在影响初期心理分析小说的文学源流中,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是重要的一个,这些在郭沫若、陶晶孙等人的小说中可以发现。新感觉派小说承接了初期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探索,并有自己的发展。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探索有一个过程,刘呐鸥、穆时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日本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小说 革命小说 穆时英 刘呐鸥 艺术探索 作品 感觉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
3
作者 杨庐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9期122-124,共3页
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其鼎盛时期。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创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都市生... 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其鼎盛时期。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创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都市生活内容的过程中,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并对小说的形式、手法、技巧作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的描写中去。新感觉派在挖掘与表现潜意识、隐意识、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心理、变态心理等方面,同样显示出重要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小说 现代主义 小说流 生活内容 主观感觉 变态心理 大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感觉派文学的形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慧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1-39,共9页
如果说新感觉派文学在中国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那么,这一文学流派中的几位代表作家能走到一起,却有着许多偶然性.他们本是分处四方,各奔前程,只因在文学创作中为寻求新的路径,变换写作手法,逐渐趋于同一的方向了.在人生的某一时间... 如果说新感觉派文学在中国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那么,这一文学流派中的几位代表作家能走到一起,却有着许多偶然性.他们本是分处四方,各奔前程,只因在文学创作中为寻求新的路径,变换写作手法,逐渐趋于同一的方向了.在人生的某一时间阶段内,他们由于艺术眼光、审美趣味及其社会意识、生命体验等方面的接近,而产生了一些私谊.密切的交往和文学风格上的类似,自然会使人们把他们看作是一个自觉的同人社团.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日本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 穆时英 刘呐鸥 文艺 文学流 戴望舒 普罗文学 小说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隐性视觉形态 被引量:4
5
作者 盘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8,123,共7页
本文从镜头角度、视点、景别、运动、蒙太奇等方面具体讨论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对电影手法的运用,指出其"仿像"所创造的隐性视觉形态不仅改变了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世界的非视觉构想和把握方式,而且以与后现代主义的逻辑... 本文从镜头角度、视点、景别、运动、蒙太奇等方面具体讨论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对电影手法的运用,指出其"仿像"所创造的隐性视觉形态不仅改变了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世界的非视觉构想和把握方式,而且以与后现代主义的逻辑联系,适应和推动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现代化的进一步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隐性视觉形态 仿像 内视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场文人的租界感觉:新感觉派小说与上海租界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永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42,共5页
上海租界的精神气候,造就了新感觉派作家的洋场文人品格,他们对租界的感觉和叙事都指向洋场都市。新感觉派的崛起,是租界文化气候与洋场文人互动的结果。新感觉派小说在精神蕴含上所容纳的典型的焦虑、殖民的心态和无家的世界,都和作家... 上海租界的精神气候,造就了新感觉派作家的洋场文人品格,他们对租界的感觉和叙事都指向洋场都市。新感觉派的崛起,是租界文化气候与洋场文人互动的结果。新感觉派小说在精神蕴含上所容纳的典型的焦虑、殖民的心态和无家的世界,都和作家的租界体验息息相关;话语风格的中西杂糅亦体现出租界文化气候和洋场文人的典型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上海租界 租界文化 洋场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蛰存对“新感觉派”身份的有限认同 被引量:9
7
作者 吴福辉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年第3期91-93,共3页
这是施蛰存先生1982年复我的一封信。快30年过去了,今天由旧箧里翻检出来,好像是从尘封里泄出一段“秋”光。此信给“海派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点历史、一点思考,信不长也不算太短,兹照录如下:
