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及其反叛者 被引量:7
1
作者 胡静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4,共6页
俄国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整个 2 0世纪的剧场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学生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则是以反叛者的姿态为世人所瞩目。文章通过对这三者戏剧理论的比较分析 ,指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俄国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整个 2 0世纪的剧场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学生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则是以反叛者的姿态为世人所瞩目。文章通过对这三者戏剧理论的比较分析 ,指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生命力在于革新 ,后二者对体系的反叛是建立在以体系为“跑道”意义上的“飞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梅耶荷德 瓦赫坦戈夫 反叛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表演心理技术的美学思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启示(上)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易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5年第4期5-10,共6页
戏剧与音乐之间有着很多区别,但就二者都具有二度创作的性质来说,它们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如能吸收戏剧表演——特别是心理技术方面的成果,应该是有益的。尽管精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人未必就是一个音乐表演家... 戏剧与音乐之间有着很多区别,但就二者都具有二度创作的性质来说,它们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如能吸收戏剧表演——特别是心理技术方面的成果,应该是有益的。尽管精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人未必就是一个音乐表演家,而一个音乐表演专业工作者,如果能从戏剧表演理论方面丰富自己的修养,将会对音乐表演大有帮助。 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心理技术 美学思考 表演体系 音乐表演 第一自我 第二自我 表现派 演员 体验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表演心理技术的美学思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现体系的启示(下)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易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6年第1期3-9,共7页
三、从内容到形式 在上一节中.我们讨论了从作品的形式进入作品内容的思维过程.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表演者从乐谱中“听”
关键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心理技术 美学思考 表现体系 表演者 舞台语言 形体线 感情体验 演员 心理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未发表的札记 被引量:2
4
作者 何纪华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1期91-95,共5页
本文译自《苏维埃文化报》1979年9月11日第73期,略有删节。原题为《舞台是展示生活的场所》。据该刊编者说,类似这样的札记在斯氏的文献档案中存有一百来册。这类札记与斯氏的“体系”手稿不同,它往往记下了斯氏那种更加出自内心的思维... 本文译自《苏维埃文化报》1979年9月11日第73期,略有删节。原题为《舞台是展示生活的场所》。据该刊编者说,类似这样的札记在斯氏的文献档案中存有一百来册。这类札记与斯氏的“体系”手稿不同,它往往记下了斯氏那种更加出自内心的思维和感受。这里,作者可以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我们来说,这类札记是斯氏创作思想的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动,它鲜明地反映了这位艺术大师的个性,及其在戏剧领域的探索和追求。尽管斯氏札记中的一些见解多半是五、六十年以前的,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他在“要珍视创作的本质”一节中指出:为什么某些新发现、新方法如此短命?为什么它们未及开花就凋谢了?为什么它们遭到了某种有趣的玩具那样的命运?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弄清楚艺术的真正原理?斯氏认为,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只寻求形式,而不是寻求形式所由产生的本质;只寻求创作的结果,而不是寻求创作的本原。由此可见斯氏对于戏剧舞台上那种与内容相剥离的纯形式的花样翻新,有着多么敏锐的观察,多么精到的剖析和多么强烈的厌憎。今天重温斯氏这类论述,不是从中可以得到颇大的启迪和教益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 天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手稿 演员 创作思想 新发现 札记 表现艺术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兴表演”美学研究——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郑君里 被引量:1
5
作者 唐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4-68,共5页
一、“即兴表演”的起源与发展即兴表演(I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作为一种表演方式,最早可追溯到16-18世纪的意大利“假面戏”。“只有一种喜剧形式是、并且始终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即没有剧本和即兴表演的‘假面戏’。”
关键词 即兴表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美学研究 16-18世纪 表演方式 喜剧形式 意大利 假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记一次生动的座谈会
6
《中国出版》 1979年第11期37-39,44,共4页
七月三十一日和八月七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戏编室举行题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座谈会,邀请戏剧、电影界著名导演、演员和理论工作者,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问题进行讨论。应邀参加座谈的有赵丹、葛一虹、阿甲、夏淳、刁光... 七月三十一日和八月七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戏编室举行题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座谈会,邀请戏剧、电影界著名导演、演员和理论工作者,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问题进行讨论。应邀参加座谈的有赵丹、葛一虹、阿甲、夏淳、刁光覃、朱琳、胡朋、田华,邓止怡、陈顒、杜澎等十九位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斯氏体 座谈会 刁光覃 现实主义 演员 表演艺术 实践经验 导演艺术 赵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选剧第一”——李渔与斯坦尼导演学比较研究之一 被引量:1
7
