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乌拉山地区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石榴子石花岗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黄道袤 柯珊 +3 位作者 李鹏川 董春艳 李曙光 万渝生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8-1946,共19页
乌拉山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中段,以榴云片麻岩为主的表壳岩十分发育。榴云片麻岩遭受强烈变质变形和深熔作用改造,形成石榴子石花岗岩。本文对石榴子石花岗岩开展了野外地质、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榴云片麻岩... 乌拉山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中段,以榴云片麻岩为主的表壳岩十分发育。榴云片麻岩遭受强烈变质变形和深熔作用改造,形成石榴子石花岗岩。本文对石榴子石花岗岩开展了野外地质、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榴云片麻岩、深熔榴云片麻岩和石榴子石花岗岩之间多呈过渡渐变,石榴子石花岗岩具有原地—半原地性质。4个石榴子石花岗岩样品变质-深熔锆石年龄为2463~2442 Ma,考虑到古元古代晚期强烈构造热事件改造,认为把石榴子石花岗岩形成时代暂定为2.5~2.45 Ga之间或更接近2.5 Ga较为合理。这支持了榴云片麻岩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的认识。石榴子石花岗岩的元素组成变化很大,SiO_(2)=66.41%~73.79%,TFeO+MgO=0.22%~5.59%,Na_(2)O=2.96%~5.27%,K_(2)O=1.54%~5.27%,TREE、(La/Yb)_n和Eu/Eu^(*)分别为83.45×10^(-6)~262.44×10^(-6)、11.2~182.6和1.15~3.62。全岩ε_(Nd)(t)和t_(DM2)(Nd)分别为0.18~1.65和2.77~2.60 Ga,变质-深熔锆石ε_(Hf)(t)和t_(DM2)(Hf)分别为0.86~4.54和3.04~2.69 Ga。石榴子石花岗岩元素组成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们的物源区组成和形成过程中石榴子石结晶分异程度不同。物源区岩石为新太古代晚期成熟度不同的变质碎屑沉积岩(主要为榴云片麻岩)。石榴子石花岗岩的形成标志着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构造体制从挤压向伸展转换、变质基底初步稳定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花岗岩 乌拉山 SHRIMP U-Pb锆石定年 地球化学 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新太古代末期构造演化--来自徂徕山二长花岗岩的U-Pb年龄和岩石化学证据
2
作者 刘伟 靳立杰 +7 位作者 阎海青 周永刚 张振飞 高继雷 王刚 王辉 李春稼 王子圣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8,共16页
鲁西地区是开展华北克拉通东部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最佳地区之一,赋存有丰富的地球早期地壳演化和太古宙板块构造信息。本文对徂徕山地区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东部鲁西地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历史。LA-ICP... 鲁西地区是开展华北克拉通东部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最佳地区之一,赋存有丰富的地球早期地壳演化和太古宙板块构造信息。本文对徂徕山地区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东部鲁西地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历史。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显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约2.48 Ga,该年龄同时约束了徂徕山地区深熔作用的时限。岩石主量元素分析显示其高Si,富Na和K,低P,A/CNK=0.94~1.10,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方面,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富集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综合分析认为徂徕山二长花岗岩来源于约2.7 Ga加厚下地壳(英云闪长质TTG岩石)的部分重熔,形成于新太古代末期陆块碰撞造山后的伸展环境,标志着新太古代晚期鲁西地区微陆块已拼贴完成,并与其他地区一起构成稳定的华北太古宙克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地球化学 新太古代晚期-元古代早期 鲁西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2.6~3.0 Ga)巨量陆壳增生:综述 被引量:23
3
作者 万渝生 董春艳 +3 位作者 颉颃强 李源 王宇晴 王堃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66-906,共41页
