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沙漠沉积中的新仙女木事件记录 被引量:11
1
作者 曾永年 马海洲 +3 位作者 沙占江 李玲琴 李珍 曹广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8,共4页
对柴达木盆地晚更新世沙漠演化过程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沙漠沉积中清楚地记录了新仙女木事件,并呈于冷降温的气候效应。进一步分析得出:新仙女木事件在我国不同自然气候带呈单一的干冷降温效应,并作为多模式效应。
关键词 新仙女木事件 沉积 盆地 沙漠演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仙女木事件在热带湖光岩玛珥湖的记录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文远 刘嘉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4-96,共3页
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总氢、生物硅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以及AMS14 C年代明确地指示了新仙女木事件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存在 ,它不仅表现为降水的显著减少 ,而且表现为气温的降低 ,显示了凉干的气候环境 ,反映了季风系统在很... 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总氢、生物硅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以及AMS14 C年代明确地指示了新仙女木事件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存在 ,它不仅表现为降水的显著减少 ,而且表现为气温的降低 ,显示了凉干的气候环境 ,反映了季风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了大规模重组 ,夏季风强度显著减弱的事实 ,这为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区存在YD事件提供了新的来自于陆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珥湖 新仙女木事件 季风 湖泊沉积物 古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仙女木事件的发生及其全球性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焱光 吴世迎 张道建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1期74-83,共10页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短时间尺度气候事件的研究成果 ,对新仙女木事件 ( YD)的全球性分布及其界定方法和成因机制进行探讨。揭示了新仙女木期的气候特征和多种不同的气候替代指标 ,表明在太阳辐射 -大气 -冰盖 -陆地 -生物相互作用、多层次...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短时间尺度气候事件的研究成果 ,对新仙女木事件 ( YD)的全球性分布及其界定方法和成因机制进行探讨。揭示了新仙女木期的气候特征和多种不同的气候替代指标 ,表明在太阳辐射 -大气 -冰盖 -陆地 -生物相互作用、多层次反馈的全球气候系统中存在着非线性气候变化 ,且在时间上、地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不同步性 )。进一步阐明了 YD事件是全球性气候突变事件 ,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过程中一次短暂的滞缓或回返 ,支持了 Fairbanks的气候 -海平面变化理论。冰期 -全新世过渡期气候变暖的驱动力是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 ,YD事件作为非轨道事件 ,其驱动力可能归因于全球 CO2 浓度的变化 ,但 CO2 变化的因果关系至今尚无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仙女木事件 末次冰期 界定 古气候 全球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仙女木事件在苏北盆地得胜湖沉积物中的记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丽蓉 舒强 +2 位作者 陈晔 金爱春 何玉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6,共5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得胜湖(DS)钻孔沉积岩心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新仙女木事件具有全球性的特征。根据对苏北盆地DS钻孔湖泊沉积物质量磁化率、粒度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在DS钻孔下部584~512cm深度处,发现这一深度时段内质量磁化率突然降低... 通过对苏北盆地得胜湖(DS)钻孔沉积岩心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新仙女木事件具有全球性的特征。根据对苏北盆地DS钻孔湖泊沉积物质量磁化率、粒度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在DS钻孔下部584~512cm深度处,发现这一深度时段内质量磁化率突然降低,中值粒径保持较低水平,Sr的质量分数降低至最小值,w(Rb)/w(Sr)比值快速增大到峰值,各代用指标均一致揭示了12826~11 492CalaB.P.间非常明显的低温干旱期,其降温幅度大,变化迅速。同时,结合已有研究颜家庄(YZ)浅钻分析得出,这次冷事件在时间以及变化特征上与南京葫芦洞以及格陵兰GISP2冰芯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中的新仙女木事件相对应,指示苏北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与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质量磁化率 粒度 地球化学元素 新仙女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博斯腾湖末次冰消期新仙女木事件的记录 被引量:2
5
作者 钟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8-32,共5页
