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土文明的崩溃与重生——观察新世纪以来乡村叙事的一个角度
1
作者 徐刚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总体性中国叙事核心情节的乡村故事,面临着诸多挑战。新现实、新经验与新观念不断冲击着原有的文学版图,而乡村经验保有者的日渐老去,也让乡土文明崩溃的预言不绝...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总体性中国叙事核心情节的乡村故事,面临着诸多挑战。新现实、新经验与新观念不断冲击着原有的文学版图,而乡村经验保有者的日渐老去,也让乡土文明崩溃的预言不绝于耳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明 中国叙事 乡村叙事 乡村经验 文学版图 重生 新世纪以来 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新变实景——21世纪乡土文学与影视的现实指向
2
作者 古世仓 周倩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学命题的主流,对乡土文明的现代化衍变进行在场性观照,树立国际视野中的中国乡村形象。其二是真实性与建设性,经由现实书写的边界拓展,实现叙事模式与策略的突破,发挥具有还原性与超前性的文学功能,追求贴近土壤的真实记录,同时提出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思考。其三是普泛性与延展性,借助影视、综艺等多媒介路径赋能,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展现乡村变革奋斗史与现代农村新形象,激活田园疗愈城市的精神慰藉效能,在全社会层面引发还乡、寻根的情感共鸣,使“新乡愁”在现代化社会中代际赓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叙事 乡土文学 乡土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乡村文学的疼痛叙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羽华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2-107,共6页
新世纪文学叙事的乡村,不再是被启蒙的基地,也不是被政治教化的场所,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守卫之地。这个时期作家已由过度关注乡村伦理秩序和乡村地方文化等精神层面转移到乡村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的根本问题,由刻画人物外在形象转移到挖... 新世纪文学叙事的乡村,不再是被启蒙的基地,也不是被政治教化的场所,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守卫之地。这个时期作家已由过度关注乡村伦理秩序和乡村地方文化等精神层面转移到乡村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的根本问题,由刻画人物外在形象转移到挖掘人物内在生存欲望和心理世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地把握住了乡村农民生存的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伦理 政治教化 文学叙事 新世纪 乡村文学 现实生活 外在形象 刻画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乡村叙事中的“差异性”表达
4
作者 韩文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3-136,共4页
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文学的乡村叙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质,即作家在现实经验与文学经验之间找到了一种差异性表达的叙事策略,这使作家获得了一种叙事张力,也使作品获得了艺术创新的动力。新世纪乡村叙事差异性表... 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文学的乡村叙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质,即作家在现实经验与文学经验之间找到了一种差异性表达的叙事策略,这使作家获得了一种叙事张力,也使作品获得了艺术创新的动力。新世纪乡村叙事差异性表达的叙事策略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作家对破碎现实的反抗性表达呈现为文学的乡村建史立传的努力书写;二是在现实乡村祛魅的时代浪潮下,作家依然坚守着"文学还乡"的永恒家园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的乡村叙事 差异性 乡村建史” 祛魅 文学还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乡村叙事的新景象、新境界——关于老藤长篇小说《草木志》兼及新东北文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景雷 郑慧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7,共6页