在对一些重点地区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2.6~3.0 Ga)岩石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和形成时代作简要介绍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华北克拉通这一时代花岗质岩石的年龄分布模式、地球化学和NdHf-O同位素组成特征。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 在对一些重点地区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2.6~3.0 Ga)岩石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和形成时代作简要介绍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华北克拉通这一时代花岗质岩石的年龄分布模式、地球化学和NdHf-O同位素组成特征。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变质基底具有如下特征:(1)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岩浆作用在华北克拉通几乎连续分布,峰期为2.70~2.75 Ga;(2)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岩石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东部古陆块、中部古陆块和南部古陆块中;(3)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侵入岩以英云闪长岩为主,存在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及其他类型岩石;(4)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表壳岩规模很小,零星分布于花岗质岩石中,岩石类型主要为变玄武质岩石,一些地区存在变质科马提岩、变质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和变质碎屑沉积岩;(5)2.6 Ga可作为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早期和晚期的界线;(6)TTG岩石的Sr/Y和La/Yb比值存在很大变化,在Sr/Y-Y和La/Yb-Yb图中位于高压、中压和低压TTG分布区;除少量富钾花岗岩外,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岩石大都具有亏损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岩浆锆石O同位素组成与全球太古宙岩浆锆石类似;(7)许多地区都具有类似地质特征,但一些地区显示出较大的独特性。新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样的认识:与全球其他许多典型克拉通类似,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是华北克拉通最重要的陆壳增生时期,主要区别是华北克拉通叠加了强烈的新太古代晚期岩浆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 华北克拉通 Nd-Hf-O同位素 TTG 陆壳巨量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南带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叠层石组合的发现 被引量:4
4
作者 边千韬 朱士兴 +4 位作者 I.I.Pospelov M.A.Semikhatov 孙淑芬 陈代钊 那春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0-510,i0003-i0005,共14页
东昆仑南带加嗡门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叠层石组合以大型锥叠层石及其相关的分子Conophyton garganicus vat.inkeni,C.cf.ressoti Menchikov,Jacutophyton f.和Conicodomenia f.等最丰富,并与Baic... 东昆仑南带加嗡门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叠层石组合以大型锥叠层石及其相关的分子Conophyton garganicus vat.inkeni,C.cf.ressoti Menchikov,Jacutophyton f.和Conicodomenia f.等最丰富,并与Baicalia共生,故可视之为Conophyton--Baicalia组合。该叠层石组合可以与天山和华北等地蓟县系中部-青白口系中部叠层石组合对比,尤其酷似于天山地区蓟县系的爱尔基干组合和华北蓟县系的闪坡岭叠层石组合,而显著有别于华南地块。它还可以与南乌拉尔、西伯利亚、北美、北非和阿拉斯加半岛等地区的中里菲界上部-上里菲界下部层位中的叠层石组合对比。加嗡门叠层石组合的时限为距今1 300~850Ma,大致为蓟县纪中期一青白口纪中期或中里菲晚期一晚里菲早期。东昆仑南带存在前寒武纪微地块,当时此微地块的古地理和古环境与天山、华北、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半岛等地区的前寒武纪地块相似,均位于低纬度区,其上均广泛发育适宜叠层石繁育的温暖陆表海,它们可能共同处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低纬度大陆边缘部位,与华南地块的不同。这对本区和东昆仑地层和大地构造研究,以及对罗迪尼亚超大陆重建提供了新的古生物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 罗迪尼亚超大陆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化地区古元古代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 被引量:67
5
作者 路孝平 吴福元 +1 位作者 郭敬辉 殷长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21-736,共16页
广泛出露于华北板块东部辽吉地区的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陆内裂谷作用的产物,我们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该变质杂岩中以往所划定的混合岩实际是不同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的岩浆成因花岗岩岩体,其岩石类型... 广泛出露于华北板块东部辽吉地区的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陆内裂谷作用的产物,我们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该变质杂岩中以往所划定的混合岩实际是不同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的岩浆成因花岗岩岩体,其岩石类型除典型的片麻状角闪正长花岗岩(俗称“条痕状花岗岩”或“辽吉花岗岩”)外,另有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岩等。应用SHRIMP技术,本文对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它们的侵位时代为1872-1850Ma,与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杂岩侵位时代相近。