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孢粉及地化元素含量的波动揭示了于11.0- 10. 0kaBP期间的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次变冷事件在年代上可与末次冰消期的新仙女木气候突然变冷事件相对应,虽然目前还无法圆满解释... 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孢粉及地化元素含量的波动揭示了于11.0- 10. 0kaBP期间的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次变冷事件在年代上可与末次冰消期的新仙女木气候突然变冷事件相对应,虽然目前还无法圆满解释此事件的成因机制,但此事件在极端干旱的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中的发现,无疑对深入认识此事件发生的全球性以及探讨其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新仙女木事件 冰消期 气候变化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末次冰消期新仙女木事件的碳酸盐同位素记录(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钟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7-94,共8页
新仙女木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消期中的一次十分强烈的气候突然变冷事件,其突然性及全球性特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根据新疆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同时结合孢粉及CaCO3含量分析,揭示了新仙女木事件的存在。其... 新仙女木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消期中的一次十分强烈的气候突然变冷事件,其突然性及全球性特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根据新疆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同时结合孢粉及CaCO3含量分析,揭示了新仙女木事件的存在。其记录表明,这一突变事件起止于约11.0~10.0kaB.P.,并于约10.5kaB.P.前后达最甚,与欧洲及格陵兰以及我国东部和新疆北疆地区等基本一致。此期间,博斯腾湖地区气候特征以相对冷湿为主要特征。虽然这一全球性气候突变事件的成因机制目前还无法准确解释,但在新疆极端干旱的南疆地区发现此事件的存在,无疑会对深入理解此类气候突变事件的发生机理增添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碳酸盐 同位素 新仙女木事件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海对“新仙女木”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6
7
作者 韩喜彬 李广雪 +2 位作者 杨子赓 宋健娜 刘勇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12期1-5,共5页
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快速突变事件和短周期现象,合理评估现今气候—环境条件并做出气候变化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 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快速突变事件和短周期现象,合理评估现今气候—环境条件并做出气候变化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中国东部陆架海也普遍发现了“新仙女木”事件的沉积记录。由于中国东部陆架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受季风的强烈影响,因此有着独特的响应。在“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海平面在-50 m水深位置稍微下降或振荡徘徊,在-50 m线上则以湖泊沼泽、埋藏河床、风沙沉积记录为主,-50 m以下则以海洋沉积记录为主,这条线的附近则存在沼泽泥炭和古潮流沙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仙女木事件 末次冰消期 中国东部陆架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地区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早期的古季风事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书兵 蒋复初 +5 位作者 吴锡浩 王苏民 薛滨 肖华国 田国强 刘科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3-438,共6页
通过三门峡地区小刘寺剖面黄土- 古土壤序列磁化率曲线和粗颗粒组分含量曲线的研究,发现它们分别指示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变迁在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转变时的新仙女木事件中显示不同的变化特征。夏季风的加强过程对应于冬季风的大幅度波动,... 通过三门峡地区小刘寺剖面黄土- 古土壤序列磁化率曲线和粗颗粒组分含量曲线的研究,发现它们分别指示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变迁在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转变时的新仙女木事件中显示不同的变化特征。夏季风的加强过程对应于冬季风的大幅度波动,气候为凉湿背景上的冷湿与暖湿振荡。冰后期的早期为全新世第一暧期。夏季风强盛对应于冬季风衰弱的湿暖气候,它由夏季风锋面降水的穿时性所决定,在华北地区为全新世适宜期。8 kaBP 前后为夏季风偏弱对应于冬季风偏强的干冷气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新世第一冷期。这3 次古季风事件可与格陵兰冰芯记录进行较好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季风 新仙女木事件 三门峡地区 世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气候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4期247-248,共2页
全新世指我们目前所在的间冰期。一般把新仙女木事件(YD)结束的时间(11.5kaBP)作为全新世的开始。当前国际上对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有3点共识:1)进入全新世温度大幅度回升,中全新世以后逐渐下降,20世纪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暧... 全新世指我们目前所在的间冰期。一般把新仙女木事件(YD)结束的时间(11.5kaBP)作为全新世的开始。当前国际上对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有3点共识:1)进入全新世温度大幅度回升,中全新世以后逐渐下降,20世纪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暧;2)早全新世北半球亚非季风区气候湿润,5kaBP以后逐渐变干,但是ENSO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 气候变化 新仙女木事件 全球变暧 人类活动 早全 ENSO 间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2 ka BP冷事件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3期193-194,共2页
