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大白菜新型甘蓝型油菜CMS快速鉴定方法及应用
1
作者 刘晓东 李海山 +5 位作者 孟川 王玉海 吴芳 牟金贵 马俊贤 王明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31,共6页
针对目前甘蓝型油菜Pol CMS、新型萝卜胞质Ogu CMS、新型甘蓝型油菜CMS鉴定过程中,存在必须从orf138、orf222、orf2243种引物中选用2对引物进行分子标记互相验证鉴定的缺点。以开发快速鉴别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分子标记为目的,选取含有P... 针对目前甘蓝型油菜Pol CMS、新型萝卜胞质Ogu CMS、新型甘蓝型油菜CMS鉴定过程中,存在必须从orf138、orf222、orf2243种引物中选用2对引物进行分子标记互相验证鉴定的缺点。以开发快速鉴别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分子标记为目的,选取含有Pol CMS的CMS-AQ29和含有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CMS后36高的2个材料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引物orf222进行PCR扩增,经测序对比2种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核苷酸序列差异,确定主要差异区域为180~210 bp。通过orf222上游引物末端T/G碱基的错配,设计开发了快速鉴定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专用引物O-2,该引物可扩增出470 bp的核苷酸序列,而不含有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材料则不能扩增出核苷酸序列,具有能一次性快速鉴定出含有新型甘蓝型油菜CMS不育基因材料的特点。利用该引物对转育了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材料CMS-D571、CMS-D574及对应的保持系D571、D574分别进行了鉴定,证实雄性不育系CMS-D571、CMS-D574为转育了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雄性不育系,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新型甘蓝型油菜CMS 雄性不育系 引物设计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程嘉庆 程志强 +4 位作者 程田田 代欢 宁友维 蒙祖庆 宋丰萍 《高原农业》 2020年第5期441-446,共6页
为加快西藏油菜杂交种的本土化选育,实现西藏甘蓝型杂交油菜高产优质广适应性的优势目标,本研究以雄性不育系50-1A为母本,分别以新型甘蓝型油菜与普通甘蓝型油菜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开展不同杂交组合群体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比较,... 为加快西藏油菜杂交种的本土化选育,实现西藏甘蓝型杂交油菜高产优质广适应性的优势目标,本研究以雄性不育系50-1A为母本,分别以新型甘蓝型油菜与普通甘蓝型油菜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开展不同杂交组合群体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比较,发现参试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在不同性状上的杂种优势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以新型甘蓝型油菜为父本的杂优群体在农艺性状上具有较广泛的遗传变异,茎粗、一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数等分枝性状上优势明显;而以普通甘蓝型油菜为父本的杂优群体在株高和主花序有效长度等主茎性状上优势明显。(2)产量性状比较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群体的产量优势大于普通甘蓝型油菜杂种群体,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分别超出普通甘蓝型油菜杂种群体5.86%、5.02%和12.54%,杂交组合正向超标组合个数所占比例(34.55%)大于普通甘蓝型油菜(28.33%)。(3)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参试杂交组合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综合降维处理综合评价,从参试的115个杂交组合中获得15个优势组合,其中新型甘蓝型油菜为父本的优势组合9个,普通甘蓝型油菜为父本的杂优组合6个。该研究结果可为西藏杂交油菜生产提供强优势杂交组合和特异种质资源,也为西藏高原甘蓝型油菜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甘蓝型油菜 芥甘杂种 雄性不育 优势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新型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3
作者 宋丰萍 程嘉庆 +5 位作者 刘振兴 程志强 程田田 代欢 宁友维 蒙祖庆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67-1374,共8页
