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以冀中坳陷文安斜坡议论堡地区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博为 付广 +3 位作者 张居和 胡明 刘峻桥 王浩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0-381,共12页
在伸展盆地中,油源断裂转换带往往对油气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为了明确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垂直累积断距-距离曲线法厘定了文安斜坡议论堡构造3条油源断裂的转换带并明确了... 在伸展盆地中,油源断裂转换带往往对油气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为了明确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垂直累积断距-距离曲线法厘定了文安斜坡议论堡构造3条油源断裂的转换带并明确了其分布特征;依据岩心、露头资料、实钻资料和叠前三维地震资料对油源断裂转换带伴生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模拟;总结了油源断裂转换带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及二者与油气成藏关系。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油源断裂转换带部位富含砂岩的输导层较发育,应力相对油源断裂其他部位较集中,是裂缝密度高值的发育区,为油气聚集提供优势的运移通道和指向,使油气向低势区汇聚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转换 油源断裂 裂缝 油气 议论堡构造 文安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侧向、垂向运移通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孙同文 高喜成 +3 位作者 吕延防 付广 王海学 王浩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1-1021,共11页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油气运移特征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转换带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既可以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又可以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当作为侧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的流体势梯度;②砂体发育,储层对接概率大且侧向连通性好;③具有相对低的垂向与侧向渗透率比。侧向运移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破坏型-侧向连通油气运聚模式和破坏型-垂向、侧向封闭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富集层位一般与运移层位一致。当作为垂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硬连接”型转换带活动强度一般较大,容易幕式开启作为通道;②“硬连接”型转换带处断层面常为脊状低势区,有利于油气发生汇聚;③应力集中、裂缝发育,容易破坏盖层发生油气垂向渗漏。垂向运移也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完全破坏型-油气垂向穿斜坡渗漏模式和破坏型-油气沿断层面垂向运移模式,油气一般被调整至浅层富集。通过矿物沉淀速率、成岩作用、地下水渗漏及矿床突水现象等,均可证实断裂转换带部位曾是流体运移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势 砂体 渗透率 应力 侧向运移 垂向运移 转换斜坡 断裂转换 油气运移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南部断裂转换带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范彩伟 李明 +2 位作者 李才 陈林 李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6-45,共10页
伸展盆地中发育的断裂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南部发育斜向伸展背景下的大型断裂转换带,通过精细地震解释对断裂转换带开展构造特征研究,并进行成藏条件解剖。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大型断裂转换... 伸展盆地中发育的断裂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南部发育斜向伸展背景下的大型断裂转换带,通过精细地震解释对断裂转换带开展构造特征研究,并进行成藏条件解剖。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大型断裂转换带主要受控于珠三南断裂带文昌A凹南段和6号断裂两条主干断裂,断裂转换带内部由北、中、南三个断裂带组成。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神狐—文昌期)张裂、渐新世—早中新世(珠海—珠江期)右旋叠覆走滑、中中新世至今走滑作用增强转换带定型3个阶段。断裂转换带不仅控制了圈闭的发育,同时也对烃源岩、沉积体系及油气运聚有一定的影响。结合区域“内气外油、下气上油”的油气富集规律,指导了断裂转换带内部获得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近十几年来最大的发现,展现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转换 斜向伸展 控藏作用 新生代 文昌A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转换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亚茹 高顺莉 +1 位作者 周平 唐贤君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0期42-49,共8页