全新世11.5ka BP以来遭受的最强的一次冷事件是8.2ka BP事件。全新世气候的基调是温暖湿润。但是,大量的古气候资料表明,全新世气候也有不稳定性”1,至今可能已发生过8~9次冷事件,8.2ka BP事件就是其中的一次。由于这次事件出... 全新世11.5ka BP以来遭受的最强的一次冷事件是8.2ka BP事件。全新世气候的基调是温暖湿润。但是,大量的古气候资料表明,全新世气候也有不稳定性”1,至今可能已发生过8~9次冷事件,8.2ka BP事件就是其中的一次。由于这次事件出现在“新仙女木事件”(YD事件,约12.5~11.5ka BP)之后,两者特征十分类似,所以,曾经有人称其为新“新仙女木事件”或“8kaBP事件”。但是,大多数作者仍然采用8.2ka BP事件这个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 BP 新仙女木事件 气候资料 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14)C定年方法及其适用性探讨
11
作者 李捷 谢宇熙 +4 位作者 田立军 邢一飞 刘玉莲 焦璇 费舒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4,共11页
^(14)C是确定地下水年龄的常用方法,但受^(14)C定年模型中的初始^(14)C含量不确定性及深部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地下水^(14)C年龄仍存在较大争议。为确定华北平原第四系冷水^(14)C年龄,在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补充了27组地下水^(14)C数据,结... ^(14)C是确定地下水年龄的常用方法,但受^(14)C定年模型中的初始^(14)C含量不确定性及深部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地下水^(14)C年龄仍存在较大争议。为确定华北平原第四系冷水^(14)C年龄,在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补充了27组地下水^(14)C数据,结合前人在华北平原的文献数据65组,通过分析研究区水化学演化规律及构建地下含水层参数模型,确定了华北平原地下水^(14)C校正模型的初始值,并尝试性提出了一种评估地下水^(14)C年龄准确性的方法。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14)C校正模型的初始值是87.0 pMC,含水层死碳溶解可基本忽略;(2)地下水氧同位素变化通过4.2 ka的气候异常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分割成三阶段;(3)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14)C含量沿地下水流向逐渐降低,中部和滨海平原地下水^(14)C定年结果和^(4)He/^(81)Kr定年结果在300 m深度存在巨大差异,指示着^(14)C定年方法极限的到来。以4.2 ka的气候异常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作为拐点的地下水氧同位素变化是一种有效评估地下水^(14)C年龄准确性的方法,但在深层含水层中建议慎重使用^(14)C定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龄校正 地下水 华北平原 气候异常事件 4.2 ka 新仙女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和尚洞石笋的高分辨率同位素、微量元素记录及古气候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黄俊华 胡超涌 +1 位作者 周群峰 杨桂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2-446,共5页
通过对长江中游和尚洞HS 2号石笋的沉积特征及C、O同位素Mg、Sr微量元素相结合分析 ,利用U系法定年 ,获取了长江中游 19.0ka~ 6 .9ka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 (平均分辨率为 17a ,局部分辨率达到 7a)。得出如下结论(1) 19.0~ 16 .6ka ,C... 通过对长江中游和尚洞HS 2号石笋的沉积特征及C、O同位素Mg、Sr微量元素相结合分析 ,利用U系法定年 ,获取了长江中游 19.0ka~ 6 .9ka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 (平均分辨率为 17a ,局部分辨率达到 7a)。得出如下结论(1) 19.0~ 16 .6ka ,C、O同位素偏轻 ,气候冷湿 ;(2 ) 16 .6~ 11.1ka ,C、O同位素偏重 ,气温上升 ,降水偏少 ;(3) 11.1~10 .3ka干热时期中的突然回冷事件对应于新仙女木事件 (YoungerDryasEvent) ;(4 ) 10 .3~ 6 .9kaB .Pδ18O及δ13 C值逐渐变轻 ,而Mg/Sr比继续增大 ,表现为气温上升 ,降雨量较大。反映了历史时期湿冷、干热、湿暖交替变化的气候趋势 ,得出了长江中游千年级和百年级的一些气候变化趋势 ,特别是发现了新仙女木事件在长江中游洞穴石笋中完整的记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洞穴石笋 古气候 新仙女木事件 长江中游 和尚洞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古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金霞 张德玉 +1 位作者 张文卿 李铁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1,共7页
