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对重金属的脱除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超臣 喻雄 +4 位作者 冉美惠 马英 谷战英 林锡柱 李建安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222-225,共4页
以新型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2种膜方位[膜的活性层朝向原料液(即AL-FS模式)和膜的活性层朝向汲取液(即AL-DS模式)]对5种不同的重金属原料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AL-DS模式下各处理的正向水通量都高于在AL-FS模式下的,且同一重金属原液... 以新型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2种膜方位[膜的活性层朝向原料液(即AL-FS模式)和膜的活性层朝向汲取液(即AL-DS模式)]对5种不同的重金属原料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AL-DS模式下各处理的正向水通量都高于在AL-FS模式下的,且同一重金属原液在2种模式下水通量差异极显著(P<0.01)。反向盐通量表现为AL-DS模式高于AL-FS模式,但只有砷、汞的反向盐通量在2种模式下差异显著(P<0.05)。对于同一重金属原液,J_s/J_w值表现为AL-DS模式均低于AL-FS模式,且2种模式下的J_s/J_w值都低于0.02。2种模式下对汞的拦截效果都很好,拦截率分别达到99.50%(AL-DS模式)、90.66%(AL-FS模式),其中以铅、砷、汞为原液时,重金属拦截率表现为AL-DS模式高于AL-FS模式,以镉、铬为原液时结果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 不同朝向 AL-FS模式 AL-DS模式 重金属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肖维溢 管盼盼 王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06期127-133,共7页
以聚砜为支撑基膜,以间苯二甲胺(m-XDA)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复合单体,经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研究了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并考察其耐氯性和抗污染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制备参数,16%... 以聚砜为支撑基膜,以间苯二甲胺(m-XDA)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复合单体,经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研究了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并考察其耐氯性和抗污染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制备参数,16%PSf、6%PVP、60s挥发时间、40℃水浴、0.5%m-XDA、0.05%TMC、反应时间120s,制备出的复合正渗透膜性能优良。以去离子水为原料液,1mol/L NaCl为汲取液时的水通量最高达到17.5L/(m^2·h),反向扩散通量基本上在1.7mol/(m^2·h),对NaCl截留率为90%以上。在HA模拟溶液中,复合正渗透膜的水通量较正常情况下明显下降,再进一步比较pH值=5.5和8.0时可见,pH值较低时污染更为严重。对复合正渗透膜的耐氯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复合正渗透膜的耐氯性在2 000ppmh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 复合 酰胺 耐氯性 耐污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醋酸纤维素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及相转化工艺参数的优化
3
作者 林明杰 李士洋 +2 位作者 马俊梅 高从堦 薛立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8-1427,共10页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分离技术具有低操作压力、低能耗、膜污染程度轻等优点,可能成为解决世界上水资源匮乏和能源短缺等极具挑战性问题的潜在方案。然而,正渗透技术缺乏性能优异且稳定的FO膜被认为是限制其发展及应用的主要障碍...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分离技术具有低操作压力、低能耗、膜污染程度轻等优点,可能成为解决世界上水资源匮乏和能源短缺等极具挑战性问题的潜在方案。然而,正渗透技术缺乏性能优异且稳定的FO膜被认为是限制其发展及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从调控相转化工艺参数出发,通过改变铸膜液中的致孔剂种类以及操作参数(涂布厚度、溶剂蒸发时间和凝固浴温度)来实现对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CA)基底结构和性能的有效调控,并采用界面聚合(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IP)的方法在这种亲水的多孔基底上制备聚酰胺(polyamide,PA)分离层,得到薄膜复合正渗透(TFC-FO)膜。实验结果表明,用10%(质量分数)CA、致孔剂A等组成的铸膜液在150μm浇铸刀下涂布,立即浸入25℃凝固浴相转化制得CA基底,再经界面聚合所得的TFC-FO膜的渗透选择性最佳,以1mol/L NaCl溶液作为汲取液,去离子水作为原料液,膜的FO水通量达10.94L/(m^(2)·h),反向盐通量为0.0500mol/(m^(2)·h),对NaCl的截留率为95.0%,结构参数为140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 相转化 酰胺 醋酸纤维素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聚醚醚酮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有机溶剂纳滤性能
