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型和体质分布规律 被引量:3
1
作者 曾江楠 叶廷林 +3 位作者 李敏芳 罗瑞琪 刘玉 陈生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I0001,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患者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类型,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提供思路。方法制定中医证型调查表和中医体质量表,统计分析10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结果102例新型冠状...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患者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类型,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提供思路。方法制定中医证型调查表和中医体质量表,统计分析10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结果10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型以风盛挛急证(51.0%)最常见,其次是痰湿蕴肺证(11.8%)和痰热郁肺证(9.8%)。中医体质以平和质(23.5%)、阳虚质(19.6%)和痰湿质(15.7%)为主。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以风盛挛急证为首要证型,平和质、阳虚质为主要体质。因此,治疗应疏风止咳,兼以温补阳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 中医证型 中医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肺止咳方”干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丁宁 张浩琳 +4 位作者 辛喜艳 申洪波 李赛 叶阳 李东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8-392,共5页
目的:评价2022年冬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润肺止咳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患者108例,其中包括观察组68例... 目的:评价2022年冬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润肺止咳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患者108例,其中包括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给予“润肺止咳方”治疗,对照组对为未采用中医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患者,但可能有西医对症治疗。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医证候和用药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体温复常时间、核酸转阴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体温复常时间和核酸转阴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P=0.967)。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为52.9%(36/68)、总有效率为88.2%(60/6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12.5%(5/40)、总有效率47.5%(19/40)(均P<0.01)。结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润肺止咳方”可改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咳嗽症状,提高了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咳嗽后遗症的有效率和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肺止咳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中医药 咳嗽 临床疗效 回顾性分析 体质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源监测数据解析及其对疫情防控的启示
3
作者 陈武 叶雯婧 +8 位作者 林嘉威 张炎华 黄富林 林琦 邓艳琴 郑奎城 翁育伟 欧剑鸣 吴生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5-981,共7页
目的基于多维度监测数据,分析我国2022年12月7日(第49周)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后,2022年第49周至2023年第5周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动态评估人群感染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疫情风险预警、医疗资源调配及社... 目的基于多维度监测数据,分析我国2022年12月7日(第49周)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后,2022年第49周至2023年第5周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动态评估人群感染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疫情风险预警、医疗资源调配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多源数据监测体系:具体包括①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监测,按周收集全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人次数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数,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病例数与重症病例数;②人群核酸检测监测,从全省核酸检测系统,按周获取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单管检测人次数及阳性率;③哨点医院监测,按周收集18家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就诊比例,新型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数据;④新型冠状病毒变异监测,按周系统收集本土及输入性病例基因组序列数据。按周绘制相应线图;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结合SEIAR改进模型模拟疫情传播。结果2022年第49周至2023年第5周期间,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呈现三阶段流行特征:①感染高峰阶段(2022年第52周):全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量达峰值606893人次,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单管阳性率49.2%,哨点医院监测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率63.8%;②医疗负荷高峰阶段(2023年第2周):住院病例数峰值274460例,重症病例峰值28487例;③疫情回落阶段(2023年第4-5周):发热门诊就诊量较峰值下降96.3%,单管核酸阳性率降至6.3%,哨点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6.4%。测序508例本土病例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BA.5.2及其亚分支为主(67.4%);测序56例输入性病例,BA.5.2及其亚分支占比50.0%,发现XBB、BQ等重点关注变异株9株(16.1%)。模型预测感染高峰在2022年第52周,住院高峰滞后约10.6天。结论多源数据监测结果表明,福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发展呈现感染高峰、医疗负荷高峰和疫情回落3个阶段,疫情期间病例以BA.5.2为优势株。输入病例存在重点变异株。多源监测数据与模型结合为防控提供重要参考,后续应完善监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监测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发纵隔气肿八例影像学及临床特点研究
