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2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性外斜视中眼外肌分子表达与病理组织形态变化的研究
1
作者 周小瑞 王志斌 底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斜视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眼外肌肌力失衡,视轴偏斜的一种眼科常见疾病。共同性外斜视是斜视的主要类型,疾病的形成被认为与遗传、眼调节功能异常、双眼解剖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以使双眼视轴保持平行,促进立体视功... 斜视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眼外肌肌力失衡,视轴偏斜的一种眼科常见疾病。共同性外斜视是斜视的主要类型,疾病的形成被认为与遗传、眼调节功能异常、双眼解剖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以使双眼视轴保持平行,促进立体视功能的恢复与建立。目前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的病因学研究。文章对近年来共同性外斜视眼外肌中异常分子表达和病理学形态变化的研究情况做一总结,从分子及病理层面对共同性外斜视形成的病因进行分析,以期为疾病预防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文章围绕电镜下病理组织学变化,重链蛋白、卫星细胞、钙黏蛋白、生长因子等对眼外肌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视 眼外肌病理 肌源性因素 蛋白表达 视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筛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因素及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谢婧 蒲丽 +3 位作者 王正静 胡红芳 冯亮 赵粟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43例(486眼)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按7:3的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70)、验证集(n=73)。利用Lasso回归、Boruta算...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43例(486眼)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按7:3的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70)、验证集(n=73)。利用Lasso回归、Boruta算法、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变量。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膨胀因子(VIF)评估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对该模型在术后6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受试者工作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进行效能评价。结果通过3种机器学习方法:Lasso回归、Boruta算法、随机森林算法,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22个风险变量中筛选出6个可能导致斜视术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变量:斜视类型、发病年龄、术前斜视度数、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左眼BCVA、手术方式,6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r<0.6,VIF<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斜视度数、右眼BCVA、左眼BCVA、手术方式(单侧外直肌后徙术)是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提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一致性及临床适用度。结论Nomogram预测模型能较好预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的早期复发风险,为眼科医生对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视 早期复发 Nomogram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香薰法治疗儿童斜视、近视、弱视验案1则
3
作者 陈艳 吕维国 吕赞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4期97-99,共3页
该文分享应用中药香薰法治愈斜视、近视、弱视案例1则,并回顾总结儿童斜视、近视、弱视的发病原因、发病时间、治疗方法、预防方法,认为围产期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脑神经元凋亡是造成儿童斜视、近视、弱视的原因。中药香薰法可以治愈发... 该文分享应用中药香薰法治愈斜视、近视、弱视案例1则,并回顾总结儿童斜视、近视、弱视的发病原因、发病时间、治疗方法、预防方法,认为围产期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脑神经元凋亡是造成儿童斜视、近视、弱视的原因。中药香薰法可以治愈发病早期儿童斜视、近视、弱视,对于大龄儿童可延缓真性近视和恒定性斜视继续发展,并使视力有所恢复,避免出现高度近视或弱视,而通过严格控制围产期吸氧、照蓝光,可降低斜视、近视、弱视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近视 弱视 中药香薰法 芳香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训练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人群中的应用
4
作者 卢晓婷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5年第2期120-122,共3页
近年来,青少年的用眼压力与不正确的用眼习惯导致单眼近视和斜视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在多数共同性内斜视病例中,调节因素、未矫正的屈光不正以及双眼屈光参差是主要诱因[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种后天获得的、突发性的内斜视,患者可能... 近年来,青少年的用眼压力与不正确的用眼习惯导致单眼近视和斜视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在多数共同性内斜视病例中,调节因素、未矫正的屈光不正以及双眼屈光参差是主要诱因[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种后天获得的、突发性的内斜视,患者可能会迅速意识到复视和斜视的出现。通过规范的验光程序,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可以排除调节因素导致的斜视,而人为破坏双眼视觉平衡可能是疾病发作的触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因素 屈光参差 双眼视觉 视觉训练 屈光不正 触发因素 疾病发作 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松弛药对全身麻醉外斜视矫正手术患儿眼位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明春平 吉伟 +2 位作者 张晓宇 李淑婷 尹娟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2期60-66,共7页
