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子学”何以成立——中西两种视域的交融 被引量:3
1
作者 方达 王宁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30,共6页
"新子学"的根本愿景是以先秦诸子时代的"子学精神"回应当下的各种时代问题。这一命题实际包含了"子学精神"的内核为何、时代问题的根源何在,中国古典视域下的"子学精神"回应现代性如何可能等... "新子学"的根本愿景是以先秦诸子时代的"子学精神"回应当下的各种时代问题。这一命题实际包含了"子学精神"的内核为何、时代问题的根源何在,中国古典视域下的"子学精神"回应现代性如何可能等三个亟待回答的问题。显然,从形上的最终根据来探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不失为最佳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前期中国的精神和观念——“新子学”刍议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思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8-192,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派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子学”之我见 被引量:5
3
作者 高华平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1期54-58,共5页
"子学"之"子"既是"诸子百家"之"子",则"新子学"之"子"便应该指当代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知识个体(知识分子),他们的学术活动和成果即是"新子学"。"新子学&qu... "子学"之"子"既是"诸子百家"之"子",则"新子学"之"子"便应该指当代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知识个体(知识分子),他们的学术活动和成果即是"新子学"。"新子学"乃是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学术,它并不完全与"西学"相对应。由于古代的"国学"属于"官学"的范围,因此"新子学"只能成为"新国学"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 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根性”与“新子学”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洪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共8页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原生态"文化。但百余年来,中国文化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批判甚至颠覆中国文化成为主流;给中国文化、中华民族贴上了"劣根性"的标签,原因包括西方学者批判甚...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原生态"文化。但百余年来,中国文化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批判甚至颠覆中国文化成为主流;给中国文化、中华民族贴上了"劣根性"的标签,原因包括西方学者批判甚至污蔑中国文化、西方传教士推波助澜、日本学者指鹿为马、新派学人信以为真等几个方面。其实,所谓中国"国民劣根性"全是子虚乌有。有关中国文化的"根性"、中国文化的特征,研究者也是众说纷纭;"新子学"应条分缕析,坚持整体性原则,坚持以正面评述为主的原则,坚持以中国逻辑思考中国问题,坚持开放的文化观,把中国文化"根性"说清楚,以更好地解释中国问题。中国文化崇尚人本主义,"新子学"在当下也应以人为本,经世致用,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子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根性” 劣根性 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子学”与“新子学主义”:由学术体系到实践方向 被引量:1
5
作者 方达 方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28,共9页
"新子学"自提出开始,便以对中国文明"主体性"与"多元性"的坚持,作为自身最核心的价值诉求。一般来看,由于"主体性"与"多元性"在立场上的背反,二者很难同时兼容在同一理论框架之下。... "新子学"自提出开始,便以对中国文明"主体性"与"多元性"的坚持,作为自身最核心的价值诉求。一般来看,由于"主体性"与"多元性"在立场上的背反,二者很难同时兼容在同一理论框架之下。然而"新子学"所坚持的这两项原则在特定的情况下,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还对现实问题具备有效的回应能力。所谓特定情况下的合理性,源自于"新子学"在对先秦诸子思想与学术进行整体性研究时,对诸子时代与前诸子时代的中国文明基本形态作出的判定,以及对这一文明形态不间断传续至今的肯定,而强有力的回应效力更是来自于,前者在考古器物层面上确切可证性,以及对当下时代的根本特质具有的超越。因此,"新子学"不仅是一种通过论证而得出的学术理论系统,更形成了对当下各种社会思潮的超越,并由此确立了"新子学主义"的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 多元 主体性 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会通——论“新子学”的创新途径 被引量:4
6
作者 欧明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9,共11页
方勇先生于2012年起倡导"新子学",强调"诸子会通"。会通即融会贯通,又称融通、汇通等,通行的"专科之学"往往局限于学科内,就子学论子学,难免片面,跨界会通乃"新子学"一大创新途径。"新子... 方勇先生于2012年起倡导"新子学",强调"诸子会通"。会通即融会贯通,又称融通、汇通等,通行的"专科之学"往往局限于学科内,就子学论子学,难免片面,跨界会通乃"新子学"一大创新途径。"新子学"研究应跨越学科疆界,交叉、融合,互动认知,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似性、相通性。跨越时代疆界,古今贯通,"通古今之变",应有当下关怀,存旧统,更开新域。跨越不同学术路径,会通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之学,子部与经、史、集部贯通。跨界会通,要求学者会通众学,通大义,识大体,作"大判断",得其全,成其大,走返本开新之路,弥合学术分裂。跨界研究,目的不在于"跨界"本身,而是会通创新,追求整体之学、大体之学,"成一家之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会通 学” 途径 整体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子学”与跨学科、多学科学术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以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3-187,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派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子学”的内涵、理念与构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韶军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1期59-64,共6页
