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硅型高铬马氏体耐热钢的回火脆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周强国 严伟 +2 位作者 王威 单以银 杨柯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2期406-411,共6页
采用冲击试验、X射线衍射分析、断口和显微组织观察,研究了回火温度和冷却速度对含硅型高铬马氏体耐热钢冲击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硅型高铬马氏体耐热钢在400℃以下回火时组织中存在少量残余奥氏体,在450~600℃区间存在高温... 采用冲击试验、X射线衍射分析、断口和显微组织观察,研究了回火温度和冷却速度对含硅型高铬马氏体耐热钢冲击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硅型高铬马氏体耐热钢在400℃以下回火时组织中存在少量残余奥氏体,在450~600℃区间存在高温回火脆性,硬度达到峰值,产生沿晶和准解理混合断裂。分析认为,沿晶界生成的链状碳化D物降低晶界结合强度,以及基体组织中析出的大量细小弥散的碳化物产生二次硬化,两者是回火脆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冷却速度通过碳化物析出差异影响基体强度,进而影响钢的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耐热钢 冲击韧性 回火脆性 冷却速度 沿晶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高Cr马氏体耐热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崔辰硕 高秀华 +1 位作者 苏冠侨 权秀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1-505,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系统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下9%Cr马氏体耐热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回火后位错网络化、析出相形态、板条马氏体破碎化等是影响力学性能变化的主要因素... 利用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系统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下9%Cr马氏体耐热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回火后位错网络化、析出相形态、板条马氏体破碎化等是影响力学性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正火并760℃回火后在室温和550℃条件下抗拉强度分别达到657和556 MPa,0℃冲击功达到285 J,此回火温度下实验钢具有最佳综合力学性能.700,820,850℃回火,韧性大幅降低.高温服役条件下不发生粗化的M X相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和马氏体中,与马氏体高温回复形成的亚稳态多边形结构有效提升耐热钢抗高温蠕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火温度 马氏体 析出 位错网络 耐热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机组用马氏体耐热钢的固溶处理工艺
3
作者 赵亚忠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28-131,共4页
采用显微组织观察、室温冲击试验、硬度测试、高温拉伸试验等研究了固溶处理对13Cr9Mo1Co1Ni VNbNB马氏体耐热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增加,试验钢晶粒逐渐长大。1020℃固溶试验钢晶粒长大速率较慢... 采用显微组织观察、室温冲击试验、硬度测试、高温拉伸试验等研究了固溶处理对13Cr9Mo1Co1Ni VNbNB马氏体耐热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增加,试验钢晶粒逐渐长大。1020℃固溶试验钢晶粒长大速率较慢,1100℃固溶试验钢晶粒长大速率较快,固溶温度达到1140℃时,试验钢晶粒开始异常长大。固溶温度对试验钢晶粒尺寸的影响高于固溶时间的。经过1100℃不同保温时间固溶处理的试验钢,进行680℃×4 h回火,随着固溶时间的增加,试验钢室温冲击吸收能量下降显著,硬度小幅度下降,高温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变化不大。经1100℃×0.5 h固溶+680℃×4 h回火的试验钢,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耐热钢 固溶处理 回火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冷成形弹体钢变形及回火后组织分析
4
作者 王芬 袁书强 +4 位作者 张向军 王芳 陈炯 周春华 李亚哲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6-152,共7页
采用C、Mn、Al、Ni和Cr等元素制备了新型冷成形弹体钢。测试了奥氏体区和奥氏体+马氏体区的维氏硬度,观察了新型冷成形弹体钢不同变形量低温回火和相同变形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组织,计算了不同工艺处理后试样中的奥氏体体积分数,研究了... 采用C、Mn、Al、Ni和Cr等元素制备了新型冷成形弹体钢。测试了奥氏体区和奥氏体+马氏体区的维氏硬度,观察了新型冷成形弹体钢不同变形量低温回火和相同变形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组织,计算了不同工艺处理后试样中的奥氏体体积分数,研究了变形量和回火温度对组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形变诱导马氏体含量随压缩变形量的增大而增加,压缩后晶面间距有减小趋势。回火前后组织内都有孪晶分布。马氏体含量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减少,使马氏体含量快速减少的回火温度在400℃以上。中温回火后材料硬度异常增大,高温回火后材料微观形貌发生显著变化,且组织内位错密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冷成形弹体钢 压缩 回火 形变诱导马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CB2钢的含硼M23C6相析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江旭 马煜林 刘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62-2066,共5页