4
作者 付强 任作雷 +5 位作者 林志强 龚剑峰 王长征 王婷 胡雅兰 谭举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0-515,共6页
背景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影像学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胸膜下磨玻璃影、斑片状高密度影、实变影等,合并纵隔气肿者并不多见。大量气肿形成可严重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导致明显喘憋、低氧血症,需积极处理。目的分析并总... 背景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影像学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胸膜下磨玻璃影、斑片状高密度影、实变影等,合并纵隔气肿者并不多见。大量气肿形成可严重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导致明显喘憋、低氧血症,需积极处理。目的分析并总结儿童COVID-19并发纵隔气肿的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22-12-01—2023-01-30在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儿科住院的8例COVID-19并发纵隔气肿的患儿年龄、性别、影像学、临床特点及诊疗情况。结果8例患儿年龄3岁7个月~12岁,男女比3∶5,高分辨率CT(HRCT)均显示双肺感染合并纵隔气肿。气肿多同时累及颈部及胸壁。肺部表现多种多样:胸膜下磨玻璃影、实变、树芽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支气管壁增厚及网格征等,未见大片实变及“白肺”。1例患儿合并少量胸腔积液。临床表现除有发热、咳嗽外,均有明显气促,肺部听诊干湿啰音可不显著。4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1例合并卡他布兰汉菌感染。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应用阿奇霉素,合并卡他布兰汉菌感染者给予头孢噻肟治疗。8例患儿均给予氧疗。1例患儿白细胞总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明显气急,低氧血症,常规治疗无好转,给予有创呼吸机治疗3d后好转撤机。5例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3例使用糖皮质激素。1周后复查胸部CT,纵隔气肿均完全吸收,肺部病灶明显好转。结论COVID-19并发纵隔气肿者多为学龄前期或学龄期儿童,婴幼儿少见。可同时合并颈部及胸壁积气。肺部病变可累及间质或实质、双肺均受累,表现形式多样。起病多有明显气急,积极氧疗。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同时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者,要密切关注呼吸情况,积极使用IVIG,适时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采用呼吸机人工辅助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纵隔气肿 临床特征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缺氧及“肺络-心络-脑络”轴系探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被引量:2
5
作者 邹吉宇 臧凝子 +1 位作者 庞立健 吕晓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6,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后广泛存在着缺氧环境,并在长时间内伴随着肺系、心系、脑系等各系统并发症,与中医的“久病入络”理论相符。心脏与脑是高耗氧、高耗能器官,在缺氧环境下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慢性心衰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后广泛存在着缺氧环境,并在长时间内伴随着肺系、心系、脑系等各系统并发症,与中医的“久病入络”理论相符。心脏与脑是高耗氧、高耗能器官,在缺氧环境下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慢性心衰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络脉细微成网、易于留邪,且“络络相通”,新冠感染后肺气不足和缺氧环境下的气血物质乏源营造了“肺络-心络-脑络”轴系“气虚络瘀”的病机特点,因此从中医络病角度探析新冠感染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慢性心衰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缺氧 “肺络-心络-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6
作者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 汪道文 +1 位作者 胡新央 程翔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50-969,共20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现在全球大流行已经结束,但是仍存在局部地区COVID-19“零星爆发”情况,已经“流感化”,有时新型冠状病毒还成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除了对呼吸系统影响外,COVID...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现在全球大流行已经结束,但是仍存在局部地区COVID-19“零星爆发”情况,已经“流感化”,有时新型冠状病毒还成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除了对呼吸系统影响外,COVID-19患者也常出现以心肌炎为主要表现的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这显著增加了患者的重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国内针对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以及长期管理仍缺乏相应共识,本共识基于国内外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数据,从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指导临床正确评估和诊疗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损伤 心肌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解毒利水法对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丁利建 侯文艳 +6 位作者 陈冉 吴奇东 孔庆寅 郭晓燕 谢伟见 吴定中 章怡祎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利水法对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清肺排毒汤,观察组给予扶正解毒利水法,疗程6 d。检测NT-proBNP、炎症指标...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利水法对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清肺排毒汤,观察组给予扶正解毒利水法,疗程6 d。检测NT-proBNP、炎症指标(白细胞、淋巴细胞、CRP)、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核酸转阴时间、肺部病灶吸收率、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核酸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T-proBNP、白细胞、CRP、心肌损伤标志物降低(P<0.05),淋巴细胞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肺部病灶吸收率、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排毒利水法可安全有效地减轻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炎症反应,降低心肌损伤程度,缩短核酸转阴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解毒利水法 常规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心功能不全 老年人 奥密克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肾损伤中的作用