《草木志》以草木写人和以人写草木,在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背景下,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生态、文化以及它们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认识。本部作品从文化和人的内生动力出发,立足于百年“乡土中国”的发展和叙事经验,以一种超越性... 《草木志》以草木写人和以人写草木,在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背景下,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生态、文化以及它们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认识。本部作品从文化和人的内生动力出发,立足于百年“乡土中国”的发展和叙事经验,以一种超越性的姿态展示了其创作上的独特性。老藤是新东北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性、真实性、理想性、秩序性和东北性,不仅构成了新东北叙事的重要维度,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当下所呈现出来的新景象、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藤 《草木志》 乡村叙事 新东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底层的人”,还是“人在底层”--新世纪文学“底层叙事”的问题反思与价值重构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光芒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3-57,共15页
反映现实矛盾和民生疾苦的底层写作是新世纪主要的创作潮流之一。近年来底层叙事陷入创作瓶颈:思想资源不足、物质优位视角导致底层叙事模式化、细节虚浮化,无力揭示当下社会现实及深层矛盾;同质性刻画导致"底层的人"成为一种... 反映现实矛盾和民生疾苦的底层写作是新世纪主要的创作潮流之一。近年来底层叙事陷入创作瓶颈:思想资源不足、物质优位视角导致底层叙事模式化、细节虚浮化,无力揭示当下社会现实及深层矛盾;同质性刻画导致"底层的人"成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人物形象丧失了主体的丰富性乃至人类的本质性;底层现实主义发生异化,试图以苦难叙事、新闻热点式震惊体验、过度充斥的不必要的知识文化元素和哲学玄思等拯救文学的努力,其效果往往南辕北辙。只有祛除"底层人"的概念化写作,从"底层的人"转向"人在底层",才能实现文学本质的回归和人性价值的呵护。可以说,新世纪文学的底层写作还会继续下去,但是作为一个思潮性的概念,以"底层的人"为核心症结的"底层叙事"已经走向终结,而以"人在底层"进行价值重构的新的叙事美学必将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底层叙事 底层的人 人在底层 价值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乡土叙事中乡村治理书写的嬗变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景雷 白晶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5,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研究当代文学乡村叙事中如何书写乡村治理问题,不仅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探究作家对乡村社会的想象,其实也关联到了作家的文学立场、写作姿态,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自身...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研究当代文学乡村叙事中如何书写乡村治理问题,不仅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探究作家对乡村社会的想象,其实也关联到了作家的文学立场、写作姿态,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自身创作与中国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研究来还原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变迁,进而进一步探究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一般而言,所谓乡村治理是指乡村社会的不同主体按照确定的制度、机制联结在一起,共同管理好乡村的公共事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写作姿态 乡土叙事 乡村叙事 文学立场 自身创作 中国乡村社会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叙事中城乡观念的演替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国源 邹欣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3-219,260,共8页
在整个20世纪至今的中国文学叙事中,城市与乡村并不只是一对刻板的地域概念,更是一对互为参照的文化观念体系。两者之间不单是空间的对峙,也暗含着时间维度上"过去"与"未来"的两种价值之间的博弈。文学中的"城... 在整个20世纪至今的中国文学叙事中,城市与乡村并不只是一对刻板的地域概念,更是一对互为参照的文化观念体系。两者之间不单是空间的对峙,也暗含着时间维度上"过去"与"未来"的两种价值之间的博弈。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处于两种极化的想象之中,这种极化的想象又反过来强化了现实的社会差异,并且赋予这种差异以价值性的审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乡村叙事 城市观念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乡村:双重主题、知识分子及其叙事焦虑(上) 被引量:2
9
作者 南帆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22,共9页
文学、乡村、知识分子——三个概念拥有各自的理论谱系,分疆而治。二十世纪历史的巨大涡流扰乱了三个概念的传统疆域,它们之间开始出现复杂的交集、纠缠和多重组合。这种状况表明,新型的历史可能性开始浮现。如果说,五四时期是这些概念... 文学、乡村、知识分子——三个概念拥有各自的理论谱系,分疆而治。二十世纪历史的巨大涡流扰乱了三个概念的传统疆域,它们之间开始出现复杂的交集、纠缠和多重组合。这种状况表明,新型的历史可能性开始浮现。如果说,五四时期是这些概念大规模交集的开始,那么,迄今为止,分歧、冲突和争夺远未结束。尽管每一个历史阶段分别抛出了不同的术语,聚焦的领域不断转移,但是,某些内在的矛盾固执地再三重现,并且繁衍出各种派生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双重主题 乡村 文学 焦虑 叙事 历史阶段 二十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乡村:双重主题、知识分子及其叙事焦虑(下) 被引量:2