4
作者 闫鹏程 高卓凡 +7 位作者 周志辉 吴红丹 陈霞 周显 范泽宇 邓闪闪 鲁麒 向媛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7-1156,共10页
有机溶剂纳滤(OSN)作为一种新兴的膜分离技术在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常见的纳滤膜不具备良好的耐溶剂性能,因此选择适合的膜材料是有机溶剂纳滤工业应用的关键。以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单体,通过界... 有机溶剂纳滤(OSN)作为一种新兴的膜分离技术在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常见的纳滤膜不具备良好的耐溶剂性能,因此选择适合的膜材料是有机溶剂纳滤工业应用的关键。以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在聚醚醚酮(PEEK)多孔膜上负载了聚酰胺(PA)功能层,制备了良好耐溶剂性能的PA/PEEK复合纳滤膜,并对其微观结构、亲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探究了PIP浓度对复合膜渗透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对性能最优异的膜进行了多种有机溶剂的通量测试以及低价盐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截留性能测试。结果表明,0.3%(质量分数)PIP浓度制备的膜具有最优渗透分离性能,其水通量达到(4.81±0.04)L/(h·m^(2)·bar)(1bar=10~5Pa),Na_(2)SO_(4)截留率为98.23%;复合膜对甲醇溶剂通量达到(2.77±0.22)L/(h·m^(2)·bar),在乙醇溶剂中的截留分子量约为519g/mol。此外,复合膜表现出稳定的长期有机溶剂纳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醚醚酮 酰胺 有机溶剂纳滤 复合材料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抗污染聚酰胺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
5
作者 刘新典 戴磊 +2 位作者 庄思杰 孙昌 龙柱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7,共12页
通过物理涂覆-交联方式,以戊二醛(GA)为交联剂,在聚酰胺(PA)复合膜表面构建聚乙烯醇(PVA)涂层的基础上,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添加剂提高其渗透性能及抗污染性能。研究表明,当PVA的质量分数为1.0%、CMC的质量分数为0.2%时,制得的含PVA-1... 通过物理涂覆-交联方式,以戊二醛(GA)为交联剂,在聚酰胺(PA)复合膜表面构建聚乙烯醇(PVA)涂层的基础上,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添加剂提高其渗透性能及抗污染性能。研究表明,当PVA的质量分数为1.0%、CMC的质量分数为0.2%时,制得的含PVA-1.0/CMC-0.2/GA涂层的聚酰胺复合膜纯水通量为53.2 L/(m^(2)·h),相较于仅含PVA-1.0/GA涂层的膜[纯水通量为46.5 L/(m^(2)·h)],纯水通量提升了14.4%。这一提升归因于PVA相对规整且含有大量的羟基,易通过氢键形成结晶区,从而阻碍水分子的渗透;而CMC的加入降低了涂层的结晶度,从而改善了膜的水渗透性。抗污染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聚酰胺膜相比,PVA/GA和PVA/CMC/GA涂层显著提升了聚酰胺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且添加CMC后,涂层的渗透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这种高纯水通量且抗污染的复合膜在水处理、分离及环境净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复合 抗污染性能 渗透 乙烯醇 羧甲基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聚酰胺正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7
6
作者 樊晋琼 苏燕 王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3-46,53,共5页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在水/丁醇界面区进行水解,制备了锐钛矿型二氧化钛。将TiO2分别分散在水相(MPD溶液)和油相(TMC溶液)中,以界面聚合方法制备了TiO2/聚酰胺正渗透复合膜,初步研究了TiO2分散在油相和水相中制备的二氧化钛/聚酰胺复合...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在水/丁醇界面区进行水解,制备了锐钛矿型二氧化钛。将TiO2分别分散在水相(MPD溶液)和油相(TMC溶液)中,以界面聚合方法制备了TiO2/聚酰胺正渗透复合膜,初步研究了TiO2分散在油相和水相中制备的二氧化钛/聚酰胺复合膜的结构及其在正渗透过程中分离性能。SEM图谱结果表明,TiO2添加到水相中时,其主要存在于聚砜基膜的指状孔道中;当TiO2添加到油相中时,其主要分布在复合膜表面。膜分离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TiO2添加在水相和油相中都能显著提高膜的水通量和截盐率;TiO2添加在油相中对膜的分离性能改进更大,膜的水通量为未添加TiO2聚酰胺复合膜的两倍,截盐率可达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酰胺复合 界面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酸乙酯改性聚酰胺正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兆峰 魏玉林 +3 位作者 张大鹏 朱桂茹 王海增 高从堦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18,共5页
