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ORF162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抗体制备 被引量:1
1
作者 夏立群 梁海鹰 +1 位作者 江韶英 张尧清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59-64,共6页
将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的ORF162的开放式阅读框插入pET-32a表达载体T7启动子控制下的6-His·Tag编码基因上游,构建SGIVORF162原核表达质粒pET-ORF162。表达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 将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的ORF162的开放式阅读框插入pET-32a表达载体T7启动子控制下的6-His·Tag编码基因上游,构建SGIVORF162原核表达质粒pET-ORF162。表达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SGIV ORF162融合蛋白。对IPTG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等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后,确定在0.7mmol/LIPTG、16℃条件下诱导14h时可溶性SGIV ORF162重组蛋白占重组蛋白总量的95%。经镍琼脂糖凝胶纯化,获得纯度为90%以上的SGIV ORF162蛋白。用纯化的SGIV ORF162蛋白免疫小鼠,获得高效特异的SGIV ORF162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ORF39L基因克隆、表达及抗体的制备
2
作者 张红莲 夏立群 秦启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研究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核心基因ORF39L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制备了SGIV ORF39L表达蛋白的抗体;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SGIV ORF39L的抗原表位基因,并以所选抗原表位基因片段39Ag1和39Ag2构... 为研究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核心基因ORF39L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制备了SGIV ORF39L表达蛋白的抗体;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SGIV ORF39L的抗原表位基因,并以所选抗原表位基因片段39Ag1和39Ag2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39Ag1和pET32a-39Ag2;将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融合蛋白pET32a-VP39Ag1和pET32a-VP39Ag2;用所得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获得了高效特异抗体39Ab1和39Ab2;利用制备的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VP39参与了SGIV的装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ORF39L基因在SGI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 ORF39L 克隆 表达 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检测
3
作者 夏悦婷 余庆 +10 位作者 黄琳 黄静 覃向谋 赵明明 韦冬冬 王浩 凌飞 常彦磊 许伟江 刘明珠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7,共7页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快速检测新方法,以解决传统病毒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方法】将前期筛选获得的可特异性识别SGIV的核酸适...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快速检测新方法,以解决传统病毒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方法】将前期筛选获得的可特异性识别SGIV的核酸适配体进行优化及修饰,获得核酸适配体Q5c,并将其与纳米磁珠进行偶联,构建核酸适配体偶联磁性纳米探针(Aptamer magnetic nanobeads,Q5c-MNPs)。利用多病原交叉实验验证Q5c-MNPs对SGIV感染细胞的特异性靶向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系统评价探针的稳定性、灵敏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结果】Q5c-MNPs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的细胞,并在500 nmol/L浓度下孵育时间短至1 min,在4~37℃温度范围内检测性能稳定。检测灵敏度达1×10^(3)个/mL,与RT-qPCR检测灵敏度相当。而本方法检测周期仅需2h,较常规分子检测方法效率显著提升。【结论】成功构建Q5c-MNPs检测体系,该体系兼具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等优势,为开发水产病害现场快速检测试剂盒奠定重要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核酸适配体Q5c 纳米磁珠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式核酸适配体LYGV1c对石斑鱼虹彩病毒的特异性识别与检测
4
作者 刘明珠 谢瑾琨 +7 位作者 余庆 黄静 王一兵 徐继卫 常彦磊 黄广杰 韩书煜 李鹏飞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04-1714,F0002,共12页