10
作者 南帆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29,共9页
也许,文学之中乡村与城市的痛苦博弈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只不过这种博弈聚焦于知识分子而不是农民.初步描述了一场巨大灾难遗存的精神创伤之后,第一波“伤痕文学”开始退潮,许多作家的视野开始超出家庭范围的恩怨而力图展示某... 也许,文学之中乡村与城市的痛苦博弈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只不过这种博弈聚焦于知识分子而不是农民.初步描述了一场巨大灾难遗存的精神创伤之后,第一波“伤痕文学”开始退潮,许多作家的视野开始超出家庭范围的恩怨而力图展示某种历史的跨度.不长的时间之内,一批经历相似的作家集结为某种文学方阵:他们多半在五十年代遭受重大的政治挫折,继而流落于边远的乡村;数十年的沉寂之后,这些作家重返文学领地,开阔的思想和见识无不使之成为格外活跃的一群.事实上,他们的经历造就的集体想象几乎形成了某种情节“原型”:主人公以戴罪之身发配边陲之地,历经磨难;由于乡村农民的庇护,他们度过了最为困难的人生阶段,收获了情感的抚慰乃至顿悟人生的深邃哲理.他们不仅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且锤炼出一个坚毅的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文学 知识分子 乡村 双重主题 焦虑 叙事 精神创伤 八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乡巨变》的乡村叙事及其文学价值
11
作者 楚静 张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Z期51-52,共2页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一部跨时代的小说,再现那个时代特有的人物心态变化和农村风物变化。《山乡巨变》中乡村叙事着重描绘以潇湘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其风光景色令人无限向往。《山乡巨变》的文学价值集中体现在对农村风俗面貌...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一部跨时代的小说,再现那个时代特有的人物心态变化和农村风物变化。《山乡巨变》中乡村叙事着重描绘以潇湘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其风光景色令人无限向往。《山乡巨变》的文学价值集中体现在对农村风俗面貌的多方位展现,对人物性格多元化的塑造,这些创作技法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乡土小说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乡村叙事 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闯关东”小说的传奇叙事
12
作者 王欣睿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7-142,共6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与影视媒体的互动、勾连和双赢对新世纪文学的发展路向产生了轰动效应和示范性意义,而历史作为一种客观性、公开性和恒定性存在成为文学和影视媒体不断挖掘的对象,尤其是中国近代移民史成为文学和影视媒体打捞丰富意... 新世纪以来,文学与影视媒体的互动、勾连和双赢对新世纪文学的发展路向产生了轰动效应和示范性意义,而历史作为一种客观性、公开性和恒定性存在成为文学和影视媒体不断挖掘的对象,尤其是中国近代移民史成为文学和影视媒体打捞丰富意义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闯关东” 传奇叙事 新世纪文学 小说 影视媒体 示范性 客观性 性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善治的文学愿景:别现代主义美学视域中的农村政治叙事——以中原地区当代著名作家作品为对象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少委 王建疆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84,共9页
中原地区当代著名作家如周大新、李洱、阎连科和刘庆邦等,不约而同地通过农村政治叙事真实生动地描写了村组干部选举等基层政治生活,揭示了存在于当下的宗族观念、官本位意识等前现代思想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影响,再现了乡村社会在走... 中原地区当代著名作家如周大新、李洱、阎连科和刘庆邦等,不约而同地通过农村政治叙事真实生动地描写了村组干部选举等基层政治生活,揭示了存在于当下的宗族观念、官本位意识等前现代思想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影响,再现了乡村社会在走向善治过程中存在的世相百态。这些文学文本所呈现的人性扭曲和思想异化,正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混杂的乡村社会形态的真实写照。从别现代主义美学的视角来看,这是作家以文学方式思考中原地区独特的农村政治生态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他们对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体系的独特思考以及真正实现乡村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政治叙事 乡村善治 现代化 别现代主义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光”消逝后的乡村叙事——从《石榴树上结樱桃》看当代乡土文学的美学裂变 被引量:20
14
作者 梁鸿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5-122,共8页
