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谭克敏与抗战时期贵州的新县制改革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尤清
-
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2013年第1期96-103,共8页
-
文摘
国民政府于1935年结束地方军绅势力长期控制贵州的局面,随后在县以下推行保甲制,加大国家权力向地方社会渗透的力度,希望将基层社会全面纳入国民政府的掌控之中,但收效甚微。1940年,谭克敏就任贵州省政府民政厅长后,开始大力推行新县制,内容包括整理行政区域、调整行政机构、创建民意机关、训练基层干部等诸多方面。谭克敏作为贵州出生的本土官员,其主持的民政厅成为贯彻中央意志和协调地方利益的关键机构。在人才缺乏、经费拮据的情况下,通过新县制的实施,国家权力在贵州基层社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下渗透。
-
关键词
谭克敏
新县制
贵州
国民政府
-
Keywords
Tan Kemin
The New County System
Guizhou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南京政府“地方自治”制度设计的演变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李国青
-
机构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79,共6页
-
文摘
南京政府成立后,在遵照"总理遗教"的名义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地方自治"运动,这场运动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相始终。"地方自治"的制度设计是整个"地方自治"的基础,南京政府时期地方自治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最初设计的制度由于"过于理想",而没能真正推行。随后,南京政府对地方自治制度不断进行修改变通,直至"纳保甲于自治之中",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整合了此前实施的基层管理制度,在地方自治的名义下推行了"新县制"。南京政府"地方自治"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
关键词
南京政府
地方自治
新县制
-
Keywords
Nanjing government
local self-government institution
new county system
-
分类号
D69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教育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安永新
林开良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7年第2期19-25,103+11,共9页
-
文摘
抗日战争前,贵州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教育不受重视,教育经费极其贫乏,即使有少许拨款,也往往不能兑现。因那时省财库常常空虚,连军政费用尚且不够,更谈不上教育经费。如1933年就是因为教育经费被军费挪用,使得学校无法维持。抗日战争爆发,特别是从1938年武汉、广州沦陷后,贵州成了抗战的大后方,敌占区的工厂、机关、学校纷纷迁来贵州避难,知识分子大量来到贵州,人才荟萃。他们来自全国各个先进的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对贵州经济的繁荣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面对其统治区域日趋缩小的严重局面。
-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初期
军阀混战
中山中学
统治区域
教育经费
国立中学
新县制
民生凋敝
抗战期间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台江近代学校的发展及其社会条件
- 4
-
-
作者
徐德应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91年第1期67-72,共6页
-
文摘
台江系苗族高度聚居的县。其近代学校的发展,始于清朝雍正8年(1730年),终于民国38年(1949),前后经历291年的历史。 1729年以前,台江没有学校,苗族群众均为文盲。1730年,清政府始在台江城内创办第一馆义学,专为苗族富家子弟学习汉人文字和礼仪而设;不久又创办了台辰(又名拱辰)、三台2所书院及几馆义学。1751年,台江奉令撤掉所有义学。1856年,两所书院不幸毁于战火。1877年,重修三台书院并更名为台阳书院。1891年,创办义学32馆和莲花书院。1906年到1910年,共发展小学堂8所。1912年到1919年,创办国民学校14所。1920年到1929年,全县学校瘫痪,师生流离失所,各自奔命。1930年到1935年,恢复国民学校12所。1935年到1949年,乡中心国民完小发展10所,县中学1所,还办了师资培训,个别的地方试办了民众和学前教育。
-
关键词
国民学校
三台书院
清朝雍正
苗民
新县制
富家子弟
唐继尧
正面战场
苗疆
小学堂
-
分类号
K297.3
[历史地理—中国史]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