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4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六个新”战略与路径分析
1
作者 田景奇 石远江 +2 位作者 朱盈 王献文 赵俊杰 《能源科技》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研究首次提出基于“六个新”的发展思路与建设理念,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布局重点领域的投资项目,延伸形成适应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现代化电力产业链,催生一批电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结果表明:“十五五”期间电力产业的发... 研究首次提出基于“六个新”的发展思路与建设理念,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布局重点领域的投资项目,延伸形成适应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现代化电力产业链,催生一批电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结果表明:“十五五”期间电力产业的发展方向包括新能源装机翻番,打造综合能源“七种示范、七种管网”,畅通污泥生物质、氢氨醇、二氧化碳、煤制气与气电耦合4个新兴业务的供应链、产业链体系,推动煤电+煤炭、煤电+新能源、煤电+热网等转型与联营,实现煤电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持续提升“三个联营”营收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 型储能 一代煤电 质生产力 型工业化 战略性兴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新质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生产逻辑上聚焦新质生产的变革成效,在治理逻辑上助推新质治理的向善发展。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顶层设计,创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长效机制;重塑育人方案,确立基于创新能力生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创新协同,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聚焦跨界属性,提升在新质社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质生产力 人才 技术创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煤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3
作者 刘永 苗茂谦 +2 位作者 邓蜀平 蒋云峰 时培祥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煤基新材料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煤基合成新材料和煤基碳材料两大类,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的众多领域。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具备发展煤基新材料的良好基础;煤基新材料作为山西省工业经济新... 煤基新材料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煤基合成新材料和煤基碳材料两大类,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的众多领域。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具备发展煤基新材料的良好基础;煤基新材料作为山西省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实现资源性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全面介绍了山西省煤基新材料产业现状:煤基合成新材料产业规模不大,并且大部分处于产业链前端;煤基碳材料领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技术发源地。剖析了山西省煤基新材料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基础原料缺少、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偏低,产业布局比较松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人才队伍相对薄弱、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深入研究了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做强做优煤基合成新材料产业,包括煤制油高端油品产业链、聚酯类可降解塑料产业链、尼龙产业链和煤制烯烃产业链;创新升级发展煤基碳材料产业,包括针状焦产业链、碳纤维产业链、传统煤基碳材料产业链、新型负极材料产业链、煤层气制人造金刚石产业链。提出推动山西煤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建议;认为,应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策扶持体系,深化产学研融合、以创新带动产业链发展,发挥区域协同优势、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拓展产品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材料 化工材料 碳基材料 高质量发展路径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新领域 建设新生态 激发新动能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格局
4
作者 陈珮蓉 倪嘉宁 《上海农村经济》 2025年第2期17-18,共2页
浦东新区依托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之路,全面布局农业科技新赛道,提升农业创新主体层级,深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浦东乃至... 浦东新区依托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之路,全面布局农业科技新赛道,提升农业创新主体层级,深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浦东乃至全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体系 主体 动能 国际竞争力 农业可持续发展 格局 融合之路 浦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理念下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
作者 吴凤平 宋妍 黄蕊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1,共7页
基于新发展理念,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下构建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了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30个评价指标。其中,创新维度包括... 基于新发展理念,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下构建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了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30个评价指标。其中,创新维度包括水利行业研发经费、水利类专利授权量等9个指标;协调维度包括水环境协同治理力度、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之比等5个指标;绿色维度包括再生水利用率、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5个指标;开放维度包括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水利技术标准国际认可度等5个指标;共享维度包括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资源共享政策完善度等6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理念 水利质生产力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秉持新课程理念的闽教版小学英语新教材:新变化与新视角
6
作者 兰春寿 吴婷婷 吴烨珺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5年第3期17-23,共7页
以课程内容“教材化”到“教学化”过程为框架的分析认为,于2024年秋季开始使用、秉持新课程理念全新改版的闽教版小学英语新教材所彰显的新变化体现为教材内容密切对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学段目标要求;紧密围绕核心素养选择... 以课程内容“教材化”到“教学化”过程为框架的分析认为,于2024年秋季开始使用、秉持新课程理念全新改版的闽教版小学英语新教材所彰显的新变化体现为教材内容密切对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学段目标要求;紧密围绕核心素养选择单元主题和语篇内容;活动设计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教材内容贯穿一体化“教—学—评”闭环设计。教材倡导小学英语教师要从立足育人为本和单元整体教学的新视角设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从深入语篇研读与实施学习活动观的新视角展开教与学活动设计,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新视角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协同育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材 课程理念 变化 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领导力:领导者对新型生产关系作用的关键因素
7
作者 王立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新型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在新型生产关系的生成和演进中,领导者具备的新质领导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新质领导力的核心...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新型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在新型生产关系的生成和演进中,领导者具备的新质领导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新质领导力的核心在于领导者不仅要能够准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更要有实际能力去实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新质领导力包括战略、目标、行动三个方面的核心维度,即要以洞察决策力战略性地推动新型生产关系发展,以激励创新力实现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持续成长的根本目标,以协调执行力保障新型生产关系的有序高效运行,从而为新型生产关系的生成搭建制度体系、提供动力支撑、营造环境氛围,确保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的适配与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领导力 领导者 质生产力 型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企业财务创新
8
作者 马德林 郑非凡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9,共8页
