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斯蒂芬·茨威格自传话语模式论
1
作者 王成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133,共8页
20世纪西方自传话语可分为三大模式:1.古典模式;2.现代模式;3.后现代模式。茨威格的自传话语模式,既以古典话语模式为基调,却又具有了现代话语模式的某些特征。他强调自传的真实性,肯定自传存在的自我本体论特征,但是他又客观指出了自... 20世纪西方自传话语可分为三大模式:1.古典模式;2.现代模式;3.后现代模式。茨威格的自传话语模式,既以古典话语模式为基调,却又具有了现代话语模式的某些特征。他强调自传的真实性,肯定自传存在的自我本体论特征,但是他又客观指出了自传难以达到绝对真实性的两大主因:一是人类根本就不具有可以信赖的真理器官;二是羞耻是每一种真实自传永久的对手。茨威格把自传分为了三个垒叠层次:以卡萨诺瓦为代表的原始阶段自传;以司汤达为代表的心理自传;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灵魂自传。茨威格不但认定了自传所具有的艺术美学价值,而且大胆提出了20世纪艺术美学的转向自传的预言。茨威格对隶属非虚构文学的自传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是20世纪西方自传话语模式的一次美学革命。总的来看,茨威格自传话语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优秀的自传要准确地描绘自己的生活,精确地展示自己的心理,但艺术家在表达自我时,不仅要寻求叙事方式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显现自我在尘世之中的生命意义和伦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茨威格 自传话语模式 转向自传 自传的诗学与伦理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者的审美视域与茨威格作品的审美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7-209,共3页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因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在对茨威格作品的阐释过程中,读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重新挖掘茨威格作品的审美价值,建立了一个新的审美视界,他们再现了茨威格作品的思...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因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在对茨威格作品的阐释过程中,读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重新挖掘茨威格作品的审美价值,建立了一个新的审美视界,他们再现了茨威格作品的思想性价值,使其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互动中获得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茨威格 威格 审美价值 审美经验期待视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茨威格传记在中国
3
作者 张晓青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2-94,共3页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最先译介的茨威格作品是他的传记。在其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茨威格传记经历了由受到赞赏到遭遇冷落、而后...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最先译介的茨威格作品是他的传记。在其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茨威格传记经历了由受到赞赏到遭遇冷落、而后再受到读者青睐的起伏变化的过程。从茨威格传记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所走过的不同历程,不仅可以窥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也可反观茨威格传记作品的价值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茨威格 传记作品 文学接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逃不出的囚笼——从茨威格的小说看男性权力话语倾向
4
作者 孔燕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5-67,共3页
斯蒂芬.茨威格以他的小说闻名于世。国内知识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人文主义情怀、对女性形象的细致描述以及心理现实主义的运用。本文另辟蹊径,通过对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和社会背景的深层分析,揭示出男性权力中心话语对他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斯蒂芬·茨威格 女性形象 男性权力话语 囚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
5
作者 范文瑚 《当代文坛》 1985年第2期48-50,共3页
在现代德语文学中,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占有极其引人注目的地位。他不仅是负有盛名的小说家和传记作家,还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十分尊崇以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为中心的西欧文化传统,把文学... 在现代德语文学中,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占有极其引人注目的地位。他不仅是负有盛名的小说家和传记作家,还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十分尊崇以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为中心的西欧文化传统,把文学艺术作为高尚的精神寄托和躲避尘嚣的理想国。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不过问政治,自称:“我们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没有丝毫兴趣,我们生活中那些疾言厉色的争吵有什么意义呢?城市为选举而激动不安,可我们去图书馆。群众起义了,可我们写诗和讨论诗歌。”然而,他却生活在一个无法摆脱政治的时代,在他六十年的生涯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棋的故事》 威格 法西斯势力 棋谱 作品 世界冠军 小说 心理分析 斯蒂芬·茨威格 怪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现人世怨尤 描摹心灵真实——浅论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
6
作者 黎皓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78-83,94,共7页
