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传播视域中的新世界主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流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邵培仁 周颖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104,共11页
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论述,不仅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而且也会触动和感动世界,进而会推动世界发展。特别是随着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其惊世骇俗的言行,已让整个世界惶恐不安。中国挺身而出,适时提出构建和打造"... 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论述,不仅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而且也会触动和感动世界,进而会推动世界发展。特别是随着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其惊世骇俗的言行,已让整个世界惶恐不安。中国挺身而出,适时提出构建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主义观念,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与责任,也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是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看待和论述世界的。本文统计分析了2012—2016年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和国内场合关于"命运共同体"的发言,结合中国文化内核与伦理价值、领导人传播风格、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地缘政治状况,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演进及其"一体同心多元"尺度结构空间的影响,厘清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决策基于民族主义的理解错置,以新世界主义的视角验证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战略理论与现实的内在一致性,从而为构建国家战略的国际传播体系和话语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命运共同体 国际传播 民族主义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基于新世界主义的媒介尺度与传播张力 被引量:20
2
作者 邵培仁 沈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0-74,共5页
新世界主义是对当今世界局势及其走向进行深入洞察和准确把握的综合尺度,也是处理国际传播场域中复杂多元、拼凑混杂、有机融合、辩证统一的生态关系的战略智慧。新世界主义对于媒介尺度的哲学重塑,不仅有效化解了本土性与全球性、民族... 新世界主义是对当今世界局势及其走向进行深入洞察和准确把握的综合尺度,也是处理国际传播场域中复杂多元、拼凑混杂、有机融合、辩证统一的生态关系的战略智慧。新世界主义对于媒介尺度的哲学重塑,不仅有效化解了本土性与全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普适性的二元对立矛盾,而且透过命运共同体打造和范式重构,描绘并展示出新世界主义在微观层面的传播结构和科学机制:1.拆除本土性包含于全球性的同心圆构造,降除本土性与全球性的尖锐对立维度,视两者为相互交叉的次级尺度;2.拆除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隔墙,以区域传播或周边传播等为调节杠杆,以保持传播生态的平衡性、永续性;3.依据"混合咖啡原则"或"宝塔糖策略",辅以"原义、格义、创义"的调节手法,化解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构建起亦此亦彼的张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媒介尺度 媒介生态 全球性 本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全球化:“一带一路”的话语范式与创新路径--基于新世界主义视角的再阐释 被引量:16
3
作者 邵培仁 陈江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23,共11页
"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全球化范式的综合创新。"一带一路"根植于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哲学,形成了开放包容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共商共建共享的差异协同原... "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全球化范式的综合创新。"一带一路"根植于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哲学,形成了开放包容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共商共建共享的差异协同原则、合作共赢的耦合性机制和共生共荣的整体优化效应,开创了整体全球化的新范式。作为一种理论构想与实践路径,"一带一路"打造整体全球化范式,超越了传统全球化框架下"中心论"的文明等级秩序、民族国家的地缘政治以及零和博弈的斗争哲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下,共同描绘属于全人类的新世界主义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整体全球化 全球话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亚国际传播议题的拓展与深化——基于新世界主义分析框架 被引量:5
4
作者 邵培仁 沈珺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20,36,共6页
中亚地区严厉的媒介制度、宗教/文化的排外性、语言政策的迥异性,致使针对中亚地区进行的国际传播陷入僵局。现有针对中亚的国际传播研究大数聚焦在文化传播层面,或者媒介治理层面,研究视阈较为狭窄。以新世界主义为理论框架,重设中亚... 中亚地区严厉的媒介制度、宗教/文化的排外性、语言政策的迥异性,致使针对中亚地区进行的国际传播陷入僵局。现有针对中亚的国际传播研究大数聚焦在文化传播层面,或者媒介治理层面,研究视阈较为狭窄。以新世界主义为理论框架,重设中亚传播的核心议题,包括科学分层的文化接近策略、地缘优势带动的人际/组织传播、区域经济合作契机下的战略传播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催生传媒体制改革、丝路记忆重构中亚历史话语体系五方面进行拓展,意在构建中国中亚国际传播新格局,即传受双方有机协同、传播渠道立体多元、媒介产品融合共享的新型国际传播合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中亚 国际传播 传播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国际传播 被引量:42
