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要素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
1
作者 裴馨 高远东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9-133,共5页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深入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内在机理,基于2003—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估算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存量,测度创新要素流动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新型...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深入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内在机理,基于2003—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估算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存量,测度创新要素流动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要素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但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作用主要发生在东中部地区和交通基础设施高水平地区;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R&D人员和R&D资本流动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传导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地区经济差距 R&D人员流动 R&D资本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孟宪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28,共7页
选取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实证测评。研究发现,2014-2023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呈现出良好增长态势。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体差... 选取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实证测评。研究发现,2014-2023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呈现出良好增长态势。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但这一差异随着时序推进而逐步缩小;区域内差异在研究期内有小幅增长;超变密度所占份额最低。进一步地,在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因素后发现,政府财政投入、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金融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均能提升本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其中对外开放水平对邻近地区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人力资本对邻近地区的影响显著为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创 转型升级 兴产业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中介视角
3
作者 李冰燕 李克强 史锦华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6,共6页
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27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高... 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27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世界级城市群、东部地区城市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为充分释放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应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打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组合拳”;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筑就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压舱石”;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确立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定盘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质生产力 社会化协作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
4
作者 任赞杰 任金政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7,共10页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2010-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开展研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明显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增长,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2010-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开展研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明显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增长,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以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中等的村庄以及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和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投入等路径,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长。为此,本研究提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据协同治理体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集体经济 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5
作者 李晓龙 朱子诺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6,共14页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驱动传统生产力改造升级的重要因素,厘清其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277个地级城市2011—2022年的样本数据,在科学测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将2014年起陆续开展的“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驱动传统生产力改造升级的重要因素,厘清其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277个地级城市2011—2022年的样本数据,在科学测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将2014年起陆续开展的“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基准影响、异质性影响、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这一结论在内生性问题处理和多种稳健性检验中亦得到验证;相较于中西部城市和规模较小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效应在东部城市和规模较大城市更加显著;经济集聚和产业升级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制,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经济集聚和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新质生产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试点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地理邻近或经济相似的其他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宽带中国 质生产力 多期DID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马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61,共14页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具,也是实现产业深度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抓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如同现代经济的血脉,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在这方面...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具,也是实现产业深度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抓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如同现代经济的血脉,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在这方面的快速进步,尤其是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应用上,不仅优化了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还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本研究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切入,探索了新型数字技术革命性突破及其应用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旨在深入探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机制、效应及提升路径。首先聚焦于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整合、技术创新、经济效率等方面,揭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机制。其次,通过技术效应、配置效应、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四个维度,分析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效应,探讨了如何通过这一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不仅深化了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作用的理解,还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建议和优化路径,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业活跃度与商业经济韧性
7
作者 吕玉娟 吴炳辉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7-40,共4页
