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一代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与创新的热轧过程 被引量:126
1
作者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13-922,共10页
针对传统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TMCP)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超快冷为核心的新一代的TMCP技术,并详述了作为实现新一代TMCP技术核心手段的超快冷技术的科学内涵和工业装备开发情况.指出新一代TMCP技术综合采用细晶强化、析出强化、相变... 针对传统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TMCP)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超快冷为核心的新一代的TMCP技术,并详述了作为实现新一代TMCP技术核心手段的超快冷技术的科学内涵和工业装备开发情况.指出新一代TMCP技术综合采用细晶强化、析出强化、相变强化等多种强化机制,可以充分挖掘钢铁材料的潜力,节省资源和能源,优化现有的轧制过程,有利于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给出了以新一代TMCP为特征的创新轧制过程的案例,展示了该技术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 新一代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 超快冷 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低压直流供用电系统多工作模式下能量协调控制策略 被引量:3
2
作者 赵书慷 孙媛媛 +3 位作者 马钊 孙凯祺 李可军 李亚辉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83-3492,I0146,共11页
新一代低压直流供用电系统(low voltage direct current supply and utilization system,LVDCSUS)强调了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以及直流用户侧电能产–销–储–用之间的协调统一,为推动直流用户侧灵活参与电力系统运行提供了全新思路。开展LV... 新一代低压直流供用电系统(low voltage direct current supply and utilization system,LVDCSUS)强调了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以及直流用户侧电能产–销–储–用之间的协调统一,为推动直流用户侧灵活参与电力系统运行提供了全新思路。开展LVDCSUS用户侧电能的使用与生产相结合的研究,可有效挖掘直流用户侧的多元化电能资源灵活供给能力,为此该文首先依据LVDCSUS系统能量平衡关系将系统划分为全直流运行、余电上网运行、交流支撑运行3种运行模式;进而给出各模式下满足直流母线电压稳定、储能荷电状态均衡、灵活性电力资源利用三方面整体要求的协调策略;最后建立了多运行模式切换规则,实现通过切换多种运行模式改变能量协调控制策略,使LVDCSUS在稳定运行状态下主动参与电力系统能量互动。仿真结果验证了LVDCSUS多运行模式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低压直流供用电系统 运行模式划分 源–网–荷–储 协调控制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控制保护一体化智能终端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26
3
作者 安永帅 李刚 +3 位作者 樊占峰 杨智德 郑拓夫 田萍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8-146,共9页
适应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对二次设备功能一体化的要求,对集成保护控制功能的智能变电站一体化智能终端进行研究。结合间隔层和过程层二次设备的工程配置,对一体化智能终端的接口标准化、功能整合、信息共享、整装置的即插即用、软硬件集成... 适应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对二次设备功能一体化的要求,对集成保护控制功能的智能变电站一体化智能终端进行研究。结合间隔层和过程层二次设备的工程配置,对一体化智能终端的接口标准化、功能整合、信息共享、整装置的即插即用、软硬件集成以及可靠性设计等进行研究。依托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层次化保护系统体系架构,提出一种实现间隔功能自治的一体化装置设计方案。采用多CPU信息融合与高速交互技术,在一套装置中集成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测控和保护装置的功能。基于紧凑型设计原则开发了适用于220 k V线路间隔的智能变电站控制保护一体化智能终端样机。通过测试验证,表明方案能减少二次设备数量,简化智能变电站系统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智能变电站 控制保护 一体化 智能终端 功能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盘条SWRH82B再结晶型控制轧制与冷却工艺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胡波 郭善莉 +1 位作者 张长静 包喜荣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40-142,146,共4页
以高碳盘条SWRH82B为研究对象,基于精轧工艺,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高速线材精轧F1~F4道次变形进行了热模拟,研究了其再结晶行为,确定出最佳精轧出、入口温度;同时测定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通过分析冷却速度对82B盘... 以高碳盘条SWRH82B为研究对象,基于精轧工艺,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高速线材精轧F1~F4道次变形进行了热模拟,研究了其再结晶行为,确定出最佳精轧出、入口温度;同时测定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通过分析冷却速度对82B盘条组织演变规律的影响,对轧件吐丝后在斯太尔摩冷却线上的冷却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精轧出、入口温度分别为1020、950℃;当冷速范围为6~8℃/s时索氏体组织片间距最为细小,直到冷却速度10℃/s时才不形成马氏体。研究成果能为82B线材控轧控冷以及组织性能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2B线材 再结晶 控制轧制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索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控制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学锋 尚腾 +1 位作者 苏磊 王聪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5,共8页
