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坳陷古近纪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沉积期的原型盆地格局
1
作者 李伟 秦瑞庆 +6 位作者 贾海波 张鹏飞 邱贻博 李嘉 曹明月 贾丛硕 李兴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5,共15页
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和钻井成果资料,以同沉积期活动断裂的厘定为切入点,通过地层剥蚀厚度和原始厚度的恢复,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明确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沉积期的原型盆地格局。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孔店组—沙四下亚段可以划分为孔三段、孔二... 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和钻井成果资料,以同沉积期活动断裂的厘定为切入点,通过地层剥蚀厚度和原始厚度的恢复,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明确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沉积期的原型盆地格局。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孔店组—沙四下亚段可以划分为孔三段、孔二段、孔一段、沙四下4个构造亚层,自下而上残留地层展布范围不断增大、分隔性减弱,体现原始沉积和后期剥蚀改造的叠加效应;孔三段沉积期济阳坳陷表现为受晚中生代古地貌格局影响、初始拉张背景下的局限洼陷沉积;孔二段沉积期济阳坳陷为拉张强度逐渐增大背景下的孤立较深断陷沉积,可以划分为北部沾化凹陷东北部、南部东营凹陷东北部和东营凹陷西南部—惠民凹陷三大沉积区;孔一段沉积期济阳坳陷为较强拉张背景下深断陷沉积,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分隔性逐渐减弱;沙四下亚段沉积期济阳坳陷持续断陷,湖盆范围扩大;济阳坳陷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沉积期构造特征与盆地格局既有对晚中生代先存构造的继承性,又有其自身特殊性,在其形成以后又遭受到后期强烈的剥蚀改造;地层的剥蚀主要受控于后期活动断层(近EW、NE向为主)的断块翘倾和缓坡抬升,各构造亚层顶部基本都遭受明显剥蚀,沙四下亚段地层剥蚀较为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 孔店组—沙四下亚段 地层沉积与剥蚀 断裂控盆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新生代控盆断裂及盆地群成因 被引量:23
2
作者 安慧婷 李三忠 +9 位作者 索艳慧 刘鑫 戴黎明 余珊 熊莉娟 程世秀 薛友辰 马云 王霄飞 赵淑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111,共17页
南海西部新生代盆地自北而南有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与早期左行左阶和后期右行右阶的红河断裂、南海西缘大断裂、万安东断裂等控盆断裂带演化密切相关。该构造带总体呈负花状构造,主断层面表... 南海西部新生代盆地自北而南有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与早期左行左阶和后期右行右阶的红河断裂、南海西缘大断裂、万安东断裂等控盆断裂带演化密切相关。该构造带总体呈负花状构造,主断层面表现出丝带效应,自北向南,红河断裂倾向西南、南海西缘断裂倾向东、万安东断裂倾向西。该断裂带附近的这些盆地是成因上紧密联系的一组拉分盆地群。盆地内部的NE向断裂是受这些主控断层限制的次级控坳断裂。这些断裂位移有限,因而该盆地群不可能是印支地块700km位移的挤出构造或深部规则的地幔柱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是断裂带于新生代有限位移背景下的拉分盆地,但通过事件对比,也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持续楔入欧亚板块有关,因此,该盆地群主要动力来源还是与南海西侧动力学体系密切相关。总体上,右行右阶断裂带被晚期NWW向断裂左行错切,而这些NWW向断裂与吕宋岛弧一带的NWW向断裂具有连续性和走向一致性,因而,东部菲律宾板块沿岛弧地带楔入欧亚板块的动力学系统可能在晚期波及本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群 走滑-拉分 断裂 新生代 南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被引量:39
3
作者 孙晓猛 张梅生 +3 位作者 龙胜祥 郝福江 刘鹏举 刘长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 5个期次 :即印支期 (T2 —T3 )、燕山早期 (J2 末—J3 )、燕山晚期 (K1末期 )、燕山末期 (K2 末期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期 )。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 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 5个期次 :即印支期 (T2 —T3 )、燕山早期 (J2 末—J3 )、燕山晚期 (K1末期 )、燕山末期 (K2 末期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期 )。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在盆地内的延伸 ,造山带与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同步耦合性 ,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相关性。逆冲推覆作用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分布轮廓、构造格局、地层发育和沉积建造 ,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决定了盆地的性质和类型。中生代盆山构造耦合是扬子、华北两板块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中-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合肥 周口坳陷 断裂 构造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两侧控盆断裂域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冯晅 孙成城 +4 位作者 侯贺晟 赵建宇 俞海龙 康晓倩 刘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3-1105,共13页