【目的】构建能特异性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激活式核酸适配体探针,为开发特异性识别SGIV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对SGI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精准防控。【方法】基于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宿主细胞的核酸适配体LYGV1,通过加... 【目的】构建能特异性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激活式核酸适配体探针,为开发特异性识别SGIV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对SGI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精准防控。【方法】基于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宿主细胞的核酸适配体LYGV1,通过加入T链、C链、荧光基团及淬灭基团等功能化修饰,成功构建获得靶标激活式核酸适配体TAA-LYGV1c;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系统验证TAALYGV1c对SGIV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并对其最适工作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及识别靶细胞检测限等条件进行优化,以评估TAA-LYGV1c的可操作性;最后构建SGIV感染模型,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探究TAA-LYGV1c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加入TAA-LYGV1c后SGIV感染组石斑鱼脾脏(GS)细胞的荧光值极显著高于未加入TAA-LYGV1c的SGIV感染组(P<0.01,下同),同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神经坏死病毒(NNV)感染组,说明TAA-LYGV1c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TAA-LYGV1c的最适工作浓度为500 nmol/L,最适孵育温度为28℃,最短孵育1 min即可检测到荧光。不同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TAA-LYGV1c识别靶细胞的检测限为5×10^(3)个/mL,荧光酶标仪检测分析的最低检测限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均为500个/mL,即检测灵敏度与仪器的检测原理存在一定关联。在活体检测中,基于TAA-LYGV1c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TAA-LYGV1c能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也说明核酸适配体在水产养殖病原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结论】开发的激活式核酸适配体TAA-LYGV1c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可实现对SGIV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为开发特异性识别SGIV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核酸适配体 TAA-LYGV1c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体LYGV1c的酶联吸附法检测石斑鱼虹彩病毒感染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明珠 黄静 +9 位作者 程远 韦云依 牟容丽 黄琳 竺利波 陆兰天 柯珂 陈嘉 余庆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目的】利用核酸适体LYGV1c构建可快速、准确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 Guangxi strain,SGIV-Gx)感染的酶联吸附法(Aptamer LYGV1c-based enzyme-linked apta-sorbent assay,LYGV1c-ELASA),为提高水产疫病检测及防控效率... 【目的】利用核酸适体LYGV1c构建可快速、准确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 Guangxi strain,SGIV-Gx)感染的酶联吸附法(Aptamer LYGV1c-based enzyme-linked apta-sorbent assay,LYGV1c-ELASA),为提高水产疫病检测及防控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生物素标记的LYGV1c(Bio-LYGV1c)开发核酸适体酶联吸附法(LYGV1c-ELASA)检测SGIV-Gx,通过对Bio-LYGV1c特异性、灵敏性、稳定性等实验评估其检测性能。通过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SGIV-Gx感染试验进行活体验证,同时用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衣壳蛋白基因(MCP)的表达,与LYGV1c-ELASA进行比较,验证该酶联吸附法检测的可信度。【结果】LYGV1c-ELASA的方法可特异性地识别SGIV的感染,Bio-LYGV1c识别SGIV感染的最适工作浓度为500 nmol/L,最适孵育时间为20 min,最适结合温度为4~28℃,LYGV1c-ELASA最低检测限为5×103 mL-1。活体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注射的SGIV-Gx浓度的升高,LYGV1c-ELASA检测出的石斑鱼体内病毒450 nm处的光密度(OD450)的值升高;qPCR结果表明,SGIV-Gx的MCP的表达量升高,与LYGV1c-ELASA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建立的LYGV1c-ELASA技术不仅可用于体外检测,同时也适用于活体检测。LYGV1c-ELASA技术可实现对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石斑鱼虹彩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检测 核酸适体 酶联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倍子醇提物抗石斑鱼虹彩病毒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玉洁莹 黄琳 +7 位作者 徐伟强 韦云依 王一兵 程淑 蔡佳 刘政昭 陈福彩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8,共9页