关键词 乡村叙事 乡土文学 裂变 美学 樱桃 石榴 世界文学 原型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我伊甸芳容——论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性”叙事
15
作者 张瑾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54-157,共4页
几近百年的中国乡土小说伴随社会的现代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历经了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热与90年代的“终结说”,乡土小说于新世纪卷土重来,占据新世纪文学的重要一隅。现实社会的巨大变迁也使得乡土小说“从外形到内质都发生了不... 几近百年的中国乡土小说伴随社会的现代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历经了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热与90年代的“终结说”,乡土小说于新世纪卷土重来,占据新世纪文学的重要一隅。现实社会的巨大变迁也使得乡土小说“从外形到内质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前的颇为显著的变化”。面对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性” 20世纪80年代 叙事 现实社会 新世纪文学 90年代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乡村叙事中乡贤形象的变迁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静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5-170,共6页
面对乡村日益加剧的"空心化"和乡村生态的破坏、伦理道德的溃败,人们开始回顾中国乡村自治的历史,研究乡贤对于乡村治理和乡村文化重构的重要意义。当代乡村叙事敏锐地把握了乡村变革中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描写了乡贤... 面对乡村日益加剧的"空心化"和乡村生态的破坏、伦理道德的溃败,人们开始回顾中国乡村自治的历史,研究乡贤对于乡村治理和乡村文化重构的重要意义。当代乡村叙事敏锐地把握了乡村变革中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描写了乡贤形象的变迁过程,塑造了当代新型乡贤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乡贤 乡村建设 乡村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43,共12页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小说 《白鹿原》 现代性 叙事策略 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上塘书》:致力于人性启蒙的乡村叙事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丛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50,共6页
孙惠芬自1980年代发表作品至今,一直用写作来编构着自己的文学故乡,“上塘”和“歇马山庄”这两个辽南地域文化浓重的文学村庄已成为她的专属领地,其对孙惠芬的价值不亚于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的意义。如果说,莫言是在历史的纵深沟壑... 孙惠芬自1980年代发表作品至今,一直用写作来编构着自己的文学故乡,“上塘”和“歇马山庄”这两个辽南地域文化浓重的文学村庄已成为她的专属领地,其对孙惠芬的价值不亚于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的意义。如果说,莫言是在历史的纵深沟壑中打捞沉淀于岁月底层的乡村的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叙事 人性 80年代 地域文化 孙惠芬 文学 莫言 故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何以且如何复兴——关于“新世纪文学”的一个视角
19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2025年第5期10-15,共6页
观察“新世纪文学”,必然要处理其与之前文学传统的关系,这便涉及“大传统”和“小传统”,以及当下文学背景与前史的关系,但这个联系不具有特定性。本文在这里所谈的“传统的复兴”,意在讨论某种固有的叙事模态,以及当代作家“文化身份... 观察“新世纪文学”,必然要处理其与之前文学传统的关系,这便涉及“大传统”和“小传统”,以及当下文学背景与前史的关系,但这个联系不具有特定性。本文在这里所谈的“传统的复兴”,意在讨论某种固有的叙事模态,以及当代作家“文化身份的本土觉醒”,这是历经了多年求索与向世界搜寻之后的一种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叙事模态 传统复兴 新世纪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的背影,乡村的面容——2009年长篇小说扫描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学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5,共7页
本文从城市叙事和乡村记忆两个角度,梳理了2009年长篇小说的脉络。城市叙事与乡村记忆的生活形态、社会形态及人情形态,是2009年长篇小说梳理的主题。城市和乡村文学所呈现出相同和不同的形态、性格、命运,是2009年长篇小说最主要的文... 本文从城市叙事和乡村记忆两个角度,梳理了2009年长篇小说的脉络。城市叙事与乡村记忆的生活形态、社会形态及人情形态,是2009年长篇小说梳理的主题。城市和乡村文学所呈现出相同和不同的形态、性格、命运,是2009年长篇小说最主要的文学品相与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盘点 城市叙事 乡村记忆 文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