城市商业经济韧性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避免经济硬着陆的有力支撑之一。本文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准自然实验,以2011-2022年我国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DID模型系统评估新基建对商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 城市商业经济韧性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避免经济硬着陆的有力支撑之一。本文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准自然实验,以2011-2022年我国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DID模型系统评估新基建对商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新基建从抵抗力、恢复力及创新力三方面显著提升商业经济韧性,并通过创业活跃度间接正向影响商业经济韧性;安慰剂检验发现,新基建提升商业经济韧性这一结论的稳健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创业活跃度 商业经济韧性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蒋沛桃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2期187-189,共3页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一般增长和均衡增长的新引擎。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而出现的发展新态势。该文采用熵值法对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进行了水平测度,...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一般增长和均衡增长的新引擎。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而出现的发展新态势。该文采用熵值法对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进行了水平测度,运用基准回归模型检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机制,并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数字乡村建设;在地区层面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而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该文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的测度与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张自然 马原 杨玉玲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39,共23页
本文基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及创新基础设施共3个子系统29个具体指标,采用熵权法核算中国新型基础设施指数,并根据达格姆基尼系数、重心法以及马尔可夫链方法刻画新型基础设施及组成部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进趋势。研究结果显示... 本文基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及创新基础设施共3个子系统29个具体指标,采用熵权法核算中国新型基础设施指数,并根据达格姆基尼系数、重心法以及马尔可夫链方法刻画新型基础设施及组成部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进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新型基础设施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逐渐形成以东部沿海地区及四川为密集区的双核心结构,总体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差异最小。重心以向西南方向迁移为主,发展水平存在路径依赖,但随着跨期延长,低水平省份在跨期3年后呈跨越式迁移。本文的研究为掌握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提供了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新型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的生态湖库新基建——以深圳宝安铁岗—石岩湖湿地建设为例
10
作者 廖文剑 《花卉》 2024年第24期7-9,共3页
生态湖库作为新型基建,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多样的景观类型,既是水库水质保障的壁垒,又是串联周边发展和带动城市更新的衔接系统,平衡自然与活动,打造郊野型湖库碧道标杆。以深圳宝安铁岗—石岩湖湿地建设为例,阐述如何在生态建设... 生态湖库作为新型基建,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多样的景观类型,既是水库水质保障的壁垒,又是串联周边发展和带动城市更新的衔接系统,平衡自然与活动,打造郊野型湖库碧道标杆。以深圳宝安铁岗—石岩湖湿地建设为例,阐述如何在生态建设视角下,采用更系统性的规划及更精细化的管理,保证湖库新基建项目建成后的水安全,并兼顾公共休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基础设施 湖库基建 生态景观 滨水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玲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共6页
选取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基准回归模型与中介检验模型,实证检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选取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基准回归模型与中介检验模型,实证检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新质生产力这一中介变量,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比低人口密度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在高人口密度地区更显著。基于此,未来应激活资源存量与增量,赋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支撑,切实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夯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经济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质生产力 时空压缩效应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44
12
作者 李灯华 许世卫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0-177,共8页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入融合,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加快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新时期发...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入融合,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加快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新时期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的基本条件支撑和战略举措。本研究基于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分析,通过梳理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范畴和功能,厘清农业农村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区别特征,分析中国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新时期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并提出未来做好农业农村新基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农业农村基建 信息基础设施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城市发展逻辑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琳 周海泉 张斌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0,共10页
生态、技术、宜居是人类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也是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向,领衔“两新一重”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文章阐述了“两新一重”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城市发展的“技术更... 生态、技术、宜居是人类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也是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向,领衔“两新一重”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文章阐述了“两新一重”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城市发展的“技术更迭、产业创新、时空发展”三大逻辑,深刻剖析了三大逻辑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影响与要求,提出了三大逻辑导向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方向、建系统、定标准”“判趋势、立产业、创模式”“优空间、强管控、重实施”的思路与对策,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探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体系、内容与重点,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一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经济 技术更迭 产业创 时空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与路径探索 被引量:97
14
作者 盛磊 杨白冰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57,共9页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需要为导向,以连接为基础,以计算为核心,支撑数据的感知、连接、汇聚、融合、分析、决策、执行、安全等各环节运行,并提供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具有技术更新迭代快、软硬...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需要为导向,以连接为基础,以计算为核心,支撑数据的感知、连接、汇聚、融合、分析、决策、执行、安全等各环节运行,并提供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具有技术更新迭代快、软硬兼备、协同融合等主要特征。下一步,可以将5G、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领域为重点突破口,运用市场化、多样化创新金融工具,协同整合政府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资金和商业金融资金弥补投融资资金缺口。同时,要明确市场的主导和建设角色,强化政府引导职能,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活力,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投融资模式 经济发展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 被引量:181
15