目的探讨肌肉松弛药对全身麻醉外斜视矫正手术患儿眼位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外斜视患儿80例,均择期行全身麻醉外斜视矫正手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麻醉诱导,不使用... 目的探讨肌肉松弛药对全身麻醉外斜视矫正手术患儿眼位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外斜视患儿80例,均择期行全身麻醉外斜视矫正手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麻醉诱导,不使用肌肉松弛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肌肉松弛药(注射用顺阿曲库铵)。比较2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浅麻醉期(T2)、BIS监测下深麻醉期(T3)时眼位评分,分析肌肉松弛药对患儿眼位变化的影响及BIS值与患儿眼位变化程度(眼位评分)的相关性;比较2组T0~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苏醒质量、使用阿托品情况和不良反应,以及2组术前、术后3个月斜视度、融合范围、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T1、T2、T3时眼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全身麻醉过程中眼位升高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使用肌肉松弛药患儿眼位升高风险较不使用肌肉松弛药患儿低(RR=5.000,95%CI:1.169,21.391);BIS值与全身麻醉外斜视矫正手术患儿眼位评分呈正相关(r=0.781,P<0.05);观察组T1、T2、T3时MAP、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手术结束至出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阿托品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呛咳、体动发生率分别为2.50%、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27.50%(P<0.05,P<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斜视度低于对照组,融合范围、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身麻醉外斜视矫正手术患儿麻醉诱导时使用肌肉松弛药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减少阿托品的使用,降低眼位升高风险,保障手术疗效及麻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儿童 矫正手术 肌肉松弛药 全身麻醉 眼位 平均动脉压 苏醒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单眼遮盖试验前后斜视度的变化
6
作者 刘育榕 刘彦孜 +1 位作者 孙思宇 王丽晶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1165-1167,共3页
目的:比较单眼遮盖试验前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斜视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07/2022-09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258例,其中男122例,女136例,年龄5-12(平均8.0±3.1)岁。术前均采用三棱镜... 目的:比较单眼遮盖试验前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斜视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07/2022-09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258例,其中男122例,女136例,年龄5-12(平均8.0±3.1)岁。术前均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进行视远(6 m)及视近(33 cm)的斜视度的测量,然后遮盖患儿非主导眼40 min后再次测量视远及视近斜视度,遮盖期间患儿不能闭眼及视近,打开遮盖眼之前需遮盖另眼,再交替遮盖测量斜视度。结果:单眼遮盖试验前后看远(6 m)斜视度分别为28.23^(△)±10.79^(△)、29.79^(△)±10.85^(△)(t=-0.903,P=0.368),看近(33 cm)斜视度分别为33.14^(△)±8.89^(△)、36.90^(△)±10.76^(△)(t=-2.377,P=0.019)。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单眼遮盖试验对视近斜视度影响大,可以暴露最大斜视度,降低斜视术后欠矫率,为斜视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单眼遮盖试验 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斜视矫正术应用喉罩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
7
作者 周小丹 熊思敏 叶菊香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8期137-140,共4页
目的分析小儿斜视矫正术应用喉罩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斜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相同方法、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对照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研究组行喉罩全身麻醉。比较两组不... 目的分析小儿斜视矫正术应用喉罩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斜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相同方法、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对照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研究组行喉罩全身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入气管插管/喉罩即时(T2)、插入气管插管/喉罩后5 min(T3)、拔出气管插管/喉罩前5 min(T4)、拔出气管插管/喉罩后5 min(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平均动脉压(MA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T1~T5时的HR、MAP水平与同组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T5时的SpO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4时的HR、MAP水平较同组T0时更高(P<0.05);研究组T2、T4时的HR[(108.35±12.54)、(111.21±11.65)次/min]、MAP[(82.21±6.15)、(80.35±5.87)mm Hg(1 mm Hg=0.133 kPa)]较对照组的[(122.45±14.74)、(126.64±12.05)次/min]、[(94.58±6.24)、(92.65±5.36)mm Hg]更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的30.56%(P<0.05)。结论小儿斜视矫正术应用喉罩全身麻醉,可减少麻醉苏醒期不良反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斜视 喉罩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麻醉复苏期 斜视矫正术 声音嘶哑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态脑镜像同伦连接在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中的应用
8