大兴安岭重力梯度带两侧控盆断裂域的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与构造属性存在巨大差异,本文通过研究大兴安岭西坡德尔布干断裂以及松辽盆地中央孙吴—双辽断裂附近的重力、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并结合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GGT)资料,对德尔布... 大兴安岭重力梯度带两侧控盆断裂域的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与构造属性存在巨大差异,本文通过研究大兴安岭西坡德尔布干断裂以及松辽盆地中央孙吴—双辽断裂附近的重力、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并结合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GGT)资料,对德尔布干断裂和孙吴—双辽断裂的控盆作用以及地质意义进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德尔布干断裂控制了海拉尔—根河盆地的演化,并在区域动力作用下被改造;使断裂深部倾向北西,浅部倾向南东.孙吴—双辽断裂控制着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断裂深部倾向近垂直,浅部主要受太平洋西向俯冲和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影响,在浅部产生双向逆冲推覆构造.德尔布干断裂位于盆地的附近,由于岩浆沿断裂的侵入与喷发,因此有利于生烃也有利于形成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孙吴—双辽断裂位于盆地中央,含油气层附近的双向逆冲推覆构造可能更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使松辽盆地成为最重要的产油盆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布干断裂 孙吴-双辽断裂 断裂 地球物理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控盆断裂特征及遥感解译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明华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桂中晚古生代盆地生、储、盖层发育完整,油气显示广泛分布,是具有较好成藏前景的含油气盆地.通过区域资料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及遥感构造解译分析发现,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受多条断裂构造的制约,主要的控盆断裂有宜... 桂中晚古生代盆地生、储、盖层发育完整,油气显示广泛分布,是具有较好成藏前景的含油气盆地.通过区域资料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及遥感构造解译分析发现,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受多条断裂构造的制约,主要的控盆断裂有宜州-东泉(柳州)弧形断裂带、永福-来宾断裂带、南丹-都安-马山断裂带、桐木-东乡断裂带、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等,这些断裂带受基底构造和不同块体作用及不同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盆地演化过程过程中表现各自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含油气 断裂 遥感解译 桂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古近纪断裂活动规律及控盆特征:以阳江东凹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占华旺 蔡国富 +9 位作者 张志伟 王光增 李颖薇 索艳慧 王鹏程 姜素华 刘博 郭玲莉 朱俊江 李三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39,共20页
南海北缘发育了一系列新生代陆缘盆地,从西向东可划分为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这些盆地记录了新生代南海北缘构造演化过程。为加深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盆地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以珠三坳陷阳江东... 南海北缘发育了一系列新生代陆缘盆地,从西向东可划分为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这些盆地记录了新生代南海北缘构造演化过程。为加深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盆地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以珠三坳陷阳江东凹为例,基于覆盖阳江东凹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该地区的断裂体系进行了系统解剖,阐述了古近纪断裂的展布特征,并对主干断裂的活动速率进行定量计算,探讨了断裂体系演化规律及沉积中心迁移过程,并利用2Dmove软件对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演化恢复。结果表明,文昌组沉积期阳江东凹主要以NE-NEE向断裂活动为主,且活动强度大;恩平组沉积期,NWW向断裂大量发育,少数NE-NEE向断裂继续活动。阳江东凹的断裂活动表现出从早到晚,同沉积主干断裂走向由NE-NEE向转变为近E-W向和NWW向,同时沉积中心相应的整体向西、向南迁移。而单一主干断裂在不同位置不同时期,其活动强度也存在差异。基于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和平衡剖面分析,本文认为阳江东凹的基底作为中生代华南陆缘的一部分,经历了多次变形作用,形成了NE向和NWW向基底卷入型共轭断裂;早-中始新世, NE向先存断裂在NW-SE向应力作用下优先复活,其断裂活动强度达到最大;进入中-晚始新世, NE向断裂活动继承性发展, NEE向断裂大量发育,在右旋应力作用下,早期NE向断裂呈右行右阶走滑,控制着地层沉积与断裂构造样式;至渐新世,NE向断裂少数继承性活动,近E-W向及NWW向断裂大量发育,以左行走滑方式存在。因此,阳江东凹裂陷期主要经历了文三段沉积期NW-SE向伸展、文二段沉积期NE向右行右阶走滑拉分和文一段-恩平组沉积期NWW向左行左阶走滑拉分的三阶段演化过程。结合前人对南海北部陆缘研究成果可知,南海北缘盆地群宏观格局主要为受NE向断裂控制的拉分成盆,其产生的NEE向次级断裂分别控制着各坳陷内部各个凹陷的次级构造和沉积充填,晚期经历了NWW向断裂走滑叠加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阳江东凹 断裂 活动强度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控盆断裂有限元数值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段岩 孟宪刚 +1 位作者 邵兆刚 朱大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20-1727,共8页