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凹陷中部存在大量的挤压反转和转换断裂痕迹,转换断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重磁场特征及地层厚度,对凹陷内断裂类型和平面剖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识别出3组大型转换... 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凹陷中部存在大量的挤压反转和转换断裂痕迹,转换断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重磁场特征及地层厚度,对凹陷内断裂类型和平面剖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识别出3组大型转换断裂带。西湖凹陷平面上主要发育NE-NNE向断裂,主发育期主要位于古新世早期至始新世平湖组沉积期,可分为上、中、下3期断裂体系,转换断裂主要发育在上部断裂体系内。在"南北分区"大背景下,凹陷存在3组主要的大型转换断裂带:舟山-国头转换断裂带、海礁湾南缘转换断裂带和海礁湾北缘转换断裂带。大型转换断裂带对西湖凹陷具有重要的控圈和控藏作用,在其背景下发育多种构造样式和圈闭类型,包括扭动分叉"Y"型圈闭、扭动转换"H"型圈闭和扭动改造"Y"型圈闭等。同时,结合海礁湾南缘转换断裂带上已成藏油气田解剖,分析了转换断裂作为运移通道对油气的二次运移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断裂分布 转换断裂 控圈作用 二次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付广 韩刚 李世朝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8-1304,共7页
断裂转换带和断裂不封闭部位是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的部位。依据断裂断距—距离曲线特征,按照同一条断裂中间断距大、两端断距变小的规律,可以确定断裂转换带的位置;实际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小于封闭油气所需的最小填充物泥质含量的部... 断裂转换带和断裂不封闭部位是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的部位。依据断裂断距—距离曲线特征,按照同一条断裂中间断距大、两端断距变小的规律,可以确定断裂转换带的位置;实际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小于封闭油气所需的最小填充物泥质含量的部位即为断裂侧向不封闭部位;根据油气势能等值线法向汇聚的延伸方向确定油气沿砂体的运移路径。将油气沿砂体的侧向运移路径与断裂转换带和断裂侧向不封闭部位叠合,可以确定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是断裂转换带还是断裂不封闭部位。并将上述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区沙一段、沙二段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的预测。结果表明:沙一段、沙二段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主要是断裂转换带,其中一部分断裂转换带又是断裂侧向不封闭部位,更有利于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只有几处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是断裂侧向不封闭部位,有利于油气穿过断裂侧向运移和聚集,与沙一段、沙二段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附近的断裂处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侧接输导 运移部位 断裂转换 断裂侧向不封闭部位 运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北坡转换带特征及其对大中型气田的控制 被引量:27
6
作者 徐长贵 尤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1-1072,共12页
基于新采集三维地震与钻井资料分析,系统解剖宝岛凹陷地质结构及其断裂体系,开展转换断阶带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宝岛凹陷发育北部断阶带、中部凹陷带与南部斜坡带,其中,北部断阶带自西向东发育宝岛B、A、... 基于新采集三维地震与钻井资料分析,系统解剖宝岛凹陷地质结构及其断裂体系,开展转换断阶带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宝岛凹陷发育北部断阶带、中部凹陷带与南部斜坡带,其中,北部断阶带自西向东发育宝岛B、A、C等多个转换断阶带,控制宝岛凹陷烃源岩、圈闭、储集层、油气运移及烃类气富集。转换带主干断裂在渐新世早期崖城组沉积期的活动性控制生烃灶与生烃潜力,自西向东活动性增强且距离物源区更近,烃源岩厚度、三角洲规模呈增大趋势,发育多个生烃洼陷;主干断裂在张扭背景下发生局部挤压,形成大型鼻状构造背景下的复合型圈闭,且向东宝岛A、宝岛C圈闭规模大于宝岛B圈闭;多级断阶控制隆起区物源碎屑注入形成大型三角洲砂体,宝岛A转换带F12断裂中西段同向转换带和东段缓坡段控制两大物源碎屑注入,形成西支、东支等多个三角洲朵叶体;主干断裂控制形成的大型构造脊紧邻生烃中心,具有高效运聚特征;主干断裂组合方式、活动时间与天然气充注期次的良好匹配,控制烃类气富集。宝岛A转换带紧邻生烃洼陷宝岛27、25、21洼,发育神狐隆起物源供给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具有大型构造脊高效汇聚及主干断裂平行组合且停止活动时间早的特征,是烃类气优势汇聚区,实钻发现厚层优质气层,获得宝岛凹陷首个大型气田宝岛21-1的发现,证实松南—宝岛北部转换带成藏条件好,向东转换断阶带拓展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松南—宝岛凹陷 断裂转换 古近系 宝岛21-1 大中型气田 大型构造脊 复合圈闭 烃类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控制理论在规则断裂中的应用
7
作者 周爱细 韦尧兵 郎福元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5-48,共4页
从裂纹技术的需要出发 ,根据工程控制理论和断裂力学的基本原理 ,对控制规则断裂过程做了初步的理论分析 .建立了数学模型和基本分析模型 ,讨论了规则断裂过程的稳定性 。
关键词 规则断裂 工程控制理论 裂纹技术 裂纹扩展 稳定性 能量函数 断裂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坡区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路径预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曾立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5,共6页