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片麻状石英闪长岩是“I”型花岗岩,具有岛弧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而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局部具有球斑状结构)属“S”型花岗岩。结合区内与花岗岩形成同时发生的变质作用P-T特征,这种I-、S-和A-型花岗岩的同时产出,反映他们可能形成于造山后构造背景。结合朝鲜狼林-中国辽南和龙岗太古宙陆块的结晶基底差别,可以认定华北板块在太古宙末期并非仅由东、西部陆块组成,在东部陆块至少还存在朝鲜狼林-辽南-胶东联合陆块和龙岗-鲁西-五淮陆块两个微陆块,这两个微陆块大约在1.90Ga左右发生拼合,然后它们再于1.85 Ga左右与西部地块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陆块 华北板块 俯冲碰撞造山 元古代晚期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江-乌兰浩特地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岩浆事件:对松嫩地块西缘前寒武纪地质体属性的制约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新伟 张超 +5 位作者 邵军 郭威 李林川 张广宇 刘宝山 宋万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811-2828,共18页
识别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对了解松嫩地块物质组成和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松嫩地块西缘龙江地区的花岗质岩石和乌兰浩特地区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和Hf同位素分析。石英二长岩和二长... 识别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对了解松嫩地块物质组成和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松嫩地块西缘龙江地区的花岗质岩石和乌兰浩特地区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和Hf同位素分析。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分别为2480±12Ma和2544±23Ma,样品中存在~2.6Ga的继承锆石以及~2.0Ga的变质锆石,形成时代为新太古代;多数锆石ε_(Hf)(t)>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793~3019Ma,少量锆石ε_(Hf)(t)<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3012~3138Ma,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松嫩地块西缘龙江地区存在新-中太古代的地壳生长事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中太古代古老地壳的混染。乌兰浩特斜长角闪岩存在2544±15Ma的继承锆石,形成年龄为2042±29Ma,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多数锆石的ε_(Hf)(t)>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301~3015Ma,少量锆石ε_(Hf)(t)<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647~3073Ma,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乌兰浩特地区存在古元古代中期-中太古代的地壳生长事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新太古代古老地壳的混染。综合区域研究成果,松嫩地块西缘龙江-乌兰浩特地区存在~1.8Ga、~2.0Ga、~2.5Ga和~2.7Ga四期岩浆事件以及古元古代中期-新太古代晚期和新-中太古代的地壳生长事件,其构造岩浆热事件与华北克拉通及全球古老大陆地壳增生时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地块 前寒武纪基底 新太古代 元古代 龙江-乌兰浩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吕梁-五台地块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花岗岩的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斌 刘树文 +2 位作者 王蕊 陈智超 刘超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45-,共1页
关键词 新太古代 花岗岩 酸性岩 ND-SR 克拉通 稳定地块 地块 元古代 Sr 吕梁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石墨矿成因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建江 张璐 +1 位作者 杨焰海 刘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57-3280,共24页
华北克拉通周缘发育有三条古元古代石墨成矿带,包括东部石墨成矿带(胶-辽-吉造山带)、西部石墨成矿带和南部石墨成矿带。这些石墨矿床占全国储量的74%,是我国晶质石墨矿床的重要产地。本文在广泛收集和分析该地区以往石墨矿床研究成果... 华北克拉通周缘发育有三条古元古代石墨成矿带,包括东部石墨成矿带(胶-辽-吉造山带)、西部石墨成矿带和南部石墨成矿带。这些石墨矿床占全国储量的74%,是我国晶质石墨矿床的重要产地。本文在广泛收集和分析该地区以往石墨矿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周缘古元古代石墨矿床的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形成时代,及其对地球早期环境演化的启示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华北克拉通东部石墨成矿带从北到南石墨矿体主要产出在吉南地区的集安群、辽东地区的辽河群以及胶北地区的荆山群中;西部石墨成矿带中的石墨矿床主要赋存于乌拉山岩群和集宁群中;南部石墨成矿带中的石墨矿则主要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华岩群中。