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壳与结构设计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一中 王昭 刘刚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29-33,共5页
以某重机枪设计实践为例,通过断壳与结构设计的关系分析及弹壳-弹膛有限元热应力分析,找到了断壳与结构设计及热应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 枪弹弹 断壳 结构设计 缺陷分析 热应力分析 重机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12.7毫米机枪枪管结构设计对断壳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邓大建 张书宏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27-29,共3页
叙述了国产12.7毫米机枪射击时枪弹产生断壳故障的原因,从枪管结构设计及弹壳材质对断壳的影响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断壳故障的建议。
关键词 12.7毫米机枪 枪管结构设计 断壳故障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穗小麦和节节麦黏壳、断穗基因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
3
作者 周国雁 隆文杰 +2 位作者 雷涌涛 蔡青 伍少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7-1066,共10页
为探讨云南小麦中黏壳、断穗基因的起源,以马卡小麦和欧洲斯卑尔脱小麦为对照,利用定位在第二部分同源染色体的与黏壳性基因Tg-2BS、Tg-2DS及定位在第三部分同源染色体上的与断穗基因Br-3AS、Br-3BS紧密连锁的26对SSR引物来研究云南小... 为探讨云南小麦中黏壳、断穗基因的起源,以马卡小麦和欧洲斯卑尔脱小麦为对照,利用定位在第二部分同源染色体的与黏壳性基因Tg-2BS、Tg-2DS及定位在第三部分同源染色体上的与断穗基因Br-3AS、Br-3BS紧密连锁的26对SSR引物来研究云南小麦、西藏小麦和节节麦在黏壳、断穗基因SSR位点上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与Tg-2BS、Tg-2DS还是与Br-3AS、Br-3BS紧密连锁的SSR位点上,云南小麦的遗传多样性都比西藏小麦的丰富。在黏壳性基因SSR位点上,云南小麦和西藏小麦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西藏小麦和马卡小麦之间、西藏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之间的关系远;而在断穗基因SSR位点上,云南和西藏小麦之间的亲缘关系又比它们各自与斯卑尔脱小麦之间的关系更近。但是这些结果不能确切说明云南小麦黏壳、断穗基因的来源。另外,在与Tg-2DS紧密连锁的SSR位点上,节节麦strangulata亚种与4个六倍体断穗小麦亚种的亲疏关系比taushii亚种与六倍体断穗小麦之间、typical变种与六倍体断穗小麦之间的关系远。说明六倍体断穗小麦的D染色体组供体可能不是strangulata亚种,而可能是taushii亚种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小麦 节节麦 穗和黏性基因 SSR位点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凸起斜坡区风化壳油气运移特征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虹霖 郭涛 +2 位作者 张如才 杨传超 张明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116,共8页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小型复杂断块圈闭已成为当前凸起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了明确辽西凸起断块圈闭油气差异富集的原因,利用三维地震、测录井、薄片等数据资料,通过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分析凸起斜坡区潜山顶面风化壳特征,建立“...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小型复杂断块圈闭已成为当前凸起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了明确辽西凸起断块圈闭油气差异富集的原因,利用三维地震、测录井、薄片等数据资料,通过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分析凸起斜坡区潜山顶面风化壳特征,建立“壳-断”耦合油气运移模式,刻画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从而明确风化壳运移对凸起断块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潜山历经多期构造运动,且潜山岩性主要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太古界花岗岩,岩性性质较脆,易被风化剥蚀,风化壳溶蚀孔隙及构造裂缝普遍发育,且分布稳定,形成斜坡区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的主要通道;②斜坡中带受反向断层控制形成断隆构造,油气沿风化壳的运移受斜坡断隆带遮挡,形成“壳-断”耦合油气运移模式,断隆带断距大小控制风化壳油气侧向运移能力;③利用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刻画出研究区四级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明确不同级别油气运移通道对凸起断块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该研究成果有效指导辽西凸起油气勘探实践,并填补了富油凹陷成熟凸起区油气成藏认识及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 隆带 -”耦合运移 油气运移 斜坡区 辽西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重机枪闭锁机构与常见故障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宇建 崔艳国 +1 位作者 张军挪 李伟 《兵工自动化》 2006年第7期42-43,共2页
针对重机枪闭锁机构常见故障,借助试验测试资料对其受力计算,对复进不击发、断壳和不抽壳等常见故障间的矛盾关系及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即先根据枪弹、弹膛、闭锁样柱的结构尺寸及枪弹的压缩量与压力测试资料,得到不同闭锁样柱时对应... 针对重机枪闭锁机构常见故障,借助试验测试资料对其受力计算,对复进不击发、断壳和不抽壳等常见故障间的矛盾关系及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即先根据枪弹、弹膛、闭锁样柱的结构尺寸及枪弹的压缩量与压力测试资料,得到不同闭锁样柱时对应的最大压缩量及压力值,再对闭锁机构进行受力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锁机构 故障分析 复进不击发 断壳 不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岩浆作用与区域走滑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谢炎 邓宇峰 +3 位作者 颉炜 陈列锰 于宋月 梁庆林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5-519,共15页
