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坳陷断拗转换期基本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建国 孙钰 +2 位作者 李世银 王勤田 纪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4-36,40,共4页
在对济阳坳陷断陷稳定期至坳陷初始期盆地结构、构造、沉积环境、充填方式及岩浆活动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界定断陷稳定期至坳陷初始期的过渡阶段为断拗转换期。详细阐述了济阳坳陷断拗转换期的基本特征。对断拗转换期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分... 在对济阳坳陷断陷稳定期至坳陷初始期盆地结构、构造、沉积环境、充填方式及岩浆活动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界定断陷稳定期至坳陷初始期的过渡阶段为断拗转换期。详细阐述了济阳坳陷断拗转换期的基本特征。对断拗转换期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优质的储集岩、大型断裂、不整合面及圈闭与优质烃源岩的有机配置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下一步油藏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拗转换期 成藏条件 地层油藏 转换特征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断拗转换期湖扩—湖退型层序及其对规模湖底扇发育展布的控制 被引量:4
2
作者 龚承林 徐长贵 +2 位作者 官大勇 王启明 李东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2-1010,共19页
湖、海层序充填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亟待建立具有湖底扇预测功能的层序模式,以便解决渤中凹陷深层东营组规模湖底扇成因类型与时空展布的勘探难题。文中利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在渤中凹陷深层东营组共识别出5个不整合面和4个最大洪泛面,并... 湖、海层序充填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亟待建立具有湖底扇预测功能的层序模式,以便解决渤中凹陷深层东营组规模湖底扇成因类型与时空展布的勘探难题。文中利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在渤中凹陷深层东营组共识别出5个不整合面和4个最大洪泛面,并据此将其划分为4个沉积层序,每个沉积层序均发育早期湖扩(退积—加积式准层序组)和晚期湖退(进积式准层序组)2个体系域,构成湖扩—湖退型层序模式。规模水道型湖底扇主要形成于湖扩体系域,紧邻层序界面发育,出现在盆外远源大型水系和坡折前方缓坡背景下,是湖平面上升条件下充沛物源供给、活跃重力流和坡折地貌的综合响应,发育补给水道和末端朵叶2个亚相,其中末端朵叶发育朵叶核部、朵叶核缘和朵叶边缘3个微相。若规模水道型湖底扇与其他成藏条件相匹配,则能够形成大型岩性圈闭群,这是渤中凹陷深层最有利的大型岩性勘探目标。规模滑塌型湖底扇主要形成于湖退体系域,出现在盆外远源大型水系和坡折前方陡坡背景下或边界大断层下降盘,是湖平面下降条件下物源供给贫乏、重力流罕见和坡折地貌的综合响应,发育相对富泥的块体流沉积和相对富砂的砂质碎屑流沉积2个亚相。若是在汇聚背景和有利输导条件下发育的规模滑塌型湖底扇,也可形成大型湖底扇岩性圈闭群,这是渤中凹陷深层较有利的大型岩性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断拗转换期 层序模式 规模湖底扇 大型岩性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丰南地区断拗转换界面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阙晓铭 雷永昌 +1 位作者 张向涛 邱欣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43-3954,共12页
珠江口盆地经历裂陷阶段向拗陷阶段的转变,同期沉积地层记录了该构造变革和沉积演化过程,为厘定断拗转换界面提供了可能。基于地震反射、沉积旋回特征,识别出陆丰南地区恩平组内部存在全区可追踪对比的构造沉积转换面——T72界面,也是... 珠江口盆地经历裂陷阶段向拗陷阶段的转变,同期沉积地层记录了该构造变革和沉积演化过程,为厘定断拗转换界面提供了可能。基于地震反射、沉积旋回特征,识别出陆丰南地区恩平组内部存在全区可追踪对比的构造沉积转换面——T72界面,也是区分上下恩平组界面。对陆丰13洼洼间隆钻井LFA开展上下恩平组碎屑锆石U-Pb定年、重矿物组分、元素分析,提出恩平组T72界面上下地层物源体系发生转变。结合区域沉积充填特征,表明陆丰南地区T72界面为断-拗转换界面。具体表现为:下恩平组沉积期湖盆继承文昌期裂陷盆地特征,湖盆水体较深,物源主要为盆地内部的中生代基底凸起,沉积层序明显受盆内低凸起控制,在盆内低凸起四周发育一系列近源的辫状河三角洲,井区主要接受来自惠陆低凸起物源;上恩平组沉积期间,湖盆进入断拗过渡期,湖盆扩大、水体变浅,盆内低凸起四周的断裂活动减弱,沉积层序逐渐向盆内低凸起超覆,盆外太古宙—古生代物源组分供给不断加强,近源的三角洲砂体逐渐向远源的浅水三角洲砂体转化,同时发育宽广的滨浅湖环境,原供给物源的惠陆低凸起为水体淹没,井区接受了北部隆起外的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南地区 断拗转换期 锆石U-PB年龄 物源转换 沉积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坳转换期物源体系分析:以霸县凹陷东三段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邦勇 黄传炎 +6 位作者 张宏伟 陈思 谢通 李潇鹏 肖子洋 廖佳妮 徐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64,共9页
以霸县凹陷东三段古物源体系为例,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与不同层次的精细研究,进而探讨了霸县凹陷断-坳转换期的物源体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霸县凹陷断-坳转换期物源特征主要受古构造与古气候的控制,表现为:一方面,受继承性裂陷... 以霸县凹陷东三段古物源体系为例,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与不同层次的精细研究,进而探讨了霸县凹陷断-坳转换期的物源体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霸县凹陷断-坳转换期物源特征主要受古构造与古气候的控制,表现为:一方面,受继承性裂陷末期断陷样式的影响,凹陷快速地构造沉降,使得隆凹格局明显,易于形成近源堆积;另一方面,受古气候频繁变化的影响,气候干燥时,整体处于暴露环境,加速了剥蚀速度,气候潮湿时,沉积范围扩大,加速了凹陷填平补齐,准平原化。在古构造和古气候双重因素控制下,形成了霸县凹陷断-坳转换期独特的物源特征,表现为以凹陷边缘凸起为主的近物源慢速堆积特征。综合多种物源分析方法,得出研究区物源来自东部的大城凸起和西部的牛驼镇凸起,具体包括东部的长丰镇物源;史各庄物源和苏桥物源;西部的鄚州物源和岔河集物源;南部的饶阳物源和北部的南孟物源。在物源体系、构造组合特征及气候的控制下,东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体系 沉积作用 霸县凹陷 东营组三段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