华北克拉通三条石墨成矿带中的石墨矿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属于区域变质型石墨矿床,含矿岩石都是变质表壳岩,包括含石墨斜长片麻岩、含石墨长英质片麻岩、含石墨透辉麻粒岩、含石墨大理岩等。石墨形态多以鳞片状为主,石墨碳质主要来源于有机物,局部混合有少量的无机碳。这三条石墨成矿带中的含矿岩石具有相似的沉积时代(2.0~2.2Ga)和变质成矿时代(1.8~1.95Ga)。华北克拉通周缘这些古元古代巨量石墨矿床的形成是古元古代生命繁盛的最有力证据,对地球早期环境演化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有机物的大量埋藏可以导致大气氧含量的升高以及碳酸盐碳同位素正向偏移;另一方面,这些埋藏的有机物在后期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将发生变质脱碳作用,消耗氧气并释放富集轻碳同位素^(12)C的CO_(2),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大气氧含量降低以及碳酸盐碳同位素值负向偏移。然而,古元古代巨量有机物的埋藏以及在后期碰撞造山剥蚀风化过程中对地球早期大气的影响具体有多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地质数据来对其进行定量估算。华北克拉通周缘这些形成于古元古代的石墨矿床记录了有机物从埋藏到变质形成石墨的完整过程,是研究这些问题的理想对象,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早期环境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元古代 石墨矿 地球早期环境 大氧化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崆岭杂岩古元古代早期基性侵入岩脉的Pb-Pb等时线年龄及其成因初步研究
9
作者 邱啸飞 卢山松 杨红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22-23,共2页
扬子克拉通崆岭杂岩中出露了大量基性侵入体,通过对这些基性岩浆岩进行系统地球化学研究,可为认识扬子陆核早期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崆岭杂岩中识别出一套基性侵入体,其岩性主要为辉长岩,多呈岩脉产出。对该套辉长... 扬子克拉通崆岭杂岩中出露了大量基性侵入体,通过对这些基性岩浆岩进行系统地球化学研究,可为认识扬子陆核早期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崆岭杂岩中识别出一套基性侵入体,其岩性主要为辉长岩,多呈岩脉产出。对该套辉长岩采取了初步的Pb-Pb等时线年龄测定,结合其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Pb等时线年龄 基性侵入体 早期形成 元古代 杂岩 成因 岩脉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怀安杂岩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富铝变质表壳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家辉 王惠初 +6 位作者 田辉 任云伟 施建荣 常青松 相振群 初航 王家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18-1638,共21页
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富铝变质表壳岩的时代归属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长期存在争议。通过天镇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怀安杂岩中识别出两期富铝变质表壳岩组合,分别为新太古代榴云片麻岩岩组和古元古代黄土窑岩组,两者在岩石组合、特征矿... 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富铝变质表壳岩的时代归属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长期存在争议。通过天镇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怀安杂岩中识别出两期富铝变质表壳岩组合,分别为新太古代榴云片麻岩岩组和古元古代黄土窑岩组,两者在岩石组合、特征矿物组合、含矿性、同位素年龄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为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新太古代榴云片麻岩岩组野外呈带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以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体,含少量斜长变粒岩,局部与BIF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条纹长石±夕线石。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富Na2O、Al2O3和CaO,低K2O,属于过铝质岩石,铕异常不明显,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相对较强((La/Yb)N=3.69~27.76)。古元古代黄土窑岩组以构造岩片形式产出,为一套孔兹岩系组合,产出石墨矿。其中变泥砂质岩石的矿物组合为石墨+夕线石+石榴子石+条纹长石+斜长石+石英,为过铝质,富Al2O3和K2O,低Na2O和CaO,负铕异常明显(δEu=0.47~0.80),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弱((La/Yb)N=3.37~10.58)。两套富铝变质表壳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蛛网图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和Ba,高场强元素如Zr、Hf含量相对较低,明显亏损Nb、Ta、P和Ti等元素。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2.45Ga,黄土窑岩组中岩石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介于1.99~2.30Ga,两套岩石均遭受古元古代末期(1.81~1.85Ga)麻粒岩相变质-深熔作用叠加改造。