"新子学"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是从新的学科体系背景下运用新的知识理念与方法研究"旧子学"存留内容的学术。它在维护学术独立性和自由性的前提下,整合贯通不同学科,消除各学科的相对局限性,并以此在忠实于"旧... "新子学"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是从新的学科体系背景下运用新的知识理念与方法研究"旧子学"存留内容的学术。它在维护学术独立性和自由性的前提下,整合贯通不同学科,消除各学科的相对局限性,并以此在忠实于"旧子学"留存文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新的整理和阐释。"新子学"的工作构架应该是由文本基础、学科协同、团队组建、人员分工、成果发布、质量判定等模块组成,是一个具有良性生命活力的动态系统。它的内容架构应该是以儒、道、佛三家的全部文献的汇总、整理为主要部分,同时整合其他子部学术,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其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和权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体系 内容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子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玄华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5期104-109,共6页
"新子学"是发掘于"诸子学现象"又全面超越诸子学的全新事物。它是一种基于多元、开放、发展世界以面对他者而实现自我否定式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哲学。"新子学"也是重新梳理"子学"、"经学&... "新子学"是发掘于"诸子学现象"又全面超越诸子学的全新事物。它是一种基于多元、开放、发展世界以面对他者而实现自我否定式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哲学。"新子学"也是重新梳理"子学"、"经学",以改造整个中华学术文化的基本结构、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学术文化工程;它是治疗当下学术文化"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错综合症"的良方,尚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他者 文本 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子学”与学术“新传统”建设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少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9-183,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派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学、新子学与哲学的当代并立——从当代中国思想学术与文化建设相互关系的视角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洪卫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3,共7页
人文社会思想的应用特质在于以某种理或理序为基础构建一种礼序,二者的同构构成一种理论系统的自洽,但是,理的探究既需要与社会秩序的目标相联系,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理论认知特性。经学更多地受到其礼序运用的限制,其社会指向的利弊均在... 人文社会思想的应用特质在于以某种理或理序为基础构建一种礼序,二者的同构构成一种理论系统的自洽,但是,理的探究既需要与社会秩序的目标相联系,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理论认知特性。经学更多地受到其礼序运用的限制,其社会指向的利弊均在乎此。历史中的经学可以从礼的斯文教养与礼制两个向度分解,前者是今天经学重建的目标。新子学和哲学则是对"道"的开放性的探究,它又是构成理序和礼序的思想前提,因此,思想世界的开放性与社会价值系统的规范性引导应该同时存在,此为经学、新子学与哲学当代并立的根据。"哲学"的独特性价值还在于为中国文明建构提供了一个"说理"文化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哲学 理序 礼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子学”与中华文化之重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汤漳平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2期92-98,共7页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是最深层次的问题,也是最关乎全局的问题。中华文化的现状如何、怎样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等问题,思想界、文化界至今并未真正形成共识。20世纪以来的100多年间,较大规模的讨论集中在三次:上...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是最深层次的问题,也是最关乎全局的问题。中华文化的现状如何、怎样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等问题,思想界、文化界至今并未真正形成共识。20世纪以来的100多年间,较大规模的讨论集中在三次:上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对传统文化的批判,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文化热,本世纪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在中国文化论争中,因主张的不同而形成三种不同的派别。虽然时间过了100多年,但这三种不同认识依然各自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在认知上出现变化而已,为此,应当着手进行中华文化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视界中的子学、经学与新子学
13
作者 陆建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117,共9页
冯友兰所谓的子学乃是指先秦汉初诸子之学。子学的建构“以我为主”、无所“依傍”,是“创构”。冯友兰所谓的经学指的是从汉代到清代整个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的哲学。经学的建构“以我为辅”、“依傍”于“经”,是“重构”。按照冯友兰关... 冯友兰所谓的子学乃是指先秦汉初诸子之学。子学的建构“以我为主”、无所“依傍”,是“创构”。冯友兰所谓的经学指的是从汉代到清代整个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的哲学。经学的建构“以我为辅”、“依傍”于“经”,是“重构”。按照冯友兰关于“经”“子”关系的论述,应该是有“子”才有“经”,“经”只能是“子”的著作,可是,冯友兰所谓的“经”除却“子”的著作外,还包括儒家的“经”以及中国佛学家所注解、诠释的来自古印度的佛经。冯友兰认为中国新的哲学的诞生标志着“贞下起元”,意味着“重新开始”,像子学一样“创构”新哲学。这么说,这种新的哲学应该就是新的子学也即“新子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冯友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极文化”体现的“新子学”精神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斐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55-57,共3页
针对当代世界文化格局和中国文化发展现状,2009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提出了"第三极文化"的战略性构想。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提出了"全面复兴诸子学"的口号,方勇教授提出"新子学&... 针对当代世界文化格局和中国文化发展现状,2009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提出了"第三极文化"的战略性构想。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提出了"全面复兴诸子学"的口号,方勇教授提出"新子学"构想。"新子学"和"第三极文化"的构想,都是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正是对两种构想进行深入解读后,揭示"第三极文化"体现的"新子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理论 文化战略 第三极文化 民族文化 艺术精神 文化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子学”视阈下士人与子学的主体间性诠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建华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6期25-31,共7页
