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2篇文章
< 1 2 1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之作——李达《〈实践论〉、〈矛盾论〉解说》探论 被引量:5
1
作者 汪信砚 李禾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2,共8页
建国初期,李达积极投身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在与毛泽东的学术互动中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解说》,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践论〉、〈矛盾论〉解说》具有准确性、深刻性、通俗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理论特色,适... 建国初期,李达积极投身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在与毛泽东的学术互动中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解说》,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践论〉、〈矛盾论〉解说》具有准确性、深刻性、通俗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理论特色,适应了建国初期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需要,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范例,并为推进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实践论 矛盾论 解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进展、当前偏颇与关键课题——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志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1,共9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基础理论建构与新理论领域开拓、历史整体梳理与文本深度解读、科学反思与有效引领现实等重要进展,在思想、方法、视野、范式、立场、观念、思维和境界等方面都实现明显突破,但当前存在阐释驱逐创造...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基础理论建构与新理论领域开拓、历史整体梳理与文本深度解读、科学反思与有效引领现实等重要进展,在思想、方法、视野、范式、立场、观念、思维和境界等方面都实现明显突破,但当前存在阐释驱逐创造、借鉴抑制自创、观念重于现实、反思强于引领、批判盖过建设、认知背离生存、表象替代实质和功利消解理想等偏颇。在合理协调或不当处理与实践、政治、他者、自我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中,形成了同实践良性互动、砥砺前行,以学术-思想方式反思引领政治,兼容并包、百家争鸣,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等宝贵经验,也产生了若干深刻教训。认真总结这些进展与偏颇,汲取经验教训,有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达更高程度的繁荣之境,更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崭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 进展 偏颇 经验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5,共1页
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提出的新课题,因而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中进行研究。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一断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我们不能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范式,... 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提出的新课题,因而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中进行研究。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一断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我们不能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范式,而必须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的转换必然带来新材料的发现、研究视角的更新和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这一系列的新研究无疑会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中国当下的实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些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期刊发的一组论文,着重探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范式、新材料、新视角和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主义时期 课题研究 思维空间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高德范 润泽桃李——“陶德麟先生八十华诞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4
作者 李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4,共3页
2010年10月31日,“陶德麟先生80华诞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其他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武汉大学... 2010年10月31日,“陶德麟先生80华诞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其他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武汉大学在校领导和师生代表等500余人欢聚一堂,庆祝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原校长陶德麟先生80华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学术研讨会 陶德麟 中国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综述 桃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德麟先生八十华诞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5
作者 郎廷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陶德麟先生八十华诞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31日在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主厅隆重举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出版社、中央编译局、中共湖北省... “陶德麟先生八十华诞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31日在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主厅隆重举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出版社、中央编译局、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有关负责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学术研讨会 中国 陶德麟 中共中央宣传部 湖北省教育厅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华社湖北分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形式及其意蕴
6
作者 李承贵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互相补充对方的缺陷以实现会通;诠释会通是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诠释,以使二者相契的思想元素实现会通;载体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载体(主体)的介绍、传播与接受而实现会通;实践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指导和总结革命实践中实现会通。五种会通各具内涵、各具特性、各具价值,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在内容上表现为深刻性、在思想上表现为关怀性、在理论上表现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形式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梳理原则
7
作者 任平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大历史观”融贯历史性梳理原则,着力把握以下三点:其一,历史性梳理原则必须彻底摆脱“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超越以外部反思性形塑的“抽象继承法”和“碎片抽取法”来任意剪裁中国传统哲学“遗产”而导致的困境,明确指认中国传统哲学是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历史地加以整体传承的文化根脉和思想资源。其二,中国传统哲学绝非已经死亡、完全被历史遗弃的“枯槁王国”,而是历经千年沧桑具有自我发展强大生命活力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体系,“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洗礼而“接着讲”和“自己讲”的结果形态。其三,历史性梳理原则在微观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思想的历史演化脉络和逻辑逐一加以梳理和继承,在宏观上要以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视域来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总体历史演化规律。这一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历史的逻辑指向,正是以“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灵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梳理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思想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长峰 左祥云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7,共9页
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时代主题观、战略与策略的基本问题,以及制定战略策略的基本原则等内容。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策略体... 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时代主题观、战略与策略的基本问题,以及制定战略策略的基本原则等内容。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策略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策略体系的形成,既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需求的结合,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外交智慧与实践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借鉴党的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适应时代变化的外交战略策略,并在新时代通过顶层设计,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外交战略策略框架。该框架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思想的基本原理,发展出以时代方位、战略目标、伙伴关系、合作平台和道义感召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策略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的开创性成就提供了深具中国特色的解释工具,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策略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马克思主义 战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
9