新太古代榴云片麻岩岩组的原岩为一套含黏土质杂砂岩建造,成熟度较低,来源于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风化源区,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黄土窑岩组孔兹岩系原岩为一套富铝黏土岩和杂砂岩建造,夹少量碳酸盐岩和石英砂岩,沉积物源以古元古代中期(2.3~2.0Ga)上地壳长英质成分为主,可能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大陆边缘环境。怀安杂岩中两期富铝变质表壳岩组合均卷入了古元古代末期的造山作用,两者的厘定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北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大陆地壳演化及构造格局恢复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怀安杂岩 孔兹岩系 新太古代 元古代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早期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敬宇 龙晓平 翟明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5-1006,共22页
古元古代早期是地质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也称为“静寂期”,在此期间全球只有零星的岩浆记录并伴有重大环境的巨变。传统观点认为这可能与全球性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停滞有关,俯冲的停滞导致火山作用及大陆地壳生长的暂停。然而,近年来的... 古元古代早期是地质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也称为“静寂期”,在此期间全球只有零星的岩浆记录并伴有重大环境的巨变。传统观点认为这可能与全球性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停滞有关,俯冲的停滞导致火山作用及大陆地壳生长的暂停。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2.45~2.2 Ga期间全球构造-岩浆作用并不完全“平静”,在局部地区表现为板块边缘的汇聚作用和新生地壳产生,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增生造山带。华北克拉通中部带是全球广泛分布“静寂期”岩浆活动的地区之一,记录了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地壳增生过程。该文聚焦华北克拉通“静寂期”岩浆活动最为发育的南缘地区,以花岗质片麻岩和钾质片麻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辉长-闪长质片麻岩以及辉绿-辉长岩,综述了相关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并详细探讨了“静寂期”岩浆岩的成因以及古元古代早期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代早期 华北克拉通南缘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清原地体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两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崔润泽 魏春景 段站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57-2278,共22页
对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构造模式有多种不同认识,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变质作用研究。本文选取了辽北清原地区中性麻粒岩、石榴方辉石岩和变质基性岩墙,开展系统的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相平衡模拟和锆石-独居定年研究,以阐... 对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构造模式有多种不同认识,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变质作用研究。本文选取了辽北清原地区中性麻粒岩、石榴方辉石岩和变质基性岩墙,开展系统的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相平衡模拟和锆石-独居定年研究,以阐明其变质演化过程和大地构造意义。中性麻粒岩和石榴方辉石岩均发育两期麻粒岩相组合。中性麻粒岩第一期斜长石发育复杂成份环带,从核到幔部其钙长石含量(X_(An))降低,然后再向边部升高;石榴方辉石岩中第一期石榴石与斜方辉石互相包裹。第一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P-T轨迹为逆时针型,包含峰期前升压至峰期和峰后降温降压至固相线两个变质阶段。依据两个样品中观测的峰期矿物组合在P-T视剖面图中的稳定范围,并结合斜长石幔部成份,确定峰期温压条件为1.0~1.2GPa/890~1000℃。石榴方辉石岩在峰前升压过程,斜方辉石转变为石榴石,形成石榴石包裹斜方辉石的结构;在峰后降温降压过程中,石榴石又转变为斜方辉石,导斜方辉石包裹石榴石。中性麻粒岩和石榴方辉石岩的第二期组合以形成石榴石+石英和黑云母+石英±单斜辉石±钾长石后成合晶和冠状体为特征。变质基性岩墙只发育第二期矿物组合,为高压麻粒岩组合,其P-T轨迹为顺时针型。根据变质斜长石中最小X_(An),角闪石中最大Ti含量和石榴石幔部最高镁铝榴石含量等值线,确定峰期温压条件为~1.15GPa/830℃。锆石定年表明第一期高温-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后冷却时间为2.49~2.48Ga,第二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时间为~1.83Ga,独居石定年获得峰后退变质年龄为~1.75Ga。结合其他区域地质特征,本文认为第一期高温-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受太古宙特有的垂直沉落构造控制,第二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沿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的碰撞造山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麻粒岩变质作用 锆石-独居石年代学 新太古代-元古代 沉落构造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恒山地体下地壳剖面的野外关系、地球化学、锆石年龄及演化