8
作者 PANDIT Roshan 卢君瑶 +5 位作者 何立珩 包玉洁 季萍 陈颖盈 许洁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筛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患者合并肾损伤(kidney injury,KI)的相关标志物,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蛋白通过影响肾脏细胞与巨噬细胞间相互作用参与肾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 目的:筛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患者合并肾损伤(kidney injury,KI)的相关标志物,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蛋白通过影响肾脏细胞与巨噬细胞间相互作用参与肾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合并KI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的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体外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重组刺突蛋白S1亚基刺激人巨噬细胞系THP-1后,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ELISA检测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利用S1蛋白刺激THP-1的细胞培养上清制备条件培养基,体外刺激人肾上皮细胞系HK-2,并检测HK-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采用抗体阻断实验分析条件培养基对HK-2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在39例COVID-19患者中,有8例(20.50%)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提示这些患者可能合并KI。ELISA结果显示COVID-19合并KI组患者外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18.33±8.20)pg/mL]显著高于未合并KI组[(11.88±6.50)pg/mL](P=0.01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S1蛋白可以刺激THP-1胞内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0(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0,CXCL10)基因转录水平上升,同时刺激THP-1高表达TNF-α、IL-1β和CXCL10(P<0.001)。进一步研究发现,利用S1蛋白刺激THP-1的细胞培养上清制备的条件培养基能促进HK-2细胞表达TNF-α(P=0.005)。而采用抗TNF-α抗体(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阻断条件培养基中的TNF-α后,HK-2细胞表达TNF-α的水平显著降低(P<0.001)。结论:TNF-α在COVID-19合并KI患者中明显增高,提示TNF-α是COVID-19合并KI的重要炎症因子。细胞学实验证实新冠病毒S1蛋白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进而促进肾脏细胞炎症水平的增加,可能是COVID-19合并KI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靶向TNF-α有望成为降低COVID-19合并KI发生率的潜在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肾损伤 炎症反应 干预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陈莹 黄海平 +4 位作者 李鑫 柴思捷 叶家利 周丁子 张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381,共7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8日华西第四医院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资料,并选取同期华西老年人群健康队列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存活的病例作为对照,采用LASSO-Logistic... 目的分析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8日华西第四医院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资料,并选取同期华西老年人群健康队列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存活的病例作为对照,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对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14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者和3239名存活者。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3.33,95%CI=1.46~7.59,P=0.004)、脑卒中(OR=3.55,95%CI=1.15~10.30,P=0.022)、恶性肿瘤(OR=19.93,95%CI=8.52~49.23,P<0.001)、冠心病(OR=7.68,95%CI=3.52~17.07,P<0.001)、发热(OR=0.51,95%CI=0.26~0.96,P=0.042)、气喘或呼吸困难(OR=21.48,95%CI=9.44~51.95,P<0.001)、呕吐(OR=8.19,95%CI=2.87~23.58,P<0.001)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结论吸烟、脑卒中、恶性肿瘤、冠心病、发热、气喘或呼吸困难以及呕吐是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风险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影响因素 LASSO回归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特点
10
作者 侯青 张雨菲 殷泽登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听力损失(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related hearing loss,COVID-19-RHL)的分类、发病机制、治疗及预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可能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听力损失(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related hearing loss,COVID-19-RHL)的分类、发病机制、治疗及预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可能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关于COVID-19与听力相关的文献,对COVID-19-RHL的分类、发病机制、治疗及预测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结果COVID-19-RHL相关的文献较少,以病例报道为主,临床类型主要包括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中耳炎(otitis media,OM)、SNHL/SSNHL伴OM。