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维一体化”供给理论与新供给经济学包容性边界 被引量:27
1
作者 贾康 苏京春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0,共8页
新供给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学的创新,其理念并非建立在单一源流的基础上,而是更开阔地建立在传统供给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及行为经济学所构成的"五维一体化"理论框架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每个理论... 新供给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学的创新,其理念并非建立在单一源流的基础上,而是更开阔地建立在传统供给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及行为经济学所构成的"五维一体化"理论框架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每个理论维度出发,对其进行沿历史发展脉络的供给侧简要综述考察,进而勾勒出新供给经济学着眼于"集大成"的理论框架,寻求把供给侧研究最重要的两个视点——"物"与"人"有机联通,并由此提供对新供给经济学自身理论框架与包容性边界的总括式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供给经济学 “五维一体化” 包容性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高质量中国式新供给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惠琳 张平淡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5,共9页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征是消费,本质是供给。新发展阶段,我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新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统筹兼顾消费的层次性和包容性、本地性和全球性、独特性和大同性,立足新经济形态和数字经济发...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征是消费,本质是供给。新发展阶段,我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新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统筹兼顾消费的层次性和包容性、本地性和全球性、独特性和大同性,立足新经济形态和数字经济发展,从消费侧的需求特征去寻早其目标所向,从服务供给、要素集聚、文化浸润三个方面着手夯实高质量供给的能力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新时代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高质量发展 新供给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 被引量:143
3
作者 李博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58,共7页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式,辨析西方供给学派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缘起、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把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研究认为,...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式,辨析西方供给学派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缘起、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把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研究认为,新供给经济学源于供给学派但又不同于传统的供给学派,是供给学派的中国化,"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增长的新思路,本质上是一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改革模式。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着无效供给过度、有效供给不足和"供需错位"等供给问题。减少无效供给是增加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前提,增加有效供给是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把握供给侧改革机遇是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供给经济学 供给学派 供给侧改革 体育产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需要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 被引量:17
4
作者 贾康 《地方财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1,共8页
本报告在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学说构建层面,强调结合世界与中国的实践,于凯恩斯主义和非凯恩斯思主义学术进展和政策主张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供给经济学"的研讨与发展,并主张在中国至关重要的转轨、发展的下一阶段上,以改革为... 本报告在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学说构建层面,强调结合世界与中国的实践,于凯恩斯主义和非凯恩斯思主义学术进展和政策主张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供给经济学"的研讨与发展,并主张在中国至关重要的转轨、发展的下一阶段上,以改革为核心贯彻"两创两化两减"为重点的更为侧重供给端机制创新的政策要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新供给经济学 机制创 理论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逻辑——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17
5
作者 滕泰 刘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共12页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为微观理论基础,论证了供给在供需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等量需求"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有新供给才能持续创造增量的需求,并分析了新供给形成的环境、条件和...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为微观理论基础,论证了供给在供需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等量需求"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有新供给才能持续创造增量的需求,并分析了新供给形成的环境、条件和要素,从而构成"培育新供给、新动能"的政策理论基础。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以"新供给经济周期"为宏观基础,从供给角度把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划分为新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四个阶段,揭示了"供给创造需求能力的变化"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力量,指出"供给结构老化"是当前中国经济连续下行的根本原因,从而形成"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基础。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从二维的生产要素理论扩展到三维的"五大财富源泉"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从供给侧划分的31种增长模式,揭示了经济增长的供给扩张原理,并提出了一些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理性主张,进而探讨了解除行政性供给约束所能获得的短期增长空间,以及放松五大要素供给抑制所能带来的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 新供给经济周期 供给老化型经济下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趋势——基于新供给经济学的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燕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9-144,共6页
本文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目标、决策机制、供给结构、供给模式和供给绩效评价等供给效率基本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入供给效率目标多重化、供给决策机制灵活化、... 本文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目标、决策机制、供给结构、供给模式和供给绩效评价等供给效率基本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入供给效率目标多重化、供给决策机制灵活化、供给结构丰富化、供给模式多样化的新常态,并呈现出供给绩效评价精细化新趋势。为此提出,必须全面深化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供给经济学 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 常态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供给主义理论的房地产市场改革路径抉择 被引量:3
7
作者 成立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7-59,共3页