关键词 新感觉派 施蛰存 有限 “海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分析与新感觉派之辨——为施蛰存正名,与严家炎商榷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福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22-28,共7页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是探索人性的伟大科学假说。不懂心理分析,袭用划成分式的左翼文学批评法,正是严著所反对的"异元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感觉派”命名史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唐蕾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6,共8页
一九八五年严家炎《三十年代的现代派小说——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五》和《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两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在中国大陆的正式成立。伴随"重写文学史"、文化研究热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等兴起,这个被... 一九八五年严家炎《三十年代的现代派小说——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五》和《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两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在中国大陆的正式成立。伴随"重写文学史"、文化研究热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等兴起,这个被视为"天然存在"的流派,不受非难地走进文学史和各类专题研究,广受关注。被贴上"现代性"、"都市化"、"空间"、"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中国现代小说 施蛰存 严家炎 研究 现代小说 小说流 穆时英 “现代 刘呐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的兴起与空间体验的“感觉化”——都市景观中的新感觉派小说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1-25,共5页
伴随现代都市的兴起,城市化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都市空间重组、都市生活方式以及都市生活体验的变化促使文学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都市空间经验的感觉新奇性和感官刺激性,生成了现代都市文学"感觉化"的表达方... 伴随现代都市的兴起,城市化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都市空间重组、都市生活方式以及都市生活体验的变化促使文学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都市空间经验的感觉新奇性和感官刺激性,生成了现代都市文学"感觉化"的表达方式。作为都市空间经验的表达,新感觉派小说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都市文学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景观 空间体验 新感觉派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感觉派的背叛——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一种读解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毅 《北方论丛》 2004年第4期58-60,共3页
川端康成文学是日本传统文化底蕴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有机交融,《伊豆的舞女》则是他告别新感觉派、打造独特的文学之路的最初尝试,堪称川端康成文学之花的蓓蕾。在清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背后,含蓄地体现了这部作品的潜在主题。
关键词 新感觉派 川端康成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喧哗之后的落寞——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情绪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40-141,共2页
新感觉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一支重要文学流派,成为海派小说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拓展了都市文学的新领域,开辟了在当时主流文学之外的新天地,以现代主义手法对纸醉金迷、畸形发展的都市生活做了准确... 新感觉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一支重要文学流派,成为海派小说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拓展了都市文学的新领域,开辟了在当时主流文学之外的新天地,以现代主义手法对纸醉金迷、畸形发展的都市生活做了准确的描绘,给世人留下了关于都市生活的另类记忆,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都市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感觉派的洋装书写:半殖民都市中摇摆倾斜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强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63-68,共6页
新感觉派作家热衷于描写都市人的洋式装扮,分析他们笔下的洋装书写,能够更加完善地认识他们在半殖民都市中的身份认同。首先,新感觉小说中的人物身着时髦的洋装,纵情于洋场之中,看似光鲜艳丽,却处处透露出一种颓唐和孤寂的心绪,因此他... 新感觉派作家热衷于描写都市人的洋式装扮,分析他们笔下的洋装书写,能够更加完善地认识他们在半殖民都市中的身份认同。首先,新感觉小说中的人物身着时髦的洋装,纵情于洋场之中,看似光鲜艳丽,却处处透露出一种颓唐和孤寂的心绪,因此他们在半殖民都市中摇摆不定。其次,新感觉小说中被洋装包裹着的摩登女郎对男人们极具诱惑力,但是男性在女性的沉迷中又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又折射出半殖民都市的男性身份危机。最后,新感觉作家在作品中对于洋装在内的西洋事物的迷恋,以及他们日常生活方式、特别是衣着的竭力洋化行为,又表征着他们文化身份的暧昧性。总之,通过解读新感觉派的洋书写,其三重摇摆并明显有所倾斜的身份认同便展露无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洋装书写 半殖民都市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感觉派作家与左翼文坛缘起缘落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朝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8-80,共3页