SSNHL是COVID-19-RHL最常见的类型。COVID-19-RHL发病机制可能包括病毒直接损伤内耳结构、免疫介导的炎症、血栓形成致微循环障碍等。口服联合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大多数COVID-19相关SSNHL患者的听力,OM可以通过门诊治疗或居家观察治愈。无症状感染者可出现4、6、8 kHz等高频纯音阈值升高,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幅值降低,疫情流行地区听力损失可预测COVID-19阳性患者。结论COVID-19-RHL包括4个类型,SSNHL是最常见的类型,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大多数SSNHL患者听力。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COVID-19大流行地区出现听力损失且无典型呼吸道症状患者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高频纯音测听和TEOAE检查可早期发现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伴有的听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听力损失 早期预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康复一年后血浆的非靶向代谢组学
11
作者 张旭彤 杨晔宏 +5 位作者 武乐 韩蓉 王翘楚 丁涛 柳江枫 杨俊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9-526,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无症状康复患者和轻症康复患者在1年后血浆代谢的恢复情况。方法从武汉社区招募174名受试者,包括80名健康对照者和康复1年后的COVID-19患者。根据患者先前疾病的严重程度,将COVID-19患者分为无症状...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无症状康复患者和轻症康复患者在1年后血浆代谢的恢复情况。方法从武汉社区招募174名受试者,包括80名健康对照者和康复1年后的COVID-19患者。根据患者先前疾病的严重程度,将COVID-19患者分为无症状康复患者(80例)和轻症康复患者(14例)。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平台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的代谢组学特征。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无症状康复患者和轻症康复患者的血浆代谢物仍然存在异常。在轻症康复患者和无症状康复患者的差异代谢物中,有些代谢物仅在轻症康复患者中呈下降趋势,如磷脂酰乙醇胺[20∶3(5Z,8Z,11Z)/P-18∶0]、鞘磷脂(d18∶1/24∶0)、脂固醇酯(15∶0)。轻症康复患者中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途径主要是甘油磷脂代谢。结论即使在康复1年后,轻症COVID-19个体仍然表现出代谢异常,COVID-19轻症个体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非靶向代谢组学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肺止嗽合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咳嗽(风邪犯肺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旋 张炜 +10 位作者 孙萌 刘鲁炯 张艺宝 张兴 冯煜 耿培华 赵钢 林琳 陈晓蓉 陆云飞 吕红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3,共4页
目的评价宣肺止嗽合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咳嗽(风邪犯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咳嗽症状证属风邪犯肺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予常规新... 目的评价宣肺止嗽合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咳嗽(风邪犯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咳嗽症状证属风邪犯肺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予常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试验组加用宣肺止嗽合剂,疗程7 d。比较两组咳嗽视觉模拟(VAS)评分、咳嗽缓解和消失情况及用药安全性。结果154例受试者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116例,对照组38例。治疗后第7天,两组咳嗽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咳嗽缓解率、咳嗽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中位咳嗽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新冠感染咳嗽(风邪犯肺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宣肺止嗽合剂,可有效改善咳嗽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咳嗽 宣肺止嗽合剂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脆弱人群的识别及防治展望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劲平 薛武军 +2 位作者 巨春蓉 马军 曾小峰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37,143,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免疫功能减退,导致疫苗的防护效果不足,并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重症和死亡风险更高,而目前尚缺乏足够有针对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治疗药物。在我国“乙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免疫功能减退,导致疫苗的防护效果不足,并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重症和死亡风险更高,而目前尚缺乏足够有针对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治疗药物。在我国“乙类乙管”的防疫背景下,脆弱人群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因此,针对脆弱人群应该进一步优化个体免疫和防控策略,在疫苗之外,还需要补充其他预防手段,如长效中和抗体。基于此,本文将对脆弱人群的识别、免疫功能特点与预防方法进行综述,为国内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期待未来可以研发出更适宜脆弱人群的预防药物,降低脆弱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脆弱人群 长效中和抗体 预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重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霄雁 王依妹 +2 位作者 官陈平 蒋莹 张晓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的危险因素,为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选取发病日期为2023年1月1日-6月30日,现住址为福州市的新冠病毒感染确诊患者4081例,调查并分析... 目的探讨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的危险因素,为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选取发病日期为2023年1月1日-6月30日,现住址为福州市的新冠病毒感染确诊患者4081例,调查并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既往病史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4081例新冠病毒感染确诊患者中,重症组671例,非重症组3410例。