在凯恩斯主义的短期需求管理无法改变经济发展态势的情况下,供给侧改革上升为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方向。从新供给主义经济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国房地产业已经进入了供给老化阶段。未来应通过建设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来放松房地产供给约束,同... 在凯恩斯主义的短期需求管理无法改变经济发展态势的情况下,供给侧改革上升为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方向。从新供给主义经济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国房地产业已经进入了供给老化阶段。未来应通过建设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来放松房地产供给约束,同时加快收入分配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来解除房地产供给抑制,并采取支持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供给、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大中端住房市场支持、建立国家住房银行和推动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措施以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提升房地产供给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供给主义 去库存 城乡一体化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 被引量:4
8
作者 许经勇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38,共8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只有通过市场信号才能如实反映出来,也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有效化解。要把创新体制机制排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位。随着城乡居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逐渐从量的需求转到质量和安全上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只有通过市场信号才能如实反映出来,也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有效化解。要把创新体制机制排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位。随着城乡居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逐渐从量的需求转到质量和安全上来,要求大幅度提升这部分新产品的比重。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开发农业新功能、创造新业态、提供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我国部分大宗作物产品过剩,是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无力与进口农产品竞争。改革农地产权结构,实施"三权分置",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创新是第一要素,教育是基础,这就必须改革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把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到农村,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规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造新供给 满足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政策主张 被引量:1
9
作者 贾康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4-37,共4页
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秉持理论密切联系并服务实际的创新原则,提出了从供给侧发力应对现实挑战、破解瓶颈制约的一套认识和建议,希望促使所有可调动的正能量,把重心凝聚到“新一轮改革如何实质性推进”这一问题上,以求通过全面改... 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秉持理论密切联系并服务实际的创新原则,提出了从供给侧发力应对现实挑战、破解瓶颈制约的一套认识和建议,希望促使所有可调动的正能量,把重心凝聚到“新一轮改革如何实质性推进”这一问题上,以求通过全面改革和理性的供给管理,破解中长期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瓶颈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供给经济学 供给 需求 主流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供给经济学的来龙去脉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诺金 《征信》 2016年第4期1-8,共8页
可持续的增长只能是生产能力的增长。为了追求长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增长,我们必须从供给侧着力,加大投资力度,促进资本积累,加快创新和技术进步,努力促进制度变革。
关键词 供给侧管理 结构性改革 新供给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 打造经济新动力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达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1,共4页
在房地产、汽车等传统主导市场降温,新的热点消费尚未充分显现的新常态下,居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升级、技术创新、新型商业模式驱动的新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要顺应居民新的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 在房地产、汽车等传统主导市场降温,新的热点消费尚未充分显现的新常态下,居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升级、技术创新、新型商业模式驱动的新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要顺应居民新的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创新供给、激活需求,推进信息、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家政服务、住房等领域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升级 消费 新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新解说:基于供给的视角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乃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探讨很多,但大部分学者对其形成原因都是从需求的角度展开分析,认为此次日本经济长期萧条是通货紧缩态势下的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包括2012年底上台的安倍内阁在内,历届政府都不惜在财政赤... 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探讨很多,但大部分学者对其形成原因都是从需求的角度展开分析,认为此次日本经济长期萧条是通货紧缩态势下的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包括2012年底上台的安倍内阁在内,历届政府都不惜在财政赤字巨大化的严峻形势下,继续出台拉动内需的量化宽松政策以期待短时期内的经济复苏,但时至今日政策效果并不显著。显然,日本政府治理经济的政策并没有完全对症下药。此次造成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其实不在需求一端,而是供给方面出了问题,即是由于建立在高科技平台上的"新供给"缺失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经济低迷 泡沫经济 新供给 外需 内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导向的“供给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被引量:4
13
作者 段炼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6-51,共6页
从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我国当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实际国情考量,应该把创新驱动作为供给侧改革关键战略。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出发,"供给创新"是指为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 从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我国当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实际国情考量,应该把创新驱动作为供给侧改革关键战略。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出发,"供给创新"是指为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相关主体在技术供给创新、管理供给创新和制度供给创新相应领域开展创新活动,从而产生新组合,实现新供给。供给侧改革创新理论中,技术供给创新更多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管理供给创新需要企业家充分发挥才能来体现;而制度供给创新则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所在。在供给侧改革的"供给创新"路径上,应特别强调政府在减税费方面需要由结构性减税转为总量减税,以实现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新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 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制度供给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14