【目的】探究五倍子(Galla chinensis)醇提物在石斑鱼(Epinephelus spp.)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SGI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测定细胞活力、观察细胞骨架等方法确定五... 【目的】探究五倍子(Galla chinensis)醇提物在石斑鱼(Epinephelus spp.)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SGI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测定细胞活力、观察细胞骨架等方法确定五倍子醇提物对石斑鱼脾脏组织细胞系(Grouper spleen cells,GS)的安全浓度,利用结晶紫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等方法评估五倍子醇提物在细胞水平上对SGIV的抗病毒效果,进一步通过石斑鱼活体试验验证五倍子醇提物的抗SGIV效果。结合RT-qPCR和流式细胞仪的结果,分析五倍子醇提物的抗SGIV机制。【结果】当五倍子醇提物质量浓度≤12.5μg/mL时对GS细胞无显著毒性,GS细胞形态无异常。12.5、6.25、3.125μg/mL的五倍子醇提物均可降低SGIV的感染力,抗病毒效果呈现剂量依赖性。饲料中添加五倍子醇提物可使石斑鱼感染SGIV后肝脏组织内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五倍子醇提物可与SGIV病毒粒子相互作用,使mcp和囊膜蛋白基因(vp19)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病毒滴度显著下降(P<0.05);五倍子醇提物还可干扰SGIV感染细胞过程中的吸附、侵入和复制,药物组细胞中SGIV mcp和vp1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五倍子醇提物对SGIV具有良好的体外和体内抗病毒效果,在SGIV侵染宿主细胞的吸附、侵入和复制阶段中起到干扰作用,有抗SGIV感染作用,具有成为安全、高效的抗SGIV新型渔用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五倍子 病毒机制 渔用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带石斑鱼isg15基因cDNA克隆及其在虹彩病毒感染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马腾 王磊 +5 位作者 赵玉柱 吴垚磊 周茜 陈张帆 朱春华 陈松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39,共9页
本研究利用PCR和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isg15)全长序列。isg15基因序列长为910 bp,包含一个468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15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09... 本研究利用PCR和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isg15)全长序列。isg15基因序列长为910 bp,包含一个468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15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09 kDa,理论等电点为9.33。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ISG15蛋白包含2个类似泛素结构域,且C末端具有高度保守的“Leu Arg Leu Arg Gly Gly(LRLRGG)”结构域。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E.coioides)isg15的相似性最高,为88.24%,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isg15的相似性分别为61.18%和60.5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鞍带石斑鱼健康组织中的isg15表达,以及虹彩病毒(iridovirus)感染后不同时间脾脏和肾脏中的isg15表达变化。结果显示,isg15在血液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肝脏、肾脏等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经虹彩病毒感染后,isg15在脾脏和肾脏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在72 h到达最高水平,说明isg15在鞍带石斑鱼防御虹彩病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鞍带石斑鱼isg15基因的分析和表达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isg15基因在硬骨鱼体内的抗病毒调控机制,为鞍带石斑鱼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虹彩病毒 ISG15 病毒功能基因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核酸适配体-荧光分子检测探针的石斑鱼虹彩病毒病快速诊断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鹏飞 余庆 +6 位作者 李菲 覃仙玲 董德信 陈宪云 牙韩争 柯珂 秦启伟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是引起华南沿海地区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发生病毒性鱼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之一,其引起的鱼病具有发病迅速、死亡率高、流行面广等特点,严重威胁华南... 【目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是引起华南沿海地区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发生病毒性鱼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之一,其引起的鱼病具有发病迅速、死亡率高、流行面广等特点,严重威胁华南地区石斑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着力发展操作便捷、成本低、耗时短、准确度高的SGIV快速检测技术,对于及早发现、确定病原,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治疗方案来控制病原扩散、降低损失至关重要。【方法】基于核酸适配体(Q2)就SGIV病的快速检测诊断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核酸适配体-荧光分子检测探针(Aptamer Q2-based fluorescent molecular probe,Q2-AFMP),并对Q2-AFMP检测SGIV感染的特异性、灵敏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Q2-AFMP可以特异性检测SGIV感染,且其灵敏性和稳定性均比较高。