作者 陈娟 程晶华 +1 位作者 金涵 黄歆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78-882,共5页
目的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方法,针对共同性外斜视(CE)患者进行小脑半球同伦功能连接的研究,为CE神经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CE患者36例为研究组(CE组),同期从社... 目的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方法,针对共同性外斜视(CE)患者进行小脑半球同伦功能连接的研究,为CE神经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CE患者36例为研究组(CE组),同期从社会招募的与CE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HC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3.0T功能性磁共振扫描,应用DPABI_V4.0软件及SPM8对磁共振数据进行处理,比较两组受试者不同脑区之间存在的VMHC值的差异。结果与HC组相比,CE组受试者的双侧小脑的6区、8区、9区和小脑蚓部2区的VMHC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从小脑区域VMHC值的差异模式图中可以看出,与HC组相比,CE组受试者在小脑6区、8区、9区及小脑蚓部2区VMHC值差异显著,特别是小脑9区的VMHC差异值最为显著。结论小脑半球的功能改变在CE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双侧小脑半球9区,可能与眼位体素控制能力和融合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视 磁共振成像 小脑 镜像同伦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视术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变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赵智华 李科军 +1 位作者 张茵 牛佳琳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探讨斜视患者术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6例(188只眼)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切口将患者分为角膜缘切口组(A组)、跨肌止端切口组(B组)、近穹... 目的探讨斜视患者术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6例(188只眼)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切口将患者分为角膜缘切口组(A组)、跨肌止端切口组(B组)、近穹隆切口组(C组)三个组别,分别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的眼表与睑板腺功能变化,并分析眼表与睑板腺功能变化的单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斜视患者术后眼表与睑板腺功能变化的因素。结果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角膜上皮荧光染色评分(CFSS)、泪膜脂质层厚度(LLT)、SchirmerⅠ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TBUT)、睑板腺开口评分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35.912、28.093、32.115、35.021、32.984、35.765,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点)=67.982、69.038、62.091、59.181、64.282、61.224,P<0.05),同时各指标的组间与时点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_(交互)=52.126、56.098、55.223、59.719、54.033、49.914,P<0.05)。其中C组OSDI、CFSS、LLT、SⅠt、TBUT、睑板腺开口评分改善优于B组、A组(P<0.05)。性别、家族病史、术前立体视觉异常、合并弱视与斜视患者术后眼表与睑板腺功能恢复无关(P>0.05)。发病年龄、病程、无控制正位、术后无立体视觉训练、手术切口、手术累及肌肉数目是影响斜视患者眼表与睑板腺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9岁、病程>1年、手术行角膜缘切口或跨肌止端切口、手术累及肌肉数目≥2条、术后无立体视觉训练是影响斜视患者术后眼表与睑板腺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斜视患者手术时行近穹隆切口对其术后眼表与睑板腺功能恢复最佳。发病年龄>9岁、病程>1年、手术行角膜缘切口或跨肌止端切口、手术累及肌肉数目≥2条、术后无立体视觉训练均是影响斜视患者术后眼表与睑板腺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眼表功能 睑板腺功能 手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视的分类
10
作者 于秀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3期35-35,共1页
1隐斜视隐斜是指在除去融合反射后眼位出现倾斜,但在双眼同用的情况下,依靠融合反射控制可维持双眼单视的状态。由于斜位被融合力所控制,外观无表现,所以称为隐斜。隐斜分为内隐斜、外隐斜、上隐斜。一般不常用下隐斜这个名称,因... 1隐斜视隐斜是指在除去融合反射后眼位出现倾斜,但在双眼同用的情况下,依靠融合反射控制可维持双眼单视的状态。由于斜位被融合力所控制,外观无表现,所以称为隐斜。隐斜分为内隐斜、外隐斜、上隐斜。一般不常用下隐斜这个名称,因为一眼下隐斜,即等于另一眼上隐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斜视 共同性斜视 非共同性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间歇性外斜视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露珏 李媛 +4 位作者 牛同欣 邓静 石禹贤 齐欣 李筠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76-883,共8页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检索2003-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收录的文献计量学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CiteSpace6.2.R2软件对年发文量、国家、机构、杂志、作者...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检索2003-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收录的文献计量学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CiteSpace6.2.R2软件对年发文量、国家、机构、杂志、作者、参考文献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2003-2022年共检索到620篇间歇性外斜视相关文献,年发文量呈稳定增加的趋势。韩国和美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最具有生产力的机构为梅奥诊所。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Holmes JM。刊文量最多的期刊是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J AAPOS)(共计78篇文献)。关键词和突现词分析可总结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流行病学、正位、复发。