作者 赵梓涵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1,共13页
延安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实践,借鉴中西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系统建构。毛泽东赋予“实践”“劳动”等基本范畴以中国特色,以“现实”为统摄自下而上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概而论之,这一贡献主... 延安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实践,借鉴中西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系统建构。毛泽东赋予“实践”“劳动”等基本范畴以中国特色,以“现实”为统摄自下而上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概而论之,这一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物质”与“实践”的现实观深化了本体论;予“物质”以“运动”的辩证唯物论丰富了世界观;融通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唯物辩证法完善了方法论;以人民为起点和终点的人民主体观升华了价值观。毛泽东的这一建树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质和最初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毛泽东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生逻辑
10
作者 朱泽渊 庞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3,共13页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学术建设置于中国社会革命的逻辑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现实、文化发展方向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和解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同时,也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三重逻辑
11
作者 袁银传 范海燕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1,共8页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谱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互结合,从...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谱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互结合,从历史维度科学总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从理论维度深刻揭示和充分彰显“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根本路径,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根基;从当代人类实践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实践维度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发展 三重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发展进路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劲松 牛耘一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8,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始终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要,以一系列学术创新在学理化、现实化、体系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从以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始终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要,以一系列学术创新在学理化、现实化、体系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看,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在原创性、战略性、实践性、国际性、通俗性、体系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着力促使研究精准化、系统化、具体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特别是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哲理探究,在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为跟进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 改革开放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与文化守正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13
作者 龙柏林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1,共3页
2024年12月27—28日,由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课题组协办的“马... 2024年12月27—28日,由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课题组协办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与文化守正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召开,7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展开了深入交流和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交流和对话 东莞理工学院 社会辩证法 马克思哲学 守正创 学术研究 广东东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当代价值
14
作者 顾成敏 杨哲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习近平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重维度深化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在唯物论层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把握...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习近平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重维度深化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在唯物论层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规律,提出“两山理论”等生态文明发展范式,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协同演进;在辩证法层面,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统筹供给需求关系、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和量变质变转化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体系;在认识论层面,坚持实践导向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形成“理论—政策—实践”的动态反馈机制;在唯物史观维度,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推动经济体系现代化,并通过人民主体性实践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习近平经济思想以系统观念为方法论核心,创新提出的“六个坚持”战略原则,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又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理念 系统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维”定位
15
作者 黄显中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共13页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明确定位。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为党的优良作风,确立其对于党的建设的根本铸魂地位;定位为党的革命事业,确立其对于不断...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明确定位。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为党的优良作风,确立其对于党的建设的根本铸魂地位;定位为党的革命事业,确立其对于不断夺取党的事业胜利的关键先导地位;定位为党的创新理论,确立其对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流地位;定位为党的实践智慧,确立其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平的核心保障地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维”定位,为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视角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典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0,共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行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研究离不开对“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理论性思维的关注。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关切”与“真正哲学”的哲学理想的探讨。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研究离不开对“理论实践性”与“学徒学术性”的学术反思的研究。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实践性”与“科学学术性”的理论融合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范式建设 前提意识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规律论和规范论路径 被引量:2
17
作者 强乃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规律论 规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英飞 段治文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5,共8页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又要防止因对普遍性的急迫追求而脱离中国实践。就“现代化”而言,其强调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或因循守旧,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在人的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中国式”与“现代化”的有机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党的二十大 人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追求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自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内涵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西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个具有思想统领性的重大课题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个具有思想统领性的重大课题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8-19)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历史主动、推进理论创新基本精神为宗旨,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从根本上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国代表大会 问题导向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 深刻把握 时代化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