13
作者 A KRONER S A WILDE +4 位作者 P J O’BRIEN 李江海 C W PASSCHIER N P WALTE 刘敦一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5-615,共1页
恒山杂岩构成华北克拉通中心地带,该杂岩主要由韧性变形的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高级变质、部分混合岩化的花岗质正片麻岩组成,并被辉长岩组分的铁镁质岩脉侵入。此前,许多强烈应变岩石被误解为上地壳岩序列,代表糜棱岩化花岗岩和剪切... 恒山杂岩构成华北克拉通中心地带,该杂岩主要由韧性变形的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高级变质、部分混合岩化的花岗质正片麻岩组成,并被辉长岩组分的铁镁质岩脉侵入。此前,许多强烈应变岩石被误解为上地壳岩序列,代表糜棱岩化花岗岩和剪切岩脉。笔者的单颗粒锆石定年表明岩浆花岗质岩侵位于2.52~2.48Ga,同时有少量的2.7Ga的片麻岩出现,可能代表更老的基底。少量的花岗质片麻岩的侵位年龄为2.35~2.10Ga之间,并具有与更老岩石相同的构造特征,这标志着主要的变形发生于2.1Ga之后。辉长岩岩脉侵入发生在约1920Ma,并且在1.88~1.85Ga所有的恒山岩体都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随后出现了退化变质、剪切和隆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元古代 新太古代 地壳剖面 恒山 地球化学 锆石年龄 花岗质正片麻岩 野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中元古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81
14
作者 耿元生 旷红伟 +1 位作者 柳永清 杜利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51-2174,共24页
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的中元古代地层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绿片岩相的变质改造。根据形成时代,该区的中元古代可以识别出两个阶段,中元古代早期(1.8~1.4Ga)和中元古代晚期(1.4~1.0Ga)。中元古代早期的地层包括大红山群、东川群、... 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的中元古代地层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绿片岩相的变质改造。根据形成时代,该区的中元古代可以识别出两个阶段,中元古代早期(1.8~1.4Ga)和中元古代晚期(1.4~1.0Ga)。中元古代早期的地层包括大红山群、东川群、河口群和通安组(1~4段),中元古代晚期的地层主要由分布在扬子地块西南缘的昆阳群、会理群和分布于扬子地块北缘的神农架群和打鼓石群组成。新的锆石原位定年结果表明,通安组的凝灰岩形成于1744±14Ma左右,河口群角斑岩形成于1659±23Ma左右,侵入会理群天宝山组的辉长辉绿岩形成于1026±7Ma左右。根据岩石组合、形成环境以及年代学资料,中元古代早期的大红山群、东川群、河口群和通安组(1~4段)形成时代相近,地层组成基本相同,它们都含有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或层状铜矿床(SSC),都在1.75~1.45Ga期间形成于大陆裂解环境。扬子地块北缘的火地垭群也可能属于中元古代早期地层。中元古代晚期地层在扬子地块西缘北缘均有分布,其中的昆阳群和会理群大体形成于1.2~1.0Ga,神农架群和打鼓石群形成于1.4~1.0Ga,它们的顶界可能延伸到新元古代早期。在中元古代晚期的地层中含有大量叠层石,表明它们形成于温暖潮湿的浅海环境。除上述的中元古代晚期地层之外,云南元谋地区的苴林群、川西的登相营群、通安组五段等也属于中元古代晚期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代早期 元古代晚期 地层划分与对比 锆石年代学 扬子克拉通西一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晚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的岩浆事件及构造热体制 被引量:124
15
作者 耿元生 沈其韩 任留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945-1966,共22页
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中广泛出露岩浆成因的正片麻岩。本文将华北克拉通分为11个变质地区,对其中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的正片麻岩的产状、岩性、形成时代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这11个变质地区的对比可以看出,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 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中广泛出露岩浆成因的正片麻岩。本文将华北克拉通分为11个变质地区,对其中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的正片麻岩的产状、岩性、形成时代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这11个变质地区的对比可以看出,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的正片麻岩具有以下特征:(1)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的岩浆事件分布广泛,该期岩浆事件所形成的正片麻岩不仅在东部陆块、西部陆块广泛分布,而且在中部造山带也有广泛出露,在各变质地区该期的正片麻岩通常占变质基底总面积的70%以上;(2)该期岩浆事件主要集中在从2540Ma到2490Ma的50Ma期间。目前的年龄数据统计该期间形成的正片麻岩占2600Ma到2450Ma所形成的正片麻岩的75%;(3)该阶段形成的钠质片麻岩和钾质片麻岩在形成时间上几乎一致,在各变质地区不同成分的正片麻岩不具分带性。