【结论】本研究中基于核酸适配体构建的新型高特异性荧光分子探针(Q2-AFMP)有望实现对海水养殖中石斑鱼虹彩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和有效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核酸适配体-荧光分子探针 高特异性和灵敏性 快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鲷虹彩病毒自然感染杂交石斑鱼“褐龙斑”的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冉阳 史成银 +2 位作者 谢国驷 李晨 王海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褐龙斑是雌性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和雄性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产生的子代。作为杂交石斑鱼的新品种,国内外尚没有褐龙斑疾病的报道。2017年7月,某养殖场褐龙斑出现急性死亡,10d内累积死亡率高达80%。现场调查发现,... 褐龙斑是雌性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和雄性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产生的子代。作为杂交石斑鱼的新品种,国内外尚没有褐龙斑疾病的报道。2017年7月,某养殖场褐龙斑出现急性死亡,10d内累积死亡率高达80%。现场调查发现,病鱼外观无明显异常,但反应迟钝,伏底死亡。临床检查和剖检可见脾和肾严重肿大、易碎。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各组织中存在数量不等的嗜碱性、细胞质均一、直径为10~15 m的肿大细胞。超薄组织切片中发现,肿大细胞胞质内存在大量直径为130~150nm的虹彩病毒样颗粒。使用特异性的PCR引物,从病鱼脾、头肾等组织中均检测到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bream iridovirus,RSIV)的高强度感染。测定了该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1362bp的全长编码区,构建了19种(株)虹彩病毒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RSIV类群。本研究首次描述了褐龙斑虹彩病毒病的组织病理特征,揭示了褐龙斑是RSIV新的敏感宿主,为杂交石斑鱼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龙斑 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真鲷虹彩病毒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角茴香水提物调控宿主免疫反应抗石斑鱼虹彩病毒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梦梦 韦红玲 +4 位作者 刘明珠 黄帅帅 王太霞 黄琳 李鹏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56-2765,共10页
【目的】从免疫应答角度探析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水提物(IVE)调控宿主免疫反应而发挥抗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作用机制,为八角茴香应用于石斑鱼健康养殖产业及开发绿色、健康、高效渔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光... 【目的】从免疫应答角度探析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水提物(IVE)调控宿主免疫反应而发挥抗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作用机制,为八角茴香应用于石斑鱼健康养殖产业及开发绿色、健康、高效渔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及CCK-8细胞活力测定确定IVE的细胞安全工作浓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VE对宿主细胞干扰素相关基因(IFN、STAT1、PKR、ISG15、KKα、STING和IRF3)表达的影响,并以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IVE在细胞水平抗SGIV的效果,通过石斑鱼活体试验进一步验证IVE的抗SGIV效果。【结果】IVE细胞水平的安全工作浓度≤0.50 mg/mL;IVE预处理GS细胞2 h可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激活干扰素相关基因(IFN、STAT1、PKR、IKKα、IRF3和STING)的表达。SGIV感染GS细胞24和48 h时,经IVE预处理的细胞病变效应(CPEs)明显少于未使用IVE预处理的GS细胞,且细胞内SGIV的MCP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表明IVE可有效抑制SGIV感染;此外,IVE可增强SGIV感染GS细胞中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具体表现为IFN、STAT1和IRF3基因在病毒感染后24 h极显著上调,PKR、IKKα、ISG15和STING基因在病毒感染后24和48 h呈显著或极显著上调趋势。在石斑鱼活体试验中,IVE与SGIV混合腹腔注射后石斑鱼脾脏中SGIV的MCP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病毒感染后24和48 h均极显著低于仅注射SGIV的石斑鱼。【结论】IVE具有抑制SGIV感染的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干扰素相关基因表达而激活宿主的抗病毒状态,从而发挥间接抗SGIV效果;也说明八角茴香在水产疫病防控中具有研发成渔用抗病功能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八角茴香水提物(IVE) 免疫反应 病毒机制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在宿主细胞内依赖微管运动的行为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立群 王劭雯 +1 位作者 王宏达 秦启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3,共8页
