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寨沟M_S7.0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申通 王运生 +5 位作者 罗永红 赵波 辛聪聪 贺建先 古德章 张得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11-1621,共11页
通过在九寨沟县聚宝山不同位置处布设微震监测仪器,采集到了九寨沟M_S7. 0级地震后几次典型的余震监测数据。对地震动监测剖面上1#(1414 m)和2#(1551 m)监测点的余震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表明:(1)孤立突出山体的地形放大效应显... 通过在九寨沟县聚宝山不同位置处布设微震监测仪器,采集到了九寨沟M_S7. 0级地震后几次典型的余震监测数据。对地震动监测剖面上1#(1414 m)和2#(1551 m)监测点的余震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表明:(1)孤立突出山体的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各监测点的水平向加速度幅值一般要大于竖直向;(2)在地震过程中,聚宝山近SN走向的山脊沿水平东西方向震动更为猛烈,即沿东西两侧发生猛烈"甩动",形成沿山脊走向发育的地震裂缝。对余震监测数据的研究证实了斜坡地震动方向效应的存在,聚宝山山顶处的2#监测点水平东西向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明显强于其他方向,地震波能量在水平东西向上得到显著放大,因而坡顶处建筑物也更容易沿该方向发生破坏,证明了局部地形对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具有控制效应;(3) 2#监测点竖直向主频值主要为6~12 Hz,水平东西向主频值主要为5~8 Hz,水平南北向主频值主要为5~10 Hz,其水平东西向主频率值主要为低频成分;相较于1#监测点,2#监测点各向的主频值发生明显衰减,即随着高程的增加,地震动主频值呈现出减小趋势,在斜坡上部地震波以中低频为主。通过进一步地计算分析得出,九寨沟地震诱发单薄山脊、条形山体、多面临空山体等地形放大效应与地震波半波长密切相关,斜坡在局部地形尺寸与地震波丰富的波长成分的耦合作用下,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山体震害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 余震峰值加速度 主频值 水平东西方向 地形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珙县低山区不同震源作用下斜坡地震动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昊宸 王运生 +4 位作者 胡东雨 赵方彬 寇瑞斌 毕杨杨 唐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34-1040,共7页
在宜宾市珙县五同村布设斜坡地震动监测仪器,采集兴文县3.1级、珙县4.5级及长宁县4.6级地震数据。对监测剖面上1^(#)、2^(#)监测点采集到的珙县余震地震动响应数据进行滤波和校正处理,对比分析震级、高程、方位等因素对斜坡造成的地震... 在宜宾市珙县五同村布设斜坡地震动监测仪器,采集兴文县3.1级、珙县4.5级及长宁县4.6级地震数据。对监测剖面上1^(#)、2^(#)监测点采集到的珙县余震地震动响应数据进行滤波和校正处理,对比分析震级、高程、方位等因素对斜坡造成的地震响应后认为:(1)当地震波的半波长与山体某些特定部位之间的距离接近时,斜坡地形与地震波的波峰产生耦合作用,地形放大效应显著,达到参考点的2.765倍,此处山体更容易产生较大幅度的摇晃,造成山体地质灾害;(2)分析珙县4.5级与长宁县4.6级地震得出,当地震波沿特殊部位(如山脊等)传播时,地震加速度及阿里亚斯强度更加显著;(3)分析地震加速度变化得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随着震级的增大,斜坡的加速度响应也会增大;(4)随着高程和震级的变化,监测点的地震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随之变化,高程和震级对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具有放大效应;(5)在高程和微地貌的耦合作用下,斜坡地震加速度也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县4.5级地震 长宁县4.6级地震 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 地震加速度 阿里亚斯强度 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