为了研究含硼的M23C6相的析出行为对CB2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含硼的CB2钢分别进行了690℃、710℃、730℃、750℃、770℃和790℃的回火处理。通过OM、SEM和TEM等观察含硼的M23C6相在690—790℃回火温度中的析出行为,借助Thermo-Calc阐明... 为了研究含硼的M23C6相的析出行为对CB2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含硼的CB2钢分别进行了690℃、710℃、730℃、750℃、770℃和790℃的回火处理。通过OM、SEM和TEM等观察含硼的M23C6相在690—790℃回火温度中的析出行为,借助Thermo-Calc阐明回火温度对M23C6相析出行为的影响机制,结合硬度和室温拉伸等性能测试研究CB2钢中M23C6相析出行为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回火温度。研究发现: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CB2钢中马氏体板条逐渐变宽,板条马氏体转变为多边形铁素体;M23C6相的平均尺寸从132.19nm增加到197.62nm,当回火温度超过750℃时,M23C6相的增大速度明显加快;CB2钢的强度和硬度降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增加;当回火温度为730℃时CB2钢的综合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M23C6相 回火温度 马氏体耐热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115钢TIPTIG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志宝 郭新芳 +5 位作者 姜海峰 蔡文河 杜双明 张学星 董树青 万夫伟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55,共5页
基于全自动+脉冲送丝全氩弧焊接方法,研究了新型回火马氏体耐热钢G115厚壁管道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经焊后热处理后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焊缝晶粒呈现出等轴晶和柱状晶两种不同的形貌,热影响区中粗晶区和细晶区均呈现... 基于全自动+脉冲送丝全氩弧焊接方法,研究了新型回火马氏体耐热钢G115厚壁管道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经焊后热处理后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焊缝晶粒呈现出等轴晶和柱状晶两种不同的形貌,热影响区中粗晶区和细晶区均呈现为等轴晶形貌,其晶粒尺寸远小于母材等轴晶的晶粒尺寸,在热影响区未发现液化裂纹。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满足标准技术要求,焊缝常温冲击吸收能量平均达到60 J,高于目前焊条电弧焊焊缝的冲击吸收能量,有效解决了G115钢焊缝韧性不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马氏体耐热钢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全自动脉冲送丝氩弧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115钢CMT+P焊接工艺及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17
7
作者 徐连勇 庞红宁 +2 位作者 赵雷 韩永典 迟大钊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I0001,共6页
基于冷金属过渡加脉冲(CMT+P)的焊接方法,研究了新型回火马氏体耐热钢G115的焊接性以及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经热处理后为回火马氏体组织,焊缝晶粒呈现出等轴晶和柱状晶两种不同的形貌,而焊接热影响区和母材晶粒均为等... 基于冷金属过渡加脉冲(CMT+P)的焊接方法,研究了新型回火马氏体耐热钢G115的焊接性以及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经热处理后为回火马氏体组织,焊缝晶粒呈现出等轴晶和柱状晶两种不同的形貌,而焊接热影响区和母材晶粒均为等轴晶.与焊条电弧焊(SMAW)相比,CMT+P焊接方法有效降低了热输入,大幅度减小了热影响区宽度,提高了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和热影响区冲击韧性,焊接接头焊缝冲击韧性略有降低.焊接接头的室温和高温拉伸断裂机理均为韧性断裂,室温拉伸断口的韧窝内存在一定量的析出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回火马氏体耐热钢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冷金属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温度对2Cr12NiMoWV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毛磊 李如栋 +1 位作者 张道钢 李金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2-34,共3页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2Cr12NiMoWV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淬火温度对冲击韧性影响的原因,并确定了合理的淬火温度。结果表明:在同一回火温度下,经1055~1070℃温度区间加热淬火,可以获得最高的冲击韧性.
关键词 冲击韧性 淬火 耐热钢 马氏体 回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