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1
作者 田淼梅 郭思维 +3 位作者 颜冰倩 蒋蓉 徐兵 李昕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低生物膜根除浓度(MBE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亚MIC剂量下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阿维巴坦、氨曲南/阿维巴坦、美罗培南/法硼巴坦及亚胺培南/雷利巴坦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根除成熟生物膜的效果;筛选出抗生物膜活性最佳的联合方案,采用硫酸苯酚法、细菌运动试验以及群体感应抑制试验初步探讨该联合方案的抗生物膜机制。结果所有抗菌药物的MBIC和MBEC均高于MIC,基于多黏菌素B的联合方案均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并根除成熟的生物膜,其中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抑制率和根除率最高,分别为67.99%~90.16%、58.26%~63.86%。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胞外多糖,抑制率为34.04%~61.10%,该组合还能减小细菌的泳动和蹭行运动直径。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单药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多黏菌素B联合后,抑制作用与单药效果一致。结论多黏菌素B和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能是临床治疗多黏菌素B耐药菌株生物膜相关严重感染的潜在方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菌胞外多糖和运动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 耐多黏菌素B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助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施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精细化管理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静 宋惠珠 +2 位作者 周晓 虞琳 马红燕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30-1233,共4页
目的促进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简称“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处方前置审核及临床合理使用。方法借助处方前置审核系统(MIND系统)开发自维护规则库,对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处方权限、病原学送检、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疗程等进... 目的促进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简称“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处方前置审核及临床合理使用。方法借助处方前置审核系统(MIND系统)开发自维护规则库,对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处方权限、病原学送检、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疗程等进行精细化设置;统计管理前后药品的使用率、会诊率、疗程,以及抽样点评中医嘱合格率,评价精细化设置的效果。结果精细化管理后,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使用率由8.25%降至5.82%,会诊率由11.43%提高至77.40%,平均疗程缩短,抽样点评医嘱不合格率由38.33%降至4.76%,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及疗程不适宜等问题均显著改善。结论对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信息化精细设置可促进前置审方工作的开展,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方前置审核 β-内酰胺酶抑制复合制剂 用药规则 精细化管理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南
3
作者 卞星晨 黄志伟 +3 位作者 胡付品 武晓捷 李鑫 张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耐药菌所致感染,由于早期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谱较窄,抑酶谱更广泛的酶抑制剂在不断研发之中。与一般抗菌药物临床前研究不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临床前研究需明确β-内酰...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耐药菌所致感染,由于早期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谱较窄,抑酶谱更广泛的酶抑制剂在不断研发之中。与一般抗菌药物临床前研究不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临床前研究需明确β-内酰胺类药物或酶抑制剂本身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尤其是明确酶抑制剂是否具有抗菌活性。需要确定合适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与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以及适用的不同酶型的目标病原菌。本文主要介绍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前研究方法。临床前研究阶段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研究包括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两部分,前者主要为体外药效学研究和体外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研究,常用研究方法包括β-内酰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最低杀菌浓度测定、抗生素后效应测定及时间杀菌曲线。后者主要为动物药动学研究、感染动物药效学研究和感染动物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在动物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中,需考虑β-内酰胺类药物与酶抑制剂的相互影响。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旨在阐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两组分药效学特点、药动学相似与否、PK/PD指数及其临床前PK/PD靶值,为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标适应症及剂量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酰胺酶抑制复方制剂 药动学 药效学 药动学/药效学靶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放 肖莹莹 +2 位作者 李双双 熊燕 刁璐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68-674,共7页
阿维巴坦是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最近与β-内酰胺酶抗生素头孢他啶联用被批准用于治疗复杂性腹腔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它的成功案例鼓励了许多同系物的发展,其基础是其特殊的二氮杂环辛烷骨架。本文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具有二氮杂环... 阿维巴坦是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最近与β-内酰胺酶抗生素头孢他啶联用被批准用于治疗复杂性腹腔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它的成功案例鼓励了许多同系物的发展,其基础是其特殊的二氮杂环辛烷骨架。本文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具有二氮杂环辛烷骨架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1~6,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1~6与头孢他啶抗生素联合使用时产生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头孢他啶抗生素联用时对产生TEM-1、AmpC和KPC-23种β-内酰胺酶耐药菌表现出抑菌活性,使头孢他啶的抑菌活性增强了2~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抑制 二氮杂双环辛烷 新型 抑菌活性 头孢他啶 阿维巴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抗耐药复方抗生素研发的现状及开发策略 被引量:5