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在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科技赋能等方面引领变革与创新。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与质优,成为财富的源泉,同时引导共同富裕理念。它推动企业通过理论创新、战略契合与... 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在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科技赋能等方面引领变革与创新。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与质优,成为财富的源泉,同时引导共同富裕理念。它推动企业通过理论创新、战略契合与实践应用,实现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财务需要适应这种动力,通过协同效应和结构动力的优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新质生产力引导企业进行全面的技术革命和数字化转型,以及多维驱动与系统优化。财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所有权、控制权、风险与收益关系、报表科目与列报等方面寻求创新。研究新质生产力与企业财务创新的关系,不仅能够为财务理论提供新的视角,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变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价值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型资源要素 价值创造 财务创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与进路
9
作者 金珺 陈泰伦 +2 位作者 赵苑婷 尹西明 陈劲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为核心路径,需要发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赋能作用。然而,现有文献未能解答何以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效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的理论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为核心路径,需要发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赋能作用。然而,现有文献未能解答何以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效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的理论基础出发,引入“社会—技术—环境”的体制视角,阐释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实现高效协同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逻辑和过程逻辑。研究发现,产业“双转型”需要以“双转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依托,围绕“双转型”场景开展“双转型”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绿色模式、品类、赛道与业态的涌现。从过程来看,产业“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开始于产业创新范式“双转型”,经过场景驱动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整合重构,最后以“社会—技术—环境”体制的转型直接作用于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演发展。结合中国汽车产业“双转型”的典型案例,进一步为产业“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洞见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场景驱动创 产业创生态系统 “社会—技术—环境”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逻辑、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向
10
作者 马君 郭小丽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5,共10页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上的必然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是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维度,职业教育以应用性技术突破的创新机制、...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上的必然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是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维度,职业教育以应用性技术突破的创新机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增产机制、产教深度对接的保障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基于此,职业教育应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路向入手,发挥技术创新支持力、强化高技能人才竞争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力,积极回应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质生产力 技术 经济 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框架体系与构建路径——以天津市为例
11
作者 马虎兆 王梦瑶 +1 位作者 王方 郭海轩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5,共11页
区域创新体系既是理论框架,也是政策分析工具。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学术界提出一系列新的创新理论,科技创新出现了众多新范式,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新框架成为当前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梳理提炼... 区域创新体系既是理论框架,也是政策分析工具。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学术界提出一系列新的创新理论,科技创新出现了众多新范式,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新框架成为当前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梳理提炼了当前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揭示了新质生产力要求下的区域创新体系演进发展新趋向,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新框架,并基于服务链接机制、平台链接机制、金融链接机制、制度链接机制、应用链接机制、条件链接机制,构建了“三层六链两通”新框架。同时基于新框架,以天津市为例,提出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思路建议,设计出“六个连接度”的构建路径,以加快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体系 科技创 质生产力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育融合视角下大健康类专业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创新路径
12
作者 陈晓香 卢晓燕 《中国食品》 2025年第4期9-11,共3页
当前,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对于培养大健康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早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立足五育融合视... 当前,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对于培养大健康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早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立足五育融合视角,深入探讨了大健康类专业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创新路径,旨在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推动大健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 时代教育 路径 融合视角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责任感 精神 不可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集合场景,创新定义应用
13
作者 王伟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数学)》 2025年第1期43-44,共2页
创新意识与创新应用,是新课程改革下必须不断渗透与培养的一种基本精神。集合是高中数学的第一个基本知识点,以集合场景为问题依托,立足“问题”的根本核心,把握“探究”的思维途径,探寻“发现”解题规律,可以很好地融入创新意识与创新... 创新意识与创新应用,是新课程改革下必须不断渗透与培养的一种基本精神。集合是高中数学的第一个基本知识点,以集合场景为问题依托,立足“问题”的根本核心,把握“探究”的思维途径,探寻“发现”解题规律,可以很好地融入创新意识与创新应用,为高中的数学学习开一个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知识点 高中数学 解题规律 应用 课程改革 意识 思维途径 融入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逻辑、规格要求与重要路径 被引量:2
14
作者 申国昌 贺鹏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7,共7页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要围绕理念创新着力培育新时代战略科学家,着眼科技创新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立足产业创新造就新兴产业顶尖人才。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保障拔尖人才培养,夯实“三位一体”战略支撑...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要围绕理念创新着力培育新时代战略科学家,着眼科技创新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立足产业创新造就新兴产业顶尖人才。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保障拔尖人才培养,夯实“三位一体”战略支撑体系畅通人才培养机制,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以基础教育为根基拓宽人才培养底座,构建多学段一体化纵向贯通培养体系,重视产学研多主体协同联动培养,注重发挥多元教育评价引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功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而为建成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拔尖创人才 自主培养体系 规格要求 重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辞旧迎新
15