【目的】为有效拓宽油菜遗传背景,探明新型甘蓝型油菜遗传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西藏芥菜型油菜品种与西藏甘蓝型油菜藏油5号进行种间有性杂交,研究获得的54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的生育期、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 【目的】为有效拓宽油菜遗传背景,探明新型甘蓝型油菜遗传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西藏芥菜型油菜品种与西藏甘蓝型油菜藏油5号进行种间有性杂交,研究获得的54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的生育期、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结果】(1)54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的生育期102~125 d之间,平均119 d,生育期整体低于对照品种,呈现早熟的特点。(2)产量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千粒重大是参试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较对照品种较明显的特点,千粒重分布于2.74~5.42 g,36个品系的千粒重大于对照品种,其中XZ6、XZ21、XZ423个品系的千粒重大于5 g;参试54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单株粒重分布于12.21~55.29 g,12个品系的单株粒重大于对照,其中XZ46、XZ47、XZ493个品系的单株粒重大于50 g,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3)品质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参试油菜品系含油量34.63%~51.50%,平均44.79%,其中有8个品系含油量超出了50%;油酸含量23.44%~69.52%,平均51.54%,13个品系超出对照,其中品系XZ11不仅表现含油量高,而且油酸含量也在65%以上,如果将其后代对油酸进行定向选育,有可能培育出油酸含量更高的品系。【结论】54个品系中发现了生育期短、千粒重大且产量性状优于甘蓝型亲本、含油量高于甘蓝型亲本、油酸含量高于65%、达到双低品质标准强于甘蓝型亲本。这些品系将为今后甘蓝型油菜育种提供优良的亲本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甘蓝型油菜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塞俄比亚芥与芥菜型油菜杂交创建甘蓝型油菜资源
4
作者 岳瑶琴 尚国霞 +2 位作者 徐亮 李开祥 赵志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124,共6页
为了得到渗入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埃芥)染色体序列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将埃芥和芥菜型油菜杂交,再使用甘蓝型油菜复交的后代群体(复交F 1~F 3代)为材料,对复交后代表型偏甘蓝型油菜变异群体进行细胞学(体细胞染色体数量)统计分析,并... 为了得到渗入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埃芥)染色体序列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将埃芥和芥菜型油菜杂交,再使用甘蓝型油菜复交的后代群体(复交F 1~F 3代)为材料,对复交后代表型偏甘蓝型油菜变异群体进行细胞学(体细胞染色体数量)统计分析,并鉴定新型甘蓝型油菜;对复交F 4代进行SSR标记和基因组重测序,对外源序列的渗入和变异进行分析,鉴定新型甘蓝型油菜,验证细胞学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复交后代群体中多数植株都为少于38条染色体的亚倍体,复交F 2代群体、复交F 3代群体、复交F 4代群体中均只发现1株38条染色体的植株,复交F 4代群体中2n=38染色体植株为(600×908)×青油14号杂交组合的材料82。通过SSR标记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复交F 4代群体内植株的各染色体都有3个亲本部分序列的渗入,且根据3个亲本和复交F 4代群体的基因相似度构建进化树,结果与细胞学结果一致,最终证明材料82是新型甘蓝型油菜。亲本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在复交F 4代群体中均有渗入和变异,且甘蓝型A基因组的渗入率最高。通过细胞学和重测序分析,得到材料82为渗入芥菜型油菜和埃芥染色体序列的新型甘蓝型油菜,期待可为后续得到稳定遗传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群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塞俄比亚芥 芥菜型油菜 远缘杂交 新型甘蓝型油菜 重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早熟甘蓝型春油菜恢复系遗传距离及遗传成分与配合力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晓梅 苗增建 杜德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2,共5页
以2个不育系、2个亲本恢复系(D9946R和E144R)及以这2个亲本恢复系与白菜型油菜杂交后代选育的18个新型甘蓝型油菜恢复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这些恢复品系间遗传距离,及导入到这些恢复品系中白菜型油菜遗传... 以2个不育系、2个亲本恢复系(D9946R和E144R)及以这2个亲本恢复系与白菜型油菜杂交后代选育的18个新型甘蓝型油菜恢复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这些恢复品系间遗传距离,及导入到这些恢复品系中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比率与各性状配合力间关系。结果表明,2种标记混合得到两亲本间的遗传距离,除与千粒质量特殊配合力呈极显著负相关外(-0.35**),与其他主要性状如单株产量、株果数等特殊配合力均不相关。新型恢复系品系中白菜型带型所占比率与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相关性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甘蓝型油菜 遗传成分 遗传距离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