5
作者 袁靖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113,共9页
当前,全球化危机重重,世界正面临重要历史关口。中国提出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中国方案。抓住机遇,向全球清晰阐明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在当前全球危机时代的特定价值,是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 当前,全球化危机重重,世界正面临重要历史关口。中国提出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中国方案。抓住机遇,向全球清晰阐明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在当前全球危机时代的特定价值,是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应重点破题的方向。传媒人应主动融通中外思想资源中的世界主义话语,将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的新世界主义,作为国家战略议题,进行价值传播的顶层规划,增强国际传播的道义感召力,引领全球治理理念创新的话语权与主导权,推进中国价值理念的全球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新世界主义 全球化 国际传播 中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基础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113,共6页
新世界主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基础,它既不是西方现代的世界主义,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而是对两者的超越。虽然新世界主义与世界主义两种世界观从实在论、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有相通之处,都是与(民族)国家主义相对... 新世界主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基础,它既不是西方现代的世界主义,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而是对两者的超越。虽然新世界主义与世界主义两种世界观从实在论、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有相通之处,都是与(民族)国家主义相对,但在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哲学世界观(本体论)和哲学思维方式(方法论)上的根本性差异:一方是实体本体论,另一方则是关系本体论;一方是二元论、现成论(本质主义),另一方则是多元论、生成(构成、建构)论(过程主义)。虽然新世界主义可以被理解为创造性地转化传统天下观的成果和天下理想在当代的复兴,但它彻底超越了作为天下主义之实质而拘囿于民族国家主义范畴的华夏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 天下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崛起的价值基础:从民族主义到新世界主义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键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6,共10页
大国的崛起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基础。纵观西方大国成长的历史,民族主义始终是西方大国成长的一面旗帜,西方民族主义借助权力、资本的巨大推动力把自己的民族主义推行到东方落后国家,从而形成一种以牺牲他国、他民族利益为前提的殖民主... 大国的崛起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基础。纵观西方大国成长的历史,民族主义始终是西方大国成长的一面旗帜,西方民族主义借助权力、资本的巨大推动力把自己的民族主义推行到东方落后国家,从而形成一种以牺牲他国、他民族利益为前提的殖民主义体系。中国崛起不同于西方国家,但整个进程却是因西方对中国的殖民战争而开启的。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民族主义第一次觉醒,民族复兴、现代化的使命与中国崛起的历程始终相伴。然而,民族主义虽然使中国驱逐了西方列强,但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独特的“天命史观”和固有的大国情结。因此,中国崛起既不能以狭隘的民族主义为价值基础,也不能以扩张的殖民主义为价值依托,而是以天下主义与世界主义相结合创新的世界主义即新世界主义为价值基础。当今中国崛起进程的价值创新必须坚持传统性、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相统一的科学创新。这种新世界主义的价值创新才能为中国崛起提供持久不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价值基础 民族主义 新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界主义视域下国际传播新视野与策略 被引量:14
8
作者 邵鹏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3,共4页
在中国国际地位与形象跃升的过程中,国际传播也需要转变方法与策略,其不仅涉及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该如何实现,也关系到中国的故事、观点和主张该由谁说、说什么、对谁说、如何说以及通过什么渠道说的具体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国国际传播现... 在中国国际地位与形象跃升的过程中,国际传播也需要转变方法与策略,其不仅涉及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该如何实现,也关系到中国的故事、观点和主张该由谁说、说什么、对谁说、如何说以及通过什么渠道说的具体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国国际传播现状的分析,认为"新世界主义"作为一种创新性的世界观或全球观,可以为中国国际传播开辟新视野、提供新策略,而中国也正在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和"一带一路"的实践,向全球民众展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新世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国际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国际传播的“新世界主义”路径 被引量:10
9
作者 韦路 何明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3,共5页