新感觉派作家与左翼文坛有着一个由接近到偏离的关系发展过程。这一缘起缘落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对我们研究那段文学的历史,把握20世纪30年代文坛格局,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思考有关文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都不无裨益。
关键词 新感觉派 左翼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社会中产阶层生活想像——新感觉派小说文本的欲望化叙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石勇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多种欲望符号的创造,满足了读者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欲望。作家虚构了中产阶层们以出入都市高档的消费娱乐场所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伴随着在以高档的时髦商品所构筑起来的性爱浪漫故事,虚构了都市男女以欲望为支点的性爱关系。整个文本... 多种欲望符号的创造,满足了读者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欲望。作家虚构了中产阶层们以出入都市高档的消费娱乐场所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伴随着在以高档的时髦商品所构筑起来的性爱浪漫故事,虚构了都市男女以欲望为支点的性爱关系。整个文本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关于中产阶层的生活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消费社会 欲望化 中产阶级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感觉派作家与左翼文坛的同路人关系探析
16
作者 薛朝晖 王莉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2期172-174,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新感觉派 左翼作家 左翼文坛 同路人 革命现实主义 政治生命 小说流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感觉派小说的两种色情的颓废主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今 《艺术广角》 1998年第6期4-11,共8页
中国的新感觉派就其所可能具有的接受视野和创作特征来看,更接近19世纪后期唯美颓废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保尔·穆杭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横光利一及日本唯美派的创作,而这两方面表现出的相当不同的颓废的主题和风格,都同时并... 中国的新感觉派就其所可能具有的接受视野和创作特征来看,更接近19世纪后期唯美颓废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保尔·穆杭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横光利一及日本唯美派的创作,而这两方面表现出的相当不同的颓废的主题和风格,都同时并存于中国新感觉派的创作中。文学上的颓废风格显在的内容特征是色情和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颓废 唯美主义 中国新感觉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 马克思主义 文艺复兴 王尔德 近代文学 刘呐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空间与新感觉派的身份认同危机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心源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5期11-16,共6页
雷蒙·威廉姆斯在其著作《乡村与城市》(The Country and the City)中提到,现代城市的“明与暗”造成的从乡村到都市的空间转换是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想象力的源泉——世界从可知的变为不可知的,从共同体的变为个人感性的。在上海... 雷蒙·威廉姆斯在其著作《乡村与城市》(The Country and the City)中提到,现代城市的“明与暗”造成的从乡村到都市的空间转换是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想象力的源泉——世界从可知的变为不可知的,从共同体的变为个人感性的。在上海,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金融资本的迅猛来势已使这个城市毫不羞愧地跻身于资本主义的全球俱乐部。正如作家张若谷说的,除了满街的黄包车和报贩外,坐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中就会令人想到巴黎。而在百货商店的玻璃柜里,各种舶来商品的堆积完全可以让一个普通市民不用远渡重洋就完成一次“现代感”的梦幻之旅。一个西方人描述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空间 认同危机 新感觉派 20世纪20年代 现代城市 文学想象力 威廉姆斯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都市的神经上飞跑——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审美叛逆一瞥
19
作者 孔令云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5年第2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中国新感觉派 都市 审美 神经 30年代 20年代 小说流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感觉派小说到新感觉派戏曲 台湾歌仔戏《石秀》创作谈
20
作者 李季纹 《上海戏剧》 2016年第1期22-23,共2页
“新感觉派”是日本战前的文学流派。1924年创刊的《文艺时代》,主张“感觉”即是存在,以主观感觉通向客观事物,连结生命与现实。正如创办人之一横光利一所述:“所谓新感觉派的表征,就是要拨去自然的表象,跃入事物本身主观而直感... “新感觉派”是日本战前的文学流派。1924年创刊的《文艺时代》,主张“感觉”即是存在,以主观感觉通向客观事物,连结生命与现实。正如创办人之一横光利一所述:“所谓新感觉派的表征,就是要拨去自然的表象,跃入事物本身主观而直感的触发物。”这批作家所追求的,是描写内部世界而非表面现实,要用一种“新的感觉”去感受生活与一切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石秀》 歌仔戏 戏曲 创作 台湾地区 新感觉派 客观事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