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类型及叙事模式 被引量:6
1
作者 郑恩 邓然 龚瑶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49,共3页
近年来,借由新媒体事件造势而发展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强烈关注。本文以类型学社会话语的分析框架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四类话语,即国家(民族)话语、公共性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话语背后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与爱国精神... 近年来,借由新媒体事件造势而发展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强烈关注。本文以类型学社会话语的分析框架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四类话语,即国家(民族)话语、公共性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话语背后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与爱国精神、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的逻辑。这些话语共同构成了新媒体舆情的主要表达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事件 类型学社会分析法 四类话语 话语舆情综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生态及其影响:新媒体事件的视角 被引量:44
2
作者 周葆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20,共5页
本文采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生态及其影响。"新媒体事件"的概念脱胎于"媒体事件",强调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媒介事件新的传播机制。从该理论视角出发,本文具体探讨了突发事件... 本文采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生态及其影响。"新媒体事件"的概念脱胎于"媒体事件",强调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媒介事件新的传播机制。从该理论视角出发,本文具体探讨了突发事件中的舆论载体、主体、过程及影响,指出突发事件的舆论生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体媒体生态系统中运作,呈现出非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特征,其个案意义与长远影响取决于事件是否具有体制性变革的潜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舆论 新媒体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治·共融·共建·共享:信息生态视域中的新媒体发展——2019年中国新媒体事件回顾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晋升 祁志慧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47,共5页
2019年,中国新媒体以有序系统的多元主体共治、迭代更新的技术共融、新媒体行业之间的平衡共建、用户参与生产与传播的内容共享为特征,呈现出系统、动态、平衡、人本的信息生态。具体而言,从政府到企业,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法规出台,聚力... 2019年,中国新媒体以有序系统的多元主体共治、迭代更新的技术共融、新媒体行业之间的平衡共建、用户参与生产与传播的内容共享为特征,呈现出系统、动态、平衡、人本的信息生态。具体而言,从政府到企业,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法规出台,聚力社群和网民等多元主体的网络共治;5G赋能传统媒体的转型融合,"四全"媒体建设持续发力;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在传播层面的互动渐成常态,继续发力舆论生态的共建;互联网对用户的影响日渐深入,用户工作生活空间的网络化,网络空间的生活化,为用户共享新媒体红利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治 共融 共建 共享 新媒体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向新媒体事件研究:理论命名、研究视域与理论问题 被引量:8
4
作者 吴世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2-136,共5页
历史—社会转型期中国爆发的新媒体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模式和研究框架来探讨之。本研究主张使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命名,进而在"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行动者"的宏阔... 历史—社会转型期中国爆发的新媒体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模式和研究框架来探讨之。本研究主张使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命名,进而在"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行动者"的宏阔背景中考察中国场域中的新媒体事件,聚焦事件行动者的行为、事件关系、新媒体的角色作用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议题,开展事件的扩散机制、影响机制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并连接起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致力于发展基于中国语境和新媒体特定使用情境的新媒体事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事件 新媒体事件 媒体与社会 行动者 事件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事件的网络协商与群体极化——基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的内容与文本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韩敏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58,83,共5页
2014年中国进入全民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重构了聚合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和不断移动的空间,新的传播场景加剧了用户在新闻信息的获取与网络社交的回音壁效应。本文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与文本... 2014年中国进入全民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重构了聚合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和不断移动的空间,新的传播场景加剧了用户在新闻信息的获取与网络社交的回音壁效应。本文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与文本分析方法,探讨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事件中网络协商与群体极化之间的关系,发现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在新媒体事件中群体极化趋势加剧,网民的民主协商水平低于以新浪为代表的PC互联网网民。总体来说,当前中国新媒体事件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比较突出。但是,新媒体事件又为公众提供了共同的话语题材,这是社会共识形成的基础,也可能成为公民的民主协商能力训练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新媒体事件 民主协商 群体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事件聚焦网民注意力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超群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9-44,共6页