加强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必要内容。当前,中国体育国际传播在理念上,过于强调普适的体育精神,对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不够;在内容上,过于依赖国际大型赛事,对日常体育活动关注不够... 加强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必要内容。当前,中国体育国际传播在理念上,过于强调普适的体育精神,对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不够;在内容上,过于依赖国际大型赛事,对日常体育活动关注不够;在对象上,过于聚焦体育强国,对发展中国家重视不够。“新世界主义理论”为解决中国体育国际传播当前的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一是要弘扬中国特色体育文化,打破西方主导国际话语体系;二是要讲好普通人日常体育故事,展示中国特色体育制度优越性;三是要联合“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建构“新世界主义”体育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体育国际传播 一带一路 国际体育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超越性及实践张力——以新世界主义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邵培仁 许咏喻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其作为一种现代性的趋势或者传播后果引发的思考不绝如缕,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者和传播学者注意到其所带来的问题却无法给出具有阐释力的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论... "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其作为一种现代性的趋势或者传播后果引发的思考不绝如缕,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者和传播学者注意到其所带来的问题却无法给出具有阐释力的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不仅在规避民族主义困境下给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新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国际传播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是一种极富超越性的构想,具有极强的阐释力、实践力、弹性和张力,它致力于建构的不再是貌合神离的"地球村"和乌托邦式的世界主义,而是一种"既能手拉手又能心连心"的"新世界主义"。我们认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论述为代表的新世界主义建构了迥异于传统全球化和传统世界主义的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为维护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异中求同的传播理想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自洽性和实践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主义 新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界主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理念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智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3-128,共6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勃兴,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有力地影响了全球政治、安全和文化发展态势,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基于"共建新世界"的全球想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勃兴,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有力地影响了全球政治、安全和文化发展态势,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基于"共建新世界"的全球想象,指引和主导中国未来文化对外传播实践的理念既不会是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也不应是现代西方的世界主义,而应该是超越上述两者、以跨文化建构的普遍主义价值规范为基本内涵的新世界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对外传播 天下观 新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环境“可持续”到“可再生”:新世界主义语境下的环境话语转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迎春 虞伟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4-149,共6页
全球化以一种资本、话语权力方式从西方流向东方,又从东方逆袭西方,随着各国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日益突显,生态和技术等多方面危机正在威胁人类世界。新世界主义的提出强调和继承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给新旧社会发展范式转变提供了... 全球化以一种资本、话语权力方式从西方流向东方,又从东方逆袭西方,随着各国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日益突显,生态和技术等多方面危机正在威胁人类世界。新世界主义的提出强调和继承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给新旧社会发展范式转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鲜有在具体社会领域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基于新世界主义语境下的概念,采用了话语分析方法,试图从环境话语切入,反思从西方时间轨道上发展至今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框架,其概念上的语义变化,以及其外交建构动因带来不同国家间环境合作断裂和低效等问题,新的联系世界各国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可再生"环境发展理念和框架迫切需要被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环境话语 新世界主义 国家合作 可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日本宪法的意义与挑战——新世界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永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77,174,共8页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再次掀起了强劲的宪法修改运动。这一运动虽然暂时以日本政府修改宪法第9条解释的方式告一段落,但它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远未得到解决。这是因为,日本宪法的创制最初就超越了民族国家框架的范围,具有一种世界属性,因而...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再次掀起了强劲的宪法修改运动。这一运动虽然暂时以日本政府修改宪法第9条解释的方式告一段落,但它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远未得到解决。这是因为,日本宪法的创制最初就超越了民族国家框架的范围,具有一种世界属性,因而它所设定的课题只能在一种新的世界体系下得到解决。日本宪法创制的历史过程及其当代意义需要在新世界主义的视角下进行重新解释,这种解释反过来也构成了新世界主义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宪法 和平主义 新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传播的“南方转向”:理论重构与范式创新 被引量:6