针对正渗透膜本身存在较低水通量以及较高反向盐通量的问题,以筛网为支撑的聚砜膜作为底膜,间苯二胺(MPD)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作为水相和有机相单体,不同含量的甲酸乙酯添加在有机相中作为共溶剂,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高通量的聚酰胺正... 针对正渗透膜本身存在较低水通量以及较高反向盐通量的问题,以筛网为支撑的聚砜膜作为底膜,间苯二胺(MPD)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作为水相和有机相单体,不同含量的甲酸乙酯添加在有机相中作为共溶剂,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高通量的聚酰胺正渗透复合膜。以2 mol/L Na Cl和1 mol/L的MgCl_2作为汲取液,去离子水作为原料液,对所得正渗透膜进行水通量以及反向盐通量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有机相中添加少量甲酸乙酯作为共溶剂时,可以提高膜的通量和效率。通过改变甲酸乙酯的添加量,可以改变膜性能以及形貌。当甲酸乙酯的添加质量分数为4%时,正渗透的水通量能达到未改性膜的2.6倍,同时J_--s/J_v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渗透 甲酸乙酯 改性 渗透 复合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IO-66改性聚酰胺正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哲 王磊 +2 位作者 贺苗露 崔琪 王旭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18-2425,共8页
采用界面聚合方法将UIO-66纳米颗粒引入复合膜中制备出改性的聚酰胺复合膜,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接触角仪等仪器对材料和复合膜进行测定表征.以去离子水为原料液,1m... 采用界面聚合方法将UIO-66纳米颗粒引入复合膜中制备出改性的聚酰胺复合膜,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接触角仪等仪器对材料和复合膜进行测定表征.以去离子水为原料液,1mol/L氯化钠溶液为汲取液进行渗透性能测试.选取BSA及SA作为污染物进行污染实验,并利用自制探针,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定了污染物与膜面的微观作用力.研究发现,相较于原始的聚酰胺复合膜,当UIO-66材料的添加量为0.04wt%时,改性复合膜在FO模式下的纯水通量由10.28L/(m2·h)增大到13.67L/(m2·h),PRO模式下纯水通量由17.68L/(m2·h)增大到20.41L/(m2·h),渗透性能改善效果显著,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能.此外,污染实验发现相较于原始膜,改性复合膜的通量衰减趋势较缓且与污染物之间粘附力都较小,说明UIO-66改性聚酰胺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 渗透 酰胺复合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及其脱盐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凡祖伟 周建强 +2 位作者 何玉龙 徐愿坚 张卫东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12-1916,1921,共6页
通过溶液相转化法制备四种基膜,然后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不同基膜的聚酰胺复合正渗透(FO)膜,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正渗透膜基膜表面开孔率高、孔径分布均匀,且纯水通量大;在基膜中引入聚酯(PET)筛网使其厚度增大、孔隙率... 通过溶液相转化法制备四种基膜,然后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不同基膜的聚酰胺复合正渗透(FO)膜,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正渗透膜基膜表面开孔率高、孔径分布均匀,且纯水通量大;在基膜中引入聚酯(PET)筛网使其厚度增大、孔隙率和纯水通量降低。基膜材料为聚砜(PSF)时,复合膜聚酰胺分离层较为疏松,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膜材料,形成的分离层较为致密且具有典型峰谷结构,从而使反向盐通量更小。四种复合膜的正渗透纯水通量均大于10 L/m2·h,最高达20 L/m2·h。120 min连续正渗透脱盐实验表明,复合膜截盐率及其稳定性优于商用膜,尤其PET筛网支撑PVDF基复合膜的截盐率基本稳定在97. 5%左右,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 复合渗透 界面 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三维聚酰胺脱盐网络结构的无纺布复合正渗透膜 被引量:2
10
作者 汤依莲 李士洋 +2 位作者 孙志娟 高从堦 薛立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170-5181,共12页