5
作者 拱梅芳 付四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5-21,共7页
细菌耐药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使用严重受限,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该类抗生素合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近年来,欧美在新复方抗生素研发方面发展迅速,尤其是近两年FDA先后快速批准了两个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 细菌耐药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使用严重受限,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该类抗生素合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近年来,欧美在新复方抗生素研发方面发展迅速,尤其是近两年FDA先后快速批准了两个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抗生素,分别为ceftolozane/三唑巴坦(商品名:zerbaxa)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商品名:avycaz),很大程度的缓解了目前耐药菌无药可用的局面。我国药企基于已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进行较多探索研究,目前已有多家药企在复方抗生素的开发中投入了大量研究。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复方抗生素研发情况、政策法规对研发内容的要求、政府对抗耐药菌抗生素研发的鼓励政策,分析国内复方抗生素研发的不足并提出开发建议,为国内合理开发该类抗生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 复方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42例临床和菌谱耐药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金小亚 陈永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751-752,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 P)的临床特点、致病菌的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经腹水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42例肝硬化并发SB P患者。结果:(1)SB P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呈不典型表现,并发症多,...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 P)的临床特点、致病菌的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经腹水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42例肝硬化并发SB P患者。结果:(1)SB P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呈不典型表现,并发症多,病死率达35%。(2)致病菌以G-菌为主,占73.8%,优势菌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各占45.2%和14.3%;G+菌占19%,主要为屎肠球菌,占7.1%;真菌占7.1%。(3)G-菌对过去常用的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均高度耐药,而对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约为50%;G+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等多重耐药,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应用可以使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降低。结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致病菌以G-为主,耐药菌株和真菌感染明显增加,病死率高,应注意早期诊断,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菌谱耐药分析 肝硬化 2000-2003年 β-内酰胺酶抑制 肺炎克雷伯氏菌 G^- 大肠埃希氏菌 左旋氧氟沙星 β-内酰胺 氨苄西林 抗菌药物 头孢唑啉 回顾性分析 不典型表现 实验室检查 复方新诺明 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菌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雪婷 嵇金如 +5 位作者 应超群 刘志盈 王培培 陈云波 沈萍 肖永红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4-531,共8页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PI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哌拉西林/舒巴坦(PIS,2:1,4:1)和头孢哌酮/舒巴坦(CSL,2:1)对革兰阴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上述抗菌药物对6319株临床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PI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哌拉西林/舒巴坦(PIS,2:1,4:1)和头孢哌酮/舒巴坦(CSL,2:1)对革兰阴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上述抗菌药物对6319株临床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大多数非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对PIP的敏感率均高于50%[除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沙门菌属外]。TZP、PIS(2:1)和CSL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MIC_(90)分别为128/4,64/32和64/32 mg·L^(-1),敏感率分别为75.9%,66.2%和72.1%。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4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敏感率均低于50%。对非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SL、PIS 2:1和4:1具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MIC_(90)分别为16/8、16/8和32/8 mg·L^(-1),敏感率分别为76.7%,83.6%和82.8%。对非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5种抗菌药物均展现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敏感率均高于80%。结论4种复方制剂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具有突出抗菌活性,CSL和PIS(2:1)对非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对肠杆菌科细菌,PIS(2:1)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PIS(4:1),对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两者活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抑制复方制剂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肠杆菌科细菌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