重症组的男性比例、年龄、现住址为社区的比例均高于非重症组,接种疫苗比例低于非重症组(59.02%vs.8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发病与就诊间隔时间方面,重症组为(7.27±4.85)d,长于非重症组的(4.37±2.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7,P=0.001)。重症组首发症状为发热及呼吸困难/气促的比例高于非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的慢性肺部疾病史及心脑血管疾病史比例高于非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大、现住址归属为社区、未接种疫苗、发病与就诊间隔时间长、首发症状为发热、呼吸困难/气促、慢性肺部疾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史是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重症组的治愈时间长于非重症组(P<0.001)。结论性别、年龄、现住址归属、接种疫苗、发病与就诊间隔时间、发热、呼吸困难/气促、慢性肺部疾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史是导致重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重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心血管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祁玉珍 徐玉妹 +2 位作者 乔明月 金国珍 刘志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2-396,共5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心血管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8月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主诉“反复胸闷、心悸、乏力”而就诊于本院心血管内科的48例患者为后遗症组,同时期住院拟行外科心脏瓣膜手术且有新型冠状...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心血管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8月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主诉“反复胸闷、心悸、乏力”而就诊于本院心血管内科的48例患者为后遗症组,同时期住院拟行外科心脏瓣膜手术且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史的非冠心病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资料。结果:后遗症组和对照组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后遗症组肺部CT检查显示无炎症浸润,且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D二聚体、B型利钠肽水平均正常。后遗症组中所有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为阴性,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局部或整体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同时排除心包积液。后遗症组中19例(39.6%)患者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排除肺栓塞。后遗症组9例(18.8%)患者接受3T心脏磁共振钆增强检查,仅2例(22.2%)钆延迟增强(LGE)阳性。后遗症组14例(29.2%)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12例(85.7%)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对照组32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6例(18.8%)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遗症组8例(16.7%)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时接受左肱二头肌动脉造影,其中7例(87.5%)患者存在肱二头肌动脉慢血流现象。后遗症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67.20±14.41)ms vs.(93.03±22.19)ms,P<0.01;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2.33±13.69)ms vs.(41.18±17.52)ms,P<0.01;相差大于50 ms的相邻RR间期总数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5.8±4.9)%vs.(8.8±6.8)%,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心血管后遗症患者存在多组织微血管功能障碍和长期自主神经失衡,可能是后遗症的发生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心血管 后遗症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磊 韩浩伦 +7 位作者 王刚 孙剑雄 李保卫 周莹 张艺俨 孙喆喆 孙和方 吴玮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0-784,共5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新冠)病毒感染后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耳鼻喉...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新冠)病毒感染后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耳鼻喉科门诊就诊患者21454例,其中OME患者201例。根据北京地区疫情流行及政府管控政策(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减少聚集、居家隔离、疫苗接种等)时间,将201例OME患者分为疫情前组68例(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防控期组30例(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爆发期组103例(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收集201例OME患者资料,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相关OME人口学特征及发病特点。结果防控期组OME就诊率(0.40%)较疫情前组(0.82%)显著下降,爆发期组(1.82%)较疫情前组、防控期组升高了51.5%与24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爆发期组92.2%的OME是新冠病毒感染之后出现的,较疫情前组、防控期组上呼吸道感染导致OME在中耳炎患者中的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爆发期组上呼吸道感染导致OME患者年龄高于疫情前组和防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2)。74.6%的患者在新冠病毒感染之后的1~3周发病,7.5%的患者(5/67)在感染1月后才出现耳部症状。50.7%的患者仅有耳部症状且电子鼻咽喉镜检查仅31.3%合并鼻、鼻咽部轻微炎症。结论新冠病毒感染可明显提高OME发病率,老年人患病率更高。新冠相关OME往往在感染后2周甚至更晚出现。新冠病毒有可能通过直接感染中耳引发炎症,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呼吸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慢性术后疼痛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双向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车璐 余佳文 +6 位作者 金迪 白雪 王怡 张越伦 许力 申乐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0,共7页