利用间苯二胺(MPD)和均苯三甲酰氯(TMC),直接在聚酯无纺布(NV)织物的多孔空间中进行界面聚合,形成大通量无纺布复合正渗透(NVC-FO)膜。NVC-FO膜在无纺布内部形成的多层次三维(3-D)聚酰胺结构,分布在30~50μm深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支... 利用间苯二胺(MPD)和均苯三甲酰氯(TMC),直接在聚酯无纺布(NV)织物的多孔空间中进行界面聚合,形成大通量无纺布复合正渗透(NVC-FO)膜。NVC-FO膜在无纺布内部形成的多层次三维(3-D)聚酰胺结构,分布在30~50μm深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支撑材料的内部。这种相对松散的有深度的3-D聚酰胺网络,不仅透水表面积大,而且可以避免薄层聚酰胺缺陷导致的高漏盐性,有较低的反向盐通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单体质量分数(MPD 1%~0.01%,TMC 0.5%~0.005%),可以形成更宽广的3-D聚酰胺网络结构,在保持较低的反向盐通量的同时得到更高的水通量。使用1mol/L NaCl作为汲取溶液,优化的NVC-FO膜水通量最高可以达到193.54L/(m^2·h),反向盐通量为0.047mol/(m^2·h)。采用加压正渗透实验,发现这些高通量NVC-FO膜的盐穿透破裂压力在200~1400Pa之间,而且证实了降低单体质量分数会导致膜的耐压性能显著降低。尽管NVCFO膜的耐压性能有待提高,但是该研究有可能为构建高脱盐性能的FO膜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 酰胺 无纺布 三维(3-D) 脱盐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酰胺-脲-酰亚胺)反渗透复合膜的稳定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丽项 蔡志彬 +3 位作者 陈晓林 刘立芬 朱丽芳 高从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5-771,共7页
通过二次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酰胺-脲-酰亚胺)反渗透复合膜.将常规二元胺——间苯二胺(MPD)与关键功能单体5-异氰酸酯基-异肽酰氯(ICIC)通过界面聚合得到MPD-ICIC初生态基膜,再与关键功能单体N,N'-二甲基间苯二胺(DMMPD)... 通过二次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酰胺-脲-酰亚胺)反渗透复合膜.将常规二元胺——间苯二胺(MPD)与关键功能单体5-异氰酸酯基-异肽酰氯(ICIC)通过界面聚合得到MPD-ICIC初生态基膜,再与关键功能单体N,N'-二甲基间苯二胺(DMMPD)经二次界面聚合制得聚(酰胺-脲-酰亚胺)反渗透复合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膜活性层的化学结构,评价膜的分离性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次聚合膜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酰胺-脲-酰亚胺) 渗透复合 稳定性 N N'-二甲基间苯二胺 二次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HMPA对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雪笠 孙娜 +1 位作者 王铎 汪锰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3,32,共9页
对于聚酰胺TFC-FO膜,可分别通过优化活性分离层和支撑层来获得理想的膜性能,而其中分离层对膜性能的影响尤其重要.因此,本文首先将六甲基磷酰胺(HMPA)作为极性非质子溶剂添加到水相溶液中进行界面聚合以制备TFC-FO膜,并进一步对添加不... 对于聚酰胺TFC-FO膜,可分别通过优化活性分离层和支撑层来获得理想的膜性能,而其中分离层对膜性能的影响尤其重要.因此,本文首先将六甲基磷酰胺(HMPA)作为极性非质子溶剂添加到水相溶液中进行界面聚合以制备TFC-FO膜,并进一步对添加不同浓度HMPA的聚酰胺TFC-FO膜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表征,以研究HMPA添加量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MPA浓度的增加,聚酰胺的交联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添加质量分数2.0%时的交联度最大.同时,不同HMPA添加量对膜的微观形貌也有影响,分离层的厚度和粗糙度随着HMPA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此外,研究还发现,膜表面的亲水性受到化学结构和表面形貌共同作用的影响.以1mol/L的NaCl溶液和去离子水分别作为汲取液和原料液,添加质量分数2.0%HMPA与未添加相比,膜通量提升约60%,且在较高水通量下膜具有较低的盐水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 酰胺复合 极性非质子溶剂 HM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Ⅲ)-MOF改性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及其耐污染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雪笠 王铎 汪锰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80,共10页
