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段生长模式下断层边部微幅度构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司铎 闫百泉 +1 位作者 韩小龙 韩文伯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8-441,共4页
文中以松辽盆地杏北开发区F278b断层为例,优选Surfer软件6种插值方法,生成葡I11层构造等值线图。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读取线道号数据与断距数据,编制距离-断距曲线图,确定断层横向分段位置。以断圈形成机制为指导,寻找断层分段生... 文中以松辽盆地杏北开发区F278b断层为例,优选Surfer软件6种插值方法,生成葡I11层构造等值线图。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读取线道号数据与断距数据,编制距离-断距曲线图,确定断层横向分段位置。以断圈形成机制为指导,寻找断层分段生长部位与断层边部的微幅度构造分布规律,统计发育微幅度构造位置的井与分段生长点附近井的砂地比,系统分析断层横向分段生长位置、地层能干性差异与微幅度构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Surfer软件6种插值方法中,最小曲率法在断层边部、井位控制区域内部、边界部位等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符合;2)断层下盘的微幅度构造与上盘的微幅度构造受断层横向分段生长影响,呈正弦曲线分布关系,交替出现;3)断层边部上盘负向微幅度构造处砂岩体积分数较高,下盘正向微幅度构造处与断层分段生长点附近砂岩体积分数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值方法优选 断圈形成机制 断层横向分段生长 微幅度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武-汉留断裂带分段生长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于爱暄 王有功 +4 位作者 刘世瑞 赵鹏 王伟康 张佩佩 吕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3,共7页
真武-汉留断裂带构造复杂,前人研究了两者演化特征,但未明确其演化的内在联系,针对此问题,基于三维地震解释资料,运用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方法,利用断层活动性定量表征手段,剖析各断层几何特征和活动规律,总结形成演化模式,进而分析其... 真武-汉留断裂带构造复杂,前人研究了两者演化特征,但未明确其演化的内在联系,针对此问题,基于三维地震解释资料,运用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方法,利用断层活动性定量表征手段,剖析各断层几何特征和活动规律,总结形成演化模式,进而分析其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走向转变与区域应力场变化有关;真①断层分段性影响了真②和汉留断裂带分段特征;分段形成的横向背斜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控制油气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该研究为该区的勘探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背斜 断层分段生长 断层形成演化模式 真武断裂带 汉留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圈闭形成机制及时空配置有效性评价——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汪顺宇 孙晓军 +5 位作者 王海学 李静 姜文亚 曹晓峰 毕晨阳 种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108,共16页
断层的分段生长和连接控制着断层圈闭的形成,为了研究断层形成过程对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应用位移/离距法和位移梯度比法判别断层相互作用阶段,落实断层圈闭的空间匹配有效性。针对空间匹配的断层圈闭,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开展断层圈闭... 断层的分段生长和连接控制着断层圈闭的形成,为了研究断层形成过程对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应用位移/离距法和位移梯度比法判别断层相互作用阶段,落实断层圈闭的空间匹配有效性。针对空间匹配的断层圈闭,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开展断层圈闭形成时期的研究,在成藏关键时期前形成的断层圈闭是油气有利聚集的部位。本文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的南大港同向断层与扣村反向断层为例,开展断层圈闭时空配置有效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多分布在同时具备空间和时间匹配有效的断层圈闭内,仅具备空间或时间匹配有效性的断层圈闭中未见油气聚集。因此,通过对未钻探断层圈闭开展时空匹配有效性评价,能够有效地降低勘探开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断层圈闭 解释不确定性 时空有效性 断层分段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福西陡坡带变换构造特征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彤飞 张荻萩 +6 位作者 李曰俊 刘爱香 程顶胜 客伟利 罗贝维 王彦奇 刘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研究断陷盆地陡坡带变换构造特征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对陡坡带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西部边界断层(福西断层)生长过程的恢复结果,对该凹陷福西陡坡带变换构造的发育位置、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 研究断陷盆地陡坡带变换构造特征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对陡坡带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西部边界断层(福西断层)生长过程的恢复结果,对该凹陷福西陡坡带变换构造的发育位置、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变换构造对陡坡带断陷期有利砂体的控制作用,并预测了该凹陷福西陡坡带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福西断层自北向南发育4处同向型变换构造,对陡坡带Abu Gabra组断陷期砂体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控砂模式可分为转换斜坡控砂模式与传递断层控砂模式。福西陡坡带发育的3个岩性油气藏有利区,紧邻生排烃中心,均位于变换构造对应的断层上盘、横向背斜的上倾方向,处于油气二次运移的优势方向。在横向背斜的不同构造位置,不同类型油气藏有序分布,其顶部可形成断背斜油气藏,其两翼易于形成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其底部易于形成滑塌浊积岩透镜体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分段生长 变换构造 陡坡带 岩性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Fula凹陷Fula-Moga变换构造特征分析
5
作者 王彦奇 张光亚 +6 位作者 魏国齐 陈竹新 任荣 黄彤飞 喻志骅 刘计国 万宜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288,共16页
Muglad盆地是中非剪切带南侧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位于该盆地东北部的Fula凹陷内的中央断裂带是最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受地震资料品质及勘探研究程度限制,前人对于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基于Fula... Muglad盆地是中非剪切带南侧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位于该盆地东北部的Fula凹陷内的中央断裂带是最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受地震资料品质及勘探研究程度限制,前人对于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基于Fula凹陷地震及钻、测井资料,采用二维及三维断距定量分析技术,对中央断裂带的构造几何特征、断距分布特点及形成演化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Fula凹陷中央断裂带的主干断裂之间的几何关系为背向倾斜,位移变换方式为叠覆式,中部地区以堑垒式结构向东、西两侧过渡,其属于背向叠置型变换构造。2)中央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沿走向分段性明显,每条主干断裂都由数目不等的多条小断层连接而成。其中F1、F3与F2断层分别由2、3与3条小断层首尾相接而成。3)中央断裂带各主干断裂主要从第二期裂陷时开始活动,并在后两期裂陷作用中主干断裂活动强度表现为“由强转弱”的突变特征,同时研究区内伸展作用并不均衡,伸展中心快速向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特征 断层分段生长 断距回剥 Fula-Moga变换构造 Fula凹陷 Muglad盆地 非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北部地区对倾叠覆型变换带形成演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海涛 郭进京 刘重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9,共9页
为进一步认识裂陷盆地对倾叠覆型变换带形成和演化过程,根据地震反射资料和平衡剖面技术对琼东南盆地北部地区松西-松东变换带进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松西-松东变换带属于5号断层和6号断层之间的对倾叠覆型变换带,其发育过程可分为初... 为进一步认识裂陷盆地对倾叠覆型变换带形成和演化过程,根据地震反射资料和平衡剖面技术对琼东南盆地北部地区松西-松东变换带进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松西-松东变换带属于5号断层和6号断层之间的对倾叠覆型变换带,其发育过程可分为初始发育(始新世)、定型发育(崖城组沉积时期)、稳定发育(陵水组沉积时期)和消亡发育(三亚组沉积时期)等4个演化阶段。根据现有变换带成因理论及平衡剖面分析结果,松西-松东变换带主要是由于5号断层和6号断层分段生长作用造成的,其形成演化过程可以采用应力降低带理论进行解释。在裂陷阶段松西-松东变换带始终处于构造高部位,可同时捕集两侧凹陷生成的油气,且受应力降低带影响形成的大量次级断层及盆地抬升期间的风化剥蚀能有效改善储集性能,具有极为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带 裂陷盆地 平衡剖面 断层分段生长 应力降低带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