病毒是非常微小的简单生物,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借助宿主细胞完成自身的繁衍。病毒侵染进入细胞后,通常借助于微管通过黏稠的细胞质运动到特定的复制位点。然而,有关病毒依赖微管运动行为的精细动态研究还比较少。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 病毒是非常微小的简单生物,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借助宿主细胞完成自身的繁衍。病毒侵染进入细胞后,通常借助于微管通过黏稠的细胞质运动到特定的复制位点。然而,有关病毒依赖微管运动行为的精细动态研究还比较少。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为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的一个新种,是海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毒性病原,对海水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利用单粒子示踪技术实时追踪了SGIV病毒粒子沿微管运动的行为,观察到SGIV在细胞边缘至微管中心之间的双向运动,最高瞬时速度约0.2μm·s^–1,均表现为主动运输。病毒粒子运动至微管交叉位置会减速迂回,而后或受限于此,平均运动速率约0.008μm·s^–1,或通过交叉处继续快速运动,最高瞬时速度为0.2μm·s^–1。同时,SGIV感染会影响微管的形态结构,随着SGIV感染,微管逐渐围绕细胞核和病毒加工厂形成环状结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SGIV病毒和细胞微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丰富了我们对虹彩病毒胞内生命活动的认识,有助于深入地理解海水鱼类虹彩病毒感染致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单粒子示踪技术 微管 病毒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感染致病的细胞分子基础及免疫防控对策 被引量:7
12
作者 秦启伟 黄晓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90,共13页
虹彩病毒(Iridovirus)是目前海水和淡水养殖鱼类最严重的病毒性病原之一,已从 100 多种鱼类中分离鉴定出该病毒。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 SGIV)是从新加坡养殖的患病石斑鱼中分离鉴定的高致病性虹彩病毒,是虹彩... 虹彩病毒(Iridovirus)是目前海水和淡水养殖鱼类最严重的病毒性病原之一,已从 100 多种鱼类中分离鉴定出该病毒。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 SGIV)是从新加坡养殖的患病石斑鱼中分离鉴定的高致病性虹彩病毒,是虹彩病毒科 Iridoviridae 蛙病毒属 Iridovirus 1 种新的病毒。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 SGIV 的研究进行综述:SGIV 的形态、超微结构及其在石斑鱼细胞中的复制和装配过程;SGIV 病毒基因组、转录组、囊膜蛋白质组及 miRNAs 的解析;SGIV 感染宿主靶标组织的鉴定;病毒侵染的入侵方式、运动轨迹和胞内运输的实时追踪;SGIV 感染宿主引起类凋亡的死亡机制及介导的信号通路的揭示;多种宿主免疫抗病基因对病毒感染的调节作用;多种 SGIV 的检测技术,包括基于抗体的流式细胞技术、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核酸适配体检测方法等;SGIV 的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 DNA 疫苗的研制等。以期为深入阐明 SGIV 感染致病机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发展抗病毒对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病原分子特征 病原宿主互作 检测技术 免疫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贺贺 徐凤巧 +4 位作者 刘明珠 苏美珍 余庆 李梦梦 李鹏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6-814,共9页
【目的】明确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SGIV感染致病机理及研发抗病毒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GIV感染过程中MCP基因... 【目的】明确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SGIV感染致病机理及研发抗病毒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GIV感染过程中MCP基因的转录时序及其在SGIV感染石斑鱼脾脏、肝脏、肾脏、肠道、胃和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将SGIV MCP基因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和pcDNA3.1上,构建重组质粒pEGFP-N3-MCP和pcDNA3.1-MCP,然后以重组质粒pEGFP-N3-MCP转染石斑鱼脾细胞(Grouper spleen cell,GS)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同时以重组质粒pcDNA3.1-MCP转染胖头鲤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s,FHM)构建能稳定表达MCP蛋白的FHM细胞系(FHM-MCP),用于分析MCP蛋白对宿主细胞生长增殖及SGIV感染压力下细胞存活率和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在SGIV感染8 h后即可检测到MCP基因的特异性转录,即MCP基因是一个晚期基因。在SGIV感染24 h后,MCP基因在石斑鱼脾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肝脏、肾脏和肠道组织中,而在胃和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提示胃和鳃组织并非SGI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SGIV的MCP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附近的胞质中。细胞生长增殖曲线和细胞计数结果均证实,MCP蛋白能调节细胞生长及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在SGIV感染后24和48 h,FHM-MCP细胞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FHM-Vector细胞(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染FHM细胞),其存活率分别是FHM-Vector细胞的1.12和1.15倍。