14
作者 史安斌 郑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166,共9页
“去西方化”在知识交流和实践层面仍存在挑战,过于强调地理的二元划分不足以体现复杂的思想传播网络。传播研究应转变认识论,以跨域主义视角来摆脱南方与北方的简单地理对立,深入全球传播的权力关系。基于全球南方地域广阔性和实践丰富... “去西方化”在知识交流和实践层面仍存在挑战,过于强调地理的二元划分不足以体现复杂的思想传播网络。传播研究应转变认识论,以跨域主义视角来摆脱南方与北方的简单地理对立,深入全球传播的权力关系。基于全球南方地域广阔性和实践丰富性,可以为世界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普遍性范式和南方智慧。本文重点探讨、撷取中国域外全球南方的传播实践如拉美的行动主义方案、南亚的底层群体运动与“亚洲精神主义”、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作为方法”的统合传播范式、非洲的“乌班图主义”哲学、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义与东方主义的话语交融。它们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全球北方的传播模式,也为传播研究从狭隘空间转向“新世界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域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跨文化传播 新世界主义 全球南方 网络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建构——概念再造、语境重置与方式转换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翔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70,共9页
作为我国向国际社会输出的新话语内容的"命运共同体",是从"共同体"这一概念延伸出来的对外话语体系新概念,目的是"在概念意义上重构一种新的游戏规则"。我国通过"语境重置",以"和合"... 作为我国向国际社会输出的新话语内容的"命运共同体",是从"共同体"这一概念延伸出来的对外话语体系新概念,目的是"在概念意义上重构一种新的游戏规则"。我国通过"语境重置",以"和合"为思想传承,以"新世界主义"为理论构想,将"命运共同体"置于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语境之中,将西方国家所持有的"中国威胁"的认知偏见转变为"合作共赢"的认同理念。在其建构过程中,话语的表达方式由"政策宣传"转换为"讲述故事",采取"从他者出发"的跨文化态度以促成跨文化认同的实现,对外话语由此进入"新表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 新世界主义 一带一路 对外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数字中国为方法:新全球化语境下整体传播命题及学理路径重塑 被引量:7
16
作者 洪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7,共9页
在全球资本主义陷入系统性危机之时,数字中国是围绕传播技术应对乃至引领大变局的主体性表达。作为启发式概念,数字中国代表传播现象与世界体系的双轨变局,由此呼唤新时代传播命题:以数字中国为方法理解传播与技术的广泛社会活性,并以... 在全球资本主义陷入系统性危机之时,数字中国是围绕传播技术应对乃至引领大变局的主体性表达。作为启发式概念,数字中国代表传播现象与世界体系的双轨变局,由此呼唤新时代传播命题:以数字中国为方法理解传播与技术的广泛社会活性,并以中国与世界的博弈式融合为语境、以人类共同体的世界未来为对象,开展整体传播研究。结合拼合思想、科学社会学、后系统论、传播物质主义的认识,数字中国的传播研究突出技术体系、传播可能与社会语境的三元互构,其视传播为讯息性、物质性、组织性的社会行动,视形成中的物质文明为传播现象,强调带有历史语境烙印的传播活动在构成技术路线中的建构性角色,并侧重数字中国为应对变局所采用的技术创新集群折射并重构的权力、过程、关系、时空与价值,以此正视新兴传播-技术聚合体作为激化地缘政治之"精神火线"、超越"文明冲突"之媒介行动者、支撑"发展共同体"之组织载体、发挥"改造世界"主体性之斗争及创造场域的全球传播新命题。最后,结合元实践成为元理论,数字中国研究需培育以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为目标、互动互鉴、充分反思、自我突破的可持续传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 整体传播 传播-技术聚合体 媒介行动者 新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论”的主要意涵及其构建路径
17
作者 高福进 孙冲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92,共11页
文明交流与互鉴是实现人类命运与共的重要向度,是促进异质文明合作、共谋人类幸福的必然选择。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文明交流互鉴论”的出场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这表现为:在实现对经典世界主义扬弃与... 文明交流与互鉴是实现人类命运与共的重要向度,是促进异质文明合作、共谋人类幸福的必然选择。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文明交流互鉴论”的出场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这表现为:在实现对经典世界主义扬弃与超越的同时,凝练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话语表达;确证了“文明多样性”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促进文明交流的内驱动力;探索了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多重路径,内在地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他者文明、遵循和合共生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与互鉴 新世界主义 命运共同体 和合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