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测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仁财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邓琛府 陈钧麟 陈泽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度、高度及长度、棘突根部宽度、模拟的螺钉长度、螺钉内倾及头倾角度、椎板与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结果左右两侧的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枢椎椎板高度、厚度、长度以及棘突宽度、螺钉长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女性的螺钉的头倾、内倾角度,以及椎板与矢状面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男性为(27.16±3.92)mm,女性为(23.90±4.25)mm,螺钉内倾角度为(61.88±6.93)°,螺钉头倾角度为(28.26±5.95)°。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与椎板高度及下部厚度呈中等正相关,与椎板上、中部厚度呈强正相关。结论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在影像学解剖研究上是可行的,CT测量及计算机模拟置钉的结果为后续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脱位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 CT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棘突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观燚 沈锋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7-850,共4页
经关节螺钉、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和峡部螺钉固定技术是目前主要的枢椎后路内固定方法。Magerl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是寰枢固定的经典方法,但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和峡部螺钉固定可以解决绝大部分临床问题,但对于一... 经关节螺钉、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和峡部螺钉固定技术是目前主要的枢椎后路内固定方法。Magerl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是寰枢固定的经典方法,但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和峡部螺钉固定可以解决绝大部分临床问题,但对于一些解剖变异,如椎动脉高位骑跨畸形、椎弓根过细、椎板薄等特殊情况则可能无法应用。枢椎椎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可高达23%,在椎动脉高跨状态下,峡部螺钉风险较高;若椎动脉高跨过于严重,则椎弓根螺钉亦无法置入;峡部螺钉的钉道距离短,把持力有限,骨质疏松等情况不适合应用。在椎弓根变异的同时可能还存在椎板薄的情况,从而导致椎板螺钉也无法使用。Cassinelli等通过对尸体枢椎标本的解剖学研究发现,29.5%的枢椎椎板厚度不宜进行螺钉固定。枢椎具有颈椎中最大的棘突,初步临床、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发现枢椎棘突螺钉固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004年Goel等首先报道了临床使用枢椎棘突螺钉固定,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枢椎棘突螺钉可以完全在直视下置钉,能避开椎动脉和脊髓,不仅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而且操作简易,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风险。笔者对枢椎棘突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钉固定 枢椎 弓根螺钉 螺钉 经关节螺钉 手术风险 固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1例报告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观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6-188,共3页
枢椎经椎板螺钉固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固定牢固,近年来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但椎板螺钉有置入椎管的风险,而且对于椎板薄小的病例不宜使用。枢椎具有颈椎中最为宽厚的棘突,我们以棘突基底部为螺钉钉道主要把持部分。将螺钉由棘... 枢椎经椎板螺钉固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固定牢固,近年来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但椎板螺钉有置入椎管的风险,而且对于椎板薄小的病例不宜使用。枢椎具有颈椎中最为宽厚的棘突,我们以棘突基底部为螺钉钉道主要把持部分。将螺钉由棘突基底部置入,进入枢椎椎板后,由椎板中上端出钉,钉尖穿出椎板背侧皮质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钉 侧块螺钉 齿状骨折 枢椎 固定治疗 基底部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空心螺钉固定在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林锋 陆成武 +5 位作者 陈小杰 叶宏 邱必成 吴建斌 赖必华 林伟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5-799,共5页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空心钉重建脊柱后柱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5年10月,对31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并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空心钉置入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其中26例患...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空心钉重建脊柱后柱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5年10月,对31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并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空心钉置入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其中26例患者获得随访,男11例,女15例,年龄29~76岁(46.5±8.4岁)。所有随访的患者均行X线、CT检查观察脊柱稳定性及椎管成形情况,MRI检查评价肿瘤的切除情况,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法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成功置入64枚空心螺钉,手术时间为75~148min(96±21min),术中出血量为170~305ml(225±32ml),4例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脊髓损伤、感染等相关并发症。随访6~28个月(13.5±2.1个月),术后动力位X线片提示脊柱活动度基本得以保留,无椎体失稳或滑脱;末次随访CT评估发现2个节段的空心螺钉累及关节突关节,没有观察到螺钉断裂或位移现象,20例(76.9%)患者达到骨性愈合;MRI示肿瘤无复发;腰椎JOA评分从术前11.2±2.1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24.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达80.8%。结论: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空心钉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可以有效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固定可靠,能有效避免术后医源性椎管狭窄,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内肿瘤 复合体 空心螺钉 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圣林 田英轮 +1 位作者 许南方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8-345,共8页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14.7岁。术前诊断寰枢关节不稳33例,寰枢关节脱位25例。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JOA 8~16分,平均13.2±1.8分)。采用的内固定方式包括寰枢椎弓根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枢椎椎板螺钉、下颈椎侧块螺钉及下颈椎棘突螺钉。58例“组合式固定”患者中,45例应用2种内固定方式组合,9例应用3种方式组合,4例应用4种方式组合。使用“组合式固定”的原因包括:枢椎段椎动脉高跨、枢椎椎弓根细小或椎体发育不良、颈椎椎弓根变薄(颈椎融合畸形患者)、枢椎椎弓根骨质疏松明显以及医源性枢椎椎弓骨折等。观察手术融合率及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血管损伤。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8±10.5个月。57例(98.3%)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获得骨性融合,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造成未融合。术前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 11~17分,平均15.2±1.5分)。6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延迟愈合、脑脊液漏以及内固定松动。结论:针对合并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合理选择“组合式”内固定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不稳 寰枢关节脱位 组合式内固定 枢椎螺钉 弓根螺钉 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段椎弓根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与邻近解剖标志研究
6
作者 关典 金正帅 +2 位作者 殷国勇 曹晓建 张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3-588,共6页
目的 :测量多个解剖标志与上终板平面之间的角度,寻找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术中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sagittal screw angle,SSA)新的定位技术。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正常成人颈胸段(C6~T6)CT片,分别测... 目的 :测量多个解剖标志与上终板平面之间的角度,寻找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术中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sagittal screw angle,SSA)新的定位技术。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正常成人颈胸段(C6~T6)CT片,分别测出上终板平面在矢状面上与同一椎骨棘突与相邻上棘突顶点连线夹角(方法 1);相邻下棘突顶点连线夹角(方法 2);同一椎骨棘突嵴线夹角(方法 3);同一椎骨左侧椎板平面的夹角(方法 4);右侧椎板平面的夹角(方法 5)。得出每个椎骨各种方法的参考值,比较各方法的优劣,采用其中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作为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定位新技术。结果: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棘突与相邻上下棘突顶点连线夹角在下颈椎C6到C7段角度在100°~110°之间且数值差异较大,在上胸椎T1到T6两种方法的角度值趋于90°,差异相对较小;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棘突嵴线夹角从C6到T6角度值逐渐变小;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左右侧椎板平面夹角基本为90°即垂直位。结论:在颈胸段(C6~T6),当椎弓根螺钉垂直于椎板平面进钉时,即椎弓根螺钉在矢状面上角度为0°,椎板平面可作为颈胸段(C6~T6)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的解剖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弓根螺钉 顶点连线 嵴线连线 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