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新内源性发展理论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机理与路径研究
1
作者 陈建明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6期103-106,共4页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更是促进城乡融合的推动力。该文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新内源性发展理论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逻辑机理。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强化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升乡村旅...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更是促进城乡融合的推动力。该文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新内源性发展理论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逻辑机理。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强化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二是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居民参与度;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推动外部市场与内部发展的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高质量发展 新内源性发展 居民参与度 利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社区新内源性发展:内在逻辑、多重困境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47
2
作者 徐虹 张行发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外源式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自主发展和空间控制权,乡村旅游社区面临居民参与缺失、传统文化解构、乡村治理失序等多重困境,而新内源性发展聚焦本地资源利用、居民参与、地方认同...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外源式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自主发展和空间控制权,乡村旅游社区面临居民参与缺失、传统文化解构、乡村治理失序等多重困境,而新内源性发展聚焦本地资源利用、居民参与、地方认同等,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和适配性。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卡拉村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等剖析案例地新内源性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超地方发展理念推动了优势产业在地化发展,居民广泛参与并构建公平利益联结机制增进了居民社区认同,嵌入在乡村中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文化提升了乡村德治水平,外部市场联结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乡村精英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多要素结合推动了乡村新内源性发展。研究拓展了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为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洞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社区 新内源性发展 逻辑 困境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内源性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农业结构变迁研究--以上海崇明LY村为个案 被引量:2
3
作者 滕燕华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7-49,共3页
农村区域发展已进入到决策层和公众视野并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基于欧洲区域发展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新内源性发展理论,在解释农村区域发展的问题上体现了其独有的张力。本文以上海崇明LY村为个案,从该村农业结构变迁的重要事件入... 农村区域发展已进入到决策层和公众视野并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基于欧洲区域发展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新内源性发展理论,在解释农村区域发展的问题上体现了其独有的张力。本文以上海崇明LY村为个案,从该村农业结构变迁的重要事件入手探索社会变迁的主体并把握村落发展的特征,揭示村落社会结构与村落自立发展的相互关系,在借鉴和吸收对于新内源性发展理论的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仅关注微观的本土资源,还需关注区域规划、政治行政环境等宏观环境,为未来农村区域发展发挥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内源性发展 农业结构 社会变迁 本土精英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探析 被引量:51
4
作者 朱娅 李明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4-130,共7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构想,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找到“以农民为主体”与利用外部资源的有机结合点。既要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外部的资源支持,也要强调“自下而上”的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构想,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找到“以农民为主体”与利用外部资源的有机结合点。既要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外部的资源支持,也要强调“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乡村振兴的动力应该是内源性动力与外源性动力的统一。选择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需要在重塑农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将外部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通过新乡村共同体内化于乡村发展,并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内源性发展模式 内源性动力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进村、村社自主与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孟庆渡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170,共9页
项目资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理解项目进村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于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经验,通过对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过程考察,揭示项目进村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村社... 项目资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理解项目进村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于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经验,通过对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过程考察,揭示项目进村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村社依托项目进村中的资源、组织和规则嵌入,激活村庄内在的资源整合力、社会动员力和规则约束力,培育村社发展的内源力,重塑村社自主性,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与行政主导的外援式发展相比,以村社为本位的新内源性发展是一种政社互动的发展模式,具有低治理成本、高社会化等特征,强调乡村建设中村民的价值认同感与获得感。基于此,建议以政社互动为基础,以村社内源力为核心,构建乡村新内源性发展体系,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进村 村社自主性 乡村振兴 新内源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内源发展:乡村旅游驱动贫困村迈向共同富裕的“郝峪模式”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行发 徐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103,共10页
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备受关注。以山东省中郝峪村为典型案例,运用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从新内源性发展理论视角切入探索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驱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乡... 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备受关注。以山东省中郝峪村为典型案例,运用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从新内源性发展理论视角切入探索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驱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并推动共同富裕过程经历了不同阶段并产生了不同发展效果。在地乡村精英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萌芽,但其在知识、见识和能力上的局限性无法更高效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而返乡创业者回嵌乡土并引入外部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力,乡村旅游地得以迈进高质量发展并推动乡村迈向共同富裕道路,全体村民参与和公平利益分配机制成为乡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乡村精英的交替和协作成为乡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内外资源联动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保障了地方发展自主权,维护了居民主体地位,推动了居民参与和认同提升,有效推动全体村民物质与精神的共富。研究建议:资源禀赋优良的乡村可将乡村旅游作为增收致富路径选择,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和在地精英群体的引领作用,共同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共同富裕 新内源性发展 中郝峪村 公平利益分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乡精英助推乡村共同富裕的行动逻辑与实现机制——中郝峪村案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行发 徐虹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乡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难点问题,新型城乡关系下的精英回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对此,选取典型案例地,构建了精英回流(情境)-返乡精英主导多主体参与(结构)-新内源... 乡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难点问题,新型城乡关系下的精英回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对此,选取典型案例地,构建了精英回流(情境)-返乡精英主导多主体参与(结构)-新内源性发展(行为)-乡村共同富裕(结果)的逻辑分析框架,探索典型案例地在返乡精英助推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逻辑与机制问题。研究发现:返乡精英嵌入乡村推动了外部资金、人才、技术、理念等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加速了乡村生态资源资本化,促成了集体行动开展和社区全面参与,构建了村落共同体;返乡精英主导的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多主体角色互动、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促成了乡村内部空间正义;返乡精英回流塑造了多元复杂机制,共同作用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助推了案例地从贫困落后到共同富裕的演化;乡村内部亲缘、地缘、业缘关系交错形成的稳定关系网络确保了产业发展韧性,通过内外资源要素互动塑造了乡村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推动了乡村迈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精英 共同富裕 新内源性发展 中郝峪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技术赋能”:内涵、动力及其边界 被引量:120
8
作者 王丹 刘祖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8-148,175,共12页
乡村具有广阔的技术赋能空间。乡村“技术赋能”是指通过现代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技术赋能”是一种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它使乡村实现了由“技术—现代性”这一外源性发展模式向“技术—能力”这一新内源性发... 乡村具有广阔的技术赋能空间。乡村“技术赋能”是指通过现代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技术赋能”是一种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它使乡村实现了由“技术—现代性”这一外源性发展模式向“技术—能力”这一新内源性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技术赋能”命题的提出源于城乡之间巨大的能力差异,而技术恰恰可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治理能力以及村民的知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乡村“技术赋能”的前提是技术下乡;条件是契合乡村场域,实现技术和乡村的特征匹配;边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联姻,防止技术由“赋能”走向“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赋能 新内源性发展模式 技术下乡 以人为本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