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犁地块达根别里新元古代花岗岩的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婷 李智佩 +1 位作者 白建科 李晓英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3期96-111,共16页
西天山伊犁地块南缘特克斯县东的达根别里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6.22%~76.86%)、富碱(ALK=7.07~7.93)、贫钙镁(CaO=0.95%~1.21%,MgO=0.10%~0.20%)、弱过铝质(ACNK=1.03~1.08)的特征;稀土元素含量中等,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原始地幔标准... 西天山伊犁地块南缘特克斯县东的达根别里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6.22%~76.86%)、富碱(ALK=7.07~7.93)、贫钙镁(CaO=0.95%~1.21%,MgO=0.10%~0.20%)、弱过铝质(ACNK=1.03~1.08)的特征;稀土元素含量中等,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其具有较高的Rb、Th、Sm、Ga、Nb和较低的Ba、Ti、Sr含量;锆石饱和温度平均为759℃,固结指数为1.07~2.14,分异指数为89.98~92.11,总体显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高分异S型花岗岩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942.5±2.6)Ma。岩体中Nb/Ta值接近上地壳,Mg~#值为4.52~7.33,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其ε_(Hf)(t)值为较低的正值或负值(-0.41^+4.34),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1.41~1.66 Ga,表明该花岗岩岩浆可能是中元古代地壳和新生地壳混合源区部分熔融的产物,同时也暗示了伊犁地块具有形成年龄不小于1.7 Ga的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结合天山地区及塔里木周边地块新元古代岩浆热事件,认为伊犁地块发育与天山造山带各地一样的新元古代花岗岩,这为西天山前寒武纪基底曾经响应过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西天山 伊犁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岭新元古代花岗岩侵位机制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于成涛 张芳荣 黄新曙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z1期143-148,共6页
九岭花岗岩是华南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一个花岗岩基,长期以来一直被地质工作者所关注。文章以岩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九岭岩体选择典型岩体分布区进行构造解析,探讨新元古代花岗岩岩浆活动与构造的关系,分析侵入岩的侵位机制。
关键词 侵位机制 九岭新元古代花岗岩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东南缘“南华纪”盆地演化——来自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年龄约束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海清 黄建中 +3 位作者 江新胜 罗来 马慧英 伍皓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5-1735,共11页
通过对湘西南地区主动侵位的岛弧型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与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835.6±6.7)Ma、(840±8)Ma,属新元古代。对岩体围岩钙质板岩夹灰岩建造的剖面研究和同位素年... 通过对湘西南地区主动侵位的岛弧型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与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835.6±6.7)Ma、(840±8)Ma,属新元古代。对岩体围岩钙质板岩夹灰岩建造的剖面研究和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及区域对比,确认其属于新元古代"南华纪"板溪期沉积——高涧群,与下伏冷家溪群连续沉积,底界时限应大于835 Ma。指出高涧群及其相当层位分布区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可能没有经历由俯冲造山—伸展裂谷盆地的完整演化过程,盆地从板片俯冲形成岩浆弧的初期演化即已停止,形成所谓的残余盆地,并沿从江—溆浦—双峰—衡阳—萍乡一线形成陡坡边缘盆地古地理格架,与北西侧伸展形成的断阶式陆坡相接,接受来自北西侧的陆缘碎屑及其改造型重力流沉积,完成这一转换过程的时间点在830 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花岗岩 盆地演化 南华纪 扬子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新元古代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2
4
作者 马铁球 陈立新 +3 位作者 柏道远 周柯军 李纲 王先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73,共9页
在湘东北岳阳—平江一带分布有许多新元古代花岗岩体,对其中的张邦源岩体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816±4.6)Ma的年龄。花岗岩体岩石基性程度较高,SiO_2平均为70.25%;低钾高钙,CaO平均为2.38%;全碱较低,Na_2O+K_2O平均为5.... 在湘东北岳阳—平江一带分布有许多新元古代花岗岩体,对其中的张邦源岩体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816±4.6)Ma的年龄。花岗岩体岩石基性程度较高,SiO_2平均为70.25%;低钾高钙,CaO平均为2.38%;全碱较低,Na_2O+K_2O平均为5.97%,且Na_2O>K_2O;ASI值平均1.16(0.97~1.29)。总体属镁质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系列。不相容元素Rb、Th含量较高,贫Ba和Nb。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平均130μg/g;轻稀土相对富集,(La/Yb)_N比值在6.76~8.50;铕亏损不明显,δEu值为0.54~0.78。εNd(t)值较高且变化范围较窄,为-1.5~1.6,T_(2DM)1.35~1.60 Ga;δ^(18)O_(V-SMOW)值为8.1‰~11.1‰。岩石具典型的Ⅰ型花岗岩或ACG型花岗岩特征,为壳-幔混合型成因,岩浆主要起源于亏损地幔源,并伴有地壳物质加入。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岛弧火山岩系,为会聚板块边缘(俯冲带)岩浆作用的产物,不具备地幔柱岩浆特性,不能作为Rodinina超大陆裂解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花岗岩 锆石SHRIMP定年 地球化学特征 湘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基底新元古代变花岗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