作者 宋德勇 李超 李项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5-164,共10页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重要推力,剖析并识别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中国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整理了城市层面的绿色专利申请数量,...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重要推力,剖析并识别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中国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整理了城市层面的绿色专利申请数量,以此作为衡量绿色技术创新的基础指标,然后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最后将中国智慧城市试点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和2003—2018年的城市面板数据,从“量”和“质”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效应、作用机制以及技术领域异质性。结果表明:①智慧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该结论在经过替换被解释变量、剔除弱内生性样本和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且这种激励效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特征。②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信息支撑效应、规模集聚效应和资金配置效应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量”和“质”的提升,但人力配置效应的作用渠道并未畅通。③智慧城市建设对替代能源生产类、交通类、能源节约类、废弃物管理类和行政监管与设计类的绿色技术创新“量”与“质”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但并未显著促进农林类和核能类的绿色技术创新。据此认为:未来应牢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以智慧和绿色相结合的理念释放新型基础设施的创新红利;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目标,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抓手;统筹兼顾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多领域间协同互补的绿色创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技术创 “量”与“质” 智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理及实证检验 被引量:43
16
作者 王亚飞 黄欢欢 +1 位作者 石铭 刘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2-203,共12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一般增长和均衡增长的新引擎,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创新性将新基建纳入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一般增长和均衡增长的新引擎,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创新性将新基建纳入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级样本数据,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基建水平指数和共同富裕水平指数。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及市场化进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新基建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分地区看,新基建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共同富裕,而对北方地区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分新基建细分类别看,融合基建、创新基建、信息基建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共同富裕,但在影响系数上,呈现出融合基建、信息基建、创新基建依次递减的事实特征;市场化进程以及农村健康性、教育培训性、迁移性人力资本投资均有助于强化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不仅有助于在学理上厘清新基建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理论关联,从共同富裕视角丰富新基建的可持续或包容性评估框架;还有助于在实践层面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新基建与共同富裕目标任务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蕴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共同富裕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市场化进程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与思路 被引量:9
17
作者 邓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1-147,194,共8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基础设施则是科学技术重要的生产力。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全球技术进步和迭代加速,我国自身也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建设全球领先的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对于推动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基础设施则是科学技术重要的生产力。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全球技术进步和迭代加速,我国自身也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建设全球领先的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对于推动中国科技水平不断逼近世界前沿、建设创新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新型创新基础设施是一个复杂系统,应该将公共资源集中于重大科学装置、超级科学工程和稀缺验证平台的建设,构筑创新基础设施的核心主体。新型创新基础设施的“新”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肩负新的使命,夯实我国成为全球领先创新国家的基础条件;二是扩展新的领域,重点满足重要使能技术和未来技术的创新需求;三是创造新的载体,有效打通产学研用通道;四是应用新的模式,促进民营经济参与重大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建 基础设施 技术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文传浩 谭君印 +1 位作者 李益 赵柄鉴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2-130,共9页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规模-技术”的减排效应为传导路径,运用GS2SLS和逐步回归法,探析“新基建”与工业污染排放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新...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规模-技术”的减排效应为传导路径,运用GS2SLS和逐步回归法,探析“新基建”与工业污染排放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新基建能够显著降低工业污染排放,且信息、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2)信息基础设施完全通过工业规模扩张和工业技术进步间接抑制工业污染排放;(3)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不仅通过工业技术进步间接抑制工业污染排放,还能直接抑制工业污染排放,不过工业技术进步效应对直接减排效应具有减速作用。基于此,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新旧基建融合创新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 经济规模扩张效应 工业技术进步效应 绿色技术创 空间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工程之困与新型集体经济出路 被引量:3
19
作者 金栋昌 李天姿 王宏波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小城镇基础设施关乎小城镇建设质量,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战略。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经历着社会工程之困,普遍存在价值错位、情境失衡、规律潜隐现象,这构成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当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三... 小城镇基础设施关乎小城镇建设质量,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战略。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经历着社会工程之困,普遍存在价值错位、情境失衡、规律潜隐现象,这构成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当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三类代表性路径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造血与外部供给的机制平衡问题,仍无法跳出社会工程之困的现实约束。在辩证扬弃既有路径的基础上,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角度出发,可将发展和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作为塑造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和运营机制的出路,以此作为破解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工程之困的新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基础设施 社会工程 新型集体经济 建设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及其收敛性 被引量:20
20
作者 孔芳霞 刘新智 +1 位作者 周韩梅 何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71,共12页
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弹性系数公式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6—2019年中国281个城市及重大战略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进一步通过Dagum基尼系数、收敛方法对中国及重大战略区域... 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弹性系数公式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6—2019年中国281个城市及重大战略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进一步通过Dagum基尼系数、收敛方法对中国及重大战略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效应的区域差异、收敛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整体上呈边际递减效应。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效应的总体差异来源以区域间差异与超变密度为主。各重大战略区域的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呈下降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表现为南北区域差异,京津冀与长三角、粤港澳、长江中游、成渝等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南部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小。③全国及重大战略区域均存在σ收敛、β收敛,而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环境规制、技术创新、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在区域上存在异质性影响。进而提出扭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效应处于“边际效应递减”的建议:立足区域发展差异,做到因地制宜、因类施策,有序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设备与技术应用,搭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渗透融合发展,助力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发展效应 区域差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