作者 傅秋敏 《艺术百家》 1987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中国的李渔与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均简称斯坦尼)是两位闻名于世的戏剧大师和理论巨擘。如果将他俩相提并论,进行一番导演理论的比较研究,似乎牵强附会。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经历、思想都不同,戏剧观也各异,尤其李渔和斯坦尼... 中国的李渔与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均简称斯坦尼)是两位闻名于世的戏剧大师和理论巨擘。如果将他俩相提并论,进行一番导演理论的比较研究,似乎牵强附会。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经历、思想都不同,戏剧观也各异,尤其李渔和斯坦尼各自的导演理论是建筑在中国戏曲和欧洲话剧,这两条不同的演剧发展轨迹之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学 李渔 导演理论 比较研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戏曲 发展轨迹 戏剧观 话剧 思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实”的示范:“十七年”时期的莎剧演出
8
作者 陈莹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5,共9页
1950年代,一批苏联专家赴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教学机构教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使得斯氏体系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表导演教学中占据首要地位,为中国话剧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写实”基础。作为一系列斯氏体系教学课程的总结,专... 1950年代,一批苏联专家赴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教学机构教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使得斯氏体系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表导演教学中占据首要地位,为中国话剧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写实”基础。作为一系列斯氏体系教学课程的总结,专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莎士比亚剧目进行排演,可谓是一次运用斯氏方法进行演出的示范。而对之进行探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莎剧演出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莎剧演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国戏剧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倪萍──读“倪萍自述与自视”(摘要) 被引量:1
9
作者 应天常 王宇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主持人节目 媒介批评 应天常 节目主持 文化栏目 文化视点 "正义" 意义和价值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菊隐的“心象说”再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辉斌 马慧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5-108,149,共5页
焦菊隐的"心象"一词应当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内心视象"的另一种翻译;狭义"心象说"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内心视象"相对而言的演员创造角色的方法,但所指的范围更窄,创造角色的途径和顺序... 焦菊隐的"心象"一词应当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内心视象"的另一种翻译;狭义"心象说"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内心视象"相对而言的演员创造角色的方法,但所指的范围更窄,创造角色的途径和顺序不一样;广义的"心象说"还包含了表现派的技巧和中国传统艺术的成分。狭义"心象说"是"内心视象"的中国化和创造性的运用,广义"心象说"几乎不是焦菊隐本人直接提出来的,不少内容是后人的附会。"心象说"是一套戏剧演出技巧,体现了富有创见的实践智慧,但理论创新不是很大,甚至不能成为一种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评价 心象 内心视象 焦菊隐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菊隐“心象说”与斯氏体系关系二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18,共7页
有学者称焦菊隐的"心象说"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存在误解,"心象说"应该看作焦菊隐综合体验、表现及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的结果,然而,通过考察焦菊隐研读斯氏著作的史实,并将焦菊隐所论与斯氏相关著述对读,可以看... 有学者称焦菊隐的"心象说"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存在误解,"心象说"应该看作焦菊隐综合体验、表现及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的结果,然而,通过考察焦菊隐研读斯氏著作的史实,并将焦菊隐所论与斯氏相关著述对读,可以看出:焦菊隐所说"在你生活于角色之前,首先使角色生活于你"虽非斯氏原话,但也不是随意杜撰;而焦菊隐对斯氏《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有关"性格化"的理解,恰与斯氏手稿之言不谋而合。焦菊隐的"心象说"并未违背斯氏体系精神,只是在方法层面上有所不同,故与其说焦菊隐的"心象说"是综合三家之说的产物,不如说是斯氏表演体系的中国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心象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性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解放天性”的迷思——对一个表演观念及外智引进工作的反思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惠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65,共10页
"解放天性"看似西方观念,其实斯坦尼等主流大师从未提倡,是国人误读外教后自造的伪进口标签。某些只做短期工作坊的外教也是原因之一,他们语言不通,常撇开剧本专教碎片化肢体游戏,被误当成主流。西方的营销套路"做自己&q... "解放天性"看似西方观念,其实斯坦尼等主流大师从未提倡,是国人误读外教后自造的伪进口标签。某些只做短期工作坊的外教也是原因之一,他们语言不通,常撇开剧本专教碎片化肢体游戏,被误当成主流。西方的营销套路"做自己"也被误以为表演的真谛,还被夸大为"解放天性"。好的表演训练培养演员的第二天性,绝非放纵原生的天性。60多年来西方学者为求新发论文,常贬剧本崇表导演,中国学者又多与表导演脱节,导致此领域外智引进中的诸多问题,亟需得到认真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天性 第二天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工作坊 外智引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规则”的“自由”阅读——由《想念地坛》例谈现代散文的选修教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仲玉梅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39,共3页