中国产于造山带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系列矿床及近年来东昆仑造山带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镍钴矿床,其探明的镍金属总储量超过300×104 t,约占中国镍金属总储量的1/3,也是世界上造山带发现这... 中国产于造山带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系列矿床及近年来东昆仑造山带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镍钴矿床,其探明的镍金属总储量超过300×104 t,约占中国镍金属总储量的1/3,也是世界上造山带发现这类矿床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在造山带也能够形成大型—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与其相关的大规模幔源岩浆作用有什么特点,发生在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哪个阶段?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样剧烈的镁铁质岩浆作用?对这些关键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以大中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布最为集中的新疆北天山黄山—镜儿泉成矿带为例,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碰撞过程中伴随区域性右行走滑,加剧了俯冲洋壳断离和软流圈上涌,并为源自软流圈及交代地幔部分熔融的镁铁质岩浆上侵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这些作用的相互叠加为黄山—镜儿泉成矿带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幔源岩浆作用 造山带 区域走滑构造 软流圈上涌 地幔交代作用 板块碰撞 俯冲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西部火山岩油气藏运聚成藏机理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树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24,共9页
目前对火山岩油气藏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油气运聚机理认识不清,现有油气勘探理论不能有效指导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导致其勘探潜力被严重低估。为此,通过剖析中国东、西部典型火山岩油气藏的成盆背景、储层形成与分布、油气运聚规律等,明... 目前对火山岩油气藏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油气运聚机理认识不清,现有油气勘探理论不能有效指导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导致其勘探潜力被严重低估。为此,通过剖析中国东、西部典型火山岩油气藏的成盆背景、储层形成与分布、油气运聚规律等,明确了中国东、西部火山岩油气藏不同的形成机制,首次提出了"相—面控储、断—壳控运、复式聚集"的火山岩油气藏运聚成藏机理,即岩性岩相界面、不整合面或火山旋回界面、期次界面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油源断层控制油气垂向运移,风化壳则控制油气侧向运移(火山岩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的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断裂与裂缝控制了天然气的输导通道,裂缝改善了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火山岩的孔渗特征,提高了油气运移效率);火山多期次喷发,各期喷发界面(喷发间断界面、岩性岩相界面)顶部发育风化淋滤作用形成的有效孑L隙,纵向可形成多层有效储层,从而使得同一成藏背景下发育多层系、多类型火山岩油气藏。该创新性研究成果拓展了火山岩油气勘探层系和领域,丰富和完善了油气藏勘探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西部 火山岩 运聚成藏机理 风化作用 溶蚀作用 相-面控储 -控运 活塞式排驱运聚 复式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2009 L'Aquila earthquake derived from InSAR and GPS data 被引量:3
8
作者 WANG Yong-zhe ZHU Jian-jun +2 位作者 OU Zi-qiang LI Zhi-wei XING Xue-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244-251,共8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Mw6.3 L'Aquila (Central Italy)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9,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data were used to deriv...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Mw6.3 L'Aquila (Central Italy)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9,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data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fault. Firstly, based on the homogeneous elastic half-space model, the fault geometric parameters were solved by the genetic algorithm. The best fitting model shows that the fault is a 13.7 km×14.1 km rectangular fault, in 139.3° strike direction and 50.2° southwest-dipping. Secondly, fixing the optimal fault geometric parameters, the fault plane was extended and discretized into 16× 16 patches, each with a size of 1 kmx 1 krn, and the non-uniform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was inverted by the steepest descent method with an appropriate smoothing ratio based on the layered crustal structure model. The preferred solution shows that the fault is mainly a normal fault with slight right-lateral strike slip, the maximum slip of 1.01 m is located in the depth of 8.28 km, the average rake is -100.9°, and the total geodetic moment is about 3.34× 1018 N.m (Mw 6.28). The results are much closer than previous studi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ismological estimation. These demonstrate that the coseismic fault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L'Aauila earthauake inverted by the crustal model considering layered characters is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quila earthquak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lip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