此外,FHM-MCP细胞在SGIV感染24和48 h后,其病毒滴度均高于FHM-Vector细胞,即MCP蛋白能促进SGIV病毒复制。【结论】SGIV的MCP基因是一个晚期基因,其编码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附近的胞质中,通过促进宿主细胞分裂增殖及病毒复制,最终提高SGIV的病毒滴度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主要衣壳蛋白(MCP) 表达分析 亚细胞定位 宿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水提物及异槲皮苷成分抗石斑鱼虹彩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鹏飞 肖贺贺 +3 位作者 刘明珠 李梦梦 黄亚明 余庆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9-1439,共11页
【目的】探究桑叶提取物成分对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抗病毒机制进行研究,为利用桑叶提取物成分研发抗SGIV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抗病毒渔用药物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石斑鱼脾脏组织细胞系(GS),... 【目的】探究桑叶提取物成分对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抗病毒机制进行研究,为利用桑叶提取物成分研发抗SGIV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抗病毒渔用药物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石斑鱼脾脏组织细胞系(GS),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及CCK-8检测分析桑叶水提物(Morus alba L.water extracts,MAE)及其活性成分异槲皮苷(Isoquercetin,IQ)的安全工作浓度,然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核酸适配体荧光分子探针技术(Q2-AFMP)分析MAE和IQ对SGIV的抗病毒效果;通过分析SGIV感染GS细胞中MCP基因和VP19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IQ对SGIV的粒子结构及其与宿主细胞表面结合、侵入宿主细胞和在宿主细胞中复制的影响,探究IQ体外抗SGIV的作用机制。【结果】桑叶源化合物成分(MAE和IQ)对GS细胞的最高安全工作浓度为:MAE≤10.0 mg/mL,IQ≤1000.0μg/mL。与接入SGIV的GS细胞相比,在以安全工作浓度的MAE(10.0 mg/mL)和IQ(1000.0μg/mL)分别接入SGIV孵育感染的GS细胞后细胞病变(CPEs)明显减少,MCP基因和VP1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下同),GS细胞荧光值也极显著降低,表明桑叶源化合物成分能有效抑制SGIV感染。以IQ处理SGIV孵育感染的GS细胞,其细胞内MCP基因和VP1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提示IQ能破坏SGIV的粒子结构,并干扰SGIV对宿主细胞的吸附、侵入和复制。【结论】MAE和IQ对SGIV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其中IQ能在病毒吸附、侵入和复制阶段发挥抗病毒作用,即桑叶源化合物成分在防治SGIV感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作为研发抗SGIV感染的有效药用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桑叶水提物(MAE) 异槲皮苷(IQ) 病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PPAR-δ基因SNP位点和单倍型与抗虹彩病毒和神经坏死病毒抗性的关联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健玲 杨子敏 +5 位作者 王雨欣 李鑫帅 刘翠瑜 陈锦鹏 秦启伟 杨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目的]获得石斑鱼Epinephelus spp.抗病分子标记,选育石斑鱼抗病品系以解决石斑鱼病害频发的问题。[方法]基于免疫基因PPAR-δ的基因组DNA序列开展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并对这些位点分别进行石... [目的]获得石斑鱼Epinephelus spp.抗病分子标记,选育石斑鱼抗病品系以解决石斑鱼病害频发的问题。[方法]基于免疫基因PPAR-δ的基因组DNA序列开展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并对这些位点分别进行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 SGIV)和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RGNNV)抗性的关联分析。[结果]在SGIV感染的易感组和抗感组样品中共筛查到9个SNP位点,均位于内含子中;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的范围为0.177~0.375,其中,SNP-S1(g.940T>A)属于低度多态(PIC<0.25),其余SNP位点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NP-S7(g.4595T>A)基因型频率在SGIV易感组和抗感组中存在显著差异分布(P<0.05),SNP-S7的TT和AA这2种纯合子基因型与SGIV抗感性状相关,而AT杂合子基因型与SGIV易感性相关。在RGNNV感染的易感组和抗感组样品中共筛查到8个SNP位点,其中,SNP-N1位于外显子中,属于同义突变,其余SNP均位于内含子中;PIC的范围为0.106~0.317,其中,SNP-N1(g.324G>A)和SNPN2(g.883A>G)属于低度多态(PIC<0.25),其余SNP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关联分析表明,SNPN5(g.2510C>T)基因型频率在RGNNV易感组和抗感组中存在显著差异分布(P<0.05),SNP-N5的CT基因型与RGNNV抗感性状相关, CC基因型与RGNNV易感性状相关。[结论]本研究在PPAR-δ的基因组DNA序列中分别筛选到与SGIV和RGNNV抗性相关的SNP标记各1个,可以为石斑鱼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虹彩病毒 神经坏死病毒 SNP PPAR-δ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石斑鱼虹彩病毒药物的体外筛选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赞彬 郑家颖 +4 位作者 郭茜茜 潘国俊 秦启伟 黄晓红 黄友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02-2710,共9页