通过分析冲绳海槽北部CSH1柱状样的孢粉组合,重建了海槽区邻近岛屿末次冰期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史.将所测岩心的孢粉记录从下到上分为三期:Ⅰ期为热带山地针叶林的繁盛期,松属及亚热带高山的常绿针叶林含量较高,气候干燥温暖;Ⅱ... 通过分析冲绳海槽北部CSH1柱状样的孢粉组合,重建了海槽区邻近岛屿末次冰期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史.将所测岩心的孢粉记录从下到上分为三期:Ⅰ期为热带山地针叶林的繁盛期,松属及亚热带高山的常绿针叶林含量较高,气候干燥温暖;Ⅱ期为旱生草本植物繁盛期,蒿属大量出现,气候干冷;Ⅲ期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及蕨类植物繁盛期,常绿阔叶及落叶阔叶林成分增加,蕨类孢子达到极高值,草本植物含量剧减,气候温暖潮湿.将一些主要科属花粉的百分含量曲线与格陵兰冰心GISP2δ^18O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各花粉百分含量曲线分别在距今4.1~4.6,11.7~13.0,15.4,23.2,29.4,47.4ka显示出了一系列明显的次级波动,这些次级波动与格陵兰冰心δ^18O曲线所记录的4ka左右的降温事件、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和Heinrich事件H1,H2,H3和H5在时代上相吻合.尽管格陵兰及北大西洋地区的气候变化影响冲绳海槽地区的途径和载体尚不清楚,但北半球高纬度的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东亚季风强度在数百年或千年尺度的波动可能是其主要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孢粉 古气候 新仙女木事件 HEINRICH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辉南二龙湾玛珥湖12.0ka B.P.以来孢粉记录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玉英 刘嘉麒 汉景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8,共6页
东北二龙湾玛珥湖孢粉记录显示,12.0kaB.P.以来,该区植被和气候经历了以下变化:11.76~9.81kaB.P.发育针阔叶混交林,气候冷干。9.81~4.11kaB.P.为落叶阔叶林植被景观,前期(9.81~8.86kaB.P.)温干,为增温期;后... 东北二龙湾玛珥湖孢粉记录显示,12.0kaB.P.以来,该区植被和气候经历了以下变化:11.76~9.81kaB.P.发育针阔叶混交林,气候冷干。9.81~4.11kaB.P.为落叶阔叶林植被景观,前期(9.81~8.86kaB.P.)温干,为增温期;后期(8.86~4.11kaB.P.)暖湿,为气候适宜期。4.11kaB.P.至今,再次发育针阔叶混交林,其中1.62kaB.P.以前,气候温凉;之后湿度下降,气候凉干。研究表明:YD(11.56~10.21kaB.P.)事件在二龙湾玛珥湖孢粉资料中有突出记录,4.0kaB.P.左右开始的降温现象在东北东部地区广泛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古气候 新仙女木事件 二龙湾玛珥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3中期以来北黄海中部陆架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晓辉 李日辉 +1 位作者 蓝先洪 王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通过对北黄海中部陆架DLC70-2孔的岩性、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年代学的分析,探讨了研究区MIS3中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北黄海中部陆架MIS3中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平面变化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通过对北黄海中部陆架DLC70-2孔的岩性、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年代学的分析,探讨了研究区MIS3中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北黄海中部陆架MIS3中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平面变化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岩芯22.89~18.50 m段(43 639~42 558 cal yr B.P.)对应MIS3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河口湾相,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海水自14 602 cal yr B.P.开始侵入研究区,形成了18.50 m以上的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末次冰盛期以来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河口充填相(18.50~10.02 m,14 602~12 602 cal yr B.P.)—新仙女木事件中晚期海平面停滞期间的河流泛滥平原相(10.02~5.10 m,12 602~10 357 cal yr B.P.)—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滨海、浅海相(5.10~0 m,10 357~4 913 cal yr B.P.)。岩芯10.02~5.10 m段(12 602~10 357 cal yr B.P.)记录的源自河流泛滥平原沉积的硬质黏土层与新仙女木事件的全球效应密切相关,可作为新仙女木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中期 北黄海 古环境 新仙女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清水河中上游发现末次冰期最盛期冰缘遗迹群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晓朋 李振宏 +3 位作者 崔加伟 黄婷 马兆颖 寇琳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4-534,共11页
冰缘遗迹对重建一定区域和时间段的气候状况以及划定多年冻土边界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清水河中上游(36°22′5″N~36°25′53″N)发现末次冰期最盛期冰缘遗迹群,包括古冰楔和融冻褶皱。其中,在唐堡村剖面发现有4处古冰楔,其形... 冰缘遗迹对重建一定区域和时间段的气候状况以及划定多年冻土边界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清水河中上游(36°22′5″N~36°25′53″N)发现末次冰期最盛期冰缘遗迹群,包括古冰楔和融冻褶皱。其中,在唐堡村剖面发现有4处古冰楔,其形态呈楔形,上宽下窄;楔壁不平直,楔体周围地层中发育垮塌前形成的裂隙;楔体中充填有周围地层碎块和棕红色粉砂。在三岔河村剖面发现有两层连续的融冻褶皱,褶皱轴面倾向产状杂乱,无统一指向;褶皱轴部无明显加厚或减薄,翼部未发生层间滑动,褶皱层顶部未发育截切现象;层间褶皱未发育层间逆冲或正断裂。根据光释光测年和^(14)C测年结果,古冰楔形成于14.06~11.45 ka B.P.,融冻褶皱形成于13500~11570 a B.P.。受新仙女木事件影响,清水河流域在末次冰期最盛期发育大面积多年冻土,分布范围至少到达36°22′5″N以南。末次冰期中国北方中纬度约20 ka以来冻土南界西段可以向南推移至少约52′(径向上距离约97 km)。这一发现为末次冰期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的划分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冰缘遗迹 古冰楔 融冻褶皱 清水河流域 新仙女木事件 冻土南界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花海剖面晚冰期以来年代学及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乃昂 李卓仑 +1 位作者 李育 朱金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2-560,共9页
