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区跨断层垂直形变分区特征及其对块体划分的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谢觉民 杨国华 郭良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7-394,共8页
对 70年代以来的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分区研究。按构造单元将华北地区的跨断层测量台站或测点分为五组 :山西带、郯庐带、阴山 -燕山带西段、阴山 -燕山带东段和首都圈。对 80项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断层垂直... 对 70年代以来的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分区研究。按构造单元将华北地区的跨断层测量台站或测点分为五组 :山西带、郯庐带、阴山 -燕山带西段、阴山 -燕山带东段和首都圈。对 80项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断层垂直活动平均年速率为 0 335mm/a ,但各分区之间的断层活动速率值相差很大。山西断陷带的断层形变速率最高 ,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活动块体边界 ;其它构造带的断层形变速率都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垂直形变 块体边界 华北地区 断层形变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垂直形变对强远震的响应 被引量:5
2
作者 荆燕 张世中 +6 位作者 李宏 熊玉珍 刘凤秋 孙起伟 董建业 张鸿旭 陈葛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5-172,229,共8页
利用新型断层形变三维观测系统的垂直向观测结果,研究了两年以来7.0级以上强远震在非发震断层上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非发震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的延迟时间、同震位移最大振幅、振动持续时间等特征与地震震级、震中距等之间存在密... 利用新型断层形变三维观测系统的垂直向观测结果,研究了两年以来7.0级以上强远震在非发震断层上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非发震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的延迟时间、同震位移最大振幅、振动持续时间等特征与地震震级、震中距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延迟时间与震中距线性正相关,发生地震同震形变的响应速度约为5.5km/s,反映了在上层花岗岩地层中面波的传播速度;同震位移最大振幅和震中距的对数、震级之间具有明显线性关系,震级越大,同震位移的最大振幅越大;地震震级是断层体垂直同震形变振动持续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震级越大,同震形变振动持续时间越长.根据断层仪观测数据推算得到的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延迟时间、同震位移最大振幅、振动持续时间的经验计算公式,对于地震同震形变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垂直形变 强远震 同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赣地区跨断层垂直形变与地震关系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松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87-194,共8页
利用闽赣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形变测量资料 ,对该地区断层现今活动的动态过程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闽赣地区断层现今活动具有时空不均一性 :时间上具有准同步转折及阶段性特点 ,各阶段的活动速率和方式不同 ;空间上具有... 利用闽赣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形变测量资料 ,对该地区断层现今活动的动态过程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闽赣地区断层现今活动具有时空不均一性 :时间上具有准同步转折及阶段性特点 ,各阶段的活动速率和方式不同 ;空间上具有区域差异性 ,坑北—前梧断层活动速率最高 ,白竹湖断层活动速率最低。讨论了断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 ,认为 1984年以来 4次准同步转折均与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赣地区 断层垂直形变测量 断层活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永胜定点形变监测到的多次重现的震兆异常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德福 陈京 杨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26,共6页
永胜倾斜潮汐形变台及距其SWW向2.8km的跨程海断裂的断层垂直形变站两处定点形变观测已分别积累了21年和25年的观测数据。对其应用多种识别与提取异常信息的方法处理后发现,1995-2001年显示了4次Ms≥6.0强震震兆异常信息。其形态分... 永胜倾斜潮汐形变台及距其SWW向2.8km的跨程海断裂的断层垂直形变站两处定点形变观测已分别积累了21年和25年的观测数据。对其应用多种识别与提取异常信息的方法处理后发现,1995-2001年显示了4次Ms≥6.0强震震兆异常信息。其形态分别呈“左陡右缓(阶梯式w倾)型”、“下降一峰值一回复”的“下凹对称型”;量级分别为≥1.00”与≥9mm;时间为后者早于前者4~6个月;震中距≤140km。由此制定了该两处监测强震灵敏点的中短期预报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潮汐形变 断层垂直形变 震兆异常 形态 中短期预报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