结论: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可客观反映出2003-2022年间歇性外斜视文献数量变化及分布情况,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热点已从其手术和流行病学逐渐转移到融合和复发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趋势 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儿童间歇性斜视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何剑威 曾素云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4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儿童间歇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4年6月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诊的间歇性斜视患儿50例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斜视矫正术治疗,观... 目的:探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儿童间歇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4年6月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诊的间歇性斜视患儿50例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斜视矫正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视觉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视功能恢复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近度、视远度、斜视圆周度降低,融合范围提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焦虑、抑郁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儿童间歇性斜视的临床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儿视功能、心理状况,降低斜视度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斜视 斜视矫正术 视觉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郭长梅 王为农 +1 位作者 王雨生 胡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325-327,共3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类型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01/2008—07在外斜视矫正术中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临床病例48例,其中分开过强型外斜视29例,知觉性外斜视16例,麻痹性外斜视3...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类型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01/2008—07在外斜视矫正术中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临床病例48例,其中分开过强型外斜视29例,知觉性外斜视16例,麻痹性外斜视3例。所有病例外斜视度数均〉40^△。手术原则是尽量在2条肌肉上完成斜视度的矫正。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先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9.5mm),残余度数再行一眼内直肌缩短术。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首选视力较差的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12mm)加内直肌缩短(6~8mm),若矫正不足再行对侧眼外直肌后徙术。动眼神经不全麻痹者行麻痹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12~13mm)加内直肌大量截除(10mm)。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外观良好,29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中,23例正位,6例欠矫;16例知觉性外斜视中13例正位,2例欠矫,1例过矫;3例麻痹性外斜视中,1例正位,2例欠矫。所有欠矫或过矫均在±8~±15^△,均不需要二次手术。所有病例中3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和2例知觉性外斜视出现轻度外转不足,外转时角膜缘距外眦角约2~3mm;3例麻痹性外斜视外转不足均在3~4mm。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对大度数的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及麻痹性外斜视效果满意,避免了损伤过多的眼外肌,增加了外斜视矫正术的一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 分开过强型外斜视 知觉性外斜视 麻痹性外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觉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4
作者 郭长梅 王雨生 +1 位作者 王为农 张桂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观察知觉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手术设计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知觉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觉障碍发病年龄、病因、知觉性斜视类型、屈光状态;83例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方式首选偏斜眼超常量手术,外斜视分为预期术... 目的观察知觉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手术设计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知觉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觉障碍发病年龄、病因、知觉性斜视类型、屈光状态;83例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方式首选偏斜眼超常量手术,外斜视分为预期术毕正位组和预期术毕过矫组。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情况。结果 32例知觉性内斜视患者视觉障碍全部发生在出生后5岁内,其中29例(90.63%)患者发生在生后6个月内。67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生后5岁内发生视觉障碍者43例(64.18%),5岁以后发生视觉障碍者24例,内/外斜视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3.24,P=0.000)。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屈光状态:知觉性内斜视和外斜视的健眼等效球镜分别为(-0.32±2.52)DS和(-1.31±2.25)DS,患眼等效球镜分别为(0.63±5.60)DS和(-1.78±6.34)DS,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9,P=0.181)。术后随访6个月~1.2a,27例知觉性内斜视患者末次随访时,正位19例、欠矫7例、过矫1例。知觉性外斜视中预期术毕正位组20例,末次随访时正位11例、欠矫9例;预期术毕过矫组36例,正位27例、欠矫7例、过矫2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知觉性斜视中屈光参差性弱视为主要原因。