札达盆地是喜马拉雅构造带中的一个山间断陷盆地,其演化过程与盆地两侧的控盆构造密切相关。对控盆断裂的构造应力场进行模拟计算,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本区构造控盆的认识。因此,在对盆地构造地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区的深部... 札达盆地是喜马拉雅构造带中的一个山间断陷盆地,其演化过程与盆地两侧的控盆构造密切相关。对控盆断裂的构造应力场进行模拟计算,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本区构造控盆的认识。因此,在对盆地构造地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区的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札达盆地控盆断裂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札达盆地的演化明显受盆地两侧边界断裂的控制,札达盆地是在整体南北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不同块体差异隆升作用的结果。其南侧的控盆断裂为北倾的正断层,北侧的控盆断裂为南倾的逆断层,二者共同组成了南降北升的翘板式断陷盆地运动过程,是喜马拉雅地块在陆内汇聚挤压构造环境中构造应力场调整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断裂 构造应力场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丹境内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峰 庞文珠 +5 位作者 赵文光 张斌 赵艳军 薛罗 郑茜 陈彬滔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105,共14页
以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连井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地震反演及多信息叠合等方法,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3个方面对南苏丹境内Melut和Muglad 2个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连井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地震反演及多信息叠合等方法,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3个方面对南苏丹境内Melut和Muglad 2个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Melut和Muglad盆地均发育早白垩世第Ⅰ裂陷期优质烃源岩,厚度大、面积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Melut盆地古近系Yabus组、新近系Jimidi组和Muglad盆地白垩系Aradeiba组发育三角洲相和河流相沉积,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的含砂率、砂岩厚度均适中,且不同层序内河道的河型存在垂向演化,发育泛滥平原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局部封隔带,形成多套源上砂泥互层储-盖组合,为形成规模构造-岩性圈闭提供了条件;边界控盆断裂与盆缘斜坡区控凹断裂是沟通主力烃源岩与源上目的层的主要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源上层段发育的多期不整合面和富砂地层形成了多个侧向优势运移路径(输导脊),油源断裂与输导脊耦合控制Melut和Muglad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区带。②Melut盆地Yabus组、Jimidi组以及Muglad盆地Aradeiba组具备形成源上规模构造-岩性油藏的石油地质条件,成藏模式可分为“断裂垂向运移型”、“断裂垂向运移-不整合面侧向输导型”和“断裂垂向运移-连通砂体侧向输导型”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 断裂 断裂 输导脊 构造-岩性油藏 成藏模式 Melut Muglad 南苏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断裂特征差异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博 邓超 +3 位作者 周亮 纪凯 舒誉 吴宇翔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46,共13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二维地震资料,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分析方法,研究了凹陷内部断裂体系几何学与运动学差异性。依据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差异,将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体系发育演化重新划分为裂陷早期(E_(2)w)...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二维地震资料,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分析方法,研究了凹陷内部断裂体系几何学与运动学差异性。依据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差异,将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体系发育演化重新划分为裂陷早期(E_(2)w)、裂陷晚期(E_(2)e)、拗陷期(E_(3)z-N_(1)z-N_(1)h)和构造活化期(N_(1)y-N_(2)w-Q)4个构造期次。同时,依据断层展布规模、活动速率大小及活化时期等研究成果,推测惠州凹陷比恩平凹陷更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油气田。建议将近EW向和NWW向断层作为后期构造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速率 断裂 构造演化 恩平凹陷 惠州凹陷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河源盆地的深部构造、沉积序列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敏 李海龙 +4 位作者 唐灵 祁士华 旷健 王文 张金龙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308,共18页
粤东河源盆地是东南沿海规模较大的晚中生代—新生代陆相盆地之一,发育有较为完整的晚白垩世—新近纪地层。研究该盆地的深部构造、控盆断裂、沉积序列和盆地的形成发展,对于认识东南沿海晚中生代—新近纪的大地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通... 粤东河源盆地是东南沿海规模较大的晚中生代—新生代陆相盆地之一,发育有较为完整的晚白垩世—新近纪地层。研究该盆地的深部构造、控盆断裂、沉积序列和盆地的形成发展,对于认识东南沿海晚中生代—新近纪的大地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反射剖面和约两千米的地质科学钻探等数据资料的综合研究,查明了河源盆地为中生代—新生代沉积断陷盆地,地层结构清晰,沉积基底为早古生代地层,并建立了该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的三阶段沉积序列;该盆地发育渐新世的火山岩,揭示了控盆边界断裂及内部构造发育特征,暗示了原型盆地的破坏发生于晚新生代:即盆地南北两侧紫金—博罗逆冲断层和河源断裂带在晚古近纪—新近纪强烈地改造了原型盆地;基于以上认识,初步恢复了河源盆地的形成演化历史,构建了河源盆地沉积序列-构造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源 沉积序列 反射地震 构造演化 断裂 科学钻探 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成因、展布特征及其与天然气运聚成藏关系 被引量:61
11
作者 何家雄 夏斌 +2 位作者 张树林 阎贫 刘海岭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336-1344,共9页