《世界汽车》 2025年第1期6-6,共1页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025年。回望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在变革与创新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展望2025年,汽车行业将继续在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025年。回望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在变革与创新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展望2025年,汽车行业将继续在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年,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成为行业的最大亮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11月14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这一里程碑的国家,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已经正式迈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7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首次超过50%,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发展 能源汽车 变革与创 汽车行业 绿色化 能力 主流选择 能源乘用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阻碍及建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夏恒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而低空经济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主要体现在技术、要素和应用方面,即:在技术层面,低空经济为新质...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而低空经济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主要体现在技术、要素和应用方面,即:在技术层面,低空经济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支持;在要素层面,低空经济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供给;在应用层面,低空经济为新质生产力开创应用场景。然而,低空经济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低空经济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低空制造技术支撑短板明显、低空经济技术与应用融合相对不足、低空经济专业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为此,建议完善低空经济体制机制、加快低空制造技术实现创新、充分推进低空经济技术与应用的融合、大力培养低空经济专业人才,以促进低空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 战略性兴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人形象的数字生产研究——基于抖音短视频场域的内容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冉华 刘沛彤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4,共14页
随着全面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社交媒体在中国乡村的普及不仅大幅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更催生城乡数字交往中的新质生产力,塑造新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样态。基于抖音社交平台,通过对短视频中新农人形象再生产数据的内容分析,可深入考察抖音... 随着全面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社交媒体在中国乡村的普及不仅大幅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更催生城乡数字交往中的新质生产力,塑造新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样态。基于抖音社交平台,通过对短视频中新农人形象再生产数据的内容分析,可深入考察抖音如何重构城乡交往的整体现状及其形塑过程。研究发现,抖音等新媒体能够催生青年人反哺中老年人一起建立城乡双向奔赴的交往场域。尤其是一批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开始从城市返乡,他们积极投身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创意化表演重塑了新农人形象。这种行为充分肯定返乡生活并重新定义乡村身份,在中国交往场域实践中占据核心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抖音作为技术与社会互动的中介,在视频内容展演上具有历时性维度和包容特性,并成为跨越城乡鸿沟、促进城乡互动的重要传播特征。此外,抖音等社交媒体用户,通过在视频里扮演中介角色再生产出数字时代的中国城乡社会网络交往媒介,在构建积极城乡交往的媒介形象以及搭建新传播体系方面提供实践方式与理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城乡鸿沟 农人 抖音社交平台 交往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作为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方法——广义“新东北文学”论纲
18
作者 金钢 王璐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新时代以来,东北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综合考察其内涵与外延,是认识其价值较为客观的途径。如果将“铁西三剑客”等东北青年作家创作定义为狭义的“新东北文学”,那么本文讨论的则是新时代以来反映东北区域社会人生的广义的“新东... 新时代以来,东北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综合考察其内涵与外延,是认识其价值较为客观的途径。如果将“铁西三剑客”等东北青年作家创作定义为狭义的“新东北文学”,那么本文讨论的则是新时代以来反映东北区域社会人生的广义的“新东北文学”。新东北文学作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具有其局部性和特殊性,将东北作为方法,可以使新东北文学获得超乎其本来存在范围的意义,承载思想交流的使命,从而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与振兴,新世纪以来的城乡互动、地方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能够发现新东北文学超越区域限制的诸多想象,以及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东北文学 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演进基础、体系构成与实践启示
19
作者 刘冬梅 杨洋 李哲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1,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指引中国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综合视角分析发现:在演化基础上,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拥有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西方经济学、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指引中国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综合视角分析发现:在演化基础上,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拥有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西方经济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多种理论与思想来源,受到全球科技演进态势、国际科技经济竞合局势、中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国情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在体系结构上,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已经形成由新发展理念为统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本质特征、“八个坚持”为主体框架、新型举国体制等为“重点内容”的四层逻辑体系架构,并一直在持续发展。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该体系架构必须坚持动态演进与联系开放的思维。贯彻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重要精神,要坚持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优先级战略定位不动摇,协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能力建设推进科技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理念 科技自立自强 质生产力 科技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分析——基于fsQCA方法的联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娜 宋继伟 +1 位作者 朱莲美 赵泽辉 《财务管理研究》 2025年第1期10-21,共12页
为探索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不同路径,理解其差异化发展的机制,在TOE框架的基础上,运用fsQCA方法,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案例样本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组态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R&D人员投入是促成绿色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条... 为探索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不同路径,理解其差异化发展的机制,在TOE框架的基础上,运用fsQCA方法,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案例样本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组态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R&D人员投入是促成绿色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它并非非绿色技术创新发生的先决条件;第二,识别出4条通往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相比之下,非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路径则有3条,且这些路径与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路径呈现出一种非对称的关联模式;第三,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中西部区域主要以技术作为驱动力,而东部区域侧重于技术、组织与环境三要素的协同匹配,或是技术与组织两者的联合作用来推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绿色技术创 驱动路径 fsQCA 组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