【目的】体外筛选抗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的药物,为石斑鱼虹彩病毒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石斑鱼脾脏组织细胞系(Grouper spleen,GS)-SGIV感染模型,从4种药物[盐酸金刚烷胺(AMA)、更昔洛韦(GCV... 【目的】体外筛选抗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的药物,为石斑鱼虹彩病毒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石斑鱼脾脏组织细胞系(Grouper spleen,GS)-SGIV感染模型,从4种药物[盐酸金刚烷胺(AMA)、更昔洛韦(GCV)、绿原酸(CGA)和黄芩苷(BI)]中筛选有效的体外抗SGIV药物。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细胞活力检测不同药物对GS细胞的毒性,确定不同药物对GS细胞的安全工作浓度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分析等探究药物对SGIV感染复制的调节作用。【结果】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4种药物AMA、GCV、CGA和BI处理GS细胞的最高安全工作浓度分别为200、200、1600和40μg/mL。显微镜下观察发现,AMA和GCV处理GS细胞后对SGIV感染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进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CGA和BI没有明显抑制效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AMA和GCV处理可显著降低SGI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和病毒囊膜蛋白(Viral protein VP088)的基因转录(P<0.05,下同)。蛋白印迹分析表明AMA和GCV对SGIV的MCP蛋白合成具有明显抑制效果。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AMA和GCV处理明显减少感染过程中病毒加工厂的形成,提示AMA和GCV可能影响病毒装配。病毒滴度测定结果显示,AMA和GCV处理可显著降低SGIV感染过程中子代病毒的产量。【结论】应用SGIV体外感染模型筛选到的2种药物AMA和GCV具有一定的抗SGIV活性,且这种抗病毒能力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从而影响病毒的装配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病毒药物 盐酸金刚烷胺(AMA) 更昔洛韦(G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斜带石斑鱼源虹彩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17
作者 唐怀庆 梁富 +4 位作者 邓晓华 丘金珠 宋妆江 宋海霞 喻大鹏 《海洋与渔业》 2022年第1期110-111,共2页
斜带石斑鱼,又名青斑,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虹彩病毒 海产鱼类 硬骨鱼纲 鲈形目 鮨科 暖水性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惠郎:台湾石斑鱼育苗经验分享
18
作者 杨雯雯 《当代水产》 2013年第1期67-68,共2页
《当代水产》:据您介绍,目前石斑鱼的病害主要是神经坏死病毒、虹彩病毒、弧菌、发光杆菌及寄生虫,能否介绍一下这几种病毒发生的情况及鱼生病之原因?
关键词 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育苗 台湾地区 虹彩病毒 发光杆菌 寄生虫 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技术抑制SGIV ICP18绿色荧光融合蛋白表达的研究
19
作者 夏立群 张红莲 +1 位作者 梁海鹰 秦启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将含有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ICP18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ICP18转染到胖头鲤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s,FHM)中进行融合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ICP18-GFP融合蛋白呈点状分布于FHM细胞的细胞... 将含有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ICP18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ICP18转染到胖头鲤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s,FHM)中进行融合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ICP18-GFP融合蛋白呈点状分布于FHM细胞的细胞质中。根据SGIV ICP18的序列,设计并体外化学合成了特异性干扰SGIVICP18的siRNA(siRNA-ICP18),与pEGFP-ICP18共转染到FHM细胞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点的荧光强度变化。与序列非特异性siRNA(siRNA-negative)阴性对照相比,转染后24~48 h,共转染siRNA-ICP18和pEGFP-ICP18的实验细胞中发荧光的细胞数量较阴性对照少60%~80%左右,说明体外化学合成的siRNA-ICP18可有效抑制FHM细胞中外源导入SGIV ICP18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绿色荧光蛋白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ICP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
20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03年第7期29-38,共10页
关键词 生物病害 大西洋 白斑综合症病毒 虹彩病毒 寄生虫 死亡率 石斑鱼 气单胞菌 弧菌病 WSS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