5
作者 董杰 朱晓青 +3 位作者 窦衍光 宋维宇 薛碧颖 邹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174,I0001-I0013,共25页
胶州湾为青岛市的半封闭海湾,对湾内基底岩石属性等的基础地质认识是青岛城市重大工程建设与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借助锆石U-Pb测年的方法,在胶州湾区钻孔岩芯中首次发现新元古代变花岗岩质基底,其形成时代为约772 Ma,与区域上... 胶州湾为青岛市的半封闭海湾,对湾内基底岩石属性等的基础地质认识是青岛城市重大工程建设与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借助锆石U-Pb测年的方法,在胶州湾区钻孔岩芯中首次发现新元古代变花岗岩质基底,其形成时代为约772 Ma,与区域上苏鲁造山带内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花岗岩同期。钻孔内新元古代变花岗岩下部为早白垩世花岗岩侵入,花岗岩时代为约120 Ma,与毗邻的崂山花岗岩等岩体时代一致。钻孔岩芯中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与新元古代变花岗岩锆石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相似,但其含量值范围更窄。胶州湾区早白垩世花岗岩岩浆可能源自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重熔。借助锆石Ti温度计计算获得胶州湾内新元古代变花岗岩与早白垩世花岗岩岩浆结晶温度均超过750℃,表明锆石结晶的岩浆源区呈水不饱和状态,暗示两期岩浆活动的动力学机制可能均与洋壳俯冲对应的“大地幔楔”模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花岗岩 早白垩世花岗岩 基底岩系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北缘新元古代最晚期岩浆事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传林 叶现韬 李怀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6-613,共8页
报道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晚期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花岗闪长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630.1±1.3Ma,钾长花岗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630.6±1.3Ma。Hf同位素组成表明,这2种岩石主要来... 报道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晚期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花岗闪长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630.1±1.3Ma,钾长花岗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630.6±1.3Ma。Hf同位素组成表明,这2种岩石主要来自古老(中)基性地壳的重熔,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已有的研究表明,650~615Ma期间的岩浆活动代表了塔里木地块新元古代最晚期的岩浆活动,是Rodinia超大陆解体过程中的产物,与泛非造山事件无关。塔里木地块自新元古代中期到早寒武世,持续接受了被动大陆边缘沉积,表明在这一时期塔里木为冈瓦那大陆之外独立的大陆块体,或是位于冈瓦那大陆最边缘的稳定大陆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新元古代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岩群东段马山口岩体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对北秦岭新元古代早期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2
7
作者 宫相宽 陈丹玲 +4 位作者 任云飞 罗芬红 谭俊 木热地力·买合苏提 李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01-2020,共20页
河南西峡地区马山口岩体出露于北秦岭构造带秦岭岩群东段,岩石类型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形成时代为929±7 Ma,是新元古代早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的SiO_(2)和Al_(2)O_(3)含量分别为65.5... 河南西峡地区马山口岩体出露于北秦岭构造带秦岭岩群东段,岩石类型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形成时代为929±7 Ma,是新元古代早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的SiO_(2)和Al_(2)O_(3)含量分别为65.52%~66.91%和14.63%~15.41%,Na_(2)O和K_(2)O含量较高,分别为2.82%~3.08%和2.14%~3.10%,Na_(2)O/K_(2)O比值主体>1,富TFe_(2)O_(3)(5.99%~7.03%),高CaO(2.78%~3.72%)和MgO(1.35%~1.87%),Mg^(#)值介于34.4~38.3之间,A/CNK值为1.07~1.14,属于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石,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的Nb/Ta、Rb/Y和Nb/Y比值反映壳源岩石特征,低Sr(102×10^(-6)~175×10^(-6)),高Yb(2.13×10^(-6)~3.67×10^(-6))和Y(27.0×10^(-6)~38.6×10^(-6)),可能是下地壳(变)基性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石稀土总量中等(∑REE=180×10^(-6)~229×10^(-6)),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具有火山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洋壳俯冲背景下的陆缘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岩群 新元古代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陆缘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大别山及邻区区域地质调查进展与问题讨论 被引量:17
8
作者 汤加富 钱存超 娄清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8-136,共9页
通过对覆盖安徽大别山及邻区的地质调查和深入研究,重建了区内各个地段的构造地层序列及其对比方案,阐明了区内3期构造变形特征、构造型式与形成时期;确定了大量新元古代碱性变质花岗岩的存在;对榴辉岩的成因、形成时代,以及区内... 通过对覆盖安徽大别山及邻区的地质调查和深入研究,重建了区内各个地段的构造地层序列及其对比方案,阐明了区内3期构造变形特征、构造型式与形成时期;确定了大量新元古代碱性变质花岗岩的存在;对榴辉岩的成因、形成时代,以及区内是否存在蓝片岩-黄片岩-榴辉岩的变质分带等提出了不同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大别造山带形成机理提出了非印支期碰撞造山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地层序列 新元古代变质花岗岩 蓝片岩 榴辉岩 非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