目的探究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发生现况,并进一步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一项已完成随访的前瞻性队... 目的探究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发生现况,并进一步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一项已完成随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1日—2023年2月28日北京协和医院术前合并COVID⁃19且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前瞻性对入组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主要结局指标为CPS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相关暴露指标与CPSP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手术患者4117例,术前均合并COVID⁃19。其中急性期轻症4002例,重症62例,危重症53例。术后6个月时伴有长新冠综合征1298例(31.53%),CPSP发生率为5.59%(95%CI:4.88%~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合并症、麻醉方法、手术种类等混杂因素后发现,急性期危重症COVID⁃19(aOR=3.35,95%CI:1.48~7.62,P<0.001)、有术后长新冠综合征(aOR=2.50,95%CI:1.90~3.29,P<0.001)与CPSP相关。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急性期危重症及术后存在长新冠综合征与术前COVID⁃19患者CPSP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慢性术后疼痛 长新冠综合征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sNet101多特征融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图像分类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春萍 李哲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73-2478,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爆发以来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针对现有对新型冠状病毒医学图像分类方法忽略了对深度神经网络前层特征的利用以及特征信息丢失不利于小区域的分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特征融合利用的BAFPN-ResNet101模型.该模型以Res...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爆发以来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针对现有对新型冠状病毒医学图像分类方法忽略了对深度神经网络前层特征的利用以及特征信息丢失不利于小区域的分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特征融合利用的BAFPN-ResNet101模型.该模型以ResNet101为主干网络,引入了使用双线性插值法和通道注意力改进的特征金字塔结构,在主干网络与特征金字塔结构横向连接中使用通道注意力增强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利用特征金字塔结构将高层特征与低层特征融合.在公开数据集Chest X-ray(Covid-19&Pneumonia)上测试,实验结果显示,BAFPN-ResNet101模型在三分类实验中对识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胸部X射线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分为97.41%、98.36%、97.20%.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有效的利用了神经网络前层特征,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胸部X射线图像能够精确的识别,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卷积神经网络 特征金字塔 注意力机制 医学图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潜水员适潜性评估
19
作者 官振标 董宇超 +4 位作者 徐佳骏 俞旭华 文宇坤 刘霞 刘文武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57,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对全身几乎所有器官都会产生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受累器官为肺和心脏。随着COVID-19康复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因COVID-19住院治疗获得康复的患者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群存在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对全身几乎所有器官都会产生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受累器官为肺和心脏。随着COVID-19康复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因COVID-19住院治疗获得康复的患者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群存在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对于潜水员,COVID-19后的运动耐受、心肺功能的恢复对其适潜性具有重要影响。一些组织和机构发布了潜水员COVID-19后的适潜性评估指南。本文对COVID-19后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后遗症及相关的适潜性评估方案进行简要介绍,并基于已有的相关要求和我国实际,初步提出我国潜水员COVID-19后的适潜性评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适潜性 评估 肺功能 运动耐受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缺血性结肠炎1例
20
作者 刘鑫 石雪迎 李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2-365,共4页
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因结肠血供减少而引起黏膜损伤、细胞缺血坏死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会引发内皮功能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使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增加。以往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 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因结肠血供减少而引起黏膜损伤、细胞缺血坏死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会引发内皮功能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使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增加。以往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重症患者[1-3]。本文报道了1例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缺血性结肠炎,与传统缺血性结肠炎主要累及左半结肠不同,其结肠受累部位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缺血性结肠炎 高凝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