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控制精度、控制品质、系统架构、飞行可靠性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介绍了长征五号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即超20吨级有效载荷的大推力直接入轨高精度制导控制、覆盖超地球第二宇宙速度地火转移轨道的全域... 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控制精度、控制品质、系统架构、飞行可靠性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介绍了长征五号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即超20吨级有效载荷的大推力直接入轨高精度制导控制、覆盖超地球第二宇宙速度地火转移轨道的全域强适应制导控制、千吨级运载火箭助推和芯级异类发动机联合摇摆控制等多项技术。其成果填补了中国空白、大幅提升了中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大型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一代电源控制器的锂电池在轨管理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文爽 李键 +1 位作者 余文涛 王利然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卫星电源系统已广泛采用锂离子蓄电池组作为在轨储能装置。介绍了基于新一代电源控制器的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管理策略,重点阐述了新一代电源控制器充电控制方式和新一代能源管理软件的应用。实际获取的卫星在轨数据表明,提出的管理策略... 卫星电源系统已广泛采用锂离子蓄电池组作为在轨储能装置。介绍了基于新一代电源控制器的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管理策略,重点阐述了新一代电源控制器充电控制方式和新一代能源管理软件的应用。实际获取的卫星在轨数据表明,提出的管理策略,既能对锂离子蓄电池组进行恒流恒压充电,又能满足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控温及均衡需求,有助于延长电池使用寿命。该策略搭配新一代电源控制器比现行的管理策略更适合GEO卫星锂离子蓄电池组的在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蓄电池 一代电源控制 在轨充电 管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大推力直接入轨高精度姿态控制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黄聪 张宇 +2 位作者 王辉 李学锋 王硕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24,共4页
为解决一级半构型的千吨级大推力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直接入轨时刻5m直径机架变形结构干扰大、20吨级巨大载荷条件下刚晃与弹晃交联耦合严重、百吨级低温发动机氧涡轮泵停转后效干扰大、主发动机关机后姿态控制能力显著不足等难题,提出... 为解决一级半构型的千吨级大推力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直接入轨时刻5m直径机架变形结构干扰大、20吨级巨大载荷条件下刚晃与弹晃交联耦合严重、百吨级低温发动机氧涡轮泵停转后效干扰大、主发动机关机后姿态控制能力显著不足等难题,提出了一种分时段多维增益自适应调整技术,动态调整关机后效段姿控系统滚动通道增益,可以有效提升载荷分离时刻姿态控制精度,确保20吨级有效载荷分离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大型运载火箭 大推力入轨 姿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全数字动态重构技术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岫婷 苏磊 +2 位作者 权赫 张嗣锋 李学锋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77,共7页
对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采用的"双通道总线+三冗余"全数字系统架构进行比对分析,并基于此架构开展动态可重构技术研究,提出基于控制分配技术的可变结构系统架构重构策略、三冗余总线控制器重构策略、惯组三机冗余与单... 对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采用的"双通道总线+三冗余"全数字系统架构进行比对分析,并基于此架构开展动态可重构技术研究,提出基于控制分配技术的可变结构系统架构重构策略、三冗余总线控制器重构策略、惯组三机冗余与单机多表相结合的重构策略。系统冗余配置结合重构策略,实现了对飞行异常状态的智能故障识别与动态重构,提高了系统的容错能力及飞行可靠性,可靠性预计结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大型运载火箭 控制系统 全数字 动态重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轧制热机械控制工艺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晓东 郭锋 +1 位作者 包喜荣 王宝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0-24,共5页
由于钢管轧制变形复杂且不易控制,钢管强韧性的提高主要靠传统的离线热处理来实现。热机械控制工艺(TMCP)在钢管轧制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有关无缝钢管轧制TMCP的系统研究报道很少。介绍了TMCP在钢管轧制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并重点对钢管轧制... 由于钢管轧制变形复杂且不易控制,钢管强韧性的提高主要靠传统的离线热处理来实现。热机械控制工艺(TMCP)在钢管轧制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有关无缝钢管轧制TMCP的系统研究报道很少。介绍了TMCP在钢管轧制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并重点对钢管轧制TMCP的研究思路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TMCP技术代表了钢管轧制和热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对于提高钢管的强韧性,实现钢管的减量化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机械控制工艺(TMCP) 钢管 控制轧制控制冷却 强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F神经网络在加速冷却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0
作者 柴天佑 王笑波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9-225,共7页