知觉性斜视类型与视觉障碍发病年龄有关,5岁以内视觉障碍者宜发生内斜视。知觉性内/外斜视手术设计不同,通过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性斜视 斜视 斜视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觉重建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时肖 孔庆兰 +1 位作者 张莹 陈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共同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及临床早期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年龄介于3~20岁斜视矫正术后的斜视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斜视类型分为三组,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共同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及临床早期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年龄介于3~20岁斜视矫正术后的斜视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斜视类型分为三组,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7.7±1.2,8.5±1.4,8.1±1.3岁;病程分别为6.75±1.20,3.42±2.42和3.80±2.10a;斜视度分别为31.50△±5.50△,50.50△±12.56△和52.25△±13.80△。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手术前后远近斜视度,《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觉及融合功能,分析3种类型斜视术后眼融合功能恢复率及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情况,术后随访8wk。结果:三组术前平均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组与共同性斜视组病程、斜视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同性外斜视组与共同性内斜视组病程及斜视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6,8wk随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组融合功能恢复率分别为12.5%,37.5%,62.5%,68.8%,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分别为0,18.8%,50.0%,56.3%;共同性外斜视组融合功能恢复率分别为14.1%,40.8%,64.8%,69.0%,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分别为1.4%,31.0%,54.9%,59.2%;共同性内斜视组融合功能恢复率分别为26.3%,47.4%,73.7%,78.9%,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3%,47.4%,63.2%,68.4%;术后2,4,6,8wk共同性外斜视组与共同性内斜视组术后眼正位率、立体视功能与融合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斜视病程相对较长,术后近期立体视功能及融合功能恢复缓慢,且恢复率较低,于术后4wk开始明显提高,而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与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及融合功能最早可于术后2wk恢复,且远期恢复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 视功能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视手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生存质量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丽萍 杨先 +2 位作者 孔庆兰 王莉 于媛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1128-1131,共4页
目的:应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intermittent exotropia questionnaire,IXTQ)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生存质量状态,评估斜视手术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5~17岁的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 目的:应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intermittent exotropia questionnaire,IXTQ)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生存质量状态,评估斜视手术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5~17岁的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外选择非间歇性外斜视患儿42例为对照组,采用中文版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1d与术后3mo以及对照组与病例组患儿术后3mo的Child IXTQ评分,分析生存质量差异以及手术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儿童Child IXTQ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都明显高于病例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了条目"小伙伴们因为我的眼睛取笑我"和"我因为眼睛觉得交朋友很难"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P〉0.05),各条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3mo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都明显高于术前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儿Child IXTQ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从视觉功能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其中视觉功能影响相对较大,最显著的问题是畏光及调整眼位,而他人嘲笑、交朋友方面影响较小。斜视手术有助于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 生存质量 间歇性外斜视生存质量量表 斜视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中远期眼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曾俊 刘陇黔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48-1451,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17-01/2018-08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和斜视度及术后第1d斜视度等资料,探讨术后中远...