“阅读是自由的梦。”(萨特)相比较于必修教材的散文阅读,《现代散文选读》的阅读就是更为自由的活动。但是,这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观看完梅兰芳的表演后所感叹的——“中国京剧是有规则的自由运动”;现代散文的选读还应该是... “阅读是自由的梦。”(萨特)相比较于必修教材的散文阅读,《现代散文选读》的阅读就是更为自由的活动。但是,这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观看完梅兰芳的表演后所感叹的——“中国京剧是有规则的自由运动”;现代散文的选读还应该是这样一种有“规则”的“自由”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散文阅读 现代散文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教学 选修 地坛 必修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电影界关于斯氏体系的若干论述和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雪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共2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欧洲电影界都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前苏联电影奠基人之一弗·伊·普多夫金、谢·爱森斯坦、演员契尔卡索夫、史楚金,法国最负盛名的电影导演让·雷诺阿、著名导演让·特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欧洲电影界都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前苏联电影奠基人之一弗·伊·普多夫金、谢·爱森斯坦、演员契尔卡索夫、史楚金,法国最负盛名的电影导演让·雷诺阿、著名导演让·特莱维勒、著名导演、演员雅各·科波和让·维提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奠基人沃·巴巴罗,波兰著名电影导演施杜施·康维茨基、著名舞台、电影演员斯比洛涅夫·齐布尔斯基以及英国著名演员彼得·尤斯蒂诺夫等人对斯氏体系的意义和影响都有过深刻而精彩的论述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体系 电影 表演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艺术界关于斯氏体系问题的几次论争及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雪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共5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在我国的传播也有悠久的历史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文革"前夕,林彪、江青一伙利用某些人对体系的错误的"研究成果",在"文革"期间发...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在我国的传播也有悠久的历史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文革"前夕,林彪、江青一伙利用某些人对体系的错误的"研究成果",在"文革"期间发动过对斯氏及其体系的"革命大批判",使我国戏剧、电影界众多人士受到株连和迫害。"文革"过后,艺术界举行过多次讨论会并发表过众多论文及专著,探讨与体系有关的一些具体学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论争 探讨 在电影表演中的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的真实性:现代主义戏剧理论回顾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岫敏 《外语研究》 2002年第3期56-60,共5页
在艺术作品中真实地再现生活一直是许多艺术家追求的目标。在现代主义思潮中 ,真实性的概念有了新的意义。本文从生活逼真性、艺术逼真性、社会性逼真三个方面追溯了现代主义戏剧理论对真实性的追求。
关键词 现代主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梅依霍德 布莱希特 布鲁斯 阿尔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论
17
作者 姚文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70-76,共7页
一中西方戏剧美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戏剧情节胜于重人物性格,把戏剧情节视为首要因素,而将人物性格的塑造统摄于戏剧情节的安排之下。戏剧情节在中国戏剧美学中历来被称为“头脑”或“主脑”,王骥德说:“红拂私奔,如姬窃符,皆本传大... 一中西方戏剧美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戏剧情节胜于重人物性格,把戏剧情节视为首要因素,而将人物性格的塑造统摄于戏剧情节的安排之下。戏剧情节在中国戏剧美学中历来被称为“头脑”或“主脑”,王骥德说:“红拂私奔,如姬窃符,皆本传大头脑”,“须重著精神,极力发挥使透”;李渔提出“立主脑”的命题,认为一本戏中无数陪宾须为一人而设,一人之身无限关目须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美学 戏剧情节 西方戏剧 戏剧表演 人物性格 李渔 王骥德 戏剧结构 戏剧艺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音探讨(下)
18
作者 张凤铸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1983年第2期73-79,共7页
生活是和声音分不开的。弗立兹·朗格预言声音艺术发展的广阔前景:“我们的文化正逐渐从视觉转向听觉”(转引自雷纳逊;《电影导演工作》第63页),也许偏颇,但值得思考。文艺广播是以声音为媒介诉诸人们的听觉。声音具有物理性、生理... 生活是和声音分不开的。弗立兹·朗格预言声音艺术发展的广阔前景:“我们的文化正逐渐从视觉转向听觉”(转引自雷纳逊;《电影导演工作》第63页),也许偏颇,但值得思考。文艺广播是以声音为媒介诉诸人们的听觉。声音具有物理性、生理性、心理性、表情性、假定性、联觉性、可塑性等特征。它富有表现力。为了掌握听觉艺术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奏美 听觉艺术 声音 音乐 文艺广播 电影导演 郭沫若 规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二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剧文学叙述性语言的特征及其审美运作
19
作者 黄爱华 《远程教育杂志》 1997年第5期20-23,共4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是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尽管影视剧文学在“文学”这个大家族中是属于特殊的文体样式,但它们也是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是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尽管影视剧文学在“文学”这个大家族中是属于特殊的文体样式,但它们也是以语言为基本表现手段和物质材料的。如果对影视剧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运作规律不甚了了或所知甚少,影视剧文学剧本创作也就无从谈起;并且,就是戏剧、电影与电视剧三者之间,其文学语言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不区分这些差异,就不能很好地驾驭影视剧这三种文学的写作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性语言 影视剧 语言的特征 影视艺术 文学剧本 电影与戏剧 运动感 影视文学 提示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前苏联戏剧理论的影响与融入
20
作者 丁芳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96,共8页
本文通过大量一手的文献资料,重点分析抗战时期前苏联戏剧理论、特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巨大影响。艺术家们努力使之融入中国现代戏剧的舞台实践之中,这对于中国现代演剧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话剧的现代化,起... 本文通过大量一手的文献资料,重点分析抗战时期前苏联戏剧理论、特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巨大影响。艺术家们努力使之融入中国现代戏剧的舞台实践之中,这对于中国现代演剧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话剧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地理解中国现代话剧是如何在继承本民族文化血脉的基础之上,以一种"拿来主义"的精神积极吸收外来戏剧文化的优秀成果而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苏联戏剧理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 中国现代演剧体系 影响与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