作者 齐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5-167,共3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两个平等"思想的提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学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是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次制度性资源供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这特殊的宝贵机遇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两个平等"思想的提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学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是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次制度性资源供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这特殊的宝贵机遇面前,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力、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是需要理性思考与科学应对的深层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供给 民营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制度供给与公共资源治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胡舒扬 赵丽江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3-60,共8页
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对"公地悲剧"、"囚犯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三个模型的分析,系统探讨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制度供给问题,解答了公共资源治理的制度供给为什么会失... 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对"公地悲剧"、"囚犯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三个模型的分析,系统探讨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制度供给问题,解答了公共资源治理的制度供给为什么会失败、公共资源治理如何实现最优两个难题。在此基础上,奥斯特罗姆进一步提出了公共资源治理的"新制度供给理论"。奥斯特罗姆的新制度供给理论对于如何发挥公共资源使用者自主供给制度的主体作用、如何界定政府在制度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当前解决我国公共资源的治理问题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制度供给 公共池塘资源 公地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改第一村”老支书的“供给侧改革新经”
16
作者 王春雨 马晓成 《村委主任》 2017年第7期17-17,共1页
2017年1月9日早上6点多,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36年来坚持不变的晨会上,老支书张宝金道出了新年的新变化。“守着老路没出路。”张宝金的话掷地有声,“要做消费者喜欢买的产品,上村民愿意干的产业。”
关键词 老支书 供给侧改革 黑龙江省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理论演进与政策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辛元 刘秀光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共8页
古典经济学派推崇"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并断言经济不可能出现持久的生产过剩;供给学派强调减税和激励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们的某些观点虽然存在争议,但其中的合理性与启发性也不可否认;(中国)新供给学派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 古典经济学派推崇"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并断言经济不可能出现持久的生产过剩;供给学派强调减税和激励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们的某些观点虽然存在争议,但其中的合理性与启发性也不可否认;(中国)新供给学派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能够增加产出和提高就业水平,但并不总是有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有机配合,是稳定经济繁荣、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有效实施存在若干难点,需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制定正确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保证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管理 需求管理 供给冲击 需求冲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古典经济学 供给学派 新供给学派 凯恩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展动力体系认知与财政支持新动能的思路和要领 被引量:6
18
作者 贾康 《地方财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12,27,共10页
在中国现代化追赶过程中,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有对“守正出奇”超常规发展战略的正确把握,必然涉及一系列带有“双轨制”特征的特定制度与机制安排,极为关键的是解决一系列冲破既得利益阻碍、攻坚克难的问题,使“有效市场+有为、有限政府... 在中国现代化追赶过程中,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有对“守正出奇”超常规发展战略的正确把握,必然涉及一系列带有“双轨制”特征的特定制度与机制安排,极为关键的是解决一系列冲破既得利益阻碍、攻坚克难的问题,使“有效市场+有为、有限政府”的有机结合,能够支持“守正”前提下承受风险考验的“出奇制胜”。财政作为国家政权体系为主体“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社会分配关系组成部分,其核心命题是“处理公共资源配置”,必然在“有效市场+有为、有限政府”框架下,引伸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命题,并以此成为财政介入经济社会的基本依据和动力机制;财政分配的综合性质与对动力体系的全覆盖式影响,必然引伸到“财政全域国家治理”;中国财政必然的时代使命,是支持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攻坚克难,形成“创新发展”中澎湃不竭的“第一动力”。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条理化地讨论了基于形成财政有效制度供给思路的财政支持新时代新动能的制度框架、政策取向的四大方面:深化与落实分税制改革;进一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推进新一轮价税财联动配套改革;以中长期滚动预算作为支持新动力体系的“落地形式”服务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全面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供给经济学 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体系 财政分配 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乡村建设的战略机遇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年艳 曹塬 《乡村论丛》 2021年第2期11-20,共10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本文从创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关系的角度,研究了乡...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本文从创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关系的角度,研究了乡村建设在"双循环"中的循环路径、循环载体、循环内容、循环动力;分析了发展要素、产品供求、制度供给在城乡、区域、国际间的互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大循环 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供给 需求 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接触网的轨道车辆动力系统清洁化技术变革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20
作者 侯大志 郑恒亮 +3 位作者 张婧妍 秦嘉骏 张凌志 师瑞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52-3965,共14页
轨道交通系统在现代交通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交通系统用能清洁化、绿色化的发展需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系统逐步呈现类型多样化、用能绿色化的技术发展趋势。首先系统回顾了轨道车辆牵引动力系统的发展历史,调研并分析了源... 轨道交通系统在现代交通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交通系统用能清洁化、绿色化的发展需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系统逐步呈现类型多样化、用能绿色化的技术发展趋势。首先系统回顾了轨道车辆牵引动力系统的发展历史,调研并分析了源于国家能源安全、交通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与新能源技术融合发展的车辆动力系统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30·60”双碳目标,对中国轨道交通车辆动力系统新能源发展方向开展了SWOT分析,在结果对比的基础上给出了中国轨道车辆动力系统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参考路径,并从低碳清洁供给、储能现代化、节能三方面具体提出了未来轨道车辆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为相关技术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机车动力系统 能源供给 无接触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