针对中厚钢板加速冷却过程 ,钢板入口温度波动大 ,钢板终冷温度难以实现闭环控制等特点 ,首先将 RBF(Radial Basis Functions)神经网络与优化设定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加速冷却系统中 ,提出了加速冷却控制系统中基于 RBF神经网络的每幕流量... 针对中厚钢板加速冷却过程 ,钢板入口温度波动大 ,钢板终冷温度难以实现闭环控制等特点 ,首先将 RBF(Radial Basis Functions)神经网络与优化设定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加速冷却系统中 ,提出了加速冷却控制系统中基于 RBF神经网络的每幕流量的控冷模型 .仿真实验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F神经网络 中厚钢板 轧制 加速冷却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轧制速度和水流量进行终轧温度控制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龚殿尧 陈华昕 +1 位作者 徐芳 徐建忠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79-982,1004,共5页
结合国内某热轧带钢厂终轧温度控制模型的调试过程,分别介绍了通过调节水量和调节轧制速度进行终轧温度控制的原理;对比了轧制典型产品时采用上述两种手段调节终轧温度的轧制速度实测曲线、水量调节曲线和终轧温度实测曲线,探讨了产生... 结合国内某热轧带钢厂终轧温度控制模型的调试过程,分别介绍了通过调节水量和调节轧制速度进行终轧温度控制的原理;对比了轧制典型产品时采用上述两种手段调节终轧温度的轧制速度实测曲线、水量调节曲线和终轧温度实测曲线,探讨了产生不同终轧温度控制效果的原因;结合轧后冷却样本跟踪原理,分析了调节速度时对于下游轧后冷却控制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调节轧制速度手段的终轧温度控制精度略高;采用调节机架间水量手段时轧制速度曲线更平滑,有利于轧后冷却过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带钢 终轧温度控制 轧制速度 机架间冷却 轧后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辊分段冷却小脑模型模糊控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旭东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7-81,共5页
采用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控制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小脑模型神经网络适合处理多输入输出问题,并且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等特点,试验结果表明CMAC方法是有效的。
关键词 工作辊 分段冷却 板形控制 模糊控制 板材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Mn钢轧后控制冷却的贝氏体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靳兰芬 梁甜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2-56,共5页
研究了16Mn钢轧后控制冷却工艺对贝氏体组织与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采取适当的控冷工艺所得到细化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组织,可使16Mn钢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文中还对16Mn钢轧后控冷所产生的贝氏体组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贝氏体 控制冷却 强韧性 锰钢 轧制性能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带层流冷却控制技术的发展和问题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笑波 王继相 《基础自动化》 CSCD 2000年第5期1-5,共5页
介绍了板带层流冷却的控制目的及过程 ,对国内外板带层流冷却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剖析了该技术的难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如何提高卷取温度的控制精度 ,提出了基于优化设定技术的控制方案。
关键词 层流冷却 板带 轧制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物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双偏振量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罗雨彤 吴翀 +4 位作者 刘黎平 吴蕾 李瑞义 郑佳锋 袁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9,共13页
双偏振量的数量级远小于回波强度(ZH),观测资料的准确是双偏振雷达资料应用的基础,地物引起的双偏振量异常此前大多被忽视。使用中国93部双偏振升级后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通过长时间数据累积后的异常区确定地物影响的特征和范围,... 双偏振量的数量级远小于回波强度(ZH),观测资料的准确是双偏振雷达资料应用的基础,地物引起的双偏振量异常此前大多被忽视。使用中国93部双偏振升级后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通过长时间数据累积后的异常区确定地物影响的特征和范围,进而统计分析该影响在中国业务雷达中的整体比例、影响的主要来源、影响与雷达型号和观测模式的关系、影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影响的性质及双偏振量的分布特征等,得到的结论如下:(1)地物使得双偏振量的累积值严重偏离降水区间,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累积值偏低1 dB以上,相关系数(ρH_V)降至0.92以下,差分传播相移(ΦDP)的标准差大于10°,该特征成为识别地物影响的主要依据。(2)地物影响不限于低层,仰角抬升后副瓣接收的地物信号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大部分雷达近地面区域的影响占比在14%—32%、高仰角为4%—7%,远比地物对波束的遮挡影响严重。(3)地物影响主要由具备强散射能力的山脉和建筑物引起,当站点低于地形时,周围山脉是主要贡献者;当站点与地形高度接近时,周围建筑物是主要贡献者。(4)地物影响可用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叠加来定量描述,使影响区内的双偏振量在单一时次的观测不确定度增大,且主瓣区域的影响比副瓣区域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天气雷达 双偏振升级 地物影响 主瓣和副瓣 质量控制 统计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铝箔轧制中的板形控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黎志勇 杨斌 黄永程 《南方农机》 2019年第5期28-28,30,共2页