但钾质花岗岩在辽宁鞍山、辽西绥中、冀东秦皇岛和鲁西傲徕山分布相对集中;(4)该期岩浆事件与变质事件几乎同时发生,变质事件通常较岩浆事件晚10~15Ma,在有些地区几乎同时,表明岩浆事件和变质事件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5)该期岩浆事件所产生片麻岩的εHf(t)值绝大多数为正值,表明它们是有地幔物质加入的新生地壳再造的产物。综合以上特征,我们认为在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广泛的岩浆事件是地幔柱底侵导致的,该期广泛的岩浆事件造就了华北克拉通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末-元古代 岩浆事件 正片麻岩 地幔柱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克拉通北部沙雅隆起古元古代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山林 张仲培 +2 位作者 刘士林 杨鑫 张福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17-2029,共13页
本文对塔里木克拉通北部沙雅隆起桥古2井(QG2)基底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1847±19Ma,为古元古代晚期。岩石SiO_2=66.32%~76.39%,Na_2O+K_2O=7.13%~... 本文对塔里木克拉通北部沙雅隆起桥古2井(QG2)基底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1847±19Ma,为古元古代晚期。岩石SiO_2=66.32%~76.39%,Na_2O+K_2O=7.13%~8.93%,Al2O3=11.21%~13.46%,FeO^T/Mg O=12.1~19.2,TiO_2=0.29%~0.57%,A/CNK=0.89~0.99,为高硅、富碱、富铁、低钙镁、贫钛的准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低(∑REE=64.4×10^(-6)~212.7×10^(-6)),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_N=10.2~13.8,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δEu值为0.67~1.03,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Sr、P、Ti、Ta、Nb等元素。锆石饱和温度介于856~959℃之间,Ga/Al比值高,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岩石具有低Y、Yb、∑HREE、(La/Yb)N和Mg~#值及较高的Nb/Ta、Zr/Sm比值,推测岩浆源区为含有石榴石、斜长石、金红石、辉石等的麻粒岩相,岩浆的形成可能与加厚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QG2井A型花岗岩可能代表了塔里木克拉通北部古元古代晚期(约1850Ma)造山期地壳增厚事件的结束,指示了区域构造环境从挤压体制开始转为造山后陆内伸展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克拉通北缘 QG2井 元古代晚期 A型花岗岩 造山后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太古宙—古元古代岩石组合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扬 孟祥君 +2 位作者 张焕 李日辉 侯方辉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5期13-24,共12页
辽西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一部分,大面积出露了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古老岩石,是研究华北地壳早前寒武纪演化的重点地区之一。辽西地区太古宙岩石组合以TTG质和花岗质变质深成岩为主,少量变质表壳岩以包体或构造残片形式赋存在变深... 辽西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一部分,大面积出露了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古老岩石,是研究华北地壳早前寒武纪演化的重点地区之一。辽西地区太古宙岩石组合以TTG质和花岗质变质深成岩为主,少量变质表壳岩以包体或构造残片形式赋存在变深成岩中;古元古代(2.5~1.6Ga)岩石组合包括长城系裂谷沉积岩和碱性侵入杂岩。最新的区调成果以及地质—地化数据表明,辽西地区记录的太古宙岩浆—变质事件主要集中在约2.55~2.50Ga之间,其形成与洋壳俯冲有关;该区缺乏约2.50~1.85Ga构造—热事件的记录,约1.72~1.70Ga是该区另外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其形成与华北东、西部陆块最终碰撞(约1.85Ga)之后的构造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岩石组合 元古代岩石组合 锆石U-Pb-Hf同位素 辽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狼山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响应 被引量:81
18
作者 彭润民 翟裕生 +4 位作者 韩雪峰 王志刚 王建平 沈存利 陈喜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9-688,共10页