泥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颇具特色的地震地质异常体,具有欠压实异常、高温高压特点及低密低速的地球物理特征,其展布则具有明显分带性且沿盆地北西走向呈近南北向雁行式排列。泥底辟成因及分布,主要受控于盆地快速沉降及高... 泥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颇具特色的地震地质异常体,具有欠压实异常、高温高压特点及低密低速的地球物理特征,其展布则具有明显分带性且沿盆地北西走向呈近南北向雁行式排列。泥底辟成因及分布,主要受控于盆地快速沉降及高速沉积充填压实与排出流体不均衡所产生的巨大异常高温高压潜能,和区域控盆断裂晚期右旋走滑伸展活动。而晚期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及其他成藏条件的有效配置,则有效地控制了天然气及CO_2运聚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底辟成因 高温高压潜能 断裂 热流体活动 晚期运聚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盆地湘阴凹陷南段构造特征及动力机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柏道远 李彬 +2 位作者 姜文 李银敏 蒋启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1-250,共10页
湘阴凹陷为白垩纪—古近纪洞庭盆地最东面的次级凹陷。通过地表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手段对湘阴凹陷南段盆地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其成因机制,形成了以下主要认识:盆地受NE向(主)、NW向(次)和NWW向(个别)正断裂控制,南东侧NE向... 湘阴凹陷为白垩纪—古近纪洞庭盆地最东面的次级凹陷。通过地表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手段对湘阴凹陷南段盆地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其成因机制,形成了以下主要认识:盆地受NE向(主)、NW向(次)和NWW向(个别)正断裂控制,南东侧NE向主控盆断裂导致盆地基底总体向SE倾斜;于NE向主要控盆断裂末端叠覆的交错区带,以及NE向和NWW向控盆断裂的末端部位发育多个不同规模(级别)的NW向(个别NNE向)横向构造调节带;调节带控制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延伸范围以及盆地沉积物源方向;盆地性质属伸展断陷盆地,是在继承印支和早燕山期断裂的活动基础上,因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导致地幔上隆,引起弧后扩张而形成;常德-安仁断裂的伸展活动等也有局部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阴凹陷南段 构造单元 断裂 构造调节带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海域新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31
13
作者 谢锦龙 黄冲 向峰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3-153,共21页
南海西部海域构造复杂,主要发育有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深大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与板块汇聚、碰撞有关,多具走滑性质;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具有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相似的发育特点,呈张扭性质;近南北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在... 南海西部海域构造复杂,主要发育有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深大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与板块汇聚、碰撞有关,多具走滑性质;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具有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相似的发育特点,呈张扭性质;近南北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在扩张活动期间于洋、陆壳过渡部位形成的走滑调节断裂,是洋盆扩张的西部边界。新生代里,南海经历了4次成盆事件与3期扩张活动,盆地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陆缘断陷、渐新世—早中新世扩展与中中新世以来的热沉降3个演化阶段。陆缘断陷阶段的充填系列主要是北东—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的河流—冲积扇、湖泊沼泽等陆相沉积及火山岩等;盆地扩展阶段表现为中-小型断陷、断-坳陷逐渐复合与联合为大-中型坳陷,古地理格局逐渐由河流与湖沼陆相环境演变为滨海至浅海相的沉积环境;热沉降阶段的成盆活动逐渐减弱以至停止,地层表现超覆,盆地出现联合迹象。结合以往勘探与油气资源调查成果分析,认为南海西部海域陆架陆坡区发育的大-中型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良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理 地发育 断裂 油气勘探 南海西部海域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离散余弦变换(DCT)研究大庆探区外围DB1线重力场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凤旭 孟令顺 +1 位作者 王世煜 张凤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09-1015,共7页
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计算方法稳定性优良。将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水平一阶导数、垂向一阶导数、常密度单界面异常反演和Euler反褶积等正、反演方法用于大庆探区外围虎林盆地DB1线重力异常数据处理中,综... 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计算方法稳定性优良。将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水平一阶导数、垂向一阶导数、常密度单界面异常反演和Euler反褶积等正、反演方法用于大庆探区外围虎林盆地DB1线重力异常数据处理中,综合分析了该线重力场特征。利用基于DCT的Euler反褶积法反演出断层14条,分析了其中7条较深大断裂的性质。根据反演的结晶基底起伏情况和断裂构造剖面轨迹的基本特征,将DB1线划分为两隆两坳的构造格局,其中七虎林河断陷是由古新纪(E)断陷与早白垩纪(K1)残余盆地组成的2个旋回(E+K1)的叠合盆地,而凯北坳陷为早白垩纪(K1)的残余盆地。把敦密南北支2条断裂确定为虎林盆地控盆断裂,阐述了控盆断裂的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T 重力场特征 结晶基底 断裂构造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