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个体的社会本体论--新斯宾诺莎主义与当代批判理论的相遇
1
作者 宋一帆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3,共10页
“跨个体性”是巴里巴尔介入左翼学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它展现了新斯宾诺莎研究与当代批判理论的会通。跨个体性在本体论上意味着关系优先于个体,必须突破个体的边界,使其持久地处于动态更新之中。它同时敞开了一个高度暧昧的空间:规范性... “跨个体性”是巴里巴尔介入左翼学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它展现了新斯宾诺莎研究与当代批判理论的会通。跨个体性在本体论上意味着关系优先于个体,必须突破个体的边界,使其持久地处于动态更新之中。它同时敞开了一个高度暧昧的空间:规范性从不先于规范化(normalization)产生,社会始终处于想象与理性之间交叠的状态。可以说,跨个体性形塑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本体论,它深入边界、人类学差异问题之中,揭示了排斥和新法西斯主义诞生的机制。这种新斯宾诺莎主义理论反思了经典批判理论中的交互主体性建构,要求将“权利”“规范”“理由空间”等问题转化为“再自然化的政治”。即在他者的关系之前,应当理解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位置,理解物质性基础(非人物、身体、情动)对主体的构成性作用。由此,政治问题将与最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相通,并指向这一问题:如何引导、转化人类的自然性,使心灵的主动性与集体力量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巴尔 斯宾诺莎主义 跨个体性 人类学差异 再自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斯宾诺莎与早期德国浪漫主义哲学的兴起 被引量:5
2
作者 罗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41,共11页
早期德国浪漫派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提出了质疑,试图在这个祛魅的世界中恢复自然、情感和历史的内在价值,以此克服单纯的理性建构所产生的分裂与异化。而这一切都与18世纪末的“泛神论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斯宾诺莎思想在德... 早期德国浪漫派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提出了质疑,试图在这个祛魅的世界中恢复自然、情感和历史的内在价值,以此克服单纯的理性建构所产生的分裂与异化。而这一切都与18世纪末的“泛神论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斯宾诺莎思想在德国哲学中的复兴有着紧密的关联。这场由雅可比挑起的重要争论意在通过对斯宾诺莎主义的批判,揭示理性主义的物质主义、宿命论和无神论后果及其隐含的虚无主义本质。但它又同时将斯宾诺莎再次带回到主流的哲学论争当中,使得早期浪漫派有机会借助对斯宾诺莎的重新阐释,在后康德哲学的语境中发展出独特的浪漫主义哲学。与理性主义坚持有限与无限之间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不同,早期浪漫派试图通过保持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张力来表达无限,并发展出一种以对立面的动态结合为原则的内在性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神论之争 早期浪漫派 斯宾诺莎主义 内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晓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5,共4页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2007年6月1日-3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2007年6月1日-3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兼《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通讯院士兼哲学所副所长斯米尔洛夫教授、中国哲学专家布洛夫等俄方学者专程参加会议并发表了学术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贾泽林、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南京大学张一兵、复旦大学吴晓明等30多人参加会议。研究前苏联哲学和当代俄罗斯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苏联哲学曾经是培育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主要思想源泉。苏东剧变、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要"返本而开新",即全面地反思和梳理前苏联哲学的遗产,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由原来"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后的"哲学转向"。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度反思前苏联哲学遗产,包括对列宁哲学、普列汉诺夫哲学、斯大林哲学及一大批前苏联时期学者的哲学遗产;如何评价当代俄罗斯对主流意识形态"真空"的"填补",如对东正教哲学思想的研究、对理性的研究、对西方哲学的研究等;如何进一步理性地反思全球化与本土化思想对话的关系,特别是俄罗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本专题推出几篇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存在论 普列汉诺夫 斯宾诺莎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神论之争中的理性与信仰问题——以雅可比的理性批判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罗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42,共7页
"泛神论之争"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雅可比作为这场争论的发起者指出,以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通过反思性的理性演证来确定事物存在的根据,其结果将是与理性和自由的原则相背离的机械决定论... "泛神论之争"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雅可比作为这场争论的发起者指出,以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通过反思性的理性演证来确定事物存在的根据,其结果将是与理性和自由的原则相背离的机械决定论和无神论,从而削弱道德、宗教和政治的根基;而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作为理性主义哲学的另一种表现,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最终不可避免地滑向虚无主义。因此,只能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而不能依靠理性的反思和推论,才能通达上帝在他的启示的直接性中向我们揭示出来的绝对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神论 雅可比 斯宾诺莎主义 康德 理性 虚无主义 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