首先将一定量的金属盐In(NO_(3))^(3)·6H2O与三齿羧酸配体H3CTTA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利用溶剂热法制备得到In(Ⅲ)-MOF晶体,即BUT-172;然后通过界面聚合法将制备的MOF颗粒添加到聚酰胺活性分离层中,得到BUT-172改性的聚酰胺... 首先将一定量的金属盐In(NO_(3))^(3)·6H2O与三齿羧酸配体H3CTTA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利用溶剂热法制备得到In(Ⅲ)-MOF晶体,即BUT-172;然后通过界面聚合法将制备的MOF颗粒添加到聚酰胺活性分离层中,得到BUT-172改性的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比例的BUT-172颗粒添加到油相溶液中对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UT-172颗粒的引入为水分子的扩散提供了额外的通道,使得改性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水通量获得极大的提升,且当添加量为质量分数0.04%时,改性膜在拥有较高水通量的同时具有低的盐水比.以腐殖酸进行的耐污染性研究表明,改性膜具有更好的耐污染性且污染后的膜通过简单清洗即可恢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 酰胺复合 In(Ⅲ)-MOF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葡萄糖胺改性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及其耐污染性能研究
14
作者 程枫斌 纪利俊 +1 位作者 王嘉乐 马晓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22,40,共9页
制备了以共混聚砜(PSf)/磺化聚砜(SPSf)材料为基膜,聚酰胺为活性层的复合正渗透膜,并以D-葡萄糖胺(D-GlcN)为改性剂对初生的聚酰胺层进行接枝改性以提升复合膜的渗透和耐污染性能.对D-GlcN改性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ATR-FTIR和XP... 制备了以共混聚砜(PSf)/磺化聚砜(SPSf)材料为基膜,聚酰胺为活性层的复合正渗透膜,并以D-葡萄糖胺(D-GlcN)为改性剂对初生的聚酰胺层进行接枝改性以提升复合膜的渗透和耐污染性能.对D-GlcN改性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ATR-FTIR和XPS结果表明D-GlcN已成功接枝到膜表面.改性后复合膜的水通量增加,当D-GlcN质量分数为3%时达到最大,活性层朝向汲取液侧模式(AL-DS)下为31.1 L/(m^(2)·h),相对于未改性膜提升22%,且改性后复合膜的反向盐通量几乎未发生改变.使用两种不同电荷性质的模拟污染物进行了耐污染测试,结果表明改性膜的耐污染能力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 酰胺复合 D-葡萄糖胺 接枝改性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淡化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被引量:15
15
作者 徐国荣 王生辉 +3 位作者 赵河立 胥建美 李露 刘晓昱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2-126,共5页
水资源短缺是当今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能够把海水转化为人类可应用淡水的海水淡化技术为人们应对水资源危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成为近几十年全人类关注的焦点.分离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使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远远优于蒸馏等热... 水资源短缺是当今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能够把海水转化为人类可应用淡水的海水淡化技术为人们应对水资源危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成为近几十年全人类关注的焦点.分离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使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远远优于蒸馏等热法海水淡化技术,成为目前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具有高的通量和盐离子截留率、优良的耐压性能、宽的适用温度和酸碱度范围,已经成为全球反渗透膜的主导.但是,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仍旧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高能耗导致的相对较高的成本,易于污染,耐氯性较差.所以,其发展方向也主要是集中在这三个方面.本文结合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和淡化膜的发展形势,围绕聚酰胺淡化膜的3个问题进行评述,并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渗透 酰胺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成膜机理初探 被引量:11
16
作者 高从堦 鲁学仁 +1 位作者 鲍志国 张玉楚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5-19,共5页
