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略谈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体制 |
毕克
周必文
|
《社会主义研究》
|
1985 |
2
|
|
2
|
试论斯大林时期障碍集体农庄经济发展的某些因素 |
邱大为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1
|
|
3
|
也论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政治体制 |
张伟垣
|
《北京社会科学》
|
1988 |
1
|
|
4
|
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中的几个问题 |
唐士润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5
|
斯大林执政的最后岁月(一) |
孙凌云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6
|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否必然失败 |
高放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
|
|
7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谷书堂
徐振方
常修泽
|
《学习与探索》
|
1983 |
0 |
|
8
|
以人道主义塑造社会主义新形象——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观介评 |
杨清涛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9
|
从干部任命制的视角解读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写在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 |
彭雪莲
|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0
|
略论苏联共产党的干部政策 |
罗睿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1
|
赫鲁晓夫与1958~1961年柏林危机 |
张盛发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3 |
2
|
|
12
|
苏联党政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改革 |
盛继红
|
《党校教学》
|
1989 |
1
|
|
13
|
谈谈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
王乃禧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8 |
1
|
|
14
|
从“波兹南事件”到“十月事件” |
张月明
|
《国际展望》
|
1981 |
0 |
|
15
|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调整 |
董拜南
|
《国际展望》
|
1988 |
1
|
|
16
|
“对卡冈诺维奇的审判三十年前就该进行了”——苏著名历史学家梅德韦杰夫答记者问(上) |
杨旭初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7
|
原苏联和独联体的民族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
李仁德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8
|
列宁晚年解决苏联民族问题的两个原则 |
白坚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0 |
|
19
|
苏联经济发展战略初探 |
|
《江苏社会科学》
|
1982 |
0 |
|
20
|
宦海浮沉的最后七年(四) |
谢.赫鲁晓夫
红帆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199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