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17-01/2018-08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和斜视度及术后第1d斜视度等资料,探讨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47例(60%),其中术前集合不足型患者43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18例(42%);基本型患者31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26例(84%);分开过强型患者4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3例(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与无效者斜视类型、术前视近斜视度具有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斜视类型(基本型)是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危险因素(OR=5.769,95%CI:1.790~18.595,P<0.05)。结论:斜视类型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术后眼位 斜视类型 斜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丽 郭立云 +6 位作者 胡竹林 董婧婧 杨扬 王莹婷 王双珠 刘梅 汤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8-883,共6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21-12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行斜视手术的青少年儿童患者3 068例的病历资料,分析纳入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斜视类型分布、合并其它眼部疾病等情况。结果:纳入患者中男... 目的:分析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21-12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行斜视手术的青少年儿童患者3 068例的病历资料,分析纳入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斜视类型分布、合并其它眼部疾病等情况。结果:纳入患者中男性占52.12%,女性占47.88%;学龄前(1~6岁)患者占32.89%,小学生(7~12岁)占45.89%,中学生(13~18岁)占21.22%;外斜视占63.17%,其中以间歇性外斜视最常见,内斜视占19.69%,其中以共同性内斜视最常见,特殊类型斜视占17.14%,其中以A-V综合征和分离性垂直斜视(DVD)最常见;合并屈光不正者占61.02%,合并弱视者占10.89%,少数患者还合并其他眼部疾病。结论: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类型以间歇性外斜视最普遍,部分患者合并其他眼部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云南省 青少年儿童 特殊类型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型对眼位控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叶青 何晓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87-189,共3页
目的: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型对眼位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6/2016-07收治的50例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所有患者视近与视远斜视度数差值将其分为基本型24例(视近斜视角与视远斜视角基本相... 目的: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型对眼位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6/2016-07收治的50例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所有患者视近与视远斜视度数差值将其分为基本型24例(视近斜视角与视远斜视角基本相等或相差≤15△)、分离过强型17例(视远斜视角≥视近斜视角15△)、集合不足型9例(视近斜视角≥视远斜视角15△)三组,采用注视33cm视标(视近)、注视6m视标(视远)、注视户外视标、1h遮盖试验四种检测方法对其眼位控制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注视33cm视标、注视6m视标、注视户外视标、1h遮盖试验四种检测结果分别为55.10±1.62、45.32±1.21、64.85±1.77、68.33±1.66PD,分离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检测结果为50.23±1.88、67.46±1.17、76.95±1.64、78.15±1.56PD,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检测结果为50.98±1.29、33.48±1.40、4 3.6 5±1.4 9、5 4.6 4±1.1 2 P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型对眼位控制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关系,确定其分型将有助于提高斜视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分型 眼位控制能力 视远斜视 视近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与眼外肌手术治疗大角度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疗效对比
20
作者 张炯 郎丽娟 +6 位作者 荣军博 许丽敏 郭可心 张陆希 王颖 刘玉洁 李志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60-964,共5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注射和眼外肌手术治疗大角度(≥+60 PD)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疗效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6/2022-12于我院治疗的AACE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5 IU BTA注射组(14例)、5.0 IU BTA注射...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注射和眼外肌手术治疗大角度(≥+60 PD)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疗效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6/2022-12于我院治疗的AACE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5 IU BTA注射组(14例)、5.0 IU BTA注射组(29例)、手术组(17例)。治疗后随访6 mo,观察纳入患者屈光矫正后的斜视度、视功能、治疗有效率及BTA注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 mo,手术组和5.0 IU BTA注射组患者的斜视度均小于2.5 IU BTA注射组(P<0.017),但手术组与5.0 IU BTA注射组患者的斜视度无显著差异(P>0.017);5.0 IU BTA注射组有效率高于2.5 IU BTA注射组(86%vs 43%,P<0.017);三组患者各级视功能均无差异(P>0.05);2.5 IU BTA注射组和5.0 IU BTA注射组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3%vs 52%,P>0.05)。结论:对于斜视度≥+60 PD的AACE患者,双眼内直肌注射5.0 IU BTA可以取得与传统眼外肌手术相当的效果,且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斜视 A型肉毒毒素 眼外肌手术 注射剂量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