士人是子学的缔造者、传播者和阐发者,子学是其思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子学的发生从理论上支持了士人的品格,完整地塑造了士人的精神生态。子学与士人的间性互动促成了二者的变革和演进。通过对子学与士的主体间性诠释,可以更好地理解... 士人是子学的缔造者、传播者和阐发者,子学是其思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子学的发生从理论上支持了士人的品格,完整地塑造了士人的精神生态。子学与士人的间性互动促成了二者的变革和演进。通过对子学与士的主体间性诠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子学与传统诸子学的分野,从更为广阔的界阈中把握士人传统之源流,进而确立"新子学"命题的合理性,揭示新子学的本质、使命及其思想史、学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 主体间性 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文史新论:“新子学”与中华文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汤漳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本文在自己治学的感想基础上,结合“中华文化重构”的问题对“新子学”作一整体介绍,包括“新子学”提出的背景与必要性、“新子学”概念的具体内涵、“新子学”的影响力三方面,对“新子学”的发展做了梳理与展望。
关键词 中华文化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定位与选择——以美国孔子学院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聂学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4-187,共4页
孔子学院是中国所推出的以加快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使命的文化品牌。在作为孔子学院重要阵地的美国,由于其新闻媒体的误导及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人们对孔子学院多持消极态度。要消除美国舆论界及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汉... 孔子学院是中国所推出的以加快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使命的文化品牌。在作为孔子学院重要阵地的美国,由于其新闻媒体的误导及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人们对孔子学院多持消极态度。要消除美国舆论界及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的定位与选择尤为重要。因此,应借鉴国内文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新子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促使美国社会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理念,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 汉语国际推广 文化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ehmeria nivea var. strigosa (Urticaceae), a new variety from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
18
作者 ZHAO Ying Richard I.MILNE +2 位作者 LI Zhipeng Amos KIPKOECH WU Zengyuan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17-1624,I0001-I0006,共14页
Boehmeria nivea var.strigosa Zeng Y.Wu&Y.Zhao,a new variety of B.nivea(Urticaceae)from Southwest China,is here described based on evidence from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y.This new variety is mainly charact... Boehmeria nivea var.strigosa Zeng Y.Wu&Y.Zhao,a new variety of B.nivea(Urticaceae)from Southwest China,is here described based on evidence from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y.This new variety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its green abaxial leaf blade,partly connate stipules,and densely patent strigose hairs on stems and potioles.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rbc L,nrDNA and rbc L+nrDNA datasets,revealed that all individuals of B.nivea var.strigosa formed a monophyletic group.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B.nivea var.strigosa is assessed as“Near Threatened”(NT)according to IUCN evaluation criteria.The discovery of this new variety is not only crucial for the taxonomy of ramie,bu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ami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ehmeria nivea MORPHOLOGY molecular phylogeny new variety Southwest China YUNN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论坛》2014年总目录 被引量:2
19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6期200-200,共1页
关键词 江淮论坛 金融 农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 财政金融 安徽省 实证研究 城镇化进程 重要论述 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 服务部门 服务业 服务行业 皖江城市带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论坛》2013年总目录
20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6期193-195,共3页
关键词 江淮论坛 县域中小企业 因果关系 菲利普·罗斯 视阈 安徽省 切入点 黄梅戏 路径探析 农村 发展探析 旅游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