为了研究斜坡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斜坡区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条件及路径构成研究基础上,通过确定砂体输导油气区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的汇聚线与断裂转换带、断裂不封闭部位的叠合关系,建立了一套侧向输导油气路径的预测方法,并应用于渤海... 为了研究斜坡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斜坡区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条件及路径构成研究基础上,通过确定砂体输导油气区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的汇聚线与断裂转换带、断裂不封闭部位的叠合关系,建立了一套侧向输导油气路径的预测方法,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区沙二段的侧向输导油气路径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文安斜坡区沙二段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路径仅分布在其西部的中南,北部、中部的侧向输导油气路径较南部发育;油气运移路径均是从西至东,延伸距离相对较短,主要由砂体输导油气区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汇聚线与断裂转换带构成,少数由砂体输导油气区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汇聚线与断裂不封闭部位构成。预测侧向输导油气路径上或附近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与沙二段已发现的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区 断砂配置 输导路径 预测方法 断裂转换 汇聚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两个亿吨级隐蔽油气藏勘探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35
9
作者 周心怀 王德英 张新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7,共8页
近年来,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发现了两个亿吨级隐蔽油气藏,勘探实践证实:地质新认识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部署。石臼坨凸起低幅构造背景下"脊—圈—砂"三元耦合控藏机理,指导了凸起区新近系极浅水三角洲构造—岩... 近年来,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发现了两个亿吨级隐蔽油气藏,勘探实践证实:地质新认识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部署。石臼坨凸起低幅构造背景下"脊—圈—砂"三元耦合控藏机理,指导了凸起区新近系极浅水三角洲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的重大发现;陡坡带盆缘断裂转换带隐蔽油气藏差异成藏模式,指导发现了渤海油田首个古近系中深层地层—岩性亿吨级油气藏。这些地质新认识进一步推动了技术攻关与创新,形成了浅层低幅构造背景下变速成图技术、"富砂型"极浅水三角洲岩性圈闭描述技术、断—砂耦合半定量分析技术、中深层构造—沉积模拟下精细古地貌恢复技术、中深层地层—岩性复合圈闭识别技术和中深层复杂岩性测试技术6项关键技术,为渤海海域规模型隐蔽油气藏的发现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隐蔽油气藏 石臼坨凸起 脊—圈—砂 断裂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新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32
10
作者 徐长贵 范彩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5,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等多个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通过对南海西部近海盆地主要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阶段及其分布不均衡性的分析,以及对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分布与生烃强度、构造背景、裂隙(断裂)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南海西部近海仍然具备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广阔前景,提出了必须走领域突破之路,明确了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必须围绕六大富烃凹陷展开,天然气勘探要优先突破莺-琼盆地的高强度生气中心-优势汇聚背景-垂向裂隙带三元耦合区,原油勘探必须紧抓珠江口西部和北部湾断陷盆地的大型增压型断裂转换带和具有隆起背景的近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近海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突破 断裂转换 湖底扇 海底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及邻区板内走滑构造岩浆带与铀多金属成矿作用
11
作者 方适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S1期38-42,共5页
运用大陆动力学与构造成矿学的最新理论,在野外地质观察与综合分析测试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湘东及邻区北西向构造岩浆带是与华南古裂谷近相垂直而发育起来的板内转换断裂,也是中国东南部斜穿南岭的又一条重要铀多金属成矿带;整体活动... 运用大陆动力学与构造成矿学的最新理论,在野外地质观察与综合分析测试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湘东及邻区北西向构造岩浆带是与华南古裂谷近相垂直而发育起来的板内转换断裂,也是中国东南部斜穿南岭的又一条重要铀多金属成矿带;整体活动始于中生代的北北东向走滑构造岩浆带深切华南主要板内构造单元,并经历了燕山早期会聚走滑与燕山晚期离散走滑造山作用,形成走滑重熔花岗岩及一系列平移断层、拉分盆地和铀多金属成矿作用。以典型矿床为例,探讨了走滑断裂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构造 岩浆成矿带 转换断裂 铀多金属成矿作用 湘东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