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式标点符号与“五四”白话 被引量:7
1
作者 文贵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73,共9页
汉语对西方标点符号的认知到规范采用是汉语现代转型的内容之一。本文梳理了中国人从晚清遭遇西方标点符号到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标点符号用法》这一百多年的轮廓;简要分析了"问号"、"叹号"、&qu... 汉语对西方标点符号的认知到规范采用是汉语现代转型的内容之一。本文梳理了中国人从晚清遭遇西方标点符号到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标点符号用法》这一百多年的轮廓;简要分析了"问号"、"叹号"、"省略号"、"破折号"的特殊性;探讨了新式标点符号给"五四"白话带来的变化:语气上的言文一致,意义上的深入开拓,结构上的丰满繁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标点符号 “五四”白话 言文一致 深入 繁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式标点符号与新文学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彭林祥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5-90,共6页
新式标点符号的确立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提供了支持,推动了新文学的发生。新式标点的运用降低了普通读者阅读的"门槛",促进了新文学的大众化。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使新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大为增强。
关键词 新式标点符号 新文学 大众化.修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时期新式标点符号的推行与实践——以中小学国语(文)类教科书的讲解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韩秋红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7-221,共5页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中国教育同样发生了深刻转变。新学制下大量中小学国语(文)类教科书对汉语书写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式标点符号"展开了全面而生动的讲解。通过了解五四时期最早讲解"新式标...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中国教育同样发生了深刻转变。新学制下大量中小学国语(文)类教科书对汉语书写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式标点符号"展开了全面而生动的讲解。通过了解五四时期最早讲解"新式标点符号"的语文教科书,分析最早对"顿号"和"删节号"正确讲解的范式,讨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梳理国语(文)类教科书对新式标点符号的讲解脉络,全面发掘"新式标点符号"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有序方式来展开"教授"和"讲解",以展示其真正意义上被系统地传播、最终融入新兴知识分子阶层知识体系中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式标点符号 教科书 讲解 国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西书与汉语新式标点符号的形成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建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9-544,共6页
汉语新式标点符号的形成与西方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晚清的汉译西书中很早就出现了西式标点符号。1838年出版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美国传教士裨治文首次强调了文章中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此后,包括接受了西学... 汉语新式标点符号的形成与西方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晚清的汉译西书中很早就出现了西式标点符号。1838年出版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美国传教士裨治文首次强调了文章中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此后,包括接受了西学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也相继在各种书籍中介绍并使用了西式标点符号,客观上推动了20世纪初汉语新式标点符号系统的颁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式标点符号 汉译西书 传教士 裨治文 英语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文学形式制度的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尹奇岭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6-192,共7页
在很多文学史描述中,文学革命好像倡导之后立即就成功了,其实远不是这样,新文学的各项制度,主要包括白话的语体形式,新式标点的句断形式,以及分段的篇章形式和横行的排版形式,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才得以规范。新文学各项制度形... 在很多文学史描述中,文学革命好像倡导之后立即就成功了,其实远不是这样,新文学的各项制度,主要包括白话的语体形式,新式标点的句断形式,以及分段的篇章形式和横行的排版形式,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才得以规范。新文学各项制度形成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知识转型的过程,新文学各项制度的建立是知识转型的一部分,同时也为现代知识转型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语体 新式标点符号 分段 横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