在本世纪的德语作家中,很少有几个人的名字能象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那样,享有如此广泛的世界声誉。他的文学生涯是从诗歌开始的,又是个出色的传记作家,同时从事文学翻译。他的中短篇小说虽然不多,然而却以其艺术... 在本世纪的德语作家中,很少有几个人的名字能象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那样,享有如此广泛的世界声誉。他的文学生涯是从诗歌开始的,又是个出色的传记作家,同时从事文学翻译。他的中短篇小说虽然不多,然而却以其艺术的独创性和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高尔基称他为“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家”并不过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茨威格 中短篇小说 心灵真实 罗曼·罗兰 高尔基 传记作家 独创性 人道主义精神 象征主义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羞怯与自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中国式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5,共3页
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根据上个世纪初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的电影搬上了银幕。1948年,美国也曾根据这部小说拍摄过一部电影《巫山云》。比较而言,由中国新晋女导演徐静蕾执导的《一个陌... 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根据上个世纪初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的电影搬上了银幕。1948年,美国也曾根据这部小说拍摄过一部电影《巫山云》。比较而言,由中国新晋女导演徐静蕾执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可算是外国男性作品的中国女性电影版本。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孤独爱情:从13岁起,她就爱上浪荡不羁的邻居作家,并开始为他默默地奉献与牺牲。可是即使经历了两次浪漫的邂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主角 爱情故事 中国式 世纪初 中国电影 斯蒂芬·茨威格 小说 女性电影 来信 羞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体教读,水到渠成——《伟大的悲剧》教学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肖培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7-31,共5页
《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一篇传记,抒情性强、文学味浓,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手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它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其天才的想象而写成的。这篇传记... 《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一篇传记,抒情性强、文学味浓,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手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它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其天才的想象而写成的。这篇传记,既有文学性又有历史性,语言很有感染力,让读者心灵为之激荡。文本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茨威格 审美感受 美好品质 卓尔不凡 抒情性 斯科特 教学思考 水到渠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秒钟的动心到一辈子的倾心——解读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情感呈现
9
作者 侯艳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3,共2页
青年演员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第二部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年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其电影风格清新流畅、细腻温婉,将女性内心情感的微... 青年演员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第二部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年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其电影风格清新流畅、细腻温婉,将女性内心情感的微妙跌宕诠释得不动声色。片中对男女情感的客观呈现与展示突破了以往国产影视剧传统中的道德批判模式,让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思考自己情感的得失,让她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个人情感中执着甚至执拗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情感评价 斯蒂芬·茨威格 影片 爱情 批判模式 女性观 观众 导演 电影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复古美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朋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38,共3页
导演韦斯·安德森以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为叙事媒介,将斯蒂芬·茨威格自传体小说《昨日的世界》中的"最美好的欧洲"搬上了大银幕,在复古美学与现代美学双重美学维度下进行了立体而丰满的影像建构。影片表现了导演... 导演韦斯·安德森以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为叙事媒介,将斯蒂芬·茨威格自传体小说《昨日的世界》中的"最美好的欧洲"搬上了大银幕,在复古美学与现代美学双重美学维度下进行了立体而丰满的影像建构。影片表现了导演韦斯·安德森浓厚的怀旧情结,展现了旧欧洲的时代风貌、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并实现了韦斯·安德森对比利·怀尔德与恩斯特·刘别谦经典喜剧艺术的复古美学仿效,以及对旧欧洲审美意识的吸纳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斯·安德森 斯蒂芬·茨威格 《布达佩斯大饭店》 复古美学 叙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人一族
11
作者 郭栋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2-43,共2页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世界人一族是一个新概念。20世纪末,全球化趋势明显。人们说着地球那个小村庄里的故事。其实,地球只有16小时的飞行路程,可它装着57亿人口。在一个可以复制人类的时代,地球的最后一个“新人...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世界人一族是一个新概念。20世纪末,全球化趋势明显。人们说着地球那个小村庄里的故事。其实,地球只有16小时的飞行路程,可它装着57亿人口。在一个可以复制人类的时代,地球的最后一个“新人类”(在世界人一族之后)大概属于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撞击 斯蒂芬·茨威格 国际化语境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中西文化 社会变迁 文化障碍 反恐怖活动 绿色和平组织 卫星电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