为了更好地把握聚酰胺类复合膜的成膜规律,以指导复合膜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对其成膜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主要包括单体、官能团、反应活性、反应过程和有关参数的影响等,即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几个方面的初步认识。本研究为制备高性能和... 为了更好地把握聚酰胺类复合膜的成膜规律,以指导复合膜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对其成膜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主要包括单体、官能团、反应活性、反应过程和有关参数的影响等,即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几个方面的初步认识。本研究为制备高性能和高分子量的复合膜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 渗透 复合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樊晋琼 王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68-871,876,共5页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在水/丁醇界面区进行水解,制备了锐钛矿型TiO2。分别将不同量的TiO2分散在水相或油相中,以界面聚合方法制备了TiO2/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研究了TiO2含量对所制备复合膜结构和分离性能的影响。SEM图谱结果表明,当TiO2...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在水/丁醇界面区进行水解,制备了锐钛矿型TiO2。分别将不同量的TiO2分散在水相或油相中,以界面聚合方法制备了TiO2/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研究了TiO2含量对所制备复合膜结构和分离性能的影响。SEM图谱结果表明,当TiO2添加到水相中时,其同时存在于聚酰胺复合膜皮层的底层以及聚砜基膜的指状孔道中;当TiO2添加到油相中时,复合膜表面结构致密,峰谷结构明显,可看到在膜皮层的表面有TiO2存在。膜分离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与TiO2添加在水相中相比,TiO2添加在油相中能更好地提高膜分离性能。膜抑菌性能研究表明TiO2/聚酰胺反渗透膜在紫外光照下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良好的杀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酰胺 界面 渗透复合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复合膜的改性及其选择渗透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蔡邦肖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29,共5页
非对称性的反渗透 (RO)聚酰胺 (PA)复合膜可以通过溶剂处理方法改性成为渗透汽化 (PV)分离有机物水溶液的均相膜 .实验选用了PA良溶剂 (甲酸、乙酸、磷酸、盐酸、苯酚 )作为PA膜的改性剂 .溶剂改性条件 (改性剂类型、浓度和处理时间 )... 非对称性的反渗透 (RO)聚酰胺 (PA)复合膜可以通过溶剂处理方法改性成为渗透汽化 (PV)分离有机物水溶液的均相膜 .实验选用了PA良溶剂 (甲酸、乙酸、磷酸、盐酸、苯酚 )作为PA膜的改性剂 .溶剂改性条件 (改性剂类型、浓度和处理时间 )对改性膜的吸着性有明显影响 .用质量分数 8%的乙酸处理 1h的PA膜 ,较之未改性膜 ,优先吸水性增强 ,对水的溶胀率SW 增大 ,对异丙醇的溶胀率SIPA减小 .乙酸处理的PA膜的SW 与SIPA差值在所有溶剂处理的膜中最大 ,相应地PV分离IPA水溶液时 ,膜的分离因子和渗透通量也最大 ,处理过程溶剂分子与PA高分子链的接触和PA膜中微囊内高分子链段向外运行 ,是PA膜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 复合 改性 渗透 渗透 渗透汽化 溶剂处理 改性 异丙醇水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IF-8纳米粒子改性聚乙烯底膜的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19
作者 马俊梅 薛旭平 +3 位作者 林明杰 李士洋 王庆一 薛立新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73,共10页
基于聚乙烯薄膜(PE)支撑材料,先通过浸涂Zn(Ⅱ)离子和2-甲基-咪唑配体溶液原位生长金属有机框架ZIF-8纳米粒子进行改性,然后进行间苯二胺和1,3,5-苯三甲酰氯的两次界面聚合,得到聚乙烯/聚酰胺(PE/PA)薄层复合正渗透(TFC-FO)膜PE/ZIF-8/P... 基于聚乙烯薄膜(PE)支撑材料,先通过浸涂Zn(Ⅱ)离子和2-甲基-咪唑配体溶液原位生长金属有机框架ZIF-8纳米粒子进行改性,然后进行间苯二胺和1,3,5-苯三甲酰氯的两次界面聚合,得到聚乙烯/聚酰胺(PE/PA)薄层复合正渗透(TFC-FO)膜PE/ZIF-8/PA^(2).考察了ZIF-8纳米粒子对所制备的PE/ZIF-8/PA^(2)TFC-FO膜的表面形貌结构、粗糙度、亲水性及正渗透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醇活化效应和水相共溶剂效应对生成的TFC-FO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IF-8中间层修饰后的聚乙烯底膜具有更大的粗糙度和更强的亲水性,两次聚合后得到的PE/ZIF-8/PA^(2)TFC-FO膜具有致密亲水和高比表面的聚酰胺分离层,优化后以去离子水为原料液、以浓度为1 mol/L NaCl为汲取液时,其水通量和反向盐通量分别为28.11 L/(m^(2)·h)和0.39 mol/(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ZIF-8 原位生长 酰胺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芳香聚酰胺海水反渗透复合膜元件高压测试系统的修正
20
作者 郭春禹 田长平 金磊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3-65,67,共4页
以简便实用的公式 ,介绍了芳香聚酰胺海水反渗透复合膜元件在非标准条件下的膜指标Fa(T ,Cf,p ,Y)与标准测试条件下的膜指标Fs(2 5℃ ,32 0 0 0mg/L ,5 5 0 0kPa ,8% )
关键词 高压测试系统 芳香酰胺 渗透复合 海水脱盐 系数 元件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