狼山造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它经历了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与变形、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裂解→沉积→闭合、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的活动陆缘、海西期→中生代以来的挤压造山并伴有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的漫长构造演化与发... 狼山造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它经历了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与变形、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裂解→沉积→闭合、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的活动陆缘、海西期→中生代以来的挤压造山并伴有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的漫长构造演化与发展过程。该造山带有丰富的锌、铅、铜、铁、金等矿产资源,矿床(化)类型、矿床规模与时空分布规律都与其成矿地质背景、构造演化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矿床形成:在新太古代主要形成了海底火山环境热水沉积条带状铁矿、在中元古代主要形成了与被动陆缘裂解过程相关的海底啧流.沉积铅锌铜铁硫化物矿床、而在海西期—中生代以来挤压造山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活动,既形成了中小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又对中元古代等先成的喷流-沉积矿床产生了明显的改造和叠加成矿作用。东升庙、炭窑口和霍各乞矿床的部分铜矿是造山过程中叠加成矿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元古代 元古代 海西期-中生代 喷流-沉积成矿 岩浆热液叠加成矿 狼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吕梁群的形成时代与构造环境
19
作者 卢成森 钱加慧 +3 位作者 尹常青 张健 高彭 吴尚京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3-541,共19页
吕梁群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中部,对其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部造山带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以吕梁群的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为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变质沉积... 吕梁群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中部,对其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部造山带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以吕梁群的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为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变质沉积岩的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2510 Ma(袁家村组)和~2443 Ma(裴家庄组),变质火山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369 Ma(近周营组)和~2187 Ma(杜家沟组)。这些结果结合前人的数据资料表明吕梁群可以划分为上、下2个部分。下部袁家村组和裴家庄组主要由变质沉积岩组成,沉积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至古元古代早期;上部近周营组和杜家沟组主要由变质火山岩组成,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吕梁群变质沉积岩的物源为活动大陆边缘的酸性岩浆岩,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原岩为弧火山岩,表明该岩群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吕梁群与吕梁—云中山地区乃至整个中部造山带新太古代晚期至古元古代中期的弧岩浆岩具有年龄上的相似性,共同指示中部造山带的古位置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岩浆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活动大陆边缘 吕梁群 华北克拉通 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的形成以及早期板块构造 被引量:101
20
作者 翟明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35-1349,共15页
地球上最早的地壳岩石是高钠的花岗质(TTG)岩石,但是否有更老的洋壳存在过、以及陆壳是怎样形成的,涉及到地球动力学几乎所有的问题。其中板块构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个延续了数十年热度不减的前沿科学问题。流行的说法是板块构造... 地球上最早的地壳岩石是高钠的花岗质(TTG)岩石,但是否有更老的洋壳存在过、以及陆壳是怎样形成的,涉及到地球动力学几乎所有的问题。其中板块构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个延续了数十年热度不减的前沿科学问题。流行的说法是板块构造始于新元古代,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新太古代就已经开始,或者认为自从地球上有了水的记录,就开始有板块构造。在众多的判别板块构造的标志中,蛇绿岩残片和古老的高压变质岩无疑是两个最具影响力的问题。前者可以确定有远古的古老洋壳存在过并成为缝合带中的残片,后者可以指示曾有地表的岩石单元被俯冲到深部,是俯冲、消减与碰撞的岩石学证据。本文在讨论和比较了太古宙绿岩带与蛇绿岩,以及早前寒武纪高温高压(HTHP)麻粒岩/高温—超高温(HT-UHT)麻粒岩与造山带高压变质带之后,认为尚不能作为板块构造的证据。本文还对华北的新太古代末的稳定大陆形成以及古元古代活动带的裂谷-俯冲-碰撞进行了论述。提出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末的绿岩带-高级区格局可能标志着热体制下有限的横向活动构造,微陆块被火山-沉积岩系焊接,随后发生变质作用和花岗岩化,完成稳定大陆的克拉通化过程。其构造机制可能是适度规模且多发的地幔柱构造控制下小尺度的横向构造运动的机制。华北克拉通的古元古代活动带有与绿岩带-高级区不同的构造样式,表壳岩带状分布,经受了强烈的变形以及中级变质作用,伴随花岗岩的侵入,虽然没有蛇绿岩和高压变质带,但已表现出板块构造的雏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变质岩 宙绿岩带 元古代活动带 早期板块构造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