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案例报道
1
作者 邬文燕 智深深 +4 位作者 胡谢飞 李丽娟 张媛媛 姚海 李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96,共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由蜱虫叮咬所导致,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患者病情进展较...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由蜱虫叮咬所导致,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患者病情进展较快,临床症状以发热伴血小板和血细胞减少、伴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可伴有神志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1]。2009年SFTSV首次在中国被发现,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临床报道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新发传染病 血细胞减少 胃肠道症状 案例报道 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病情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市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晓倩 曾令霞 +5 位作者 田辉 余鹏博 孙彦峰 胡侃 王宏戈 陈志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1-572,F0003,共3页
目的初步了解宝鸡市北部山区人群及不同宿主间该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并按照年龄分层随机抽样,采集发病村(病例组)及周边未发病村(对照组)的村民血样共1 050份;同时在发病村采集常见牲畜及生物媒介标本,其中... 目的初步了解宝鸡市北部山区人群及不同宿主间该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并按照年龄分层随机抽样,采集发病村(病例组)及周边未发病村(对照组)的村民血样共1 050份;同时在发病村采集常见牲畜及生物媒介标本,其中猪、狗、牛、羊血液样品各40份,在牲畜体表采集蜱、蚤等生物媒介,同时在牛圈、猪圈周围采集蚊、蛉等昆虫。所有样本均进行布尼亚病毒抗体及核酸检测,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人群抗体阳性率4.7%,发病村与未发病村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牛、羊、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1.7%、66.7%、15.0%,蜱抗体阳性率20.2%。猪、蚊、蚤未检测到阳性;未捕捉到蛉。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在监测地区广泛存在,人群及牲畜中存在隐性感染及轻症感染状态。被蜱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改变牲畜饲养方式是预防该病毒感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感染 调查 宝鸡 传播途径 饲养方式 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的皮肤护理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婷婷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4年第7期2393-2394,共2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被确认为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型病毒。临床上以发热、乏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被确认为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型病毒。临床上以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人有出血、皮下瘀点瘀斑、或伴有尿粪隐血阳性等体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类病人以工作、生活在丘陵地区的居民为主,这些地区山林植被丰富,部分病人家里饲养家畜。病人皮肤有明显的蜱虫叮咬史,叮咬后皮肤上留有焦痂。我科自2011年-2012年共收治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共23例。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发热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皮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诗君 夏国美 +6 位作者 贺腾飞 徐梦园 叶珺 李旭 方皓舒 邹桂舟 张振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2-947,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病的诊疗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例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164)及死亡组... 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病的诊疗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例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164)及死亡组(n=38)。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24 h内);针对两组资料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02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均为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和(或)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的病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116例,年龄52~73(62.8±10.6)岁;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年龄小、热程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病例性别、地区、职业、发病距离就诊时间、虫咬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热、颈亢、头痛、乏力、纳差、恶心、腹泻、呕吐、咳嗽、肌肉酸痛、寒战、淋巴结肿大、腹部不适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合并急性胰腺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血、心肌损害、心律失常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而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Th细胞计数、IgM阳性率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热程、年龄、淋巴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年龄大、热程长、血液APTT明显延长、血液淋巴细胞计数低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于琪 梁明明 尹华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231-3236,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80例SFTS确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生存组(5...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80例SFTS确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生存组(59例)与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病毒载量等。实验室检测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生存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eGFR1、Ca、PLT、CD4、CD8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K、ALT、AST、ALP、GGT、LDH、CRE、CK、CKMB、空腹血糖、CRP、PCT、I1B、I6、I8、IL⁃10、IL⁃2R、TNA、APTT、TT、D⁃D、FDP、布尼亚病毒载量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系统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或不同程度意识障碍)、APTT水平及病毒载量对数值可能是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临床特征 预后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海岛地区24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临床及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叶凌 王承维 +1 位作者 任宜 柴能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22-1224,1230,共4页
目的分析舟山海岛地区2011-2012年报告的24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通过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媒介生物的监测分析,描述舟山海岛地区新型布尼亚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特征。结果岱山县2011-2012年确诊报告2... 目的分析舟山海岛地区2011-2012年报告的24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通过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媒介生物的监测分析,描述舟山海岛地区新型布尼亚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特征。结果岱山县2011-2012年确诊报告24例病例,其中死亡2例。病例以发热伴恶心或乏力为首发症状,37.50%病例有腹泻症状,50.00%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血WBC、PLT呈进行性下降,重症病例居多。4例病例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从病例血清中分离到2株病毒株。通过布旗法捕获蜱类,从蜱中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采用鼠笼法捕鼠RT-PCR检测未发现核酸阳性。舟山地区的海岛县岱山县为浙江省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自然疫源地之一,外来者进入野外活动有感染的风险。重症及死亡病例的病毒载量相对较高,病例病程晚期的血液或体液有可能有感染他人风险,轻症病例在流行病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蜱为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但在蜱外是否存在其他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尚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预防医院感染的集束化护理 被引量:6
7
作者 韩明芳 王叶飞 +3 位作者 沈璐梦 余幼芬 朱鸳鸯 王明珠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循证研究的方法构建集束化护理方案对预防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27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51... 目的探讨运用循证研究的方法构建集束化护理方案对预防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27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51例作为集束化组,采取基于循证的集束化护理方案,观察实施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集束化组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健康知识知晓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近年新发的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情重,运用循证研究的方法构建和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可预防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促进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医院感染 预防 集束化护理 循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mNGS协助诊断新型布尼亚病毒脑炎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久江 石颖 郑瑞强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07-1109,共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脑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原学检测困难,临床医生对此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漏诊。本文报告1例59岁男性患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脑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原学检测困难,临床医生对此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漏诊。本文报告1例59岁男性患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考虑病毒性脑炎但无病原学证据,遂行脑脊液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给予利巴韦林治疗后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脑炎 新型布尼亚病毒 脑脊液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 mN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2016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原学检测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何敏 石利民 +2 位作者 乔梦凯 王雅倩 杜雪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29-1831,共3页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2016年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南京地区SFTS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疑似SFTS的血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绘制SFTS病例南京区县分布...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2016年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南京地区SFTS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疑似SFTS的血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绘制SFTS病例南京区县分布图。结果:收检疑似SFTS 207例,核酸阳性92例,阳性率为44.44%(92/207)。5~7月份为发病高峰(63.04%),患者以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90.21%),男性与女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京市与安徽省相交界的丘陵地区(溧水、江宁、浦口)为疾病高发区。结论:南京是SFTSV进行流行地区,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需加强对疫区高危人群的宣教,对SFTSV进行持续监测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报告并误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琴晖 朱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050-2050,2054,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既往体健。因"发热5 d,腹痛2 d"于2014年4月2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伴畏寒,体温最高39.2℃,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入院前2 d出现腹痛,左下腹为主,程度一般,无腹泻、血便,无恶心...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既往体健。因"发热5 d,腹痛2 d"于2014年4月2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伴畏寒,体温最高39.2℃,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入院前2 d出现腹痛,左下腹为主,程度一般,无腹泻、血便,无恶心、呕吐。4月19日至我院急诊查血常规提示:查白细胞计数:1.0×109/L,红细胞计数:4.3×1012/L,血红蛋白:127 g/L,血小板计数:39×109/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新型布尼亚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