铝箔轧制作为一种将铝或者铝合金毛坯经平辊冷轧加工制成箔材的工艺,要想全面提高铝箔轧制的工作效率和铝箔产品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板形控制技术的作用,其是提升箔材成品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完成高速轧制目标的基本前提条... 铝箔轧制作为一种将铝或者铝合金毛坯经平辊冷轧加工制成箔材的工艺,要想全面提高铝箔轧制的工作效率和铝箔产品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板形控制技术的作用,其是提升箔材成品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完成高速轧制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本文将进一步对铝箔轧制中的板形控制展开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箔轧制 板形控制 分段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舰船用钢制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振宇 陈俊 +1 位作者 唐帅 王国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4年第9期595-602,629,共9页
综述了美国舰船用钢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成分体系、工艺技术及典型应用,分析了新一代舰船用钢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舰船用钢的主要发展历程,指出了我国舰船用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对于新一代极低碳复合析出强化型高强韧钢进... 综述了美国舰船用钢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成分体系、工艺技术及典型应用,分析了新一代舰船用钢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舰船用钢的主要发展历程,指出了我国舰船用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对于新一代极低碳复合析出强化型高强韧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采用极低碳成分并结合控制轧制工艺技术,可以获得强度和韧性的良好匹配。对实验钢的显微组织和析出相进行了检测分析,对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初步的阐述。最后,概述了我国高强韧钢生产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基础。我国自主开发的新一代TMCP工艺技术和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表明我国新一代舰船用钢由"跟踪"向"自主研发"转变已经具备了坚实的装备和工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TMCP 超快冷 冷却路径控制 钢材强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速轧制对热轧带钢层流冷却出口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大志 叶海丽 +3 位作者 项晓菲 谢新亮 李红霞 高广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8,共6页
采用传热学原理建立了层流冷却温度有限差分模型,并用现场实测数据对水冷换热系数进行了自适应修正.对德盛1 150 mm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一套层流冷却温度仿真系统,分析和研究升速轧制时带钢在层流冷却... 采用传热学原理建立了层流冷却温度有限差分模型,并用现场实测数据对水冷换热系数进行了自适应修正.对德盛1 150 mm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一套层流冷却温度仿真系统,分析和研究升速轧制时带钢在层流冷却中温度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层冷出口温度受带钢的速度影响较大,在升速过程中,如果不采用集管动态喷水调节,带钢温度出现前低后高的现象,并且随着加速度的增加带钢前后温差越大.以此为依据,现场过程自动化系统L2级硬件采用过程服务器,基础自动化系统L1级硬件采用西门子PLC,L2级和L1级软件分别在C++和Step7V5.4下编程实现,并采用了带钢头尾宏跟踪和过程自动化系统采用带钢样本微跟踪的控制策略,对处于变速及高速运动中的带钢沿长度方向逐点实施控制,用动态调节的冷却集管系统来保证在速度变化期间带钢层流冷却出口温度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速轧制 层流冷却 温度控制 热轧带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节约型高性能结构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国栋 刘振宇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12-17,33,共6页
我国钢铁产业目前正面临资源匮乏,环境和自然生态不堪重负等严重问题,开发合金元素用量更低、力学性能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的节约型高性能结构钢是解决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综述了以超快速冷却为核心的新一代TMCP工艺... 我国钢铁产业目前正面临资源匮乏,环境和自然生态不堪重负等严重问题,开发合金元素用量更低、力学性能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的节约型高性能结构钢是解决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综述了以超快速冷却为核心的新一代TMCP工艺和以薄带铸轧为代表的"近终成形"技术的相关冶金学原理,重点介绍了它们在开发新一代节约型高性能结构钢产品中的应用和进展,指出了这些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TMCP 超快冷 冷却路径控制 钢材强韧化 薄带铸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炉电极调节系统的自校正控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小河 崔杜武 周京华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10-14,共5页
以电弧炉电极调节系统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采用参数辩识的方法对受控模型进行实时估计算法 ,进而采用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算法 ,对传统的 PID电弧炉电极调节系统加以改进。仿真结果表明 ,自适应控制系统无论在系统的动态性能 ,还是在对弧... 以电弧炉电极调节系统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采用参数辩识的方法对受控模型进行实时估计算法 ,进而采用极点配置自适应控制算法 ,对传统的 PID电弧炉电极调节系统加以改进。仿真结果表明 ,自适应控制系统无论在系统的动态性能 ,还是在对弧长扰动的抑制能力方面 ,均优于 PID控制 ,为开发新一代电弧炉自适应调节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调节系统 自校正控制 自适应控制算法 实时 仿真结果 PID控制 一代 参数辩识 受控 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