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南仓矿轨道石门过断层构造带支护技术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0-52,共3页
林南仓矿-650水平轨道石门在施工过程中前方遇断层构造带,为了安全通过该地段,保证轨道石门施工的连续性,首先采用地面注浆治水与井下疏水,保证工程的安全开工,然后在巷道施工中采用四个喷层、两层钢丝绳、三层高强密集锚杆形成强韧封层... 林南仓矿-650水平轨道石门在施工过程中前方遇断层构造带,为了安全通过该地段,保证轨道石门施工的连续性,首先采用地面注浆治水与井下疏水,保证工程的安全开工,然后在巷道施工中采用四个喷层、两层钢丝绳、三层高强密集锚杆形成强韧封层,配合采用新型注浆锚杆进行预注浆封堵涌水及加固顶板等复杂综合技术,安全通过了构造带,保证了矿井后续延深施工的正常进行。观测结果显示,巷道支护稳定,变形极小,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石门 断层构造带 预注浆 新型注浆锚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带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24
2
作者 伍英 陈均亮 张莹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5,共5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在成盆期和改造期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和配置关系.为研究不同类型构造带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剖面构造组合规律,以及构造发育的位置、时间、延伸方向、断裂与褶皱的...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在成盆期和改造期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和配置关系.为研究不同类型构造带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剖面构造组合规律,以及构造发育的位置、时间、延伸方向、断裂与褶皱的关系、展布形态及成因,在盆地内共识别出3种与油气密切相关的构造带——变换构造带、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带和滑脱构造带;分析3种类型构造带形成的应力背景和构造特征,发现构造带上不但发育多种类型圈闭,而且紧邻烃源岩,其上所发育的断层还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构造带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构造 滑脱构造 油气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裂谷中断层的演化:北贝加尔盆地西南端构造地貌证据 被引量:2
3
作者 V.D.Mats R.M.Lobatskaya O.M.Khlystov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7-219,共13页
北贝加尔盆地西南端位于贝加尔盆地中部,包括Olkhon岛及其邻区,文中研究了这个区域的构造地貌格架。北贝加尔盆地西南端的构造地貌类型是由走滑构造末端的一系列雁列构造、裂谷断层及次级断层的末端复合构造控制。朝着海的方向Olkhon地... 北贝加尔盆地西南端位于贝加尔盆地中部,包括Olkhon岛及其邻区,文中研究了这个区域的构造地貌格架。北贝加尔盆地西南端的构造地貌类型是由走滑构造末端的一系列雁列构造、裂谷断层及次级断层的末端复合构造控制。朝着海的方向Olkhon地区次级断层包括4个连续的末端复合构造Primorsky断层带,Buguldeika-Chernorud地堑—MaloyeMore裂谷盆地—Ushkaniy断层带,Tazheran高原—Olkhon岛鞍部和淹没的Akademichesky山脊,Olkhon断层带。这个末端构造被横向断层切为几段,其活动时间在南西最年轻,向北东逐渐加大,同时断层垂直断距从数十米增至2000余米,且断层带变得更为宽阔,也更为复杂。Pri-morsky断层带向北东从西南端简单的线性断层崖,变为断层围限的断块系统,再变为上升和沉降(盆地)块体系统,并最终汇入一个盆地之中;沿着这个方向裂谷边界断层则突然地复合于盆地构造中。这种构造地貌类型记录了断层演化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即从属于递进的沉降和加宽直至最终发育为盆地。因此其趋势是发育完好的湖盆、陆地构造直至被水淹没。陆地构造淹没趋势及没有断层围限块体的盆内构造组合可能是与犁式断层旋转相关的陆内裂谷的共同特点,并具一般裂谷的打开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裂谷 贝加尔盆地 断层和盆地的构造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开采动力灾害事故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甘林堂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4-80,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煤矿开采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预防和减轻煤矿开采动力灾害事故,通过对3起煤矿瓦斯、煤岩动力灾害事故相关技术参数和现场勘察分析,结合张集矿1152(3)回风巷顶板应力转移测定结果,分析了煤岩层结构特征、断层构造带、多因素... 为进一步研究煤矿开采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预防和减轻煤矿开采动力灾害事故,通过对3起煤矿瓦斯、煤岩动力灾害事故相关技术参数和现场勘察分析,结合张集矿1152(3)回风巷顶板应力转移测定结果,分析了煤岩层结构特征、断层构造带、多因素耦合、采掘应力重新分布与动力灾害发生的关系。研究表明:原岩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的共同作用是产生能量积聚,地应力集中的主导因素,构造破坏带两侧一定范围弹性能富积,应力集中,特别容易发生动力灾害事故。坚硬顶板是应力传递转移的载体,完整顶板会加大集中应力的形成及加剧事故的扩大,掘进工作面前方5~10 m为采动应力集中区。在软硬交替煤岩结构条件下,局部地段软弱煤体受压变形弹性能积聚,加之煤体耦合富积瓦斯,降低了始突能量,采掘作业应力重新分布,易诱发煤岩或煤与瓦斯动力灾害事故,且大多数形成二次或多次集中应力(能量)卸放转移,造成能量扩展叠加,导致动力灾害范围或危害性扩大。做好地应力、瓦斯压力、钻屑指标法等冲击动力参数指标测定,通过开采保护层卸压或预裂爆破人工切断坚硬顶板,避免应力集中并切断应力传递途径,可达到减少冲击动力事故发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应力集中 断层构造带 煤矿动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