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齿轮表面形貌分形特征对时变接触刚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石 高增阔 +1 位作者 王明珠 赵成睿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8,77,共11页
基于改进的W-M分形函数,利用齿高和齿宽表征斜齿轮齿面的表面形貌。采用圆锥微凸体并考虑啮合过程中斜齿轮接触曲率半径的时变性建立了斜齿轮时变接触刚度模型,计算发现基于圆锥微凸体模型计算的时变啮合刚度与ISO6336-1—2006标准计算... 基于改进的W-M分形函数,利用齿高和齿宽表征斜齿轮齿面的表面形貌。采用圆锥微凸体并考虑啮合过程中斜齿轮接触曲率半径的时变性建立了斜齿轮时变接触刚度模型,计算发现基于圆锥微凸体模型计算的时变啮合刚度与ISO6336-1—2006标准计算所得结果接近。研究结果表明,斜齿轮的时变接触载荷和时变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特征尺度系数、量纲一接触面积、材料塑性指数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齿轮啮合 表面形貌 分形特征 圆锥微凸体 时变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啮合斜齿轮高压泵的CFD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坤 徐雷 +1 位作者 杨波 刘蕴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7-312,共6页
为研究流量脉动系数对外啮合斜齿轮高压泵内部流场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流量脉动系数的计算公式,分析螺旋角对流量脉动系数的影响,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对外啮合斜齿轮高压泵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高压泵在不同转速、不同径向间隙... 为研究流量脉动系数对外啮合斜齿轮高压泵内部流场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流量脉动系数的计算公式,分析螺旋角对流量脉动系数的影响,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对外啮合斜齿轮高压泵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高压泵在不同转速、不同径向间隙下的压力脉动和流量特性.结果表明:增大螺旋角会减小流量脉动系数,有利于改善出口流量的品质,降低齿轮泵泄漏;另外,转速和径向间隙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脉动系数逐渐减小,泄漏涡强度也会减小.当转速和径向间隙继续增大时,脉动系数趋于平稳波动;转速增大时,啮合区域的压力变化较大,但是靠近泵腔壁处的齿轮压强变化较小;径向间隙增大时,泄漏流动和泄漏涡强度会降低,在设计中适当增大转速和径向间隙可以改善出口流量品质.研究高压泵内部流场的运动规律和流量脉动特性对于外啮合斜齿高压泵的设计和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合齿轮高压泵 数值模拟 流量脉动系数 压力脉动 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啮合斜齿轮泵内部流场仿真与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静 毛子强 杨国来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3,共4页
为捕捉外啮合斜齿轮泵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内部流场瞬时变化情况,采用FLUENT动网格技术,对某型号斜齿轮泵内部流场进行了三维仿真计算。这样我们就得到斜齿轮泵在工作过程中内部瞬态压力场和速度场的分布情况。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到,两齿轮... 为捕捉外啮合斜齿轮泵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内部流场瞬时变化情况,采用FLUENT动网格技术,对某型号斜齿轮泵内部流场进行了三维仿真计算。这样我们就得到斜齿轮泵在工作过程中内部瞬态压力场和速度场的分布情况。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到,两齿轮在啮合过程中,困油压力可以升高到工作压力的数倍,油液在齿轮啮合处被高速挤出,高压腔油液经齿顶圆径向间隙向低压腔泄漏。该计算结果为外啮合斜齿轮泵的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合齿轮 动网格 瞬时内部流场 困油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轮参数对内啮合斜齿轮传动振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更 彭雄奇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5-69,共5页
本文运用三维有限元较全面地研究了齿数、模数、齿宽、螺旋角和变位系数等参数对内啮合齿轮副载荷分布、齿间载荷分配、刚度及计算振幅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螺旋角的增加,齿轮副的刚度值有所增加,而其计算振幅显著下降;变位系... 本文运用三维有限元较全面地研究了齿数、模数、齿宽、螺旋角和变位系数等参数对内啮合齿轮副载荷分布、齿间载荷分配、刚度及计算振幅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螺旋角的增加,齿轮副的刚度值有所增加,而其计算振幅显著下降;变位系数对齿轮副刚度及计算振幅都将产生很大影响。文中还讨论了其他齿轮参数的影响并与ISO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从而指导内啮合斜齿轮副的参数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合齿轮 刚度 计算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啮合斜齿轮副柔度的计算公式
5
作者 彭雄奇 刘更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1-64,共4页
本文基于用有限无法计算出的标准内啮合斜齿轮副柔度的数值结果,运用三次样条插值和回归分析,拟合出一套计算内啮合斜齿轮柔度的近似公式,可用以求出不同齿轮参数的内啮合斜齿轮副在啮合过程中的柔度变化,并进而可推导出该齿轮副在... 本文基于用有限无法计算出的标准内啮合斜齿轮副柔度的数值结果,运用三次样条插值和回归分析,拟合出一套计算内啮合斜齿轮柔度的近似公式,可用以求出不同齿轮参数的内啮合斜齿轮副在啮合过程中的柔度变化,并进而可推导出该齿轮副在啮合过程中的啮合刚度与载荷分配率。通过计算对比,表明提出的拟合公式计算精度可以满足工程实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合齿轮 柔度 曲线拟合 齿轮 计算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mesh characteristics of gear pair considering influence of assembly errors
6
作者 ZHAO Xiao-jian MA Hui +5 位作者 MA Ze-yu LIU Jia-qi CAO Peng WU Yu-ping DING Xiang-fu ZHAO Tian-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4期1400-1430,共31页
Gear assembly errors can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vibration and noise of the system,which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system.The influence can be compensated by tooth modification.Firstly,an improved three-dimensional load... Gear assembly errors can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vibration and noise of the system,which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system.The influence can be compensated by tooth modification.Firstly,an improved three-dimensional loaded tooth contact analysis(3D-LTCA)method which can consider tooth modification and coupling assembly errors is proposed,and mesh stiffness calculated by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by MASTA software.Secondly,based on neural network,the surrogate model(SM)that ma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ification parameters and mesh mechanical parameters is established,and its accuracy is verified.Finally,SM is introduced to establish an optimization model with the target of minimizing mesh stiffness variations and obtaining more even load distribution on mesh surface.The results show that even considering training time,the efficiency of gear pair optimization by surrogate model is still much higher than that by LTCA method.After optimization,the mesh stiffness fluctuation of gear pair with coupling assembly error is reduced by 34.10%,and difference in average contact stresses between left and right regions of the mesh surface is reduced by 62.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al gear mesh characteristics gear tooth modification assembly errors neural network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