选择位于河西走廊的花海古湖泊沉积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3个普通14C和5个AMS14C年代结果,以沉积物岩性特征为主要指标,建立了晚冰期以来花海湖泊沉积的年代框架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花海地区新仙女木期和晚冰期花海湖泊主要以芒... 选择位于河西走廊的花海古湖泊沉积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3个普通14C和5个AMS14C年代结果,以沉积物岩性特征为主要指标,建立了晚冰期以来花海湖泊沉积的年代框架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花海地区新仙女木期和晚冰期花海湖泊主要以芒硝沉积为主,指示了较低的温度环境。芒硝沉积中的淤泥细线为短暂升温标志,芒硝-淤泥-芒硝的沉积韵律揭示了晚冰期和新仙女木期气候的不稳定性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根据沉积过程和岩性特征,全新世花海湖泊在千年尺度上存在干湿变化特征。10.47cal ka BP之前的早全新世气候较为干旱,以冲洪积和风成砂为主的沉积过程,10.47~8.87cal ka BP的早全新世湖相沉积所揭示的气候由干到湿的转变期,8.87~5.5cal ka BP存在深湖相沉积的气候湿润期,5.5cal ka BP至今沉积间断所揭示的中晚全新世气候呈现干旱化趋势,湖泊趋于萎缩干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冰期 仙女气修事件 年代学 河西走廊 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庐山 朱照宇 +4 位作者 邱燕 陈芳 陈超云 钟和贤 周厚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共8页
对南海西南陆坡区SA08—34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海水表层古温度(SST),结合^14C测年和CaCO3分析结果,揭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末次冰期以来SST具有... 对南海西南陆坡区SA08—34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海水表层古温度(SST),结合^14C测年和CaCO3分析结果,揭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末次冰期以来SST具有较大的变化,其中冰后期SST冬季为24.85~26.23℃,夏季为28.81~29.36℃,季节温差为2.66~4.47℃;末次盛冰期SST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SST冬季为23.60~26.86℃,夏季为28.45~29.63℃,季节温差为2.34~5.09℃;末次间冰段SST冬季为23.48~27.57℃,夏季为28.82~29.73℃,季节温差为2.16~5.34℃。南海西南陆坡区在末次冰期出现6次明显的海水表层降温事件,其中“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约为11.75~12.38kaBP,H1H4事件的年代分别约为15.51~16.76、21.15~22.40、26.79~27.42和34.31~34.94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海水表层温度 末次冰期 仙女事件 HEINRICH事件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原泥炭苔草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全新世季风变化
19
作者 洪冰 林庆华 +3 位作者 朱咏煊 冷雪天 王羽 洪业汤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9-103,共5页
从红原泥炭中挑选出的单一植物残体———苔草纤维素的δ1 3C时间序列是印度洋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敏感代用指标 ,它不仅清楚地指示了过去 12 0 0 0年印度洋夏季风数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 ,而且记录下了 9次明显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 ,它们... 从红原泥炭中挑选出的单一植物残体———苔草纤维素的δ1 3C时间序列是印度洋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敏感代用指标 ,它不仅清楚地指示了过去 12 0 0 0年印度洋夏季风数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 ,而且记录下了 9次明显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 ,它们可以与同时期北大西洋发生的冰川漂移碎屑沉积物事件一一对比。红原泥炭混合纤维素δ1 3C时间序列也同样清楚地记录了过去 12 0 0 0年印度洋夏季风数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 ,对全球大范围的主要气候突然变化事件也有很好的响应。因此 ,泥炭混合纤维素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原泥炭 苔草纤维素 碳同位素 季风变化 古气候 仙女事件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冰盖的消融
20
作者 王贵彬 《海洋地质动态》 1994年第7期18-19,共2页
欧亚冰盖的消融D.R.Lindstrom等巴巴多斯和新几内亚的海平面变化表明:在过去的15000a中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冰川融水流。同其它环境变化(如北大西洋深水环流)相比,这两次融水流形成的时间显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 欧亚冰盖的消融D.R.Lindstrom等巴巴多斯和新几内亚的海平面变化表明:在过去的15000a中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冰川融水流。同其它环境变化(如北大西洋深水环流)相比,这两次融水流形成的时间显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从末次冰期到间冰期的气候变迁及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盖 新仙女木事件 海平面变化 冰期 冰川 环流 气候变迁 消融 几内亚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