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
- 1
-
-
作者
J.纳海姆
史民德
-
出处
《心理学探新》
1985年第1期24-36,共13页
-
文摘
评论家安东尼·留伊斯在标题为《啊!多么美好的战争!》中指出,“英国哲学家斯图尔特·格姆普什尔关于弗洛伊德论断的影响曾写道,人的行为与其说是由有意识的思维和情感的控制,不如说是受无意识的思维和情感的控制……不仅神经症患者是如此,就连正常人自己也受一种他连想都想不到的力量的驱使……类似的说法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战争的原因。”
-
关键词
弗洛伊德学说
新弗洛伊德主义
心理分析学
无意识过程
社会心理学
神经症患者
弗罗姆
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过程
心理疾病
-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
-
题名试评弗洛伊德主义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车文博
-
机构
吉林大学
-
出处
《应用心理学》
1982年第3期29-33,共5页
-
文摘
弗洛伊德主义(Freudism),又称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是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产生于19世纪末叶,开始是关于探讨神经症的病因和治疗的一种方法和理论。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这个理论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逐渐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弗洛伊德主义的产生决非偶然。
-
关键词
新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
无意识心理
现代心理学
心理分析
神经症
人格学说
唯心主义
人格结构
-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
-
题名弗洛伊德主义略评
- 3
-
-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1期43-43,共1页
-
文摘
光明日报(87年11月30)发表车文博如题一文,指出“弗洛伊德主义是企图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是德国意志主义,法国神经症理论强调心因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作者指出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的核心;本能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人格理论的动力学基础;以泛性论为基础的人格发展阶段既是弗洛伊德学说极端重要的内容。
-
关键词
新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学说
神经症
病态现象
人格学说
人格理论
泛性论
人格心理学
重要组成部分
心因性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简评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 4
-
-
作者
袁义江
李素新
-
机构
兰州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现代哲学》
1987年第4期76-78,71,共4页
-
文摘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他曾试图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结合起来”,构造一个“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心理分析”体系。本文试图对他的社会无意识理论作一些分析。
-
关键词
无意识理论
社会无意识
社会性格
新弗洛伊德主义
心理分析学
意识水平
弗洛姆
法兰克福学派
心理机制
社会过滤器
-
分类号
B15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
-
题名厨川白村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
被引量:3
- 5
-
-
作者
王向远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9-45,共7页
-
-
关键词
厨川白村
《苦闷的象征》
郭沫若
现代文艺理论
郁达夫
《文学概论》
鲁迅
托尔斯泰
新弗洛伊德主义
文学观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评德勒泽的“欲望哲学”
- 6
-
-
作者
冯俊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3-66,共4页
-
文摘
吉尔·德勒泽的“欲望哲学”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尼采主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以“五月风暴”失败为标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失敗的反思,其实质是一种反对一切形式的法西斯主义的生活艺术。它对我们的价值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提出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人的欲望的问题。
-
关键词
欲望
法西斯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
后结构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五月风暴
尼采哲学
理论来源
尼采主义
同一性
-
分类号
B15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
-
题名奥尼尔剧作的心理因素
- 7
-
-
作者
多里斯.维.弗克
刘杏林
-
机构
美
-
出处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88年第2期65-67,共3页
-
文摘
尤金·奥尼尔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剧作家。从他的初期创作到后来的成熟之作,都贯穿了一种时而高昂、时而低缓、时而悄然呈现的主题。这一主题及其形成的戏剧形式和意蕴的力量来自奥尼尔自身的需求,即表这和减轻由内心冲突造成的那种与生俱在的磨难。 奥尼尔认为自己是一个“嘲讽性悲剧”的作家,然而他却不可能具备嘲讽所需要的那种超脱。人类处境的缺憾、愤慨、绝望。
-
关键词
奥尼尔
内心冲突
戏剧形式
新弗洛伊德主义
多里斯
毛猿
精神分析
对立因素
爱默生
个人无意识
-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
-
题名对人才形成过程的心理学探索
- 8
-
-
作者
姬米刚
李迎辉
-
出处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88-91,共4页
-
文摘
何谓人才?现代人才学教科书已指出了它的定义:人才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创造特长并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才与普通人,天才之间的质的差别,并不仅仅在于其智力高低,而是在于其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的大小。并且,它还包括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与特点;人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亦存在时代的烙印。
-
关键词
历史时代
创造能力
社会进步
自我实现
阿德勒
新弗洛伊德主义
心理焦虑
思想道德素质
最终决定力量
自我防御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N55
[自然科学总论]
-
-
题名欧美资产阶級心理学理論的现况
- 9
-
-
作者
荆其誠
-
出处
《心理学报》
1961年第1期57-65,共9页
-
文摘
一、一般概况 20世紀上半世紀資产阶級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其分界点。本世紀初叶的心理学企图建立关于心理(或行为)的全面的理論,学者們致力于創立“系統”、“派别”、“主义”,并勾划出了本世紀資产阶級心理学的輪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心理学的理論讨論一度陷于沉寂,到战后再度活跃起来。
-
关键词
心理学
二次世界大战
资产
“主义”
分界点
勾划出
两个阶段
派别
心理分析
新弗洛伊德主义
-
分类号
B
[哲学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