本研究旨在建构新媒体事件聚焦网民注意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即探讨一般的网络新闻事件如何成功聚集网民的注意力,进而演变成新媒体事件的前提和条件。通过选取2013年2月24日至3月26日1个月之间发表在天涯社区、强国论坛、雅虎论坛和新浪... 本研究旨在建构新媒体事件聚焦网民注意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即探讨一般的网络新闻事件如何成功聚集网民的注意力,进而演变成新媒体事件的前提和条件。通过选取2013年2月24日至3月26日1个月之间发表在天涯社区、强国论坛、雅虎论坛和新浪微博四大论坛热门版块的事件帖子进行扎根理论定性研究,总结出新媒体事件聚焦网民注意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心理距离、利益需求和叙事技巧三者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事件 网民注意力 心理距离 利益需求叙事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沉默到协商--高校在新媒体事件中的主体构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施春陵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4-87,共4页
文章从公共协商理念的视角探讨了近年来不断增长的高校新媒体事件。进而总结出高校新媒体事件不同于一般网络舆论事件,具有展开公共协商的潜质;作为独特的文化机构,高校不应作为沉默者或只是事件多元主体的一员,而是有责任成为积极的沟... 文章从公共协商理念的视角探讨了近年来不断增长的高校新媒体事件。进而总结出高校新媒体事件不同于一般网络舆论事件,具有展开公共协商的潜质;作为独特的文化机构,高校不应作为沉默者或只是事件多元主体的一员,而是有责任成为积极的沟通主体,促进公共协商的展开,培育公共理性精神;在具体的公共协商实践中,高校应在捍卫主流价值、引导争议话题、彰显人文关怀上做好公共沟通,从而达到寻求公众理解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新媒体事件 公共协商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媒体事件”之视觉伦理
8
作者 庞弘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3-100,共8页
“新媒体事件”伴随当代社会转型而崛起,不仅构造了独特的视觉景观,亦呈现出严重的道德悖谬与伦理困境。新媒体事件增强了主体的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又使人们沉溺于肆意妄为的快感之中,将本应恪守的道德律令抛诸脑后。新媒体事件促发了激... “新媒体事件”伴随当代社会转型而崛起,不仅构造了独特的视觉景观,亦呈现出严重的道德悖谬与伦理困境。新媒体事件增强了主体的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又使人们沉溺于肆意妄为的快感之中,将本应恪守的道德律令抛诸脑后。新媒体事件促发了激进的视觉越轨,一方面丰富了主体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审美趣味的畸变和道德原则的沦丧。在新媒体事件中,还潜藏着大量的先入之见与“刻板印象”,从而造成公众对他者的误读和扭曲。要实现新媒体事件的伦理复兴,需要的是对技术的理性反思,对主体媒介素养的建构与提升,对新媒体自身的公允评判与适当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事件 视觉伦理 主体 他者 视觉越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缘共同体:新媒体事件的组织机制与治理策略 被引量:5
9
作者 白淑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0,51,155,156,共11页
新媒体事件的组织载体是事缘共同体。事缘共同体是一种暂聚共同体,也是一种情感共同体,可以产生群体力量。本文结合"榆林产妇事件",分析了事缘共同体的形成与运作机制。研究表明,事缘共同体因"事"而起,逐渐实现了... 新媒体事件的组织载体是事缘共同体。事缘共同体是一种暂聚共同体,也是一种情感共同体,可以产生群体力量。本文结合"榆林产妇事件",分析了事缘共同体的形成与运作机制。研究表明,事缘共同体因"事"而起,逐渐实现了由己到群的关系构建和共同体的自我赋权。在此过程中,自始至终流动着指向现实政治或社会问题的情感政治流。要有针对性地重视网络空间的政治日常生活化趋势,营造网络空间中的"好情感"基调,加强网络空间中的述情话语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事件 事缘共同体 组织机制 治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结构与内容分布的新媒体事件聚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昊 马晓悦 《现代情报》 CSSCI 2021年第2期30-41,共12页
[目的/意义]现有新媒体事件的聚类研究聚焦于事件的单一维度属性,并未考虑事件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和文本分布特征。[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的相关概念,提出基于网络结构熵与内容分布熵的事件聚类模型。模型在表征事件网络结构特征... [目的/意义]现有新媒体事件的聚类研究聚焦于事件的单一维度属性,并未考虑事件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和文本分布特征。[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的相关概念,提出基于网络结构熵与内容分布熵的事件聚类模型。模型在表征事件网络结构特征、内容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完成跨内容事件相似度对比,并使用图表示学习算法与k-means聚类算法对事件进行分析与聚类。本文选取113例微博事件作为实验对象,并使用事件基本属性(点赞、评论、转发等)作为聚类对照实验组。[结论/发现]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模型能够捕捉到新媒体事件更深层次的传播、分布特征,能够对现有相似度计算指标进行完善与补充。[创新/价值]本研究不仅能够从多维度层次提取事件的传播特征,即事件网络结构特征和内容分布特征,还能够为舆情预测、管控提供支持,通过熵维度的信息变化监测不同事件之间的传播共性,辅助后续舆情事件的预测与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结构 内容分布 新媒体事件 微博传播 网络结构熵 信息分布熵 事件聚类 图表示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科技异化与新闻事件的异化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君超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4-91,120,共9页
在对"媒介事件"和"新媒体事件"等概念探讨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理性、科技意识形态等概念,阐释了为新媒体事件提供传播平台的传播科技存在的异化倾向。传播科技助推... 在对"媒介事件"和"新媒体事件"等概念探讨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理性、科技意识形态等概念,阐释了为新媒体事件提供传播平台的传播科技存在的异化倾向。传播科技助推新媒体事件异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克服新媒体事件"异化"的途径之一,在于恢复新媒体工作者"人的类本质"。心灵自由与文化自觉,应当成为避免人的异化的两个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事件 新媒体事件 传播科技异化 技术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